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在公转轨道平面图上识别节气。
在公转轨道平面图上识别节气应先考虑“二至”再确定“二分”点。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上,北半球倾向太阳,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3.5°S)上,南半球倾向太阳,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然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确定出春分和秋分点。
(2)太阳直射点与节气的关系,昼夜长短在南北半球上分布情况。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地球越往北的地方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上,地球越往南的地方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太阳直射点与南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少的对应关系。
一般来说,全球获得太阳热量的收支是平衡的,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比南半球多,北半球为半年;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时,北半球得到热量比南半球少,北半球为冬半年。
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A、当自转� 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或4分钟/10,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V=2πcosΦR(周长)/24小时(时间)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3)产生偏向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三轴椭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