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征文了吧,征文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清楚的特点。写起征文来就毫无头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Waner给大家找到的10篇庆十一征文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一、庆阳石窟造像是在全国上下倡扬佛教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的,并随着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庆阳自秦以来就归于中央王朝的统治和管辖之下,此后其历史文化的兴衰必然受到中国古代王朝历史文化的影响。庆阳地处古代长安西北,据今西安市200多公里。古代便形成了北控河套,南卫关中的边塞要地,故境内留下了秦长城、秦直道、第二将城等军事城塞和诸多重要文化遗迹[7],它们都是庆阳历史兴衰和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在庆阳的传播也不例外。从佛教传播的历史来看,佛教在印度产生以后,随着其自身发展的进程,不断向印度本土以外的周边邻国传播扩散。北传佛教经由中亚,翻越葱岭进入现在的新疆地区,并以这里为中转站,沿丝绸之路向东挺进,扩展到中国辽阔的中原地区。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最初只活动于以宫廷贵族为中心的上层社会之中,还没能广泛地普及于民间。另外,当时朝廷禁止中国人出家,所以汉代僧人,大都是一些外籍(天竺、西域)译师,佛教寺院也很少。此后,在一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发展中,佛教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承认和信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为盛行起来。据史书记载,北魏之世(公元386-534年),全国共有佛教寺院三万多所,僧尼二百万人。佛教在这一时期的盛行,除佛教教义本身所宣传的内容能够迎合和吸引普通老百姓希望摆脱痛苦的心理以外,中国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种异国宗教可以用于“敷导民俗”,是维护其统治的理想的精神工具,所以当时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在加上当时频频东来的僧侣们的锲而不舍的努力,使佛教终于在这块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异国他乡扎下了根。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其蔓延、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抗争与融合,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历代皇帝,都是崇佛的。在北朝,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反佛的以外,其余诸帝,也都是崇佛的。北魏时期,最高统治阶层特别推崇和笃信佛教,佛教被立为国教,朝廷上下开窟奉佛空前盛行。《魏书。释老志》云:“世宗笃好佛理,每年常于禁中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标明义旨。……上既崇之,下弥企尚。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为了倡扬佛教,统治者不惜动用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开凿石窟,建塔造寺,著名的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河南巩县石窟等,都保存有这一时期的窟龛和造像[8]。庆阳地区北魏时期属豳州、泾州辖区,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造像有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庆阳北石窟、马勺场石窟、千佛砭石窟等,还有保存下来的大量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碑[9]等,正是在这种全国上下倡扬佛教的历史条件下开凿的。之后,庆阳的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艺术随着全国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唐、宋、金、元、明、清各代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石窟造像,成为庆阳佛教文化发展的见证。
二、庆阳佛教石窟和石刻造像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庆阳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成为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传播和影响的重要地区,因而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为兴盛起来,佛教寺院、石窟和其它佛教艺术品,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也应运而生。而佛教石窟和石窟造像在佛教遗迹中,又以其特有的艺术风貌和丰富的遗存,令人刮目相看。石窟艺术的传入途径,一般认为是由西向东传播的,即由今新疆到甘肃沿丝绸之路向内地传播,所以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大小石窟,这些石窟由新疆地区的拜城、库车,到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岗,河南洛阳的龙门等地[10],联结成一条辉煌的佛教石窟艺术锦带,这条锦带继续延伸,在中国形成了石窟艺术网,泾河河谷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支。处在泾河河谷区域的庆阳地区保留下来的石窟和石刻造像非常丰富,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均有,仅大小石窟就有十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莲花寺石窟、庆阳北石窟、玉山寺石窟、石空寺石窟等。另外,还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各时代的单体石佛造像、佛教造像塔、经幢石碑,寺庙石造像,泥塑佛像、金属造像等佛教文化遗物[11]。这些,足以说明庆阳地区的佛教文化盛况,说明庆阳地区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因此,庆阳石窟和石刻造像群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既是庆阳佛教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庆阳地区丰富的石窟造像对研究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庆阳北石窟作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张家沟门石窟,是陇东地区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石窟,位于庆阳境内葫芦河(泾河支流)支流平定川口的“张家沟门”西岸石崖上,东据合水县太白乡18公里。石窟为北魏时期开凿,造像风格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20 号窟同类造像十分接近。现残存8龛,窟龛都是圆拱式,龛眉两端凤头反上,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在2、3龛之间的岩面上,有阴刻的两行题记:“太和十五年太岁在未癸巳朔三月十五日佛弟程弘庆供养佛时造石坎(龛)佛一躯”[12]。铭文的“太岁在未”使用的是岁星(木星)纪年,相当于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的干支纪年“辛未”。在5号龛外左侧供养人身下,残留铭刻“太和`”字样。说明5号龛供养人雕像完成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据史书记载,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据《魏书 高祖纪》记载:“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此后,中原汉族衣冠逐渐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这次服饰改革在许多北魏服饰造像中都有表现。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前的石窟造像多为胡服,迁都改制后,胡服便在一些北魏石窟造像中销声匿迹了,代之而来的是中原地区普遍流行的褒衣博带式服装,明显地受到了中原皇室开窟造像风格的影响。据张家沟门石窟约10公里的保全寺石窟[13]、庆阳北石窟165窟七佛造像[14]就体现了这种造像风格的变化。而张家沟门石窟造像的服饰则保留了早期鲜卑服饰的特点,5号龛外左侧供养人服饰,男长袍,细腰,窄袖,腰系带,长筒靴。女供养人长袍下著裙,裙曳地,不露足,袖手,完全是鲜卑族未改制前的服饰。说明到太和`年,北魏的服饰改制还没有完全影响到庆阳石窟造像。张家沟门石窟确切的纪年题记以及典型的北魏早期石窟造像特征,为我们探索佛教文化传播和石窟艺术源流及分期断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莲花寺石窟,位于马莲河(泾河支流)支流葫芦河北岸平定川口,据张家沟门石窟约4公里。石窟开凿在凹凸不平的红砂岩面上,全长19米,高6.4米。岩面下部内凹,雕凿小龛18个。上部岩面雕凿的是佛涅后八百罗汉集结场面和“八亿八千众生”赶来集结的场面,刻画了佛涅横卧,罗汉们悲痛欲绝的各种神态,和众生们长途跋涉,历经艰险的生动场面。整体造像依崖面自然形态而就,布局巧妙,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其中1号龛内雕“三教诸佛”,佛结跏趺坐居正中,两侧各有着汉装,结跏趺坐者一人,其中左侧人物双手持笏。龛侧有铭文:“庆州合水县王口惠家庄弟子惠文发心于绍圣二年口月拾日癸亥岁自发心向面前石口内修盖造石素五佰罗汉毕三教诸佛毕终施主惠文妻高氏男惠惟玉惠端惠玉地主惠方石匠史俊行者似道能”[15]。根据铭文所记,此龛和五百罗汉向均雕凿于北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为庆阳民间造像。“三教诸佛”应为佛教的释迦牟尼、儒教的孔子、道教的老子。从儒、佛、道三教的历史发展来看,曾表现为一个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融合的过程,宋明理学就是这种融合的体现,至明清时期,儒、道、佛三教趋于合一,受这种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特征的影响,使中国民间信仰形成了教别模糊,偶像并列的现象,佛教、道教、儒教的崇拜偶像往往出现在同一寺庙或窟龛之中。莲花寺1号龛的“三教诸佛”造像,正是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庆阳民间造像中的典型反映。另外,“三教诸佛”的左侧人物双手持笏的形象。反映了民间造像的世俗化特征。
庆阳地区保留下来的金代造像也很多。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金发生了富平之战,宋军败退,金先后占领了宋西北五路,之后环庆路(今庆阳一带)就长期处在女真贵族的统治之下[16],但佛教石窟艺术并没有就此中断,开窟造像数量有增无减,仅合水县一带发现的金代石窟造像就有龙王庙沟安平寺石窟,瓦窑背石窟,太白清凉寺禅院石造像,太莪乡三里湾石造像,太白镇老庄寺石造像[17]等。这说明庆阳的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停止传承,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政局的动荡不安,民众避祸求福,祈求平安的心理。
总之,庆阳地区自北魏开始,经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石窟及石刻造像,以其独有的形式,反映了庆阳历史文化的发展,对研究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艺术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2][3][6][12]刘得祯,李红雄。庆阳文物。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1,7,24,115,58.
[4][5]闫庆生,黄正林。庆阳简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20,28.
[8][9]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3.
