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经典诗词【28篇】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

黄庭坚经典诗词 1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宋代〕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黄庭坚原文及赏析 2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1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2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3;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4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5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6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注释

1、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曾在《离骚》里以兰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

黄庭坚的经典诗词 3

《戏用题元上人此君轩诗韵奉答周彦起予之作病》

此道沈霾多历年,喜君占斗斸龙泉。

我学渊明贫至骨,君岂有意师无弦。

潇洒侯王非爵命,道人胸中有水镜。

霜钟堂下明月前,枝枝雪压如悬磬。

敝帚不扫舍人门,如愿不谒青洪君。

来听道人写风竹,手弄霜钟看白云。

平生窃闻公子旧,今日谁举贾生秀。

未知束帛何当来,但有一筇相倚瘦。

欲截老龙吟夜月,无人处为江山说。

中郎解赏柯亭椽,玉局归时君为传。

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 4

《谒金门·示知命弟》

黄庭坚〔宋代〕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黄庭坚经典诗词 5

《戏呈孔毅父》

黄庭坚〔宋代〕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黄庭坚的经典诗词 6

《戏赠顿二主簿》

桐植客亭欣款曲,歌倾家酿勿徘徊。

百年中半夜分去,一岁无多春蹔来。

落日园林须秉烛,能言桃李听传杯。

红疏绿暗明朝是,公事相过得几回。

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 7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黄庭坚〔宋代〕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黄庭坚的经典诗词 8

《戏赠家安国》

家侯口吃善著书,常愿执戈王前驱。

朱绂蹉跎晚监郡,吟弄风月思天衢。

二苏平生亲且旧,少年笔砚老杯酒。

但使一气转洪钧,此老矍铄还冠军。

黄庭坚——《虞美人》 9

黄庭坚

中文名称: 黄庭坚

性 别: 男

生 卒 年: 1045~1105

国 别: 中国

生平简介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治平三年(1066)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曾与秦观、张耒、晁补之游苏轼之门,号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又工文章,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介绍 10

黄庭坚的生平及诗词介绍

桃李春风一杯酒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史书上说,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几遍之后就能背诵。一次他的舅舅李常来访,随意取书架上的书问他,黄庭坚都能成诵,李常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黄庭坚七岁能诗,是名副其实的神童,据说,这首《牧童诗》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黄庭坚七岁写牧童诗,两个相去数百年的文人似乎都有同样的神童经历。但是,骆宾王的《咏鹅诗》天真烂漫,童趣十足,黄庭坚的《牧童诗》却显得老气横秋,甚至有一种看破红尘的颓废,似乎这个七岁的小孩此时已经预见到了自己一生将要遭受的波折和痛苦,让人不免有些惊讶。

治平四年(1067),23岁的黄庭坚高中进士,被授为叶县县尉,后来又担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知县等职。步入官场之后的黄庭坚,诗名渐渐远播,前文提到的李公择和孙莘老,分别是黄庭坚的舅父和岳父,也在不遗余力地把黄庭坚推荐给当世文坛高人。也就在这时,苏轼知道了他的名字。但是对这位当时公认的文坛盟主,黄庭坚则既有景仰,也有一些胆怯。他后来在《上苏子瞻书》中说:“我年少。出身地位,又缺乏能力,没有什么可以能侍奉先生的。我曾经在众人广座之中看见过先生,但是始终没有勇气上前见您。”

但是,在元丰元年(1078),黄庭坚终于和苏轼走到一起了。黄庭坚上书苏轼并写了《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苏轼也回信并和诗。之后,两人书信密切,酬答往复不断,黄庭坚也自投苏轼门下,执弟子礼,并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一年,苏轼四十二岁,黄庭坚三十三岁。

虽以学生自居,但是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却不让其师,黄庭坚诗歌书法成就尤高,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造诣极深,至今有墨迹传世。而在词上,黄庭坚与秦观齐名,

若有人知春归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伤春似乎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从孟浩然的《春晓》到苏轼的《蝶恋花》,表现的都莫不是诗人对春日已去,落红无数的惋叹,可是,如黄庭坚这首《清平乐》这样写得趣味横生的伤春之作却是少见。

