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动力工程技术范文(精选4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热动力工程技术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动力工程技术范文 篇1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是高等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集成了数学、电工电子学、信息科学、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原理和技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理论知识抽象、实践性要求高、学时少等特点[1]。测量是水力发电厂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能及时反映水力设备的运行情况,为运行、检修人员提供操作依据,是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从事大中型水力发电厂水轮发电机设备运行、试验调试、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基础[2]。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属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开设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现有的测试技术和方法,通过学习温度、压力、流量、流速、振动等参数的测量,以及测量过程中常用的仪器(如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热线热膜流速仪、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红外热像仪等)的工作原理和用途,了解现代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合理选用现代先进测试仪器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能力,以适应社会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非常强的课程,单纯的实验教学或者理论教学都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目前,高校开设现代测试技术课程通常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随着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新教学计划的制定,使得总学时越来越少,教学时间紧任务重;(2)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所讲授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杂乱,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3)对本科生多以讲授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为主,有时增加少量参观方式的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少动手机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西华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大量的现代测试仪器,如激光多普勒测试仪、粒子图像测速仪、红外成像仪等,同时也建有水轮机模型试验台和水泵试验台。因此,学校有充足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

该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模块,共计5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安排40学时,实验教学安排10个学时。结合水力机械的特殊结构,运行参数,将课堂教学分为3个学习单元:第一单元为绪论部分(2学时),介绍测试技术的分类和发展趋势;第二单元为流量、流速、功率、振动、温度等参数的测量(30学时),该部分为重点、分别介绍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三孔动力探针、五孔动力探针、热线热膜风速仪、激光多普勒流速仪、粒子图像速度场仪、测功器、转矩仪、红外成像仪等设备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仪器的优缺点和应用实例;第三单元为水轮机、水泵试验技术部分(8学时),其中包括水轮机水泵试验台的介绍,具体模型试验的实例讲解。

实验学时主要是学生参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仪器,并对实验室的仪器进行详细的实验操作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和使用仪器,完成水轮机、水泵的模型试验,并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实验报告

三、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由于理论性很强,通常会让学生感觉测试原理难以理解,教学内容非常深奥、枯燥。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难以理解和记忆,从而慢慢失去学习兴趣[3]。

(一)教学侧重点和方向的把握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的学科多且广。主要包括:

1)温度、压力(压差)、流量、流速、机械量、振动量等参数的测量、检测和显示;

2)测量仪器仪表的选择和使用,测量结果处理以及测量误差的分析。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与应用实践的结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方向是传感器和仪表的应用,而不是设计,所以笔者认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用到的传感器和仪表选择和使用上。

测量仪器和仪表的选型应本着节约的原则,考虑性价比的因素,即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低精度的仪表。仪表类型的选择还应考虑被测介质的性质、使用的环境、安装条件、对仪表输出信号的要求等。如传感器的选择需要考虑使用的环境是否是易燃易爆的场所;比如测量天然气或者煤气等须选用防爆型传感器;在强磁场的环境,则不能使用电磁传感器。

由此,学生在了解测量仪器和仪表基本原理后,能根据具体测量参数、被测介质的性质、使用的环境、安装条件等要求选择最佳仪器仪表。

(二)以案例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4]。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相应案例,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建立工程测试与应用的整体概念,一方面不用增加实验学时,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变被动学

案例设计实例:水轮发电机转子温升测量。案例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渔子溪电站超出力运行可行性分析。该项目以水轮发电机转子为研究对象,探索在超出力5%运行工况下转子温升情况,系统了解机组有关电气一次、二次及机械附属设备是否具有潜在风险,确认电站机组超出力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案例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目前我们了解的温度测量有哪些方法?用什么方法才能检测出转子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哪些影响因素?然后提醒学生高速旋转的设备温度测量可以用什么方法,传感器可以如何布置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应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相互讨论这些问题,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课堂案例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小组分析结论逐一讲解,综合其中正确的结论观点,剖析错误见解,给出案例分析的逻辑路径。本案例中转子温升测量可以有三种方法:(1)电阻法测量,根据转子绕组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关系来确定转子绕组的平均温度。(2)转子温度分布在线监测系统,即把特制的满足发电机转子线圈耐压要求的温度传感器直接安装在励磁线圈上需要测量的部位,通过安装在转子机架上的温度采集记录仪得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值,从而得到发电机转子线圈的温度分布情况。(3)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即是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经电子系统处理,得到与物体表面热分布相应的热像图,从而给出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

本案例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由最基本的测试方法开始,逐步引入我们最先进的测试设备,让学生学会温度测试方法的同时,了解该行业中的先进测试技术。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遇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动力工程技术范文 篇2

