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精选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6篇社区教育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社区教育 篇1

关键词:幼儿园;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95-01

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成长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其实生活中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能发现教育素材。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努力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变"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充分调动和挖掘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幼儿与之亲密"对话"。

1.以社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为素材,开展主题活动

"山扫黛痕如尚湿,湖开镜面似新磨",我们幼儿园位于湖阔水深,青山屏列,风景称佳的鉴湖源头,"十里湖塘"更是久负盛名。清清的荷塘、广阔的田野、忙碌的工厂、美丽的公园、整洁的马路。都是有趣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书,孩子们通过自己看看、听听、闻闻、摸摸、尝尝等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周围的世界。我们应利用社区这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将课堂搬到社区里,搬到大自然中,引导孩子们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与大自然对话。

不同的季节,社区的自然风景也各不相同。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可以走出幼儿园"围墙",带孩子们到山坡上,到田野中闻闻野花的清香,听听蜜蜂的欢唱,学学蝴蝶的舞姿,放手让孩子们去亲眼看,亲耳听,他们对大自然、家乡的爱就会油然而生,逐渐地会去感知家乡的面貌。夏天,我们湖塘杨梅漫山红,采摘正当时。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采摘杨梅,体验劳动的辛苦。秋天里,我们可以躺在公园的草地上,欣赏天空中变幻莫测的白云,共同去发现云彩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认识,使他们更加进一步的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环境保护的意识,加深了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还使我们的主题活动变得更生动、具体、充满乐趣,也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2.以社区独特的文化优势,丰富幼儿生活

2.1 酒文化酝酿乡情。我们湖塘社区依托于鉴湖水得天独厚的优势,素有"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的美誉,塔牌黄酒口味独特,闻名天下。我们充分挖掘了社区独特的文化优势,在幼儿园公共区角开设了一个酒文化的区角--鉴畔酒家,在那儿陈列了各种各样的酒瓶和酒坛:会稽山、女儿红、茅台、塔牌。每种酒都有明码标价,让幼儿去认识、交流、买卖各种酒,亲手用陶泥制作酒瓶,我们还把酒文化搬进课堂,在组织大班进行语言活动--《家乡的酒》时,孩子们了解到了酒是用高粱、小麦、大米等Z食通过发酵、蒸馏出来的,明白了适量饮酒的好处,同时对我们的"塔牌酒"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活动结束之前我们组织孩子们进行"制作酒盒"活动,通过动手画画、贴贴、剪剪设计出漂亮的酒盒,还给我们的酒取好听的名字……课堂中,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情绪十分高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初步了解各种酒的文化,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是真正的在为家乡感到自豪。

2.2 越文化彰显特色。我们绍兴是越剧之乡,逢年过节,社区中总会请一些越剧团来下乡演出,我们会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让幼儿跟随父母或爷爷奶奶去倾听那优美的唱腔,欣赏那独特的服饰造型这些都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达到美育的效果。

我们幼儿园更是把越剧作为教育特色,丰富幼儿的生活:

2.2.1 创设丰富多彩的越剧艺术教学环境。巧妙地利用活动室内外的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色彩鲜艳的越剧艺术的绘画、图片、剪纸和各种手工作品,并分阶段、分层次的悬挂、陈设,让幼儿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并在各班级区角设置了越剧艺术内容,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服装、道具、手工材料,让幼儿在亮亮嗓子,舞舞水袖,敲敲打打,画画贴贴中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我们还在大礼堂创设越剧艺术大舞台,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模仿、表演和创造活动中去创作、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幼儿对越剧艺术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表演欲和创造欲。

2.2.2 融越剧艺术教育于幼儿一日活动中。每天早晨,我们的小广播中就会播放一些名家名段,让幼儿在优美的旋律迎接崭新的一天;早操后,一听到那些经典的越剧旋律,幼儿就会有序、自主排队;中午,让幼儿在小广播中展示歌喉;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制有一定梯度的越剧教育园本课程,每周安排1至2次集体教育活动,使越剧艺术教育进课堂。

