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称为吊慰或吊唁。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吊唁函,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我母亲于1992年4月13日5时30分不幸因病在家去世,享年58岁。
在她老人家患病期间,许多亲朋好友、同事同仁前来看望。在她老人家去世以后,又前来吊唁,我们倍受感动,这份深情厚意,全家永远铭记在心。
母亲一生贤惠善良、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善待亲戚邻里,与父亲一道,含辛茹苦把我们儿女抚养成人,照顾拉扯了众多孙儿孙女。现在我们兄妹都已经成家立业,自己的儿女也能够独立生活。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在我们有能力给母亲多一点晚年幸福的时候,您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怎不令人悲痛不已。现在,敬爱的母亲永远地走了,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您的谆谆教诲,再也无法亲眼面对您的音容笑貌,只能在心中深深地缅怀敬爱的母亲。母亲,您就放心地走吧。我们兄妹会秉承你的教导,在今后的生活中,团结一心,和睦相处,相互信任,彼此照顾。我们兄妹也会像您和爸爸那样,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善待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把他们培养成人。我们知道,这是对您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
敬爱的母亲,您最疼爱的儿孙们都来送您了,您的亲戚邻里都来送您了。亲爱的母亲,您就安息吧,在天国的路上,请您一路走好!再次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在我母亲生病期间的看望和关照,感谢大家参加母亲的吊唁。
各位亲属、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为我们的好同志、好朋友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葬礼,为他送去了最后的祝福!葬礼已经结束,在此,我发表两点讲话。
一、各位亲属、如兄弟、村、组的各位同志、各位朋友:从这一事故发生后,大家都沉浸在极其悲痛之中,谈起,个个泪流满面、人人泣不成声,许多同志及时赶赴去见上最后一面,在魂归故里之日,你们自发组织了隆重的迎接仪式,几天来,同志们以各种方式来吊唁、追思、缅怀我们的,从同志们对逝世的悲痛气氛,以及对这一事故的关注程度,对他留下的家庭的关怀与关心的种种热情表现,使我深受感动,在此,我作为遗孀后氏,我代表我的妹妹和我的外甥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谢谢你们!
你们的行动、你们的吊唁方式、你们的热情,是对生前为人所给予的高度评价,也足以证明,生前的为人得到了你们以及你们地方的同志、朋友和所有亲戚的充分肯定。
,虽然英年早逝,但是我为有这样一位好妹夫而深感骄傲!
二、:你的丈夫、你们的父亲,走得匆忙,已离我们而去,你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大家都能够理解,大家一样深感悲痛,我本人的心情不说胜过你们,但绝对是同等的悲痛。人死不能复生,这是真理,不管大家是何等的悲痛,不管你们用任何的方式和方法,都不能使我们死去的亲人复生,既成事实,就得坚强面对。你们已经看到,出事后。地方的同志、朋友以及所有的亲戚,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对你们的关心,我前面已经讲过,是大家对生前为人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是大家的好同志、好朋友、好亲戚、是我的好妹夫、好兄弟,相反,你们不但不要再悲痛,而要为有这样一位好丈夫、好父亲感到骄傲、感到欣慰,所以,希望你们尽快走出悲痛的阴影,节哀顺变,
化悲痛为力量,逝者已逝、生者保重,:你要教育好儿女,暂时担当起家庭的重担,保重自己和儿女的身体健康,创造条件,使顺利完成学业。:你们俩姊妹要听你妈妈的话,认真读书,努力工作。要学习你爸爸的为人之道,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去完成你爸爸没有完成的事业,协助你妈妈建设好家庭,这样,我相信你爸爸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得到安息,一定会含笑九泉,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你们的家明天一定会美好!
民间丧葬风俗
刘春梅
中091-2 200901501234 “红白喜事”即婚嫁和丧葬是民间的两件大事。因为在民间办丧事要烧灵屋、吹唢呐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办丧事又叫“白喜事”。下面就谈谈鲁西南地区民间丧葬的习俗与程序。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无子女送终,是否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老人在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道正厅。
人死后,家人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而是向邻居报丧。然后就是报丧。家人要尽快地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并告知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磕头。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要将尸体入棺,叫“入殓”。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擦洗身、穿寿衣等,再用白绸掩面。
死者入棺后停放在灵堂里,亲人要日夜轮流守候,叫做“守灵”。一般棺材停放三到七天,在此期间,逝者的亲戚朋友会来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其礼数、方式由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死者的子女接到讯息,要先哭悼,然后尽快奔丧,临到家时要“望向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起。亲朋好友虽不像孝子那样,但也要表现得比较悲痛。亲友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者礼金。
接下来就是丧葬礼俗中最重要的环节——“出殡”,也叫“出山”。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显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材下,然后用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先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过着白纸的“哭丧棒”。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起杠之际还有一项礼仪——“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者长孙,或者关系特别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女而不得不让别人摔,摔盆者就会与死者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而且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越碎越便于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送葬路程中设茶桌和路架棚,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跪下叩谢。另外一路上还要路祭,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棺进行祭祀和答谢,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依次进行三叩九拜,祭奠完继续前行。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基坑,把随葬的显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扫去脚印,然后把棺木放下,由丧主铲土掩棺,堆土成坟。丧礼完成。
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其家人必须在生活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守孝”。古时候孝子一般居丧三年,期间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纳妾,而且半月之内不能吃肉,五七之内不得理发等,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仍有人居丧,只不过比古时候时间短得多,也简单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