【关键词】热能 动力装置 环境污染

能源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和生存的基石,具有其主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的能源应用中,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等,该类能源的应用率约为总能源应用率的90%以上。而将不可再生资源能源作为人类的主体能源,需承担能源枯竭的风险。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情况,逐渐的成为研究的重点。热能与动力工程作为新兴的科技,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随着其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于节能减排,以及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研究。

一、热能的动力装置分析

基于热能对人们生活所具有的重要影响,结合对其装置的分析,探讨其操作流程和制备的工艺,对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其现实意义。热能动力装置科学化的实现,应明确相应的工作原理。其热能的产生需在燃料在相应的设备当中燃烧,然后结合相应技术手段的应用之后,促使热能转化为有效机械能。为此,热能的动力装置应包含辅助设备、燃烧装置和热能动力机等。具体而言,热能动力装置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其

二、热能特点及应用

(一)热能的特点

目前人类使用的热能大多是由一次能源转得到的。因此,热能的特点与其存在一定的联系。基于此,热能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太阳能,以及太阳能的能量转换。太阳能在对植物照射之后,为植物叶绿素的形成提供条件,在经过相应的光合作用,以及能源转换之后,进而形成相应的生物质能。但太阳能所发出的光主要是通过热量转换及其点转换后,最终形成生活中常用能源物质;其次为燃料化学能,以及相应的转换过程,燃料化学能在进行相应的转换时,其方式主要是燃烧,进而转换当中的化学能为热能,结合相应技术手段的应用,最终将其转化为能够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机械能。如生活中常见的汽轮机,在工作时,便是先进行化学能源的转换,进而将其转化成蒸汽热能,结合相应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最终将其转变为能够促使机械发动的机械能;再次为热能方面的转化,其主要包括的热量有机械能和电能,机械能的应用主要包括内燃机和汽轮机,而电能主要为热电发电机。

(二)热能动力工程的具体应用

目前,热能在我国的工业领域应用较广,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具体而言,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电力工业,热能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火力发电和核电发电等相应装备设置的应用当中,并且热能动力工程及其相应的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在钢铁工程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包括应用到炼钢、高炉炼铁和轧钢等相应的工艺中;其次为有色金属行业,主要有铜和铝等相应的有色金属,均采用热能进行冶炼。而化学工业中的相关应用,主要是应用热能动力工程中的技术手段,或是将其基本原理当做基本的理论依据,具体应用有酸碱和氮的合成等工艺。其在石油行业的当中,可用于石油的运输、冶炼和采集等多个环节。

其次为机械工业,及其相应建筑工业的应用,包括制造材料、焊接技术、相应锻造工艺和铸造技术等。在交通运输业当中的应用。主要有飞机、轮船和汽车等各方面的应用;最后为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如浴池加热加温、温室培养,以及电力方面的农业灌溉等。另外,热能电力工程还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冬天所应用到的供暖设备。基于此分析,热能动力工程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热能动力工程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有放射性危害、热污染、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等几个方面。其中,热污染方面主要在于其带来的温室效应,其来源主要为水发电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水中的生物生存,以及导致空气质量变差;造成空气污染的源头在于工业设备、发电厂,以及汽车尾气和暖气等的排放所致的温室效应。因此,为促进热能动力工程的良好发展,应重视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技术的改进,以及采取相应的辅助技术措施,对其加以改进,促进其节能减排的应用,促进能源应用效率的提升,将其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并降低相应的能源损耗,以促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对其具体的措施进行分析。

(一)促进相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实现热能动力工程的良好应用,应实施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其能够适应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进而促进能源应用效率的提升。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特别需加强对生产业及有针对性的治理和完善,在此基础上保证其发展,将生产质量的提升,以及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改进的核心内容。而在相应的工业生产当中,应将过时产品淘汰,尽量的采用新技术,加快对旧设备及其相应工艺的淘汰速度,同时结合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最终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二)增强技术的创新能力

为实现节能减排,以及优化环境治理,应对采用热能的相应领域进行技术的创新。如在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当中的应用,需对新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挖掘。找出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加以提升和改进,促使其能够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相结合,采用和与该领域技术相关的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进行技术平台,以及相应研究发展的构建,进而实现技术发展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将其作为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建立起相应高效循环的能源模式,并结合相应替代技术、减量技术、资源化技术和再利用技术等的应用。进而更换和改进热能动力工程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下的相应设备和技术,尽量的将排放量减少,同时也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最终实现能源有效率的提升。

四、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的方向

(一)控制工程和热能动力方向

热能动力工程在控制工程和热能动力的方向主要在于热能技术、锅炉原理、动力测试技术、动力机械设计、汽轮机原理、环境污染和燃烧污染,以及流体机械、传热传质数值计算和热工自动控制等方面知识的应用。