[7][10][11][13][15]庆阳地区博物馆:《庆阳地区文物志》(征求意见稿)1991.
[14]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寺文管所。庆阳北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5.
[16]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17]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资料
作者简介:
一、目的:
1、充分展现人民医院10年的发展历史、成就和成果;
2、进一步宣传健康知识,增强人们关注健康和拥有健康的意识;
3、进一步提升人民医院的良好形象和品牌价值,促进更多病、患者首选、优选人民医院接受和享受优良医疗服务。
活动主题:
主推:真情关爱六十载 齐头奋进展翱翔
二、组织保证:
1、成立人民医院10周年院庆委员会:
2、设立人民医院10周年院庆委员会办公室
三、主要活动:
(一)"迎接十周年华诞、争创更大光荣"动员会
召开人民医院"迎接十周年诞、争创更大光荣"动员会,设立并启用倒计时牌,每天由各个科室/部门按照顺序翻牌接力!营造出激动人心的氛围,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二)举办人民医院10周年院庆慈善晚会:
慈善晚会演出要本着"欢快热烈、高雅朴实"的原则,邀请调动离退休老干部、各科室各部门参与联欢活动的积极性;邀请 有名剧团、歌手、专业舞蹈演员;以展示校院历史成就、沟通广大同事感情为目的,充分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历史传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要充分把握节目的层次和水平,使晚会真正体现六十年院庆的指导思想。
1、时间:20xx年x月x日
2、地点:人民医院礼堂或省委礼堂
3、主要议程:
(1)领导、嘉宾讲话;
(2)宣读贺电、贺信;
(3)病、患者代表讲话;
(4)聘请"医护服务质量义务监督员";
(5)表彰优秀医护人员;
(6)演出活动:汇报节目演出,院歌合唱等;
(7)晚会募资捐赠活动,捐赠款项交由慈善基金会或在省医设立一个慈善基金组织。
(8)院庆宴会、赠送礼品(标有"纪念人民医院成立10周年 "字样的礼品)。
4、拟邀人员:
(1)国家相关部门:
(2)关联企、事业单位:
(3)兄弟医院;
(4)本院供药商
5、场景重点布置:
(1)10华诞10展;
(2)彩虹门、气球、条幅:
(3)横幅:真情关爱六十载 齐头奋进展翱翔
本次晚会由各供药商提供赞助
(三)系列主题活动:
1、"真情关爱 情暖人间":
制作"真情关爱 情暖人间"爱心卡:持卡挂号的人全部免费或者其它优惠活动(具体优惠由贵院拟定)。
2、"与省医相伴,和健康同行"慰问活动:
对2007年x月x日住院的、x月x日出院的、x月x日住院满10天的、x月x日仍在省医住院的病、患者,发放礼品或慰问品。
3、"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原自省医出"系列活动:
A、征寻1947年在省医出生的10人,并赠送免费体检卡;如有超过10人,则通过抽签方式确定10人。
B、征寻同出省医的夫妻,对夫妻都是在省医出生的家庭给以奖励,这类家庭再到省医生产小孩的时候,费用优惠;报道中重点体现"同出一院,共享人生".
C、征寻一家人的出生地全是在省医 的家庭,赠送黄果树、红枫湖、两景点"合家福"旅游票。
4、女性健康方程式;
在院庆期间,针对女性健康问题,举办"女性健康方程式"套餐服务体检。(具体优惠由贵院拟定)
5、护士关爱暖人间;
结合医院的特点,组织救护、护理等比赛活动
6、举办院庆征文活动《我与省医的故事》
结合病患、医务工作人员、社会各界,通过故事表达对省医真挚的感情,进行感情造势赢的市场良好的口碑。
7、院歌征集:
面向社会征集省院院歌,请专业人士谱曲、录制CD
四、宣传工作:
1、制作介绍省医电视宣传片DD《xxxxx》;
2、编印《人民医院10年辉煌纪念册》;
3、制作人民医院10年的挂历;
4、人民医院10周年成就展:
A、领导关怀;
B、组织信任;
C、发展历程;
D、光荣和荣誉;
F、特色医疗技术、专家谱;
F、特色医疗技术、专家谱;
G、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成果;
H、社会评价、媒体报道;
I、病患者的祝福和感谢信;
J、医院文化、医护人员精神面貌;
五、关联媒体宣传报道:
重点宣传、报道内容:结合软性新闻,在xx等各大主流媒体,在专业类杂志如《健康报》等等媒体上发表,充分体现省医的"团结、博爱、求新、创新"的医院精神和"永攀新高豪情满怀,柔情似水爱洒人间"的主题。
(1) 日报连载报道《腾飞的人民医院》
(2) 日报院庆即日报导(含祝贺版)
(3) 都市报院庆即日报导(含祝贺版)
(4) 电视台连载报导《人民医院10周年院庆》
(5) 电视台、电台院庆即日报导
(6) 新闻广播电台即日报导
六、医院内部宣传媒体:
《院报》宣传
(1)庆祝建院10周年专栏宣传
(2)名医撰写行医手记
(3)医院近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网站宣传
(1)将院庆各阶段的工作在网上宣传
(2)及时转载各项宣传内容
七、相关物料的筹备:
1、院庆宣传画册
2、医院电视宣传(VCD)
3、、院庆请贴
4、院庆纪念品
5、院庆标语横额
6、院庆典礼场地设计、布置
7、院庆活动拍录
总体方案
总目录 一、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总体方案
5 二、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一
11 “跨国界的语言中的昨天与今天DD庆祝上海 55 周年”音乐会 三、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二
14 “荧幕上的昨天与今天DD庆祝上海 55 周年”上海电影回顾展 四、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三
17 “ 铭心的昨天与今天DD庆祝上海 55 周年 ” 朗诵会 五、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四
20 “舞台上的昨天与今天DD庆祝上海 55 周年”上海原创滑稽戏、话剧等优秀剧目展演 六、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五
23 “歌声中的昨天与今天DD庆祝上海 55 周年”卡拉 ok 比赛 七、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六
26 “肢体语言中的昨天与今天DD庆祝上海 55 周年”舞蹈比赛 八、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七
29 “ 妙笔下的昨天与今天DD庆祝上海 55 周年 ”征文作品展 九、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八
32 “ 镜子中的昨天与今天DD庆祝上海 55 周年 ” 摄影作品征集展示 十、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九
35 “广阔胸襟有容乃大DD庆祝上海 55 周年”上海著名文化景点一日游 十一、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十
38 “你来我往你留我护DD庆祝上海 55 周年”上海殖民地时期英法租界一日游 十二、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十一
41 “上海鸟瞰非凡上海DD庆祝上海 55 周年”热气球试乘巡回游 十三、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十二
45 “精益求精风采熠熠DD庆祝上海 55 周年”杂技演出 十四、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十三
48 “上海精粹上海弘韵DD庆祝上海 55 周年”沪剧优秀剧目展演 十五、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十四
50 “文化上海知识上海DD庆祝上海 55 周年”书法、盆景、美术作品展 十六、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十五
52 “特色上海风味上海——庆祝上海 55 周年”沪产小吃美食节 十七、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十六
55 “活力上海优雅上海DD庆祝上海 55 周年”上海花车巡回展 十八、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组合方案之十七
58 “经济上海科技上海DD庆祝上海 55 周年”上海招商洽谈会 十九、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核心项目