《山海经》中传说,上古有夸父逐日,而诗人却是在逐春。不同的是,太阳东升西落,夸父可以仰头朝着那个不变的方向执著地追下去;可是春天消失得却无迹可寻,如一个可爱而调皮的。少女,“爱而不见”,让寻找她的小伙子“搔首踯躅”。

也许,有人会知道春天的去向?诗人寻觅未果之后,突发奇想。如果你看到了她,请带话给她,让她回来吧,永远不要离开。

春天在诗人眼里,已经不是一个轮回的季节,似乎是诗人的情人,或者,是诗人的亲人,不愿她离开,即使她还会再次回来。

可是,这世间的人似乎都和诗人一样,无法知道春的去向。大自然的秘密,也许只有大自然的精灵们才能知道吧?那长着羽翼的精灵,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精灵,能告诉我春的去向吗?

黄鹂——这造物的使者,自然的精灵,很愿意告诉诗人关于春的秘密,可惜,她的语言,无人能懂。人不管如何想融入自然甚至化入自然,但是终究是白费力气,我们早已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无法读懂花的语言,无法读懂树的叹息,无法读懂兽的呼喊,当然也无法听懂黄鹂泄露的天机。

黄鹂也累了,不耐烦了。跟这些毫无悟性愚蠢的人类的确没有什么好说的。她飞走了,飞过一片蔷薇花。诗人终于明白:春天的确走了,因为蔷薇花的夏日已经来临。

古人曾说,好的诗歌应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不管这样的说法我们是否能接受,但是这首《清平乐》应该是个中典范的。用夸父逐日的精神来追逐春天,但是却没有夸父那样悲壮的结局,春日已去,留下的只是淡淡的忧伤,如清净的水面泛起的一圈圈涟漪,静静荡漾到池边,在没人注意到的那个早晨悄悄消失。

这首《清平乐》写出之后,立即受到好评。当时的词人王观,就化用黄庭坚词的意境写了一首《卜算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美丽的情怀,总是人类共有的,而诗人们,用他们的如椽之笔为我们描画出了这美好的情怀,这情怀透过千百年岁月的风霜,透过无数次季节轮回,抵达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于是,我们能够与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一起呼吸,一起微笑。

黄庭坚原文及赏析 11

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译文】

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雨过天晴,春风温暖烟霭淡淡,让人陶醉。

山峦黛绿,水波湛蓝,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着。歌楼酒旗飘动,招人前去。姑且把青衫典当了换酒吧。

【注释】

[1]灼灼:形容花朵颜色鲜明亮丽。

[2]鬖鬖:音sānsān,植物枝叶下垂貌。

[3]醺酣:形容天气温暖困人。

[4]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5]挼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

[6]酒旆:旆字读作pèi,也可写作“斾”,酒旆即是酒旗。

[7]故故:常常;屡屡。

【赏析】

词的开头一句就把最足 第二句“春色满江南”,用个“满”字似乎表明不必再写其他景物了,其实这是承上启下,着意于过渡。一切景物都是相互关联着的,美景还要有良辰衬托。如果碰到风雨如晦的天气,即使是盛开的桃花,扶疏的柳条,看起来也会令人黯然魂销。所以接下去转向对天气的描写:“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这里边包括四种意思:宿雨初晴,惠风和畅,烟霭澹淡,着人如酒的天气。这样的天气,使人心旷神怡,正可以游目骋怀,饱览自然风光。

下片前三句“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连贯而下,以浓重的色彩,绘出了江南山水的春容。“泼”字,“挼”字用得很有魄力,非崇尚纤巧者所能办。

色彩浓丽的山和水,正承上阕“雨晴风暖烟淡”句而来,只有新雨之后,和风之中,天宇澄澈,万木争荣,才能为山水增辉。“泼黛”、“挼蓝”二句不仅画出了山色、水色,也反映了万物春天里的勃勃生机。写到这里为止,已经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色彩明丽的江南春景画面。“良辰美景”都有了,但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抬头望处,看到了“歌楼酒旆”。楼外的酒旗迎风飘动,足以惹人神飞。