(二)汽车工程和热力发动机方向

热能动力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对透平机或内燃机结构、原理和设计等方面的掌握,以及对燃烧、燃料和测试方面的控制。其他的还包括发动机环境工程、排放工程、内燃机的电子控制,以及热力发电机热负荷与传热,汽车工程概论等相应的知识。

(三)流体机械方向和制冷低温工程

热动力工程技术范文 篇3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T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103-01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在改革开放过去的近40年中,我国依托大量的传统能源供应,使工业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产活动中能源使用的高效性、清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使有限的能源更加全面的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相关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只有依托于科技创新,落实节能减排新理念,才能在锅炉、热电、空调等领域取得更大的技术进步。

1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本概念

国家的经济建设必然伴随着能源需求的上升,能源行业一直在国民生产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热能与动力工程就是为了解决能源与动力问题而诞生的学科,其以工程热物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类动力工程和机械的运行规律,以实现燃料的高效、安全使用。我国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热能过程与控制、动力机械、流体机械和电厂热能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人才在各大发电厂、电力设计研究院、制冷设备企业、高校和政府环境规划相关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现代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2.1 在锅炉工程中的应用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燃烧控制技术的开发和改进上。所谓燃烧控制,就是对锅炉内燃料的燃烧转化幅度进行动态调整的技术。传统的锅炉燃烧,是靠人工向锅炉内填充燃料,但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先进的锅炉设备已经应用了自动化、智能化填料设备。燃烧控制技术的主要思想,就是利用燃烧控制器、热传感器(热电偶)、流量控制设备和PLC等组成自动控制系统,PLC根据传感器实测的锅炉温度,与预设温度相比较,根据差值的大小和方向驱动流量控制设备,以对燃烧状态进行调整。

2.2 在热电厂生产中的应用

在热电厂生产设备中,汽轮机可以将锅炉所产生的蒸汽(热能)转化为轮机转子的动能,是主要的热能-动能转化设备。在热能-动能转化过程中,一部分热能转化为动能后,经过发电机再转化为电能输送出去;但还有一部分热能通过热传导损耗掉了。因此,热能与动力工程再热电厂生产中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就是研究减少热损耗的方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一般来说,热电厂可以利用多级汽轮机的重热现象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所谓重热现象,就是指蒸汽在上一级汽轮机做功的损失,可以被下一级汽轮机所利用的现象。重热现象是提高热电厂热能利用率的重要理论基础,一般可以用重热系数来表征。

2.3 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

在空调工程中,以电能为代表的能源通过流体与制冷机械设备转化为机械功。因此空调工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中流体机械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在空调工程中,电力驱动压缩机,使得电力能源转化为制冷剂的机械能,具备一定压力和流速后的推动制冷剂按照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的顺序流动,使得制冷剂在房间内部的蒸发器内蒸发吸热,在外部的冷凝器完成冷凝放热,以达到热交换的目的。

3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前沿科技创新

3.1 燃烧控制技术的优化创新

锅炉燃烧控制技术的优化创新,主要体现在节能和减排两个方面。所谓节能,就是通过合理调节送料量和送风量以优化燃料的燃烧效率,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在国家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可以采用燃烧优化技术改造(Advanced Process Control,简称APC)系统来实现。APC系统可以通过外挂的计算机通信设备对锅炉燃烧实现闭环或开环控制,其中采用的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可以应付多种工业控制问题。在已经采用了APC技术的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中,锅炉符合升降能力明显提高,负荷爬坡能力增强;同时实现了过热温度优化控制、喷水控制和智能吹灰控制等,达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在减排方面,燃料用量的减少,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得到控制,同时,通过燃煤送风量的智能控制,可以促使煤的完全燃烧,减少氮氧化合物的排放,也降低了锅炉飞灰的排放

3.2 热电厂节能降耗技术创新

热电厂是热能与动力工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其在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中也走在前列。其中,超超临界机组的应用使得热效率明显提高,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所谓超超临界机组,是以锅炉内部介质的工作压力为判别标准的。当锅炉内蒸汽压力在31MPa以上时,被称为超超临界锅炉,在超超临界机组机组中,燃煤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另外,在百万千瓦级的超超临界机组中,由于其设备数量较多、机组结构极为复杂,在进行手动操作数,容易由于误操作引起设备事故,因此机组自停控制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必要。机组自停控制系统(Automatic Power Plant Starup And Shutdown System,称APS),可以通过安装在锅炉、汽轮机等各处的监视系统,监控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并利用预先写入的程序调动各个设备的顺序控制系统,以实现机组的自启自停。APS作为具有先进控制理念的控制技术,对于提高热电厂运行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以更好实现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创新