60 “上海的我爱在上海DD庆祝上海 55 周年”文艺暨烟火晚会 二十、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媒体最佳组合宣传方案
65 二十一、庆祝上海 55 周年系列活动经费筹集方案
作为一部史学著作,其学术意义首先应该在于能够 科学 详实地重现 历史 原貌,为读者提供清晰、准确的历史脉络。《发展史》以宏阔的视野,细致的笔触,全新的视角,完成了对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的一次整体性观照。首先夺人视线的是本书纵横交织、清晰独特的结构体系。除了导言《20世纪重庆新诗的发展轮廓》外,本书包括三部分(一)上卷五章对重庆新诗的发展历史进行纵向研究,描绘了重庆新诗的发展轨迹。论述了重庆诗歌的文化遗传及早期重庆新诗,重庆新诗的两次高潮(抗战时期和新时期),以及“十七年”与90年代的重庆新诗,概括论述了重庆新诗的发生机制、审美特征、历史价值等。(二)下卷用十五章的篇幅,评论了20世纪重庆的重要诗人及诗评家。既有老一辈的方敬、杨吉甫,也有唱着归来者之歌的余薇野、穆仁、张天授;既有解放前就开始挥动诗笔的沙鸥、邹绛,也有解放后成名的梁上泉、傅天琳、李钢;既有《五色土》诗群,也有《界限》诗群。另外,本书对新时期重庆诗论界的代表人物吕进、石天河、周晓风、李怡、蒋登科、陈本益等的成就作了简括评述。(三)附录对两位主要诗歌活动不在重庆的本土诗人何其芳、邓均吾的诗歌成就作了阐述。
在对重庆诗发展的每个时期的具体描述中,编者并没有采用以单纯的时间先后为序评介诗人诗作,或以名诗人研究带动其他诗人研究的方法,而是根据重庆新诗发展的内在 规律 ,又注意到社会文化对重庆诗歌发展的作用,去追溯重庆新诗的迷人气质和绚丽风采,去寻绎重庆新诗的独特精神和优良传统,去重铸重庆新诗的生命情怀和 现代 灵魂,显示出统一中的多样化特征。
在历史渊源和新诗发展的早期,重庆新诗还没有形成某种区域性的可识别特征和可能遵循的规律。编者注重重庆秀美的 自然 景观与丰厚的人文景观对境内与境外诗人的影响,如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在途经或客居峡江地区时书写下巴渝的山水风情,诸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由民歌发展而来的竹枝词、巫山高等诗歌体式也对境内诗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通过对早期诗人吴芳吉、邹容、杨沧白等的诗作的透视和考察,揭示出当时诗歌所体现出的反帝爱国和民主主义情怀对重庆新诗的广泛而长久的影响,突出他们为重庆新诗做出的开山之功。
抗战的爆发,重庆新诗发展迎来了第一次高潮。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其诗歌活动是同
这部《 发展 史》开创性地把宏观的 历史 建构与微观的个案分析有机结合,是一部较完整充分地评介重庆新诗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史中有论,论中有诗,诗具史笔,史蕴诗心,较好地实现了史论的融通。本书的卷二,一改传统文学史的写法,通过对重庆诗人的研究,论述其诗歌的 艺术 特色和美学特征,提出独到的见解。在史、论的处理上没有满足于对作品表层内容的平铺直叙,而是恰当地增加了论的成分,史论结合,表现出编者的知性色彩。同时又以历史眼光和 现代 意识去审视和考察重庆一些诗评家的诗论,评析其诗学成就和学术品格。本书不只注重有影响的诗人的创作,而是拓宽了史的范围,使一些影响不大但艺术个性鲜明的诗人,在重庆新诗史中找到了自己的合适位置。
编写《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其研究对象固然是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新诗,但它又涉及到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这就需要研究者的 科学 的态度和严谨的探索。参加本书的十余位编者,大多长期从事诗歌理论研究或重庆地方文学研究,他们不但熟悉重庆新诗的情况,掌握了丰富的 文献 资料,而且自身在学术上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学术经验。毫无疑问,这都是保证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水平的重要条件。这样一部前无借鉴的著作,肯定还会有不足之处,有些学术问题也并非定论。但不管怎么说,这项巨大工程的完成,不仅有功于当代,也必将流惠后人。
2014年1月3日是我校建校20周年庆典日,这是学校的一件大事、喜事。学校将以校庆为契机,总结办学经验,展示20年来的办学成就,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为确保20周年校庆活动圆满成功,特制订本方案。
一、校庆主题
回顾历史、展示成就、凝聚人心、提升形象
二、校庆基调
隆重、热烈、喜庆、节俭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由于果、王占铭、王海任组长,肖亻毛根、胡剑锋、章新蕾、林素君、黄辉玲、周万华、万哨凯任副组长,周建华、夏拥华、高丽、黄卫军、周玉梅、刘国党、黄语素、洪安南、陈凡、杨海涛、周小丰、李晓宾、肖令平、邱景华、操健、郭寒宇、马红坤、陈丽、汪静、舒慧珍、曹源、焦扣女、徐小青、魏志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学院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11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校庆活动的筹备工作,具体如下:
(一)办公室
负责人:黄语素
1、制定、策划校庆总体活动方案;
2、负责校庆各项筹备工作的综合协调;
3、检查、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按要求抓好校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会务接待组
负责人:周建华
1、拟定校庆接待方案;
2、负责20周年庆典大会的会场布置工作;
3、联系、接待出席庆典的嘉宾;
4、协助校友会做好校庆庆典期间校友的接待工作;
5、安排食宿、交通、参观活动等。
(三)演出组
负责人:陈丽、熊丹戈
策划二十周年校庆文艺节目。
(四)活动组
负责人:周小丰
1、成立校庆志愿者工作部,培训、管理校庆礼仪队和志愿者;
2、做好参加校庆活动学生的组织安排;
3、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微博祝福留言活动,让全体师生、校友通过微博抒发对母校的祝福;
4、开展“中国梦、江科梦、我的梦”百梦起航活动;
5、举办“喜迎母校20华诞、共创江科美好明天”校园文化艺术节;
6、开展“我为校庆添光彩”的主题团日活动和校庆黑板报评选活动;
7、举办系列书画摄影展;
8、举办征文和朗诵比赛;
9、开展“爱我江科 万人笑脸征集活动”,征集江科人幸福的笑脸;
10、举办首届青年教师《欢唱江科 筑梦飞翔》歌唱比赛和首届辅导员《青春梦 江科情》主题演讲大赛。
11、开展“梦想接力 薪火相传”-向校庆20周年献礼健康长跑活动;
12、开展爱校与校史教育系列活动;
13、开展校庆20周年系列专题班会、学风建设活动,举办学生品德培养教育成果展及创新征集活动。
(五)综合文秘组
负责人:周建华
负责校庆活动文件、领导讲话等。
(六)新闻宣传组
负责人:黄语素、陈凡
1、制定、策划校庆活动宣传方案;
2、联系校内外媒体;
3、充分利用校内网络、校报、橱窗、广播站、视频等媒体,营造校庆宣传活动氛围;
4、组织编撰江科《20周年足迹》,制作校庆宣传画册;
5、制作校庆专题片,推出迎校庆系列专题广播和电视节目,开展《江科人之路》校友访谈活动,制作《江科人之路》专题片和《我回来了你在哪里》电视片;
6、开设校庆专题栏目;
7、开展“我为校庆添光彩”校庆口号征集活动;
8、邀请和接待校外媒体记者;
9、开展“感动江科十大人物”评选工作;
10、校庆系列活动和庆典活动摄像及光盘制作;
11、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做好20名优秀教职工、20名杰出校友等的评选工作,做好20名生日与学校校庆日同月、同日的师生的寻找、组织工作。
(七)校史展览组
负责人:舒慧珍
1、发掘、收集、征集和校史有关的手稿、日记、照片等实物;
2、设计、制作、布置校史展;
3、组织开展校史、校情的教育活动;
4、协助各单位做好校庆活动中涉及校史和档案有关的工作。
(八)校友联络组
负责人:郭寒宇
1、联络省内外校友组织;
2、编印校友通讯录;
3、收集、整理优秀校友事迹;
4、支持、协调各地校友分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庆活动;
5、征集校友对校庆的建议;
6、联络杰出、优秀校友的题词、贺信、文章;
7、邀请、接待返校参加校庆庆典的校友;
8、积极协助广大校友以不同形式支持、参与校庆活动;
9、举办校友座谈会、校友论坛、校友报告会,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在本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校友回校为相关学院的新生做专业知识及行业前景分析讲座;