2.2.3 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比赛活动。我们每学期制定详细的幼儿越剧艺术展示活动计划,并认真按计划执行。如:我是越剧小明星,班级越剧艺术大比拼、越艺亲子赛等,让幼儿展示越剧才能,锻炼幼儿的胆量,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我们的"小不点越剧团"演员还到振涯集团、大香林风景区、湖塘村文化广场、敬老院、型塘广场、郭家山村文化广场、铜井村文化广场、古城村文化广场、宾舍村文化广场演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利用社区物质资源,体验游戏生活化

我园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医院、银行、菜市场、小学、超市都林立在我园附近。周边丰富的物质资源都是我们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都可 结合我们班区角游戏"医院"的创设,孩子们不怎么清楚医生究竟要干些什么,护士除了打针,还要做哪些事呢?于是,我们就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一走进湖塘卫生院,孩子们就兴致勃勃地四处张望。他们虽然不止一次跨进过医院,但应该从来没有比这次兴奋、认真、观察得特别仔细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身体,看舌苔,询问病人的病情,在病历本上记录着病情等等,在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惊讶、羡慕。活动中孩子们还积极地与医生进行互动、访问,在有目的进行实地、实物、实景的互动交流中,孩子们对医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社区教育 篇2

一 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

现代社会,各层次、各方面的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即终身教育。社区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社区教育是惠及千家万户的百姓教育。社区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的作用,面向全民,提供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全民,就是面向所有公民为其提供服务;全程,就是面向人的一生为其提供服务;全面,就是面向各种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服务。

无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无论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无论文化基础还是技能培训,无论闲暇教育还是健康教育,都属于社区教育的范畴。因此,社区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除了正规教育之外的所有社会教育均可视为社区教育。

我国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以80年代中期上海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出现为重要标志。其目标在于社区支教,补充学生课堂外的其他需要,内容以青少年德育教育为核心,行为以学校为主导。该阶段的社区教育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是原有教育体制的发展。1993年以后,社区教育在教育观、职能承担、内容、网络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其实质是借助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来营造学习化社区,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促进社区及其成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居民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居民不学习,就不能适应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居民不学习,就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因此,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二 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议也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高度重视。

社区教育是一个独立自主,管理、协调、服务一体化的综合体。它包含两个部分:(1)社会成员教育体系,这是大教育的概念,围绕社区所有成员进行终身教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社区精神、社区文化、社区生活圈所需要的教育。(2)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前、职后教育以及不断适应企业结构变化需要的就业和再就业教育。

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向社区居民开放办学,教育设施、场地为社区居民共享的功能,担负着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等社区通用性培训工作任务,同时也是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基础阵地,因此,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基础。

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中具有提高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角色等主要功用。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培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有利于价值观念整合的“心理社区”,而且也会为社区建设本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 社区教育旨在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一般包括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准、精神状态、健康状况和创新能力等,而提高这些素质就要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

简述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精选6篇】

社区教育 篇3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概念分析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之外的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在概念的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各有特点,但是人们常常感到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甚明晰,因而造成了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不知划归何处。本文尝试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概念制定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概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一、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在我国的起源

校外教育的概念最早起始于我国解放初期。1949年,解放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借鉴其校外教育模式,我国建立了第一家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辽宁省大连市儿童文化馆,这一事件被公认为是我国校外教育的开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集中体现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学校教育内容以及学校个性化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几个方面。基于上述认识,校外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相对于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首先兴起了社区教育,1986年上海市普陀区“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成立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社区教育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其目标在于社区支教,社区补充学生课堂外的其他需要,内容以青少年德育教育为核心,行为以学校为主导。该阶段的社区教育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是原有教育体制的发展。1993年以后,社区教育在教育观、职能承担、内容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其实质是借助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来营造学习化社区,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促进社区及成员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教育一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教育概念的使用,从官方来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社会教育始于1912年。当时的临时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开始正式使用“社会教育”一词。也有学者认为近代社会教育一词,并非从1912年才开始使用,“社会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近代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和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股教育思潮。自民国始,我国教育部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社会教育一事,从此,社会教育可以说走上了正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社会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使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涵义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 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

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

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

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

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

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

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

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

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

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三)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

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

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四、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

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五、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分析对比,发现目前这几个概念在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

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目前,社会教育的概念众说不一,其内涵、外延不是很明确。要具体地对社会教育的起源、概念、作用、目的、功能、内容、原则、途径和方式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建构起社会教育概念的范畴。研究社会教育的行政和法规,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及方针政策,使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基本的制度保证和政策依据。建议尽早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改变现有的社会教育边缘化的状况。

综上所述,应该统整考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建立运行机制进行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吴鲁平,彭冲。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政策研究――一种文本内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30-35.

