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人的性格的词语【精选6篇】

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对工作有上进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团结精神,并能很好地同事相处并协同工作。在4年的工作中,以谨慎的工作作风,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细心完成本职工作。本人工作踏实,刻苦耐劳,如有幸被录用我将会竭尽全力为贵单位创造效益,以尽情体现自身能力和价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6篇描述人的性格的词语,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物性格描述 篇1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用一些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人们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其实,“巴纳姆效应”不难理解。无论每个个体的性格差异有多大,可作为人类这一总体来看,必然会存在某些共性特点,所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正是这个意思。由于单个人的性格中多少会有一些人类共性的部分,所以星座中有关性格的分析才会让我们觉得十分准确,其实那只是一种整体上的性格描述罢了。

对于人们迷信星座的原因,在心理学上还有其他的发现:例如星座在描述性格特点时所运用的语言通常会避免那些“负能量”的词语,如自私、嫉妒、愤怒、阴险等,即便出现了这类词语,大多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大部分描述性格的词语都比较温和、积极、正面。人们之所以会相信就在于“人类的自尊心会在听到好话时产生一种满足感,继而会默认这段有关自己的评论。”

时下年轻人对星座的盲目热衷,使得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普遍把星座当作可信赖的依据。然而滑稽的是,很多笃信星座的人根本不知道“星座”是什么。

“星座”本属于天文学研究的范畴,是指河外星系中相邻几个最亮恒星的组合,也就是 “星星群”。古时人们为更方便地利用星星进行“导航”,才把较亮的几颗恒星组合在一起,分成12个星座,星座名称大多来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与动物。可以想见,这样组合、形态都“随机”的星座,怎么可能以固定的形式决定人们的性格?

星座缘何变成“非科学”

人物性格描述 篇2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置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自然,这也是阅读小说时必须关注的重点。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一、人物的鉴赏

鉴赏方法: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做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常见命题方式: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解题思路: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典例分析:

①《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窃书不能算偷”,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可见,孔乙己是个深受科举制毒害的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好逸恶劳,但也心地善良。

②《药》的主人公是夏瑜还是华老栓?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答:《药》的主人公是华老栓,不是夏瑜。A.《药》描写的是群众的愚昧麻木,革命者的悲哀也是因群众的愚昧麻木引起的。B.全篇着力刻画的是华老栓。作者通过行动、心理描写和环境衬托,表现了华老栓愚昧麻木、老实本分等性格特征。C.作者明写华老栓,暗写夏

瑜。意图是将国民的劣根性暴露出来,因此,正面描写华的愚昧麻木。对夏瑜采取侧面描写,只是反衬不觉悟的群众,更深的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警醒人民改造国民性。

二、情节的鉴赏

鉴赏方法:

对小说情节的鉴赏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第二,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第三,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第四,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

常见命题方式:

①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②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④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典例分析:

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吗?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

答:合乎情理。①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②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

三、主题的鉴赏

鉴赏方法: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第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第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第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常见命题方式:

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

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典例分析:

从“宝玉挨打”这件事中你看到了什么。

答:“宝玉挨打”看似一件老子教训儿子的家庭小事,实则是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望子成龙,希望重整家业,而宝玉却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在外私结戏子,又与母婢金钏有说不清的嫌疑,种种不肖,使贾政大为失望,大为光火,认为宝玉这样下去必定会“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于是对宝玉大打出手。这就反映了封建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也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美好的进步的新生力量在抗拒着腐朽的正统保守势力。

四、环境的鉴赏

鉴赏方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

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典例分析:

①简要分析《项链》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根源。

答:当时法国社会视女性为玩物,这种恶劣价值观弥漫于整个社会,是制约玛蒂尔德人生理想和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锁;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又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小说在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类人间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

②《智取生辰纲》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全文近二十写到热,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等,这些景物描写烘托了一种烦闷紧张的气氛,也有助于刻画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性格,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手法的鉴赏

鉴赏方法:

①弄清情节结构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前后照应、明线、暗线、出人意料的结尾、衬托、铺垫、先抑后扬等哪些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②弄清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人物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形象的作用,领悟景物描写对衬托人物心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悟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效果。通过对小说中描写的分析,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另外,要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的作用。

③把握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如,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句式整齐、用词准确而形象等。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对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所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复习时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系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典例分析:

①《祝福》,采用倒叙,造成悬念。作者从祥林嫂临死前写起,再写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写其在鲁镇的经历。②《项链》的结尾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③鲁迅的《药》,买药、吃药、谈药、药死小栓是明线,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是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④《荷花淀》写妇女们商量去探望丈夫的对话:“我不想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