“故故招人”,生动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理状态。“故故”这里是故意、特意之义,酒旗当然谈不上故意招人,只是因为词人想喝酒,才产生这种感觉。这一句是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酒兴发作了,而阮囊已空,回去吧,却又败兴,所以只好“权典青衫”。这一句是化用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曲江》二首之二)诗意,集中体现了词人的性格、情趣。

黄庭坚这首小令,短短的四十四个字,江南春景层层叙写,逐步展现。桃柳、天气、山水、“歌楼酒旆”到结语,层层勾勒,上下呼应,脉理分明,语言沉着有力,意境风神曳,情景兼备,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庭坚纪念馆 12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修水县人。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黄庭坚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黄庭坚诗人 13

黄庭坚是哪个朝代?

宋代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故事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在县志里记载着他的故事,他的诗书�

山谷得中宋朝的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芜湖的知州,他就任时才26岁。有天他在午睡,做梦走出州衙,来到一处乡村,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在一家门外的香案前,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喊叫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面还热气腾腾,似乎很好吃的,不自觉的便端起来吃,吃完回衙,一觉醒来,嘴里还有芹菜香味,梦境甚清晰,但以为作梦而已,山谷还不在意。

次日午睡,再梦如昨,口中又有芹香,于是大感奇异,遂起身步出州衙,循着梦中道路行去,行至老婆婆家门外,叩门进去,正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问她有无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婆答:“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在生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山谷问:“你女儿死去多久了。”婆答:“已经26年了。”山谷心想,自己正是26岁,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遂再问她女儿在生的情形,家中还有些什么人?婆答:“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生喜欢读书,信佛吃素,很是孝顺,但不肯嫁人,到26岁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她说还要回来。”山谷问:“她的闺房在那里,我可以看看吗?”老婆婆手指着那间房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里,只见卧床桌椅之外,靠墙有一个大柜还锁着。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婆答:“全是她的书。”问:“可以打开吗?”婆答:“锁匙不知她放在那里?所以一直无法打开。”山谷心中想了一下,记起锁匙的位置,便告诉老婆婆找出锁匙,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山谷细阅之下,原来他每次试卷的文章,竟然全在这里,而且一字不差。山谷此时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这个家只剩老母一人。于是山谷跪拜在地,口称母亲,说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儿转世,然后回州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山谷在州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滴翠轩”,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自题像赞曰:“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从这首像赞,亦可以证明山谷的转世故事,为真实不虚也。

这故事有五点值得研究:

(一)确实有轮回。山谷的前生,原是安徽省南部芜湖县乡村的女子,死后转生到江西省北部修水县的男身黄山谷。

(二)确实有业力。由前生种因,而来生结果。山谷前生喜好文学,遂有今生的诗书画三绝,所以明代进士袁枚说:“书到今生读已迟”。现今的天才儿童,应属此理。至于由女转男,且有功名,当为其信佛、吃素、孝顺、不嫁,等业力而来,极为明显。

(三)确实有灵魂。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之有形的肉体,但灵魂则是身体的主宰,乃是无形的,佛学 山谷在州衙午睡,灵魂仍会回去老家接受老母的芹菜面,因而促成再生的会合。阿赖耶识在唯识学上他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的,当他离开芜湖乡村,飞向修水黄家,千里迢迢瞬息即到,飞行迅速且不谈,他何以偏偏找到黄家呢?佛学上说这是由于“业力”,但业力本身会有选择的能力吗?这又使人费解了?后来读了地藏经才知道,原来举首三尺,便有神明,在虚空之中,有很多鬼神鉴察善恶,人世间一切的一切,无论如何隐秘的事物,他们全都了如指掌,真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地藏菩萨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可见已经表现在行为上的罪恶,绝隐瞒不了,就连心念初动,也会被鬼神洞察无遗。不过世人不觉,还以为自己心中的事,有谁能知?因此可见业的范围,应包括有形的行为与无形的心念,由业所产生的力量,便决定此人的趣向,而鬼神再从中撮合,这便是黄山谷出生之所自来了。还有鬼神撮合亦应有所标准,否则便是鬼神作主了,其标准即佛家的因缘,说完全点就是因缘果报,佛家因果通于三世,或超过三世,而为多世。如此说来,则黄山谷之出生,必有其因缘,绝非偶然巧合之事了。