10、协助各学院、各部门的校友联络工作。
(九)学术活动组
负责人:肖令平
组织10场具有影响力的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会和江科发展论坛。
(十)礼品组
负责人:曹源
负责校庆礼品的制作、购买和发放工作。
(十一)安全交通保障组
负责人:徐小青
负责做好校庆期间校园的安全、保卫、秩序、交通引导管制等工作。
(十二)卫生组
负责人:焦扣女
负责校园清洁、美化、绿化、卫生保洁工作。
四、时间安排
校庆主要围绕庆典日三大活动,即校园系列活动、校友论坛和文艺演出。
(一)筹备阶段(2013年9-10月)
1、在学校网站上20周年校庆公告,大力营造喜庆、浓郁的校庆活动氛围;
3、收集校史资料,设计、制作、布置校史展;
4、制作校庆画册、专刊及纪念光盘;
5、设计、制作校庆纪念品;
6、做好校园秩序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7、策划各类校庆征文、书法、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9、制定并落实20周年校庆接待工作方案;
10、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完成庆典晚会的策划、节目编排及排练等各项准备工作;
11、完成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
12、出版校庆画册、专刊、纪念光盘,校友通讯录。
(二)庆典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月)
1、邀请来宾、校友;
2、举行庆典活动;
3、举办校庆学术论坛、校友论坛;
4、举办校庆书画、摄影展;
5、举办教学、科研、校史展览;
6、组织各类校庆相关活动。
五、总体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举办20周年校庆活动,既是学校回顾历史、展示成就的重要契机,也是学校扩大影响、树立形象、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广泛联系和深入宣传,使整个筹备�
2、加强领导,分工合作
要加强校庆工作的组织协调,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头实施的原则,认真制定工作计划,精心安排,科学组织,加强协作,按照各自的分工,各司其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筹备工作顺利进行。
说到陶元庆必要提到鲁迅,鲁迅是现代书籍装帧的早期实践者和提倡者,他对陶元庆的推崇一直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从1924年到1929年的五年间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中载有与陶元庆有关的日记就达70处之多,另外有7封直接写给陶元庆的信件,鲁迅还先后为陶元庆的两次画展写过序言,这些足证两人之过从甚密。可以说,陶元庆其人为今世所深知,与鲁迅不无关系。
1924年7月陶元庆从上海来到北京,与许钦文1同寓于绍兴会馆。经许钦文的介绍,鲁迅邀请了陶元庆为他的译著《苦闷的象征》设计封面。鲁迅日记中第一次出现陶元庆的身影,见于1924年12月3日条:“晴。午后陶璇卿、许钦文来。……”2。据许钦文回忆,这次是《苦闷的象征》的书面作成以后,鲁迅看得很满意,就要他代邀陶元庆去“随便谈谈”。3
《苦闷的象征》为《未名丛刊》之一,1925年3月由北京大学新潮社初版。在此书的引言中鲁迅说道:“陶璇卿君又� ” 4这句话很值得注意,鲁迅会在序言中提到封面设计者的名字,实出有意。我们可以发现,到后来鲁迅甚至要求把陶元庆的姓名直接印在书籍的扉页上,5要知道这种做法在那时当属首创。陶元庆与鲁迅的“合作”即是从这本《苦闷的象征》开始的,在随后的几年里,鲁迅不断约请陶元庆为他的著译或编校的书刊设计封面。
《鲁迅全集》里收录了七封给陶元庆的信。这七封信中,就有六封与封面设计有关。
如1926年2月27日《致陶元庆》:
“因为《莽原》书小价廉,用两色板的面子是力所不及的。我想这一幅,用于讲中国事情的书上最合宜。我很希望 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6
当年10月29日及11月22日又致信陶元庆:
“很有些人希望你给他画一个封面,托我转达,我因为不好意思贪得无厌的要求,所以都压下了。但一面想,兄如可以画,我自然也很希望。现在就都开列于下:……”7
“兄如未动手,可以作罢,如已画,则可寄与,因为其一可以用在里面的第一张上,使那书更其美观。我只是一批一批的索画,实在抱歉而且感激。”8
读者可能也已注意到这几封信中鲁迅的措辞――“得陇望蜀”、“贪得无厌”、“实在抱歉而且感激”――鲁迅如此谦虚,如此尊重一位青年设计家,这实在令人惊讶且感动。不止于此,鲁迅还从不吝啬对陶元庆的奖掖。1926年8月《彷徨》一书出版以后,鲁迅对陶元庆设计的封面深表赞赏,并致信说:“《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但听说第二板的颜色有些不对了,这使我很不舒服。”9鲁迅还愿意将他人对封面的批评意见转述给陶元庆,如“这里有一个德国人,叫Ecke,是研究美学的,一个学生给他看《故乡》和《彷徨》的封面,他说好的。《故乡》握剑的地方很好。《彷徨》只是椅背和坐上的圆线,和全部的直线有些不调和。太阳画得极好。”10
1925年3月19日,《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在北京西四帝王庙中华教育改进社举行,鲁迅特意为展览写了序言――《序》。11这篇序言于展览前一天就在《京报副刊》上发表,“所以当天到会场来参观的人很多”。12鲁迅也先后两次前往参观画展。131927年12月18日《立达学园美术院西画系第二届绘画展览会》在上海俭德储蓄会举行,陶元庆有绘画和封面图案共30幅作品参展。鲁迅再次为展览会写了序文《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要说的几句话》。14这次展览结束后陶元庆还选取了其中的八幅作品出版了《陶元庆的出品》和《元庆的画》两种画册。鲁迅在1928年5月7日的日记中道:“璇卿来,未遇,留赠《陶元庆的出品》一本”15,后又在6月1日上午收到了陶元庆赠送《元庆的画》四本。16这是当年陶元庆给人赠送画册的可贵纪录。
由于鲁迅的推崇,陶元庆的设计大名渐传。钱君曾回忆:“当《彷徨》等书出版以后,和元庆有些关系的作家都想请他设计书衣,元庆一一谢绝了,碰到谢绝不掉的,他就和作者婉商是否交我来设计,这样的推荐不止一次,于是我也�
至于为何“无意于此”,许钦文的《陶元庆及其绘画》一文中几乎为我们做了最权威的解答:“元庆的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就是自然画和图案……图案大概都是书面,这是为着实用的要求。他曾经宣誓似的向我说过,不再多作书面图案,因为不愿意别人把他当作图案的专门家,他是自认为自然画家的。”18 陶元庆“自认为是自然画家”,而“不愿意别人把他当作图案的专门家”是他后来谢绝为人设计封面的主要因素,而查阅许钦文编辑的《陶元庆氏遗作目录》,19我们确能发现陶元庆的封面设计作品大多是为鲁迅与许钦文两人而作,其他作家的著作寥寥无几。
1929年陶元庆因病在杭州去世,鲁迅日记1929年8月10日载:“夜得钦文信,报告陶元庆君于六日午后八时逝世”20鲁迅在日记中这样详细地纪录朋友卒亡的时间着实少见。两年后,鲁迅在他珍藏的《陶元庆的出品》上写道:
“此璇卿当时手订见赠之本也。倏忽已三载,而作者亦久已永眠于湖滨!草露易,留此为念。乌呼!一九三一年八月十四日夜, 鲁迅记于上海 ”
短短的书跋可以看出鲁迅对陶元庆的那种深沉地怀念。陶元庆去世后,鲁迅著作的封面大多由他自己亲自设计,尽管他的身边还有钱君、孙福熙、司徒乔等青年装帧家,但是,没有人能够再像陶元庆那样受到鲁迅的“器重”了。
《苦闷的象征》 鲁迅著 陶元庆设计封面 《彷徨》 鲁迅著 陶元庆设计封面
注释:
1. 许钦文(1897―1984),浙江绍兴人,作家。陶元庆的挚友。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等人讲课,并因乡谊与鲁迅过从甚密。
2.《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十五卷,第537页。
3.详见许钦文:《鲁迅和陶元庆》,《中的我》,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第83页。
4.《鲁迅全集》,第十卷,第258页。
5. 如:1928年3月31《致李霁野》:“《朝华夕拾》封面,今天陶君已画来……该书第一页上,望加上‘陶元庆作书面’字样。” 《鲁迅全集》,第十二卷,第111页。
6.《致陶元庆》,《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522―523页。
7.同上,第593页。
8.同上,第628页。
9.同上,第593页。
10.同注释8.
11. 详见《鲁迅全集》,第七卷,第272页。此文后收入《集外集拾遗》.
