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优秀8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8篇春晓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反思: 篇1

《花好月圆》这个教材选自许卓娅的韵律活动,乐曲节奏比较明显,易于幼儿掌握。在教材上,通过用萤火虫飞舞、荷花开、青蛙叫这几个有趣的形象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然后学习打击乐。孩子们听了两遍音乐后,就能根据老师所出示的图谱用小手正确地打出节奏。接着,我让孩子分角色打节奏,为后面的打击乐做准备。孩子们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显得注意力特别集中,都仔细听音乐,认真看图谱,准确完成自己的角色表演。在最后的用打击乐进行表演时,孩子们特别激动,拿着手中的乐器,富有表情地表演。整个活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纲要》指出:“教师的作用应在于启发幼儿感受美、表达美的情趣,丰富他们在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次活动中的相关节奏都以小动物的形象表示,用游戏化、情景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在听一听、动一动、演一演的过程中共同表现音乐,使幼儿深刻感受民乐的魅力。在活动中,发现他们对响板、手铃、沙锺等乐器非常感兴趣。总愿意和它们一起做游戏,并对不同节奏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能够积极动脑创作相应的身体语言来表现出来,同时也感受到同伴相互交往合作的快乐。

在活动中,有几点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是,在掌握了看指挥演奏后再请个别幼儿指挥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对于指挥的技巧不是特别的熟悉,而在大班音乐活动中对孩子的指挥技巧又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指挥的过程中,我缺少表演力,并没有完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因此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应该注意培养幼儿指挥的能力,我认为在以后的此类活动中,可以将这这一任务交给孩子,让孩子尝试着来指挥。促进孩子们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我太注重我的教而忽略孩子的学了,对孩子的学很不放手,例如:怕孩子不会,没有让孩子把掌握的打击乐来面向后面听课的老师进行表演,把孩子以演奏家来进行表演,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满足孩子表演的欲望。

三是,活动时,有的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我没有及时提出,太注重活动的过程,而忽略每个孩子的参与,如果当时我站起来,根据孩子的情况,走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跟着的一起随音乐表演,后针对孩子的情况适当表扬下孩子,我想效果会更好些。还有一点就是,我太注重音乐的辅助材料萤火虫飞舞、荷花开、青蛙叫这几个有趣的形象帮助幼儿理解乐曲,认为孩子喜欢就让孩子记忆萤火虫飞舞、荷花开、青蛙叫了,而忽略孩子对音乐的欣赏,去感受音乐的美了。

孟浩然《春晓》译文 篇2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孟浩然《春晓》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活动准备 篇3

1、《春晓》歌曲

2、图谱

3、乐器若干

赏析 篇4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 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幼儿园会背的古诗精选 篇5

绝句

杜甫〔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活动过程 篇6

1、诵读古诗《春晓》。

2、欣赏歌曲,理解古诗,用肢体动作表现古诗。

3、分析情境,为春雨配器。

(1)教师分别演奏三角铁和沙锤,请幼儿倾听。

(2)教师描述古诗中的情境,请幼儿根据情境配器。

教师:春天,有时候会“沙沙沙”地下春雨,请你们想一想什么乐器能表现“沙沙沙”下春雨的情境?

引导幼儿配器,并尝试用沙锤表现春雨。

(3)引导幼儿用沙锤表现小雨、大雨、雨停。

4、学习演奏方法,看图谱演奏。

5、梳理图谱,提出要求,完整看图谱演奏。

6、脱离图谱,看指挥分组完整演奏。

2、大班打击乐——花好月圆教案反思

译文 篇7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春晓》 篇8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解】:

1、春晓:春天的旱晨。

韵译】: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评析】: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