(四)这故事依世间法来讲,可以算是成功的,因为善有善报,她不仅保持着难得的人身而且由女转男,又有功名,与前生相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依出世间法讲,则不算成功,因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内,凡轮回一次,便迷失一次本性,何况有了功名富贵,更因权势凌人,而容易造业。

试看山谷少年时期,受一般风气影响,喜好填写有关男女情爱的哀艳词章,有一次与同辈少年擅于画马的李伯时,同游佛寺,参访当代得道高僧圆通秀禅师,秀禅师为了不忍见他迷于艳词,致遭堕落可惜,所以当他警诫完了李伯时,嘱他不要再画马,因为画马时,心念专想于马,以致形随心转,恐难免堕落成马身。

然后又呵责山谷:“大丈夫怀有盖世的文才,难道竟用以写作无益于世,而又动人邪思的哀艳词句吗?”山谷听了这番呵责,还很不以然反自以为是的笑着说:“据禅师这么讲,难道我也会像李伯时一样变作马吗?”秀禅师听他这样反驳,乃特别以威严而庄重的态度,很诚恳的开示他说:“李伯时如果为了画马,念想在马,仿真既久,难免堕落成马而不自知,但也只是他自己的事。而你作那撩乱人情思的哀艳词章,不知会令多少人读后,动起邪思而贪淫好色,这种诲人的作为,岂只是变马而已,恐怕地狱正等着你下去哩。”

山谷被那义正辞严,因果报应道理的当头棒喝,深知秀禅师乃一得道高僧,绝不会虚言吓人,顿时猛悟其间利害关系,遂极为惶恐的向秀禅师谢罪悔过,发誓永不再写作那哀艳词章了。

(五)山谷奉母最孝,他的母亲喜爱清洁,他就亲自为母洗涤溺器,虽然后来他作了官,也还是要亲自来洗,这是他行孝的美德,所以他被后人选他为二十四孝之一。若以其少年的行为不检,几乎堕落,幸遇善知识指正,后来有此孝行,这都足以证明山谷的善根深厚,山谷曾作戒杀诗:“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由此诗得知山谷终于回归佛门,而学佛吃素了。

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 14

《到官归志浩然二绝句》

黄庭坚〔宋代〕

雨洗风吹桃李净,松声聒尽鸟惊春。

满船明月从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

黄庭坚书法的介绍 15

黄庭坚的书法主要的特色便是纵横拗崛,昂藏郁拔,在当时也是自成一体,享有很高的书法地位的。

黄庭坚主要是擅长行书和草书,并且在行书和草书两种书体上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学习书法的主要源头可以说是因为苏轼的缘故的,虽然在历史上面黄庭坚初涉及书法是因为拜了当时的书法大师周越为师,跟随着周越学习书法,起初也是学到了很多的皮毛,但是后来黄庭坚慢慢地发现了跟随着时人学习容易没有自身的特色,黄庭坚即便是学到了周越所有的功底,最终也只能是和周越有同样的书法艺术造诣。因为黄庭坚开始了刻苦地研习着王羲之的书法,可终究是活在了别人的书法造诣之中。黄庭坚因为与苏轼师出同门,都是苏洵门下的“苏门四学士”,因此黄庭坚渐渐受到了苏轼书法的影响,在后来的许多著作中都有着苏轼的痕迹,当然苏轼的书法也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在苏轼的书中笔墨之间也有着黄庭坚的痕迹。

黄庭坚的书法自古以来便是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古往今来赞美黄庭坚的书法之人比比皆是,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黄庭坚在保留着传统书法方面的影响,同时又是在自己努力地开创着新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黄庭坚的经典诗词 16

