如果我们能够时不时地找一些关于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来看看也是很不错的,那么古代名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郑成功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行艰苦抗清斗争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们父子都在唐王政府为官,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继续抗清。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清朝派人招降,遭到他的严词拒绝。
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等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川三府二十四县。他们的行动与李定国的起义军遥相呼应,使清廷大为震动。但由于战略上的错误,郑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击败。为了建立根据地,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机构,奉南明永历正朔,招徕大陆难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广东,耿精忠起兵福建,郑成功子郑经也乘势攻占了泉、漳、温州等地。吴三桂等三人都是汉民族的败类,他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与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们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乱历时八年,为清兵所平息,而郑经也退回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台湾降将施琅大举进攻台湾,郑成功孙郑克塽战败投降,坚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装斗争至此结束。
我国唐代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岁时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当时一些出名望的人的欣赏,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旧非常努力,从无丝毫的懈怠,作文、写诗都特别严厉仔细,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非常注意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获灵感,他特殊留意观看生活、实地考察。他习惯于每天早上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巡游,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经常已是掌灯时分,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抓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可是李贺依旧没有慌着去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准时修改、整理,然后抄写清晰,集中放入另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让知识带有温度。
休息。李贺每天如此坚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的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乏不堪的样子,非常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虽然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可他的'许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宠爱的传世佳作,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李贺的故事告知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章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要认真观看生活、体会生活。
魏源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更重要的是,他是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之,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参天的大树也是从小苗苗一点儿一点儿长成的,我们从魏源小时候的故事中就能看出点儿门道。
魏源的爷爷是个很有学问却隐居起来的高士,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出生在这样的诗书世家,使得魏源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空间。他从小就喜欢埋首书本,不认识字的时候就开始亲近书本,那些大人看了还觉得有些枯燥的画稿图谱,他竟然看得津津有味。这可把爷爷高兴坏了,他对自己的儿子说:“这孩子眉间有股子灵气,不要把他当成寻常的孩子来教养。”
等到魏源真正拜了孔庙、进了学堂后,更是天天早起晚睡地读书,常常独自挑灯夜读到天明,白天又早早地去上课,从来不需要家里人督促。倒是母亲心疼儿子,生怕他小小年纪把身体熬坏,常常吹了灯,逼着他上/床睡觉。但是魏源还是会睁着眼睛想书里的内容,等到确认母亲已经睡熟后,他又悄悄起来,点上灯,用被子遮住光线继续读起来。正是因着这样的勤奋努力,幸运之神才会降临到这个神童身上,九岁的他参加县里的童子试,竟然名震乡里。
考试前,老师要考查报考人员有无资格参加考试,当他看到魏源这么小,有些不放心,心想:说不定是家长给孩子报错了名,要不就是这孩子偷偷跑来凑热闹的。于是,老师决定先考考他对对子。老师出了个上联——“闲看门中月”,这是拆字联,门中月合起来是古时的“闲”字。魏源一看老师要对对子,心想这可难不倒他,他看到老师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春耕图》,于是脱口说道:“思耕心上田。”“妙,对得好。”老师不禁出声赞叹,允许魏源参加考试了。
正式考试的日子到了,几十个参加考试的孩子都比魏源大,却都比魏源紧张,低着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而魏源却东张西望,一点儿也不在乎。当考官看到魏源那泰然自若的神情时,忍不住先把他喊了过去,指着手边的茶杯说:“杯中含太极。”原来,考官的杯子上画着一幅《太极图》。看来应对这古时候的考试还真得下点儿功夫,不然谁知考官那天会想到什么,这样天马行空地出题,你想提前预备打腹稿都不成。