[2]沈明德。中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60年[J].少年儿童研究,2009,(12):41-45.

[3]吴遵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3):25-35.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354.

[5]王雷。“社会教育”传入中国考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4):37-41.

[6]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

[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6.

[8]沈明德。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26-27.

[9]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3):24-27.

[10]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1]谢瑞俊。社区和社区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1997,(3):7-9.

[1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40-541.

[13]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4]王雷。社会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15]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3(4):3-8.

社区教育 篇4

1 锻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精神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神是文化的提升。城市的精神比人的精神面貌包含面要大,既包含人的文化精神面貌层面,也包含物的文化创造的层面,但人的精神又与城市的精神是相通的,人的精神是城的精神中最重要的部分。

2 强化主人翁精神,增强投入“三文明”建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积极性

通过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可以从内在文化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取向诸方面有效提高居民现代素质,增强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培养公民意识,调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参与精神。通过良好的社会风尚、社区习惯、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等手段,保证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建设良好的社区生活秩序,促进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美好新家园。

3 整合资源,让社区处处是课堂,呈现出“人人向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区新景象

通过组织居民学专业、学技能,培养居民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和吸引特色人才,促进社区成员与决策机构合作,共同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状况,把社区建设与国家富强融为一体,开创居民安居乐业和社区生活发展新局面。让社区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构建人人参与的人力资源库。

4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尽管国内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多种,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强调影响社会发展实力的国民的素质、文化建设等因素。从这里可看出教育对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潜在决定作用,也证明了文化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巨大推动作用。文化不仅对经济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必将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文化力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想我市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逐渐前移,不能忽视这一点,教育的发展和市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社区教育 篇5

(一)社区教育对象的覆盖面有限

社区教育的对象应具有全员性,但是从目前的参与情况来看,远不能达到社区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参与者主要以社区内的闲散人员和退休的老年人员为主,相对来说,后者的积极性更加突出,但参与者较为固定,参与人员数量增长情况不容乐观,在社区内,以在职人员为主的中青年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参加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社区教育对象层次单一,覆盖面有限是社区所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

(二)社区实体教育的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教育对象的单一使得教育内容受到局限,造成了社区教育资源无特色,开发动力受阻,课程体系不健全,供居民选择的课程内容选择性不强等问题。不少社区居民期望通过社区教育,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但是由于个体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导致居民对社区教育资源需求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

(三)社区教育的单一方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主要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如讲座、业余文化活动等,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有较多的时间支持,而且时间安排必须固定,这使得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都是社区内时间较为充裕的老年居民、学前儿童和失业者,这种局限性使得社区教育无法满足社区大部分居民学习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二、现代远程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影响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远程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函授远程教育、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型远程教育模式。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中把现代远程教育定义为: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育形式,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既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开放教育,也是大众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有如下特征:一是学习的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供的是师生异地同步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对象都是开放的,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区等限制。二是技术的先进性。远程教育的实现必须依靠媒体技术为支持。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电信网� 三是方式的灵活性。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给受教育者以更大的自。四是资源的共享性。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可以集成利用人才、技术、课程、设备等优势资源,以满足学习者自主选择信息的需要,使更多的人同时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教学成本。

(二)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函授形式,二是广播电视教育形式,三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育形式。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和面向中小学的网校,主要以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主。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融合了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已� 随着我国社会平水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网民数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主动接受教育、再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