《次韵徐仲车喜董元达访之作南郭篇四韵》

董侯从军来,意望名不朽。

款门拜徐公,在德不在酒。

徐公虽避俗,对客辄粲然。

耳不闻世事,时诵陶令篇。

黄庭坚原文及赏析 17

宋代:黄庭坚

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

彭泽当此时,沈冥一世豪。

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

凄其望诸葛,肮脏犹汉相。

时无益州牧,指挥用诸将。

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

空余时语工,落笔九天上。

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

属予刚制酒,无用酌杯盎。

欲招千载魂,斯文或宜当。

译文

潜伏的鱼希望藏身在幽渺的地方,渊水澄明鱼儿无处可逃。

彭泽县曾经在古时,埋没了陶渊明这盖世英豪。

汉室刘姓制作礼乐,到司马氏手中已衰微非常。

中年以后陶渊明只用字号,要重振朝纲字号唤作元亮。

凄怆地缅怀汉相诸葛,刚直倔强的个性也和他相仿。

可惜当世没有益州太守刘备,能够任用贤才指挥良将。

致使渊明平生徒存安邦定国的心愿,却只好把岁月消磨在江湖之上。

空留下精工的诗篇,好像从九天落笔美妙非常。

从古到今不是没有可敬的人,独有渊明最值得交友、景仰。

不巧正遇我刚刚戒酒,因此不能斟杯酒向他献上。

想要招回他千年以前的灵魂,或许这首诗倒还适宜、妥当。

注释

⑴“渊明”句:用“水清无鱼”之意。《大戴礼·子张问入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谓水太清则鱼不能藏身,人过于苛察,则不能容于众。

⑵“彭泽”二句:彭泽,彭泽县,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沉冥(míng),泯灭无迹。一世豪:陶渊明原有用世之心,志大才高,却被埋没于微官,其《感士不遇赋》云:“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赋云:“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⑶“司马”二句:按诗意本当为“礼乐卯金刀,司马寒如灰”,意谓汉高祖刘邦命萧何制礼作乐,至司马氏掌天下的晋代,尤其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世,礼乐废丧,已如死灰难以复燃。卯金刀,为“刘”字。

⑷以字行: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⑸更始:重新开始,《庄子·盗跖》:“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此指重新恢复礼乐。

⑹“凄其”句:南朝宋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诗:“怀贤亦凄其”,此化用其意。凄其,寒凉。其,词尾。此形容情绪凄怆。诸葛,指三国时蜀汉宰相诸葛亮。

⑺肮(āng)脏:刚直倔强貌。犹:如同。汉相:即指诸葛亮。

⑻时:当世。益州牧:指刘备(162-223),字玄德,河北涿县人。东汉末,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等。后为徐州牧。刘备善用贤士良将,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因取荆州,并得刘璋益州(今大多属四川)及汉中。后称帝,建立蜀汉政权。牧,指太守。

⑼本朝心:指匡扶晋室之心。

⑽“落笔”句:化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句意。九天,极言其高。《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⑾“向来”二句:《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此化用其意。尚友,上与古人为友。尚,通“上”。

⑿属:适值,恰好。制酒,止酒,戒酒。

⒀无用:无以。酌(zhuó):斟酒,此指以酒祭献。杯盎(àng),泛指酒器。盎,一种大腹敛口之盆。

⒁斯文:此文,即指此诗。

赏析

开篇二句,一般均以为是释陶令名字之义,即虽想潜藏而不能逃于渊。然而这样解释与下文意思不连贯。南宋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谓深眇则易潜居,如果潭渊明澈见底,就无法藏身,故陶令晚年改名为潜。山谷此处用《庄子·庚桑楚》中的典故:“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下面二句说陶渊明本是一世豪杰,但为彭泽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了。山谷称他为“一世豪”是言之有据的。他少年时代即“猛志逸四海,中年时常叹惜“有志不获骋”,老年时代犹“猛志故常在帮,可见平生抱有经世济民之大志。而他又晦迹不任了,山谷认为是由于“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意即司马氏的东晋王朝,此时已如冷却之灰烬,而刘裕则已擅政治,军事之大权。刘氏擅权,乱世无道,所以向令就决意沉冥了。山谷以蜀庄来比陶令,颂扬其能保持高风亮节。