可是,这还是没能难住魏源,他立刻说道:“腹内孕乾坤。”原来他的衣服下面正好藏着出门时母亲给他带的干粮两张大饼。但众人不知呀!他们一致认为此句太有意境了,简直是气势逼人哪!这哪里是一个九岁孩子的语气?众人猜想,说不定是他恰好瞎蒙的这个对子,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呢!于是,考官要求他解释一下自己的对子。魏源解释道:“天地本是乾坤,是世人大展拳脚的地方。我怀中有两张圆圆的大饼,正好可以填饱我的肚子,只有吃了它们,我才能更有力气考虑天地间的大事情!”用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食物象征自己的理想,这样的本事和抱负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正是因为具备了勤奋的品格以及早早确立了人生目标,魏源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同龄人前面,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马援(前14-后49)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成人。他从小胸怀大志,眼光高远,深为其兄器重。王莽时期,马援在军队里当个小军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队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马援看到犯人们哭得挺伤心,不由动了侧隐之心,便把犯人们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边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时间没多长,赶上朝廷大赦,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和农业。他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为人忠厚而有远见,没几年功夫,来归附他的人竟有好几百。他常对身边的人们说:做人不能因为贫穷潦倒而丧失志气,不能因为年纪老迈而颓唐,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不几年,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匹,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花不完用不尽,但他不为物累,仍旧和从前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对人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后来,怀着高远志向的马援果然把财产分给了他的本家和亲友,自己空身外出投军谋事,后归附了汉光武帝刘秀,为国家立了很多功劳。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学问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仔细学习历史,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学问,学问大有进步。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举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当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经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抱负: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飘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最�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代读书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 一天,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借口肃清匪源,到处清乡,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有的老年人经不住折腾,顶撞几句,就被指控为匪类,轻则毒打,重则丧命。杨继宗见了十分气愤,命人张榜通告说: "谁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属可以到府里来报名。"孔儒见嘉兴知府不买他的帐,便找到杨继宗责问为什么干扰他清匪。杨继宗说: "治理国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级官吏有不同的责任,孔大人身为监察御史,就应努力举劾不法,剔除奸弊。至于挨门挨户清查户口,维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所到之处,地方官莫不奉迎,没想到被嘉兴知府抢白了一顿,大煞了威风,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孔儒临走时,没抓到杨继宗任何把柄,他想,当官的没有一个不爱钱,杨继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还能不刮点地皮,不如打开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给他一点难堪。于是带着几个随从,借口告辞,直入杨继宗住处。他见室内空空,惟有床头放着一个箱子。心想;知府的贵重财宝一定都在里面。便让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无奈只好怀惭而去。
有一年,杨继宗进京朝见皇帝,明宪宗问宦官汪直:"最近来京朝见的地方官员中,哪一个比较廉洁?"汪直答道: "天下不爱钱的官吏,惟杨继宗一人而已。"
夜色渐深,窗外一弯残月孤寂地挂在天上,司马迁放下手中的竹简,双手扶着书案,直起腰,慢慢起身,想站起来活动一下。忽然,他好像听到了什么动静。有呼吸声?
他心里一惊,家人都已经熟睡了,这是谁?他抬眼四下看了看,没有人——可能是错觉吧。他半弯着腰,想直起身来,麻木僵硬的双腿渐渐有了感觉,但是酸痛袭来,他感觉脚底像踩了棉花一般,使不上劲。
就在他试着抬腿四处走动时,他忽然又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他警觉地抬头望了一眼,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唉,看来今夜“加班”的不止他一人哪!
世事艰难,连年的征战让老百姓的生活更为艰辛,自己家也好不到哪儿去,又有什么可偷的呢?司马迁站在窗前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慢慢地转过身走进了内室,把正在熟睡的妻子叫醒,让她把孩子们都叫起来,说他要检查孩子们的功课。
“还是等明天吧,今天有些太晚了吧?”妻子低声地回道。
“让他们都起来吧!”司马迁没有再说什么就回到了外屋。
不久,妻子就把三个孩子都叫了起来,孩子们睡眼蒙眬的,都弄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司马迁有时候会检查孩子们的功课,可从来没有这么深更半夜地把他们叫起来过。妻子隐隐感觉到司马迁有什么事情没和她说,所以只是轻轻催促着孩子们走出了内室。
来到外屋,只见司马迁早已把油灯给拨亮了些,书案边还放了一把铜质的戒尺,脸色十分凝重。妻子望着司马迁的脸,想从上面探寻出一些端倪:孩子们近日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今天是怎么回事呢?