(三)现代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有机联系

社区教育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地域性和网络化特点,而现代远程教育的系统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其恰好符合社区教育的特点需求:一是服务对象的同质性。现代远程教育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开放教育,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学员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城乡社区,而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就涵盖其中。二是教育主体的相似性。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没有网络就没有现代远程教育,由于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局限,提供大量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于社区教育为社区教育提供了适当的载体,能更好地体现出社区教育全员性、全程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适应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非正规性、灵活多样性等特点;有利于保证学习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与学习,克服教学者与学习者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离,以及我们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造成教学者与学习者在心理上的分离的障碍。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已经建立了社区教育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网络学习环境。

(四)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发展目标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于社区教育后,改变传统社区教育的不足,社区教育能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于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是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学习需要;二是为社区居民创设新的学习环境;三是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现代远程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发展对策

(一)完善社区层面的现代远程教育共享环境。深入打造社区层面的数字化共享学习环境,不断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处理智能化水平,做好设施、资源、平台、通信和工具的搭建工作。以地域性划分的社区,建立统一规范的平台环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使得社区教育不只局限在实体教育地域性的学习模式中。

(二)积极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的优势和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以当地的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例如,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着沈阳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近年来,搭建了数字化学习港、数字化学习中心等平台,并同时承担着市政府授权的开展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职责,开办了沈阳社区大学等,这说明电视大学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社区教育发展中,应该以电视大学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等优势,助推社区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加强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仍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现代化的师资队伍不仅是这两者结合的需要,更是确保社区教育实施效果的有力保障。为了使现代远程教育加速融入社区教育中,应该为社区配备全职或兼职的社区教育从业人员,加强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为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社区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务。

社区教育 篇6

在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中,社区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并且也是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又是学习者满足自身需求以及学习社区特点的重要方案。因此,本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及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社区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从而提出了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意见和策略。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分析

1社区教育的含义

社区教育,主要是指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增强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建设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社区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就个人而言,社区教育是除了学习教育以外的另一种实现自我以及终身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社区教育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是时展过程中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中的重要产物。社区教育发达与否,决定了国家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水平。

2社区教育课程的特征

一般而言的教育课程,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各类学科以及课程的安排与进程等,它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标而进行设计的学习指导方案。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以及计划性,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开展的方式方法等。而作为社区居民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课程是开展各项社区活动的重要依据。与一般的教育课程相比,社区教育课程除了要满足社会发展的一般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社区发展的特定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既要贴近社区,又要贴近时代,并且还要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有密切的关联。社区教育课程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除了一般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特定性,这样才能适应社区所在地区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特点,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第二,与时俱进,要将某一知识或技能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及时反映出来,要让居民们顺应时展,掌握最新技能,从而提升其应变能力。第三,具有普遍适应性,即能够适应居民们的普遍需求,促使居民们获得良好的发展。第四,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建设和发展当地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等。

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3.1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社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课程目标来加以体现,课程目标能对社区教育课程的方向和过程起到一个良好的统领作用。课程目标能够对社区居民的情感、知识、艺能、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与社区文明进行有机互动。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且在制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三个维度即“方法与过程”、“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以及“知识与技能”等来规定目标,同时制定出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清晰,这样才能通过目标将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转变成实际意义上的教育需求。

3.2加强建设网络课程

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建设网络课程。即通过信息网络以及视听媒体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开放式、交互式以及自主性的远程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并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从而达到居民们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要求。建设好网络课程以后,需要利用社区、街道以及社区内的网站,向社区居民及时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方式以及地点等,这样居民们就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课程,并提前做好学习的准备,这样一来,社区教育课程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3.3加强建设教师队伍

在社区教育课程的资源中,主要包括物质和人才两种教育资源。而其中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就是人才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按照办学的要求建立一支多形式、多层次,能够对社区教育的规律以及特点有准确把握的师资队伍,并组织它们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同时,还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社区教育的水平。

3.4加强和科学管理课程

在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中,还需要加强和科学管理社区教育课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并颁布一些管理课程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强制实施,社区也必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其次是增强社区居民的自觉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参与到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这样才能提升社区教育的参与度。

4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够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还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适应性,从而促进社区居民能够得到个性化的终身发展。

作者:周舜 单位:宜兴市万石化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明怡。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乔维德。社区教育课程需求实证调查——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2,(2):60-6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