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寒冷的味道》,回答后面练习题。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任选一句,品味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
(如用文中原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和“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回答也可。)
2、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如答“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也对。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对即可。)
3、(1)“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
(2)“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 (意对即可)
4、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意对即可)
5、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唯一)
原文与题目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12、第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3、第⑷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4分)
14、从文中看,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6分)
15、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2、(4分)(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2分)(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2分)
13、(4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2分,答出四种中的任何两种即可)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1分)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1分)。
14、(6分)寒冷带来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
15、(6分)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磨难不可避免”“磨难锻炼意志”两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2分,意思对即可)
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4分)
【参考答案】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4分,每一方面2分。如用文中原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和“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回答也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学生阅读全文,明确文章整体结构和内容,从而缩小筛选范围,理解题意作答。
【解题指导】把握题干中的“两个方面”,说明答案要写到两点。再从整体上阅读后,明确第(3)段其实是引领了下文的(4)―(7)段,这几段中写了两个事件,每件事写后都有一句总结性的话即第(5)和第(6)两段,故这两段的内容可以用来回答问题,当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更好。
【错因分析】有些学生整体把握能力较差,答不到要点上,也有些学生要点概括不全面,只提到一方面。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3分)
【参考答案】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仅照抄原
句扣1分)(3分。如答“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也对。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
【解题指导】文章第(9)段写的就是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这一内容,故解答本题应从这一段中找答案,但文章原句用的是反问句,回答时应用陈述句。
【错因分析】有极少数学生因为阅读能力较弱,答非所问,或照抄原句,导致失分。
3.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参考答案】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3分。写出表达的内容,得2分;写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得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题指导】本题是选做题,要求品味词语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要写出两个要点:一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写出表达了什么内容,二是表达的效果即生动形象性。
【错因分析】只写出表达的内容,而没有写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3分。写出“寒冷”的含义,得1分;写出 “必不可少”得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寒冷”和“盐”的含义,综观全文,“寒冷”已不仅仅指自然界的气候寒冷,更有人生中的“挫折和苦难”之意,而“盐”是说明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回答本题。
【错因分析】对“寒冷”的含义未理解,很少写出“困难与挫折”;对“盐”的作用不能准确写出,没有答出“必不可少”的意思。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4分)
【参考答案】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一要扣住文章的深刻含义,二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例举生活事例谈感想,不可脱离文章含义天马行空地谈感想。
【错因分析】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或文章的含义谈感想。
寒冷的味道赏析
第一至第二段,开门见山地指出“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接着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将留存在“可怕”记忆中的寒冷比喻成被误会而错过的“老朋友”。点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条件的变化,寒冷成了城市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 第三段至第十段,作者展开关于寒冷的回忆。第4段,着重写回忆中江汉平原的树木,玉树琼枝、冰棱霜挂、高耸入云。而这树只能永远定格在记忆的深处,成了“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再也见不到冰天雪地中的树木。“寒冷的厚度”、“寒冰的高度”写出在作者的记忆中,寒冷即是亲切的、又是威严的。第5-6段,作者用简洁的短句,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写对寒冷亲身体验,突出寒冷带给人生理上的痛苦。因为贫困,防寒衣物少,所以寒冷带给人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而这也与后文第十段城市的孩子们享受极度丰富的物质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第7-9段,写寒冷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发。作者回忆了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去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电影带给人的精神上的鼓舞恰好与身体感受到的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是渲染寒冷给人带来的痛苦,就越能表现人超越寒冷的精神伟力的强大与信念意志的坚定。第9段,作者回忆了在寒冷给人带来的温馨。只有真正体会到了寒冷带给人的痛苦,才能感受到吃热食带给人的温暖体验。其实并不在于这些食物有多好吃,而是在寒冷的天气之下,吃热食的回忆显得尤为温馨。 第十一到第十三段,由回忆转回了现实,论说了寒冷远去后的弊端,表达对人类会在日益舒适的物质条件之下变得“冷暖不知”、人格弱化的忧虑。“现在不同了”,将回忆的视角拉回来。“现在”,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将寒冷拒之门外,作者发出了“不知冷,何知暖”的忧虑,回应了上文中作者在寒冷中吃暖食的回忆。第十三段,作者用“不仅仅是孩子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寒冷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寒冷”在此也并非单纯的寒冷,而是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指所有给我们人类带来痛苦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正因为人类遭遇了这样的困难,才能让人类在痛苦中沉淀下来,学会坚强、感恩、珍惜;而如果人们耽于日益舒适的物质条件,变得“冷暖不知”,就会感知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就会人格弱化,失去坚韧强悍的品格力量。 第十四段,作者表达了“寒冷还会再来”的希望。 全文通过对寒冷的回忆以及对“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现象的思考,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那些给我们人类带来痛苦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可以历练出人的坚韧强悍的品格;人类正因为遭遇了这样的困难,才会在痛苦中沉淀下来,学会坚强、感恩、珍惜;而如果人们耽于日益舒适的物质条件,变得“冷暖不知”,就会感知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就会人格弱化,失去坚韧、强悍、蓬勃的品格力量。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金榜题名!