12. 参见许钦文:《鲁迅和陶元庆》,《中的我》,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第88页。
13.《鲁迅全集》,第十五卷,第556页。
14.此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12月19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后收入《而已集》.详见《鲁迅全集》,第三卷,第547页。
15.《鲁迅全集》,第十六卷,第80页。
16. 同上,第83页载:“上午陶璇卿来并赠《元庆的画》四本”。
17. 钱君:《陶元庆和我》,孔艳、童翠萍 编:《书衣翩翩》,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6年9月,第200页。原载于《古旧书讯》1989年第6期。
18.许钦文:《今人志:陶元庆及其绘画》,《人间世》,1935年第24期,第42页。
关键词:庆阳香包;艺术特色;文化价值
1 庆阳香包的历史溯源
香包古人也称为“香囊”“佩帏”“容臭”,在庆阳也称“绌绌”或“耍活”。据传,生于庆阳的上古医学家歧伯曾携药袋用于防瘟、防疫、驱逐蛇毒,是用熏法驱瘟去疫的鼻祖。因其制作简单、易学、使用方便,又有美观装饰效果,故而演变成习俗,流传至今。“香草”是草药的美称,使用药袋便被美誉为“香包”。
在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唐宋时,香囊成为女士的专用品。男人则戴荷包。香包盛香草,荷包主“盛细物”。明清时期,香包在庆阳地区更加兴盛,成了民众佩戴、馈赠的佳品。香囊,在清朝曾被视为爱情信物。至于到了近代,香包逐步演变为民间端午节文化的“附属物”。
2 甘肃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
庆阳香包艺术是庆阳文化的历史积淀。其巧美、热烈与吉祥的寓意,承载着古老文化基因的传承秩序;影印着庆阳民间艺人对美追求的足迹。庆阳香包是民间艺术爱好者艺术修养的重要表达手段与途径;是民间艺术家对美的定格、对时光的留存、对生活的记忆、对上古遗风的继承;是民间艺术家、美术家、刺绣艺术家的情感的火花、激情的朝霞,是庆阳人民发现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路径,是庆阳人民在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水平上表征;庆阳香包艺术对庆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巨大的托举作用。庆阳香包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2.1 浓郁的上古遗风
庆阳香包闪亮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隐含着趋吉去病、祈福、避凶、辟邪的象征意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具有显著的象征性艺术表现手法崇尚率真朴实,古拙而不失秀雅。夸张、粗犷却蕴含着独有的艺术个性,庆阳香包艺术留存着上古遗风:热爱生命、生活、敬畏、效法自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信仰;是古代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光辉写照。甘肃庆阳香包艺术蕴含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瑰丽雄奇、阳刚的民族气魄标志着古老中国传统思维习惯对庆阳香包巨大影响,可谓深入到了血脉、深入到了灵魂。最有见证意义的是庆阳“五毒”香包,其形式独具特色象征与夸张并存,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质,寓意着辟邪驱凶、消灾护体、纳祥祈福等寓意,形式奇特风格卓越,折射出从古至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表明其特有的心理状态、理想愿望与价值观念,留存着上古遗风与浓厚的原生态文化,是原始艺术基因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2.2 大胆的颜色跳跃
庆阳香包用色泼辣大胆、浓重绮丽属于原生态中的“原色”,如纯红、纯黄、绿、蓝等。色艳且浓烈、激情四射、热闹非常,鲜有灰色与复色出现。表征了地域环境、民情心理因素、民俗心理因子与用色的密切关联。囿于庆阳的地理位置所致黄土高原色彩缺陷诱导了人们对色彩心理慰藉。故而庆阳香包用色偏重于用色的靓丽、搭配的自由、灵活。在用色的组合上常常是率意而为按需(心理需求)设彩,注重色彩搭配合理、其效果往往是颜色对撞精彩、夸张对比张扬着颜色的跳跃原则,表白着激情飞跃的亢奋情绪,演奏出一曲曲绚丽丰美的色彩乐章。
2.3 精准的借物言情
庆阳香包艺术浓烈、稚拙、写意率真,具有精准的借物言情的表达效果,香包虽小却是庆阳人精神寄托、借物传情的工具。其香包艺术表现了庆阳人从古至今对人生豁达、乐观昂扬向上的态度更是远古先民在人类童年时期对生活的追求与憧憬,是华夏历史文化厚重与博大、玄妙与精深、奇巧与睿智的象征。庆阳香包艺术最擅长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言情、寓意或深刻或直白或机巧或夸张,往往借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天然属性或者汉字的谐音特点。来用香包表述自己的情感。
3 庆阳香包文化价值所在
3.1 庆阳香包是陇东民俗文化的一面旗帜
庆阳香包是陇东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面旗帜,庆阳香包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庆阳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众文化、智慧的积淀、是民间艺术的结晶,刻录着庆阳地域时代的社会形态,是庆阳人民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民俗的也是民族的、同样民俗、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传承所在。挖掘开发庆阳香包这一民俗文化资源,对繁荣庆阳文化事业,对于保护民俗文化、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并传承民间非物资文化遗产,呵护民族历史、信仰、精神竖起民族自信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3.2 庆阳香包艺术是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庆阳香包艺术是庆阳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发现并创造的刺绣之美,是人民群众情感的记忆与喷发。上紧着情感的发条,烙印着其生活、生存、发展、进步的轨道,凝聚着时光的沧桑,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定格与延续。乃民族之魂,国之瑰宝。庆阳香包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历史的祥和与喧闹。其艺术张力与韵味孕育出的抽象之美,轮廓之妙寓意着人们对现实景色梦中轻抚的眷恋。
3.3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庆阳香包文化不仅蕴含了庆阳民俗内涵,同时又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对它的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和开发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充实与丰富,同时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经济,文化的建设步伐都具有促进作用。新时期,按照十报告“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如何让庆阳民间艺术品牌做大,使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做强,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弘扬庆阳民俗文化,延长文化产业链,提高香包文化产品附加值,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庆阳香包艺术留存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预示着人们趋利、避害、消灾祈福的心情,希冀风调雨顺,天安地泰、富贵长寿等诸多美好祈愿,是解读古代群体意识、生命意识的活化石,是古代先民灵魂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传递着“祈福却害”的美好愿景,相信其丰满的精神内涵,必将为推动庆阳乃至甘肃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进,张淑萍。庆阳香包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根据日本天皇裕仁意旨,日本军部曾制定“大陆令第241号”、“大陆令第345号”、“大陆令第925号”、“大陆令第1252号”等大本营侵华战略方略,将“敌国战略及政略中枢”重庆确定为“航空进攻作战”首要目标。从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根据“101作战令”、“102作战令”等作战方案,联合对重庆实施“航空战略轰炸”,为期五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
日本曾再三公开声称,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政略轰炸”、“地毯式轰炸”、“疲劳轰炸”、“密集轰炸”、“游击轰炸”、“"轮番轰炸”、“月光轰炸”,“消灭敌最高统帅和最高政治机关”并“直接空袭市民”,造成重庆“上下震撼,极度恐怖”而崩溃求和,意在尽快解决“中国事变”,实现其独霸中国,再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或南下与美英争夺太平洋海权的“帝国宏图”。
重庆各界上至元戎、国共两党领袖、各界名流,下遍黎庶,以及各国驻华外交、新闻、教会、商务和旅游人员,居无宁日、行无坦途而同仇敌忾、相濡以沫,上演了一部旷日持久、空前绝后、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
1939年5月3、4日两天,德国入侵波兰的欧战爆发前四个月,六十三架日机首次大规模轰炸重庆,共投炸弹一百七十六枚,燃烧弹一百一十六枚,炸死三千九百九十一人,炸伤二千二百八十七人,炸毁房屋四千八百七十一栋,创下人类战争史上空中屠杀一次死伤逾五千人的空前纪录,世界舆论哗然。
老舍与郭沫若、胡风、梁实秋、宋之的、白修德、韩素音等中外作家共同经历了“五・三”、“五・四”大轰炸、经历了与重庆市民彻夜奔逃的灾难后,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在复活:
没有哭啼,没有叫骂,火光在后,大家静静的奔向公园。偶然有声高叫,是服务队的“快步走”,偶然有阵铃声,是救火车的疾驰。火光中,避难男女静静的走,救火车飞也似的奔驰,救护队服务队摇着白旗疾走;没有抢劫,没有怨骂,这是散漫惯了的、没有秩序的中国吗?像日本人所认识的中国吗?这是纪律,这是团结,这是勇敢――这是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在血与火中表现出它的无所侮的力量与气度!
次日,在一片烟山火海中,国民政府行政院决议并呈请国民政府颁令,“明定重庆即行升格为行政院直辖市”,以回应日本摧毁中国抗战决心的毁灭性轰炸。
1940年5月9日,素以酷爱独立、自由称誉世界的欧洲最强大的民主国家法兰西共和国,在纳粹德国战争机器仅仅六个星期的进攻后便可耻地投降,任由首都巴黎可耻地陷落三十五天前,重庆临时参议会通过议案,呈请行政院转呈国民政府及国防最高会议:
重庆为战时首都,成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之枢纽者,三载于兹;且今后抗战胜利,亦必预计其为西南建设之中心,并得在历史 因而建议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永远之陪都。
经受了三年狂轰滥炸和南京汪伪叛逆政权强大冲击的重庆,已成为战斗中国名符其实、坚不可摧的战时首都。为循名责实,从法理上确认重庆的历史地位,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再次启动国家法律程序,令颁“明定重庆为陪都”:
四川古称天府,山川雄伟,民物丰殷,而重庆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
政府于抗战之始,首定大计,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移。……树抗战之基局,赞建国之大业。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此后更为西南建设之中心。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
1941年6月5日,德国入侵苏联前十七天,日机持续轰炸重庆达三百余分钟之久,酿成死伤数千人的“大隧道窒息惨案”,震惊中外。
同年7月7日,陪都各界纪念“七・七事变”四周年《告全市同胞书》沉痛而庄严地宣告:
在陪都,我们亲爱的同胞们,遭受了敌机三年来无数次残毒的轰炸,曾经牺牲不少的生命与财产;然而我们抗战的意志愈炸愈强,陪都全体军民再接再厉的精神,终于粉碎了敌寇毁灭战时首都的狂妄企图,新的陪都正从废墟中坚强的建设起来!