“一郎,背一下‘子曰:富与贵……’这一段话。”司马迁严肃地对大儿子说。
“是,父亲。”老大司马临望望严肃的父亲,忙打起精神认真地背了起来,“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不错!”司马迁点了点头,转向老二司马观说道:“你也背诵一遍。”
老二司马观平时有些贪玩,怕的就是背书,刚才听到母亲说父亲要检查他们的功课,他心里就有些打鼓,现在见父亲真的让他们背书,一下子就蒙了,一句也想不起来了。
只见司马迁用戒尺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说道:“平时就数你不努力,今后如何做人?一郎,你给他提个醒,让他好好听听。”
司马观本来还有些迷迷糊糊,此刻,戒尺的拍打声一下子让他清醒了。哥哥司马临赶紧低声地提醒道:“子曰:富与贵……”
司马观结结巴巴地复述道:“子曰:富与贵……”
就这样,哥哥背一句,弟弟复述一句,终于背完了,司马观出了一身的冷汗。
司马迁看了看孩子们,问道:“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孩子们点点头。
“我今晚叫你们起来,就是要你们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段话。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一定要分清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即使是世道艰难,也绝不可做梁上君子,记住了吗?
孩子们认真地点了点头。就在这时,从房梁上下来一个人。他伏在地上对司马迁磕头,并且呜咽着说:“谢谢大人教诲,小人一定改过自新,绝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了。”
原来,司马迁让孩子们背书就是给这位梁上君子听的,司马迁没有把他送到官府,反而让妻子去取了一些衣物和吃的送给了这个人。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姬侨不毁乡校
姬侨字子产。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是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是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是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实验欹器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是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藏书始祖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北方的匈奴人不断侵扰汉朝,汉武帝为这件事伤透了脑筋。从前,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边打边和的办法。匈奴人来了,抵挡一阵,再派人跟他们和亲,就是把皇家的姑娘嫁给匈奴人的首领,还要每年送去些财物。可匈奴人并不满足,过些日子,又打了进来。
汉武帝决定彻底解除北方的威胁。他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连续出兵,终于打败了匈奴。
可在朝廷内部,对打不打匈奴,意见并不一致。有,匈奴人又派人来要求娶个汉朝的姑娘。汉武帝召集文武百官,问大家该怎么办。大臣狄山抢先说:“和亲好,和亲好!”
汉武帝问他:“你说说,为什么和亲好?”
狄山摇头晃脑地说:“一打仗,就要动枪动刀,就得死人。过去,咱们一直和匈奴人结亲,不是很好吗?现在您兴兵打匈奴,弄不好国库空了,百姓也穷了。所以还是和亲好。”
大臣张汤听了狄山的话,斥责他说:“过去,咱们国内不稳,兵力也不强,没办法才和亲。可匈奴人还不知足,和亲不久就又打了进来,还得再和亲。这还有完吗?现在,国力强了,为什么还怕他们呢?你真是个蠢家伙!”
狄山不服气,冲着张汤大骂起来:“我蠢?可我这是对皇上忠诚;你机灵,可你*诈!”
汉武帝了,很生气,问狄山:“你说你忠诚,那好。我派你去守卫一个郡的地方,你能让匈奴人不来抢东西吗?”
狄山吓得连忙说:“我……我不行!”
“守一个县呢?”
“也不行。”
“守一个城堡,行了吧?”
狄山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汉武帝就派他去防守边境上的一个城堡。
狄山怕匈奴人打过来,偏偏还不到一个月,匈奴的军队就来了。他们再也不提和亲的事,抢了东西,又把狄山杀死,割下他的脑袋,跑了。
狄山被杀,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大吃一惊。那些主张只“和亲”不派兵的人,再也不敢吱声了。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