山谷这样称颂陶令是以某些史书作根据的。沈约《宋书·陶潜传》云:“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作为陶侃后裔,他依恋旧朝,不愿仕宋,亦在情理之中。但沈约此说早就有人表示怀疑。陶令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自彭泽辞官归田时,刘裕刚以一个地位不高的武将,临时被推为八州都督,初掌朝政,下距晋、宋易代之时(420)还有十五年。不能说他辞官的原因就是“耻复屈身异代”,即使他当时对刘裕不满,也不可能预见刘裕将来篡晋的结局。山谷博闻强识,熟悉史乘,其取沈约说是蔽于儒家忠孝观念。山谷此说对后世颇有影响,自南宋起盛行以“忠愤”来解释陶令后期的作品,是与山谷此诗分不开的。

“岁晚以字行,更始号元亮”诗意是说陶令在晋时名潜字渊明,刘裕篡位后即以渊明为名,更号为元亮,自别于晋宋之间。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早就指出,山谷此二句是承《南史·隐逸传》的“潜字渊明”之误。实际上陶令在晋时名渊明,字元亮,在宋时始更名潜,仍字元亮。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颜延之的《陶征士诔》曾云:“有晋聘士陶渊明。”既以陶 颜延之与陶令是知交,所作哀悼亡友之《诔》,用名不应有误。山谷以“虑愤”目渊明,自然采取《南史》的说法。陶令在晋时已号元亮,而山谷却生出“更始号元亮"一说,这是为了借题发挥,便于把陶令塑造成理想人物。

他说陶令更号是欲以蜀汉丞相诸葛亮自比,要兴复汉室,汉、贼誓不两立。但晋宋易代,诸臣竞相趋附,陶令看到向于旧朝的人并不多,他的心情是凄苦的。虽说是凄苦,但他仍然“肮脏”,即刚强不屈。山谷惋惜当时无益州牧,即刘备,渊明遂不能成就诸葛亮的勋业。在中国文学史上,山谷此诗首次以诸葛亮比渊明,实属创见。清代诗人龚自珍亦云“渊明酷似卧龙豪”,可以说是从此诗得到启发。

渊明虽一心忠于本朝,但岁月流逝,壮志未酬,只有好诗流传下来。渊明的诗文,在南朝时并不受重视,到了唐代才普遍受到赞誉。其文名至宋而极,苏轼追和陶诗百余首,称为曹刘李杜所不及,山谷此诗,称其为“落笔九天上”。由于尊崇渊明的“忠愤”和诗文,故山谷云:“向来非无人,此友独可尚。”这就是说,古人中有许多可与之为友,其中以渊明为最。尚友说出自《孟子·万章下》的话,可以说是山谷写此诗的圭臬,意即上与古人为友,要读懂他的诗文,必须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经过全面考察,山谷认为渊明最值得自己尊敬。本应酌杯祭奠,正遇上自己戒酒,此礼也就免了。结句是说自己仿《楚辞·招魂》,写此诗是为了召唤渊明的灵魂。

宋人魏泰曾云:“黄庭坚喜作诗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自以为工,其实所见之僻也。故旬虽新奇,面气乏浑厚。”(《临汉隐居诗话》)他与山谷是同时代人,上述的一段话虽贬黄诗,但用来评论山谷此首怀陶令诗的得失,却大体恰当。

黄庭坚书法的介绍 18

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书法家。因为其书法具有自己的风格,被后人谓之“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并不少,他留存下来的。书法代表作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点。

黄庭坚的大行书代表作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及《松风阁诗》等,其中《松风阁诗》现在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这篇文章总共有一百五十三个字,这书写的是黄庭坚当时经过松林期间的景物,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谊。其中所用的书法具有庭坚自己独特的写法,笔劲有力,下笔抑扬顿挫。小行书则有《王长者墓志稿》,现在保存在东京的博物馆,这文是黄庭坚为了纪念一王姓亲属所书,表达了庭坚平实及沉静的笔法。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及《诸上座法帖》等,《李白忆旧游诗卷》整篇文章大约有三百四十多个字,经过后人的考证,这书法是庭坚晚年时期的作品。文中的字体有着怀素的痕迹,却又是庭坚自己特有的风格,结构变化多,堪为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法帖》现保存在北京博物馆,全文总共有四百七十七个字,也是庭坚晚年的书法作品之一。