日机滥施恐怖,市民频添血仇,郁积于中必发泄于外,不知何时何地,重庆街头巷尾流传开一首民谣:
不怕你龟儿子轰,不怕你龟儿子炸!
老子们有坚固的防空洞──不怕!
让你龟儿子凶,让你龟儿子恶!
老子们总要大反攻──等着!
这粗鄙的街巷咒骂,倾泻着对日本法西斯的无穷忿恨,透显出义薄云天的民族大义,是一道通俗到了极致的陪都重庆特有的“抗日正气歌”。
1941年8月30日,日本海军战略轰炸司令兼第三飞行团团长远藤三郎少将亲率二十七架轰炸机,低飞席卷式轰炸南岸黄山官邸“云岫楼”,几乎一举消灭正在召开重要军事会议的中国国家元首和各战区长官、参谋长。
1941年7月30日,“珍珠港事件”前一百二十七天,日机继1939年5月28日、1940年10月25日后,第三次轰炸泊于长江南岸的美国舰艇,并第三次声称是“误炸”。
1941年12月30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二十二天,在曾数度一片火海、断壁残垣的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三条主干道交叉中心,修起一座蜚声中外的木质纪念建筑物,公议定名为“精神堡垒”。“精神堡垒”高七丈七尺,取“七七”抗战之意,顶端中央安置一口大瓷缸,内贮燃油、棉条,每遇重大集会,即倒入酒精点燃,焰火熊熊,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国首都中,重庆成为最早、最久、最多的远程战略轰炸目标,成为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和普通民众之间界线的“无区别轰炸”的滥觞,成为战争手段和战争哲学恶性转变,远程运载工具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结合,将整座城市作为人质和对象的毁灭性恐怖轰炸的开端。这个开端,清晰地通向德军轰炸伦敦、英军轰炸柏林、美军轰炸东京、美军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以及战后各次战争中同类手段和同类性质的远程战略轰炸,直到2001年9月11日国际恐怖组织对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劫机轰炸等“空中屠杀”,在战史上都与“重庆大轰炸”保持着逻辑继承关系。
“重庆大轰炸”与“南京大屠杀”一样,是日本军国主义严重越出人类战争(包括侵略战争)基本界限,是极端野蛮、特别残忍的战争行为。“重庆大轰炸”对人类战争性质和战争手段的演变升级则更具有启示录式的影响。
重庆成为抗战首都既为国民政府议决,更为日寇的轰炸和重庆人民的精神所奠定。时人于此曾多所论列,此谨略取三则,以飨今人:
中国的潜力是不可测的,重庆的潜力也是不可测的。过去,外来人看到重庆,那种小上海式的奢靡,都说这里并不像一个能够吃苦的抗战首都。到今天,外来的人又在表示惋惜,说重庆城一片废墟,这种凄凉,在前方也并不多见。伟大的重庆代表着独特的中国作风,他在默默地忍受着一切的灾难。现代化的武器虽然可以摧毁气候、沙漠、海洋、山岳四大天险,却摧毁不了在死中求生的决心与意志。
四方仰望着的重庆,实在已逐渐成为中国的心脏与脑髓,堪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陪都是一个巨大的电池,如果指挥得法,他可能吸引着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意志,将他有强力的电波,指挥着全国。两年来的大轰炸,好像是有意给陪都一个试验。肉眼看不出的潜力,习俗中找不出的坚毅,都在全世界的隆重赞叹声中,走上了命定的光荣之途。重庆带上了伟大的花冠。
所有的中国人注视着它,所有的中国人向往着它,这是我们无可再退的堡垒,这是我们的耶路撒冷。
从世界地图观之,重庆向东南可通往太平洋,向西南可通往印度洋,向西北可通往欧亚大陆,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及中亚大陆三方之人力物力,咸辐辏于此。著名史地学家张其昀曾从中国和亚洲战局出发,概述重庆的战略地位为:“以四川为中心,以西北诸省为左翼,以西南各省为右翼,西南、西北两大国际路线,均以新陪都为其总枢纽。”
天意有时就是如此简洁明显地彰显于世,历史之手指定的救赎之途,常是浴火喋血的山河岁月,亿兆生民的救亡重心;必为在炼狱之火中拔地而起的圣城。联合国总部那张二战历史地图中,重庆赫然在目,作为世界抗战名都,重庆无愧于此殊荣。
重庆以其特有的天地山河结构和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迭被磨难,历经轰炸,屡遭危迫而固若金汤、巍然耸峙,可谓自然浑成,天佑中华。
除开早逝的鲁迅、皈依佛门的弘一法师和滞留南洋的郁达夫外,中国文化艺术界几乎所有泰山北斗和才子佳人都曾领略过巴山渝水的雄浑浩淼,在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在民族血脉的创痛和勃动中,垒筑起中国战时文艺复兴式的高岗。在文学、艺术、诗歌、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和哲学、史学、法学、教育、出版、新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学、民族学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农林、考古、工程、建筑等人文、自然、社会诸领域,学派林立,大师辈出。郭沫若、老舍、林语堂、茅盾、曹禺、梁实秋、谢冰心、田汉、胡风、巴金、夏衍、柳亚子、孙伏园、阳翰生、张恨水、骆宾基、萧军、萧红、安娥、孙师毅、曹靖华、朱生豪、伍蠡甫、梁宗岱、柳无忌、陈纪滢、赵清阁、陶百川、潘公展、肖同兹、邵力子、胡小石、卢翼野、陈望道、楼光来、张士一、臧克家、艾青、邹荻帆、史东山、郑君里、于伶、陈鲤庭、陈白尘、洪深、金山、赵丹、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魏鹤龄、宋之的、司徒慧敏、吴祖光、黄宗江、凤子、徐悲鸿、张大千、张书旃、王临乙、傅抱石、潘天寿、关山月、李可染、陈之佛、吕凤子、丰子恺、林凤眠、吴作人、刘开渠、黄君璧、雷震、吴景洲、宗其香、特伟、丁聪、尹瘦石、庄子蔓、贺绿汀、郑志声、蔡绍序、马思聪、熊十力、梁漱溟、方东美、宗伯华、汤用彤、张君劢、陈寅恪、唐君毅、冯友兰、贺麟、杜国庠、侯外庐、朱光潜、孙本文、言心哲、许德珩、柳诒徵、胡适之、顾颉刚、朱希祖、翦伯赞、吕振羽、黎东方、邓初民、徐中舒、周谷城、蒙文通、商承祚、张伯苓、罗家伦、晏阳初、陶行之、黄炎培、梅贻琦、谢循初、吴铸人、马寅初、潘序伦、章乃器、张知本、马洗繁、沈钧儒、史良、张友渔、马星野、顾执中、吴南轩、潘菽、程沧波、王芸生、陈铭德、欧阳竟无、太虚法师、邓子琴、何鲁、孙远光、郭坚白、柯召、郑行芬、吴有训、吴健雄、严济慈、吴大猷、张文裕、任之恭、周钧时、吴子方、任鸿隽、侯德榜、张洪元、付鹰、林一民、冯简、陈章、胡庶华、罗冠英、顾毓秀、茅以升、胡焕庸、张其昀、沙学浚、竺可桢、李四光、朱森、戈定邦、秉志、童第周、卢于道、梁思成、刘敦桢、谭垣、杨廷宝、梁希、金喜宝、李演泰、蔡翘、谢锡臻等成千上万名中国知识文化艺术界名流及其子弟门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以及中外、中西文化的伟大遇合,留下一份分外丰厚深湛的文化遗产。
从1941年到1945年,重庆和四川农民共支持国家抗战粮食八千四百四十三万零七百四十八石,占全国征、捐、借粮食总量三分之一,生产了数以万担的生丝、猪鬃、桐油、茶叶,并出口美、苏、英等国,换取中国急需的外汇;重庆数十家大型兵工厂共生产自制步枪三百多万支,各种火炮八万多门,各式枪弹八亿五千万发,炸药包三百七十多万个,各式掷弹筒七万多具,军用皮具十一万张,以及各类军用器材七十五万吨。
八年期间,国民政府在重庆等地指挥数百万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台儿庄、徐州、武汉、南昌、随枣、枣宜、长沙、豫南、上高、中条山、浙赣、鄂西、常德、豫湘桂、豫西鄂北和湘西等二十余次会战,一千多场战役和近三万余次战斗,并派出中国远征军进入滇西、缅北、印东等地,协同美英盟军抗击日军。
302.5万川军奔赴抗战前线,其中226,991人喋血沙场,356,267人英勇负伤,24,025人杳然失踪,刘湘、绕国华、王铭章、李家钰、许国章、王澜波、李成烈等川军将领为国捐躯。中国抗战阵亡将士中,川、渝籍官兵居五分之一!