1审题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2读全文,概括主旨,理解文中段落大意
在做阅读理解时,首先要快速的通读一遍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旨,了解每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3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11.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
11.(4分)(1)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2分)(2)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2分)
12.第⑷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4分)
答:
12.(4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2分,答出任何两种即可)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1分)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1分)。
13.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6分)
答:
13.(6分)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
14.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6分)
答:
14.(6分)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2分)(或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2分))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2分)
3.甘蔗和甘草根都是甜的,含的化学物质相同吗?为什么?
4.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给你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无法计算含有苦味植物的数量。
(2)形容含有苦味的黄连药用价值高。
2.是由于它们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
3.不同。甘蔗含蔗糖,甘草根含有甘草素。
4.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引用成语等多种说明方法,让读者学到了许多准确而生动的科学知识。
5.略(提示:围绕要有探索精神去谈即可。)
阅读《植物聊天》,回答1---4题。
植物聊天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
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结尾处说“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请你说说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是什么。
2.说说什么是“植物聊天”。
3.分别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 )
(2)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 ( )
4.阅读全文,请写出植物聊天网络的“利”与“弊”。利:弊:______
【答案】
1.植物是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
2.在植物构建的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
3.(1)举例子
(2)打比方
4.利:传递警告信息,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
弊:传播病毒,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方法总结】
有时候,说明文阅读中会让你谈一些关于文中说明的事务的感想或看法,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测和想象。这种推测和想象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时文章总体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要求仔细分析,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进行推理,在平时阅读中要善于积累,通过广泛的'知识联系来找到解答的钥匙。
现代文阅读(共23分)
阅读《寒冷的味道》,完成小题。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有人说,这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驻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⑤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⑥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
⑦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分。
⑧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墩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别样的滋味。
⑨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⑩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⑾不仅仅是孩子们。
⑿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⒀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⒁寒冷还会来的。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将有关“寒冷”的三件往事和作者的体验感受补充完整。(3分)
往事体验感受第一件冰河上行走(1)第二件(2)饥寒交迫让“我”亢奋坚强第三件围火吃炖菜(3)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的后果是什么。(2分)
小题3: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描写生动,请作简要赏析。(3分)
小题4:第⒀段中,“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一句富有深意。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疼痛让“我”刻骨铭心(2)看露天电影(3)热腾腾的饭菜让“我”倍感温暖幸福
小题1:①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②变得弱不禁风(或: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小题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树枝上的冰比作“琼衣”和“碎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的美丽,表达出作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划线三处,各一分)
小题1:点出“苦难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一道理,2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略
寒冷的味道的阅读及答案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练习
1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1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3分)
1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1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3分)
1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4分)
参考答案:
11.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
评分标准:4分,每一方面2分。如用文中原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和“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回答也可。
12. 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仅照抄原句
扣1分)。
评分标准:3分。如答“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也对。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
13.⑴“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
⑵“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
下的情形,富有情趣。
评分标准:3分。写出表达的内容,得2分;写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得1分。
14.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评分标准:3分。写出“寒冷”的含义,得1分;写出 “必不可少”得2分。
15.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评分标准:4分。能联系生活实际,得2分;能结合文章深刻含义,得2分。
寒冷的味道现代文阅读答案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⑷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⑸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⑹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⑺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⑻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⑼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⑽不仅仅是孩子们。
⑾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⑿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⒀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2007年浙江台州中考语文试题)
知识智囊: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1.第⑶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典型误答】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