黄庭坚被贬戎州期间还留下了不少石刻的书法作品,《苦笋赋》便是其中之一,也得到了后人的多番精心维护。黄庭坚的作品是当时书法的一种独特的体现。

黄庭坚传 19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原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③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黄庭坚经典诗词 20

《病起荆江亭即事》

黄庭坚〔宋代〕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 21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

黄庭坚〔宋代〕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黄庭坚 22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目录

生平简介艺术造诣后世评价代表词作文学成就收缩展开生平简介

黄庭坚 为盛极一时的 江西诗派 开山之祖。 江西 修水县 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进士 。历官 叶县 尉、北京国子监 教授 、校书郎、 著作佐郎 、 秘书丞 、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 》 检讨官。后擢 起居舍人 。绍圣初, 新党 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 宜州 卒。 宋英宗 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艺术造诣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 苏轼 ,与 张耒 、 晁补之 、 秦观 并称“ 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 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 秦观 齐名,有《山谷 琴趣外篇 》、龙榆生《 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 诗人玉屑 》)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 山谷词 》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 松风阁 诗》、《 华严疏 》、《 经伏波神祠 》、《 诸上座 》、《 李白 忆旧游诗》、《 苦笋赋 》等。书论有《 论近进书 》、《 论书 》。黄庭坚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 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 成就 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 山谷集 》七十卷。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时,仿 王羲之 《 兰亭集序 》中“曲水流觞”意境,于今 宜宾 市郊北凿石饮水为池,曰“ 流杯池 ”。受当地人喜爱。

后世评价

《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是北宋 书法家 、 诗人 黄庭坚晚年 草书 代表作。正如 沈周 在诗卷的 题跋 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 草圣 ’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祝允明 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

代表词作

我国南方楼台亭阁甚多,但具名气的屈指可数。快阁算得上是全国闻名的古阁楼建筑之一。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载入《 中国名胜词典 》。

快阁雄踞在 泰和 县城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 唐代 乾符元年(87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 太常博士 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 登快阁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江西诗派首领,在北宋诗坛上,与苏轼齐名,世号“苏黄”。黄庭坚任泰和 知县 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年)赋诗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 一道月分明。

朱弦 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快阁因有黄庭坚的。题诗,吸引了许多达官名流和饱学之士前来游览题咏,历经宋、元、明、清诸代不绝。著名的有 南宋 陆游、文天祥、 杨万里 ,元代的 刘鹗 ,明朝的 王直 、罗钦顺, 清代 的高咏等。历代题咏的诗篇数以百计,其中文天祥的《 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 》为黄庭坚《登快阁》诗之后最负盛名的诗篇。1278年10月,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广东,被元人所执,囚于船中,解往大都。船过泰和, 文天祥 望见快阁,如遇庐陵父老乡亲,作《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以志伤怀:“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其凛然气节和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一千多年来,这座著名的古建筑却屡建屡毁。据记载,明 万历 十六年(1588年)毁于水,十九年修复;清 嘉庆 十八年(18)公修, 道光 四年(1824年)由邑人曾敏才捐资重建; 咸丰 三年(1853年)毁于兵燹,五年重建。

快阁为砖木结构,共三层,高台回廊,大红石柱,青瓦重檐,瓷鸥盖顶。檐楔彩色螭头,梁雕龙画凤,穹顶图饰。阁厅正面墙上嵌有黄庭坚像及黄庭坚自题像赞。藏经室临河左右侧的墙壁上,分别嵌有一石匾。左侧是宋代诗人陆游题写的“诗境”二字,右侧是黄庭坚的手书箴言,即著名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题词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阁下的涪园、盟鸥馆、山谷祠与快阁参差媲美,构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盟鸥”。