一言以蔽之,重庆作为中国抗战首都,中华民族最后的陪都,为列祖列宗所阴庇,为万千河山所护佑,为人类自由、独立、光明、和平诸神性所援助,可谓天经地义,人神共佑。
太平洋战争爆发,重庆不仅继续居于中国抗战领导中枢,而 八年期间,美、英、苏、法等三十多个盟国驻节重庆,四十多个国家在此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建立了各种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组织。国民政府和中共代表团与盟国、盟军和各国友人建立了空前密切的关系,中国战时外交取得了若干重大成就。
1938年8月,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尼赫鲁飞赴重庆,与国共两党人士会谈。中印两个亚洲大国第一次开始携手合作。
1940年10月,美国退役空军军官克莱尔・陈纳德在黄山与议定组建美国空军援华志愿队即“飞虎队”。
1941年12月,中、美、英在黄山举行东亚军事会议,商拟三国军事联合计划,组建三国军事同盟。
1941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组建中国战区,并派出居里、华莱士、史迪威等高级军政要人赴渝考察、任职。
1942年1月2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重庆成为指挥中国、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等地盟军作战指挥本部。
1943年1月,美、英两国声明放弃在华不平等条约各项特权,在华盛顿与重庆分别签订“新约”,有关国家皆与之仿效,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不平等条约到此基本废除。
1943年11月,、宋美龄飞赴埃及首都开罗,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认定东北和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
1944年4月,重庆工商代表团前往华盛顿,参加国际通商会议,这是中国工商界首次以平等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1945年2月,宋美龄应邀访美,由罗斯福总统夫人陪同,向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取得巨大成功。
1945年4月28日,中国代表团(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从重庆飞赴美国旧金山,参加有五十一国代表出席的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成为联合国缔约国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从此,中国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强之一,重庆成为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并列齐名的世界民主堡垒和国际名城。
1945年9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颁令,宣布成立“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和“台湾警备司令部”,同时公布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大纲》,组建和任命了“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各机构和人员。10月25日,台湾行政公署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代表重庆国民政府通过电台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和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之下。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告中国全体同胞及全世界周知。”至此,沦为日本殖民地达五十年之久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重庆国民政府将10月25日命名为“台湾光复日”。
著名时评家徐盈在《重庆――世界与中国的名城》一书中写道:
这个首都,在抗战中,爬上了东亚政治的最高峰,开罗会议是到了荣誉的顶点。国际人士来的,一天比一天多起来,重庆的国际性一分一分地更形加浓,一切评论的对象,都集中在中国的代表者--重庆。
由于在重庆的卓越外交活动,1944年6月9日,中外记者二十一人组成的“西北参观团”到达延安;7月22日,以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包瑞德上校为团长的美军观察组(又称“迪克西使团”)到达延安,受到等中共领袖的热情接待。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力量的承认,对于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大国的外交关系(包括1972年中美建交),具有深远的意义。
1946年4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还都令”,定于5月5日还都南京,其辞曰:
国民政府前为持久抗战,移驻重庆。八年以来……国土重光,金瓯无缺。……回念在此八年中,敌寇深入,损失重大,若非依恃我西部广大之民众与凭借其丰沃之地力,何以能奠今日胜利之弘基?而四川古称天府,尤为国力之根源;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势,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弈叶不磨灭。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重庆成为第一个在决定人类命运的世界性决战中始终站在正义、民主、自由、光明与和平一方,并享有崇高国际声誉的伟大城市。
埃德加・斯诺在《为亚洲而战》一书中写到他对日机轰炸下的重庆的观感:
日本已经作了十次空袭,投下了好几万磅的有高度爆炸力的炸弹和燃烧弹,但它不能毁灭这个首都的精神,那已经是很明白的事情了。轰炸在中国人的脑子里唤醒了一种重建中国的决心,比敌人能够毁灭的还要快。
美国记者白修德、贾安娜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写道:
1939年至1941年间,重庆的脉搏里,跳动着战时全民族的力量。使重庆成为伟大,而把各种各样的男女融合成为一个社会的是重庆大轰炸。
1942年6月15日,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英国民众发表广播演说,盛赞重庆的伟大:
自日本开始进侵中国,迄今已有五载……中国仍屹立不移,足以象征中国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决心之重庆, 为各自由民族而言,重庆乃联合国家所有振奋精神之象征;为独裁者而言,重庆乃无数民众甘冒危险忍受痛苦不接受侵略之束缚之象征。重庆直可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较而无愧色,重庆之应成为世界理想中之一项事物,实足无异。
1942年7月7日中国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致电重庆人民:
五年中有四个寒暑,中国实际上是单独抵抗侵略,单凭着它的人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对抗侵略者的军队飞机的进攻。中国没有强有力的海军和空军,可是它却经历了足有五十个敦刻尔克而仍然坚定不移!
1944年6月20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抵渝,罗斯福总统特地委托携带一幅精美卷轴赠与重庆人民,内书颂词,对重庆人民在大轰炸中表现出的坚毅精神极尽赞誉之辞:
我谨以美国人民的名义,向重庆市赠送这一书卷,以表达我们对英勇的重庆市男女老幼的赞美之情。
在空袭的恐怖中,甚至在这种恐怖尚未为全世界所知悉的日子里,重庆市及其人民一直表现出沉着和不可征服的气概。你们的这种表现,自豪地证明了恐怖手段决不能摧折决心为自由战斗的人民的意志。你们对自由事业的忠贞不渝,必将激起未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勇气。
1946年10月10日,《世界日报》载文引述国民政府当局决议称:“重庆市为战时首都,抗战八年中,为战时政治经济之司令台,在任何危疑震撼的局势下,重庆始终屹立不动,成为抗战精神的堡垒。感于重庆对国家的伟大贡献,和将来所处地位的重要,所以在抗战胜利前夕,即明定重庆为永久陪都,以示国家重视重庆之至意”。
1947年10月10日,中国惟一一座全国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在原“精神堡垒”旧址落成,定名“抗战胜利纪功碑”。是日,重庆市政当局、各界人士和学生团体数万人参加揭幕典礼。这座纪念碑用钢筋水泥建造,在战时若投五百磅重量炸弹于十米内,亦无法摧毁,十六英寸平射炮亦不能射穿碑壁,碑身至少可存百年之久。碑顶设有标准钟、警钟、探照灯、风向器、风速器、方位仪和望台,“胜利走廊”刻有罗斯福总统赠与重庆的卷轴译文,八面碑座石壁上刻有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的颁令全文,以及时人所写《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
31岁被任命为火箭副总设计师
40岁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
46岁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主任
他是共和国目前最年轻的部长
2007年8月30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令全世界对“神舟”载人飞船及其运载火箭“神箭”的创造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产生了特别的好奇和关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曾建树了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的伟绩,展现了成功发射6艘飞船、60多颗国产卫星和28颗国外卫星的辉煌。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这个神奇的企业中,人才济济,新锐群芳。总经理、总指挥、总设计师这些被称之为“老总”的有几百人,但在企业管理、型号指挥、科研设计三个领域都有所建树的人却并不多见,张庆伟则是其中之一。
张庆伟27岁与中国航天结缘,31岁时被任命为长征二号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成为当时航空航天工业部里最年轻的副总师;刚满40岁的时候,他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成为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总经理;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他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一举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勇上巅峰创新
1988年4月,张庆伟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在火箭总体室开始参与火箭的研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是一个突破性的历史发展期。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项目的纷纷上马,给许多立志于航天事业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当时刚刚进入航天的张庆伟便赶上了好时候。
张庆伟是同代人中的幸运者,但他的幸运始终建立在他勇于承担责任和能够承担责任上。
1989年1月下旬,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合同最终签订。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香港亚洲卫星公司所有的亚洲一号卫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颗用长征火箭发射的外国卫星。
休斯公司对发射“亚洲一号”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卫星必须在起旋后脱离火箭。在论证会上,张庆伟大胆地提出用计算机建立仿真模型的想法,并立即被会议主持者采纳。于是,他一下子从预备队提到了突击队。
张庆伟很快完成了星箭起旋方案分析。1989年11月,张庆伟带着方案去美国洛杉矶,同休斯公司进行最后的谈判。在谈判桌前,他从容不迫地指出对方在技术问题上的几个错误,随后,在对对方技术方案计算验证后,美国人终于竖起了大拇指,方案获得通过。
1990年4月7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一举成功,并创造了休斯公司已发射的32颗同类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记录。中国火箭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
随着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二捆”也进入了研制的最后冲刺阶段。此次,张庆伟又临危受命,在距合同规定期限仅有40天时间里,与另外两位老同志一起,提出和验证成功了“长二捆”火箭卫星整流罩平推分离方案。
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首飞成功,为长征火箭开拓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1年,张庆伟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起草了关于我国进行载人飞船试验的论证报告,得到中央批准,30岁的他被任命为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1992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这一长期的、需要创新的重大任务,组织上决定给予年轻人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早已崭露头角的31岁的张庆伟,出任长二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成为当时航空航天部里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