【正确答案】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评分标准:4分,每一方面2分。如用文中原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和“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回答也可。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信息的辨认与筛选。“异乎寻常的味道”是作者通过回忆得出的肉体上的疼痛滋味和精神的亢奋状态。误答说明“寒冷”离我们很远,“寒冷”的味道是必需的,不能得分。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3分)
【典型误答】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正确答案】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评分标准:3分。如答“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也对。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关键词句的提取、整合。误答仅照抄原句,不针对问题对关键语句作调整,至少会被扣1分。
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⑴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典型误答】风全部都钻进我的脖子。
【正确答案】“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
【阅卷笔记】此题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一些关键性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上,品味拟人的表达效果。误答没有理会修辞的的作用,分析自然不够全面。
⑵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典型误答】表明立春了都还没有下过雪。
【正确答案】“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评分标准:3分。写出表达的内容,得2分;写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得1分。
【阅卷笔记】本问同第一问一样要求我们结合修辞分析品位语言。其答题模式一般为:“把_比喻成_生动形象地写出_”。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3分)
【典型误答】寒冷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正确答案】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评分标准:3分。写出“寒冷”的含义,得1分;写出“必不可少”得2分。
【阅卷笔记】此题考查对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句子的理解。它是一个比喻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还原比喻句。寒冷,生活中的“挫折和苦难”如同盐一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误答没有点出寒冷的意义,会被扣除相应的分值。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4分)
【典型误答】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正确答案】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评分标准:4分。能联系生活实际,得2分;能结合文章深刻含义,得2分。
【阅卷笔记】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这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情况下,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的体验。第4题已经得出文章的中心人生需要挫折和磨练;生活中相似的“逆境的作用”的实际比比皆是。误答指出了自己的感想,也与作者的观点相近,但是对文章内容切合不够,也缺乏生活实际做支撑,扣分是显而易见的。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审题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2读全文,概括主旨,理解文中段落大意
在做阅读理解时,首先要快速的通读一遍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旨,了解每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3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阅读答题套路
阅读全文之后就要开始进入做题阶段了,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应该学会带着试卷上所给的问题去阅读,一边思考一般阅读,能够迅速的找到想要的答案。还有一个小技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倒读法”,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并且,倒读可以直接的去理解题目和文章中叙事的人物、或者地点,可以一目了然。
同时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在文章中做标记,考试时可以采用签字笔,自己私下做题时可以用较为醒目的笔,在做题时把觉得有用的地方,或者某一句有用的句子给划出来,对于存在疑问的句子也可以做一下重点标记。可以有效的帮助到在答题中解决问题。
寒冷的味道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华北平原的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大雪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现在孩子们“丧失体验寒冷的机会”,会有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品味“一丝不苟”、“开小差”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瞧,都大雪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如用文中原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和“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回答也可。)
2、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或孩子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意思对即可)
3、(1)“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明天气非常寒冷。
(2)“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大意对即可)
4、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意思对即可)
5、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草莓很甜,而黄连却很苦,红艳艳的山楂吃起来又是酸溜溜的,大葱、大蒜、红辣椒则可能辣得你流泪。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由于它们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
比如甘蔗,它就含有不少蔗糖。工厂里的叔叔、阿姨把它们的汁液榨出来,经过煮沸,使水分挥发掉后,就得到了很甜的糖。我们平常吃的白砂糖,其主要来源就是甘蔗。甘蔗的汁液含糖量可达15%,难怪吃起来总是甜滋滋的。
甘草根,俗名叫甜草苗,是孩子们很喜欢吃的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它的味道也是甜的,但它的甜味不同于甘蔗,这又是为什么呢?噢,原来这是因为它们的。甜味不是糖,而是和糖性质完全不同的甘草素,因此甘草根无论如何也加工不出砂糖来。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甜甜的味道,含有苦味的植物也多得不计其数。如一些中草药的药汤就是苦涩涩的。那么它们是什么物质呢?苦味是由中草药所含的生物碱引起的。黄连之所以特别苦,就是因为它含有黄连素,这种物质在黄连的根中含量可高达5%。这种苦的物质对引起肠炎及其他症状的多种病菌杀伤力特别大,所以黄连就是“苦口良药”了。
有些水果吃起来很酸,没有成熟时尤其酸。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主要是由水果中含的有机酸引起的。像苹果中含有苹果酸,柑橘、柠檬中含有柠檬酸。但是有些酸性物质在渐渐成熟的过程中慢慢被分解,有的甚至变成了糖,所以许多果实成熟后,不但不再酸了,而且还很甜。但是有的果实虽然酸性物质被分解了不少,所含的有机酸仍有很多,所以虽然果实成熟,但吃起来还很酸,山楂、杏子就是这个道理。
植物的辣味也是各不相同的。辣椒之所以特别辣,是因为含有辣椒素;白萝卜皮的辣味则是因为它含有挥发性的芥子油;而大蒜的辣味,则是由大蒜素引起的。
现在我们已经解开了各种植物之所以有不同味道的谜。但是大家想一想:单单植物的味道就有如此深奥的知识,而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无穷尽的奥秘,它们将等着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
【问题】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成语。
(1)不计其数:
(2)苦口良药:
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3分)
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3分)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4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多义词(6分)
自南海还( ) 蜀之鄙有二僧( ) 西蜀之去南海( )
望桓侯而还走( ) 肉食者鄙( ) 去国怀乡(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吾欲之南海 B. 其一贫,其一富 C. 以告富者
子墨子九距之 其真无马邪 必以分人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2分)
吾 资 之 聪 倍 人 也 吾 材 之 敏 倍 人 也 屏 弃 而 不 用 其 与昏 与 庸 无 以异 也。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1)这味道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
(2)会使孩子们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学会依靠父母,不 懂得体验艰辛,使未来的人类变的弱不禁风。
(3)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寒冷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并强调我们要知道寒冷的味道,才会知道温暖的滋味,我们才不会弱不禁风。
(4)自己想,因为是联系你的生活实际。
1.矿泉水的味道(1分)父亲的汗水和体温(父爱的味道)(1分)
2.(1)小时候,在外打工的父亲给儿子带来两瓶矿泉水并骗儿子说自己喝过,临终前儿子才发现这是父亲善意的谎言。(2分)(2)南方雪灾时,父亲把冰冷的矿泉水焐在胸口,自己却没舍得喝一口,全都留给了儿子。(2分)
3.相同点:都有无私的爱子之情(1分) 不同点:表达爱意的方式不同,一个用善意的方言,一个用自己的肩膀和胸怀给儿子留下“味道”。(2分)
4.①烘托儿子见到雪花和冰棱时的快乐。(1分)②衬托人回不了家的绝望之情。(1分)
5.含义:父爱无言,当儿女的应一生铭记。(2分) 理解:略(2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