文学成就

同他的。

黄庭坚经典诗句 23

黄庭坚经典诗句大全

平生个里愿杯深。——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黄庭坚《醉蓬莱》

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黄庭坚《谢周文之送猫儿》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玉人邀我少留行。——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黄庭坚《清明》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若有人知春去处。——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黄庭坚《寄黄几复》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诗》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天涯也有江南信。——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黄庭坚《牧童诗》

春无踪迹谁知。——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共倒金荷家万里,欢得尊前相属。——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庭坚《清明》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玉台弄粉花应妒。——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夜阑风细得香迟。——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黄庭坚《徐孺子祠堂》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舞裙歌板尽清欢。——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人生莫放酒杯干。——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袛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黄庭坚的经典诗词 24

《寄黄从善》

故人千里隔谈经,想见牛刀刃发硎。

渴雨芭蕉心不展,未春杨柳眼先青。

凫飞叶县郎官宰,虹贯江南处士星。

天子文思求逆耳,吾宗

黄庭坚的经典诗词 25

《次韵仲车因娄行父见寄之什》

前朝老诸生,大半正邱首。

投荒万里归,烦公问健否。

往时望江宰,今为夏津吏。

他日可教之,玉音尚无弃。

黄庭坚经典诗词 26

《寄贺方回》

黄庭坚〔宋代〕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黄庭坚诗词作品的详细介绍 27

关于黄庭坚诗词作品的详细介绍

黄庭坚诗词很多,大多都会千古传颂,不仅现在会是,将来也会是。他的一首登快阁表达了自己想做无拘无束地生活,那个时候的他还在朝为官。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官很忙,终于忙完之后已是晚上。而这个时候朋友都已经远去,独自一人也没有那么多的兴致吹箫弄雅,只有借喝酒抚平寂寞的心。

黄庭坚很多诗词中都描写当官不易,他非常向往那种自由的生活,可是身不由己,只能借诗抒情。他的牧童诗也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诗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远远地就看到一个牧童赶着牛路过山村,他吹笛的声音就算隔着一座山岭也能听到。再回过头看看长安中那些追逐名利的。人,都远不如牧童过的舒畅。可以看出他在感叹不追逐名利的日子真好!

望江东是他的词代表作之一,词的风格独树一帜,读起来琅琅上口,也是他的词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望江东表达了他寂寞的感情,实虚相衬托,再借雁寄情,拟人之处写的非常好。他很会借景借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想要写好文章的人都应该向他学习。阮郎归(茶词)就描写了喝茶的过程及想法。炮制茶的过程非常复杂,茶水也非常清香,但是想来不敢多喝,怕抹了晚上的睡意。他不是直接写茶好喝,而是说怕茶的味道让他晚上睡觉时都会去想。黄庭坚诗词用字到位且通顺,借景物抒情都恰到好处,堪称绝妙。

黄庭坚诗歌《花气熏人帖》介绍

《花气熏人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小品之作,全帖的主要内容是由一首二十八字的小诗构成。作品长43.2厘米,宽30.7厘米,被收录于《宋四家墨宝册》的第九幅。作品上有“缉熙殿宝”的印章,曾被收藏于南宋的内府之中。也有清代朝鲜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印鉴,所以据推论,该作品应到过朝鲜。此作品原属于北京故宫旧藏,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中。

《花气熏人帖》的诗作内容: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基本意思是:花香向人袭来,影响了打禅的人的定力,想想自己的年纪已经到了中年,却怎么还会被花香影响呢。春天到了,忽然又产生了要作诗的念头,可是,现在想要写诗,却像逆水行舟一样艰难啊。

黄庭坚,和张耒、晁补之、秦观,被后世共称为“苏门四学士”,是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轼的弟子。他擅长写诗,当时和苏轼齐名,却又长于书法,曾受到多种门派的影响,书法自成一家。

《花气熏人帖》的书法,作者结合他平时严谨的锋线和其草书的婉转灵动,自在而随意地书写而成,书法线条颇具生动感,黄庭坚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难以作诗,所以告诉了他在扬州的好友,可见诗作并非黄庭坚所写,而是他的好友王诜。黄庭坚用他特有的书法笔力,写成这幅小品,实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北宋文人黄庭坚古诗词 28

《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宋代〕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