负重攻坚拼搏
1996年2月和8月长征三号火箭两次发射失败,使中国航天的国际声誉受到了重创。
在严峻的形势下,张庆伟走马上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不久,他又担起了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责任人和发射队队长的重任。这是继1996年两次发射失败后长征火箭首次恢复发射卫星,国外舆论评论说,如果这次发射再失败,意味着中国的航天发射技术倒退十年。
第一次带领发射队就是去完成这样一个近乎苛刻的任务,张庆伟没有退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严格质量管理,带领全体研制人员团结一心,奋力拼搏。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耸起。发射前,按计划应留在距发射点6公里以外指挥控制大厅里的张庆伟,毅然出现在最前沿。事后有人问他距离发射架那么近,不危险吗?张庆伟实话实说:“是有一点危险。但当时主要是想通过身体力行直接给大家树立信心,也就想不了太多了。”
张庆伟和同事们成功地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打赢了长征火箭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一仗,为同年长征火箭后续五次发射连获成功开了个好头。
1997年,长征火箭六战六捷后,张庆伟又被任命为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亚太二号R卫星发射队的队长。
亚太二号R卫星是美国劳拉公司为香港亚太公司研制的通信卫星。按照既定的发射日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国航天首次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司发射卫星,意义非同一般。
在这场“硬仗”中,张庆伟在现场指挥协调,与研制人员一起克服此前“长三乙”首飞失利带来的巨大压力,夜以继日奋战32天,高质量地完成了火箭总装。1997年10月17日,同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张庆伟和同事们圆满完成了“长三乙”的发射任务。
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作为一名年轻的领导者,张庆伟手下的骨干都比他年长,这种情况下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呢?张庆伟认为,在关键时刻必须敢拍板、敢决策。如果你拍板的事情实践证明都是对的,权威自然就树立起来了。敢于拍板、细致缜密的张庆伟在成功中树立了权威,并将这种权威转变为下一次的成功。
从1997年到1998年,他负责的火箭发射任务都取得了成功,为挽回和提升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声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8月,张庆伟担任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技术业务助理,协助总经理全面负责运载火箭科研生产的指挥调度、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督工作。
1999年,建国50周年的日子,在国庆大阅兵上,中国航天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雄厚的实力,其中的某重点型号凝结着张庆伟的青春热血;在那一年,中国航天自身也进行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两大航天集团公司,这件事同样给了张庆伟展示才华的机会。
1999年7月1日,38岁的张庆
作为副总经理,载人航天工程是张庆伟工作的“重中之重”。曾当过长征二号F火箭副总设计师的他,此时再一次与载人航天结伴而行。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一飞惊天,与载人航天工程结缘八载的张庆伟,在酒泉发射现场分享了长征二号F火箭 “处女作”成功问世的喜悦。9天后,在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上,胸挂奖牌的张庆伟,回赠给大会的是一面随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绕地球14圈、行程60万公里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
2001年12月,就在张庆伟刚满40岁的时候,党中央把一个更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他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是中央企业集团中最年轻的决策者。
千年飞天梦圆
在担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的同时,张庆伟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深知,此时自己的首要任务便是将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2002年3月,大西北戈壁滩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一个春天来到了。3月25日晚22时15分,“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太阳翼帆板正常打开”的报告传来时,指挥控制中心立即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那一刻,第一次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身份执行任务的张庆伟心潮澎湃。
2002年12月3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艘无人飞船“神舟”四号发射升空。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返回地面,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无人试验阶段的圆满成功。按照工程计划,此时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日期只有10个多月了,一场关键之战正式打响,张庆伟带领大家又信心十足地投入了“战斗”。
为了圆满完成载人飞行这一中国航天2003年的首要任务,飞船和火箭的研制队伍提出了“排除一切干扰,确保载人成功”的口号。然而,一个个意料之外的“阴影”相继出现:
2月1日,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的过程中突然解体;5月4日,俄罗斯的联盟-TMA1号飞船在返回时偏离预定着陆点远达460公里;8月22日,巴西VLS-1运载火箭在发射平台上爆炸。接二连三的事故给国际航天界的科研工作增添了极大压力。
压力就是动力。前车之鉴往往是后人成功的基石。作为研制飞船和火箭的负责人,张庆伟认真分析研究国外航天事故的症结,决定在集团公司内大力开展质量文化建设,组织编写了《质量文化手册》,并亲手将该手册交给型号责任人,要求以文化促进质量,以质量确保成功。
10月11日―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央委员的张庆伟请假缺席,因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需要他亲自指挥完成――此时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已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进入倒计时。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是张庆伟执行的最重大的一次发射任务。发射前夕,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的他,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签名,保证航天员顺利上天,安全返回。此时“张庆伟”这三个字已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代表了十万名航天科技战线职工的坚定信心和庄严责任。
千秋伟业一朝成。张庆伟笑了,在飞船准确入轨的时刻;张庆伟笑了,在飞船平安返回的时刻;张庆伟笑了,在与航天员杨利伟举杯共庆成功的时刻……
在胜利的喜悦中,张庆伟并没有陶醉。
告别了2004年的辉煌,中国航天迎来了充满挑战的新一年。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5年众多的科研生产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金秋十月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六号飞船。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张庆伟多次深入火箭和飞船的研制一线视察指挥,解决问题,在多种场合强调要全力以赴确保我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万无一失。
10月12日,无论是对中国航天事业还是对张庆伟本人来讲,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这一天,神舟六号飞船将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再问苍穹,而与以往五次飞船发射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央电视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这也是继1992年“3・22”现场直播“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未果之后,中国航天又一次直面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尤其是作为火箭和飞船研制单位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张庆伟面临的巨大压力可想而�
面对镜头,张庆伟想到的是“带头”。他要将压力埋在心底,带头保持自信的微笑,给 “战友”们传达必胜的信念。正是凭借在关键时刻的信心和勇气,以张庆伟为首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向党和人民进行了一次近乎完美的“汇报演出”:从10月12日上午9时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到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火箭和飞船的每一个动作都准确到位,无一失误,圆满完成了“两人多天、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任务。
庆十一国庆节征文【精选10篇】
经过15年的拼搏奋斗,张庆伟成长为我国航天界历史上最年轻的掌门人。卫星发射的“疑难杂症”,张庆伟治了不少;荆棘密布、前途未卜的风险场面,他更是历经多多。他曾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以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模称号。2006年6月,他以系统工程管理专家的身份捧得了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十一国庆节最新放假安排一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十一国庆节最新放假安排一览2021年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9月26日(星期日)、10月9日(星期六)上班。
国庆节的意义国家象征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功能体现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 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基本特征
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世界各国国庆节确立由来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
虽然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类似的纪念日,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关系,部分国家的这一节日不能够称为国庆日,比如美国只有独立日,没有国庆日,但是两者意义相同。
而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
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
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
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虽然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类似的纪念日,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关系,部分国家的这一节日不能够称为国庆日,比如美国只有独立日,没有国庆日,但是两者意义相同。
而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如今,中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