空气压缩机,简称空压机,是一种用以压缩气体的机械设备,其作用原理和水油压力泵类似,工厂中能耗较高的动力设备之一。空压机将输入的电能转化为压缩空气能,从而驱动其他设备运作,其在流体机械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值得关注的是,供应给空压机的电能,通常仅有两成转化为机械能,而剩余八成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从而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生产要求。而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设备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这一状况。空压机通过冷热交换的原理,将压缩气体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重新利用,将原本耗散到空气中的热量收集起来,作为加热生活、生产用水所需热能,替代原本的用水加热设备,大大减少了能量的浪费状况。

结语

随着科技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对于能动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粗放、高能耗型应用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相关技术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应当从现有的锅炉、热电生产、空调等高能耗产业出发,进行优化创新研究针对锅炉燃烧的节能减排控制技术、热电厂的高效运行控制、以及空压机等高能耗设备的节能降耗等进行科技创新,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开辟新的方向。本文仅针对当前能动专业的几个典型应用实例,给出了一些较有前景的创新方向,对于相关研究工作的进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热动力工程技术范文 篇4

【关键词】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构成;现状;措施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电力能源的开发进程,促使电力企业生产模式朝着多元化发展。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中,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成为现代电力能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国际形势影响下,探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已成为目前火电厂运行生产的安全前提和保障依据。以下就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分析。

一、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成

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通常包括检测装置、执行设备以及控制系统。电厂的热力生产过程较为复杂,电厂很多设备的运行环境都是高温、高压以及易燃等恶劣环境,加上电厂设备大多都是高速运行,自动报警与保护、自动检测以及顺序控制等装置不断应用在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现目前,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如下:(1)DCS系统。电厂DCS系统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能够有效完成电厂的过程控制和管理。电厂DCS系统的广泛应用,能够对电厂机组的运行情况实时进行自动检测、自动控制、自动报警以及自动保护,实现了对机组运行的自动化控制。(2)烟气脱硫系统。烟气脱硫系统有效实现工程控制的主要采用的是PLC和FGD2DCS。电厂烟气脱硫系统通过PLC和FGD2DCS,同时结合电脑键盘来控制烟气脱硫系统各设备的开启和关闭以及对各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电厂在设置烟气脱硫系统控制点时,可以结合电厂的实际情况,将其与除灰系统合并在电除尘控制室中,同时将其与电厂DCS系统相连,保证电厂机组的稳定运行。(3)辅助系统集中监控网络。为了满足电厂安装、调试以及初期运行过渡的需要,电厂辅助系统集中监控网络采用的是控制器+交换机+人机接口的方式,同时结合水点、煤点以及灰点位置来安排调试终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厂的监控系统也在朝着全自动方向发展。

二、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DCS系统凭借其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厂中,日益提升了电厂机组设备的可控性,使得电厂在布局机组控制室、设置机组控制点以及机组的控制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改变。现目前随着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厂控制室在格局和位置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为了满足电厂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现场巡视以及异常工况处理的需要,电厂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多采用单元控制室内集中监控,并采用水、煤、灰就地辅助监控室来进行辅助的控制方式。随着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也有着以下特点:(1)设备智能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厂能源开发技术得到了综合性提升,大多数电厂都配备了热工自动化系统及相关设备,同时借助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各种高智能精密元件和机械仪表,使得电厂设备不断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2)技术高新化。现目前,我国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大多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运用热能工程技术和控制理论,科学检测及有效控制电厂热能电力相关参数,使得我国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朝着高新化和综合型方面发展。然而,现目前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存在以下问题: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程度不高,在热工检测方面和仪表方面的工艺仍然有待提高,自动化控制的保护装置和安全监控装置的覆盖面积仍然相对较窄且其功能也相对不全,机组的热工自动化调节自动投入率不高,程序控制投入不多且与执行机构存在一定的回差,当快速、大幅度改变机组负荷时调节系统会对调解质量产生很大干扰。

三、提升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措施

近年来,我国在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当对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和创新,不断提升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推动我国电厂热工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电厂应当拓展技术资源,对热工自动控制技术的管理不断进行优化。电厂热工自动控制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电厂应当对人才资源优势进行整合拓展,定期对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员工进行热工自动控制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推动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同时电厂也应当注重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保护逻辑组态的优化,采用质量可靠且技术成熟的热控元件设备,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电厂应当加强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创新实践。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技术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电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不断对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推动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保证电厂的正常生产和运�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呈现出设备智能化和技术高新化的特点,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电厂应当拓展技术资源,对热工自动控制技术的管理开发不断进行优化,同时加强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创新实践,不断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鹤。探索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J].科学与财富,2012(8).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