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些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委婉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在写到水生突然提出参军要走,“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猝不及防,心里受到极大震动,原本让苇眉子在怀里跳跃的编席能手慌乱中竟让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吮”字可让人体味出:事情来得太突然,水生嫂非常吃惊,但她又强忍着感情,努力平衡自己的情绪,水生嫂是识大体、明事理、有觉悟的农村妇女,不能让丈夫说自己软弱、落后、拖后腿。

六、语言的鉴赏

鉴赏方法:

(1)由叙述语言确定小说的情感基调。“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旧历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后确定使用的公历的年底,从语义表层看,“旧历的”指称语义是“传统的”“历史的”;“毕竟最像”,作为逻辑联系语,在这里具有强调的意味,联系作品和外部语境理解,它强调年终大典深深地浸淫着、厚厚地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和习俗,指向中国深邃复杂的历史背景。鲁迅的这句话以违反规则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忧思,给充满喜庆气象的现实世界蒙上了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的情感的基调也因之悄然确定下来。

(2)由叙述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社会主题。《祝福》一开头便讲述到鲁四老爷。这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叙述者“我”讲道:“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过后说我‘胖了’,说‘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段叙述是平实的,叙述者介绍了鲁四的身份,通过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监生”在清王朝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可见鲁四并非货真价实的“科班”出身;“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这段平实的叙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寓意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常见题型:

①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②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三是联系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理解词句。

典例分析:

人物性格描述 篇3

【关键词】文体学;人物性格;小钱德勒; 《一朵浮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80-01

一、背景介绍

《一朵浮云》以生活在都柏林的一个小职员钱德勒会见八年未见的老友加拉赫为主线,描述其满怀希望却最终幻想破灭的故事。

二、叙述角度

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可以以作家本人真实的身份叙述或描写事态发展,可以假借他人以“我”的口吻进行叙述;也可以从小说中的某一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事物;还可以超脱一切,以一个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客观描述。不同的人称和叙述角度所产生的表达效果不同。以“我”的口吻进行叙述,虽然让人感到亲切,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但在叙述上存在许多局限性。而第三人称叙述角度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客观全面地描述事实。《一朵浮云》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乔伊斯以理智、客观、冷静的态度描写小说人物,其中没有个人的褒贬与评价,更没有试图说服读者。

例1:他有点感到幻想破灭。加拉赫的语调和表现方式让他不快。他发现朋友有一种市侩气,这是他以前没有发现的。也许这是因为他生活在伦敦,是报社的繁忙与竞争导致的。

这段话是小钱德勒在与老友加拉赫交流后,发现加拉赫身上的市侩气,开始觉得失望。但小钱德勒转念一想,觉得这或许是因为伦敦竞争压力太大所致,加拉赫仍有着个人魅力。作者透析了小钱德勒丰富的内心情感,生动地展现了小钱德勒面对功成名就的市井混混时复杂矛盾的心情。理智上,小钱德勒对加拉赫已经感到不满,又无法对他取得成功说“不”,只能尽力压抑对加拉赫的道德评判,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小钱德勒心中原来的道德界限已变得十分模糊。

例2:一群衣着邋遢的孩子待在街头。他们或站、或奔跑在大街上,或在门前台阶上攀爬,或者像老鼠一样蹲在门槛上。小钱德勒不予理睬,敏捷地穿过那群蝼蚁般微不足道的生命。

这段话前两句是对街上一群小孩子的描写,紧接着作者巧妙地转换了叙述视角,开始描写小钱德勒,向读者呈现了小钱德勒的自视甚高与虚荣。

三、修辞

(一)重复和平行结构。“重复经常用来加强语气,保持句子平衡对称,使得行文生动,读起来节奏感强。用得好还可造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增加文体的力量。”这一修辞手法在小说中贯穿始终,不但不会使小说显得累赘繁冗,反而增强了感染力,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3:他的手白白小小的,他的骨架瘦弱单薄,他的声音温和如玉,他的举止温文尔雅。他精心打理自己漂亮光滑的头发和胡须,他小心地在手帕上撒上香水。

作者此处将小钱德勒的女性化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暗示了小钱德勒虚荣,腼腆,无男性应有的魄力。

例4:他从未来过科利斯酒吧,但他知道酒吧名字代表的身份。他知道人们在戏剧散场后来这吃牡蛎喝酒;他还听说这里的服务生说的是法语和德语。

此处又是平行结构的使用,小钱德勒虽然从未去过科利斯酒吧,但对这里面的一切却了如指掌。而小说中的科利斯酒吧一般是成功人士光顾的地方,可见小钱德勒对于功名金钱的向往,再一次印证了他的虚荣心。

(二)对照。这是一种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完全相反的语句排列在一起,以达到加强效果的修辞手法。对照物的异同点一目了然,能起到突出、夸张、讽刺的效果。

例5:每一步都使他离伦敦更近,更远离自己那乏味的生活。

在此处有两个对照,“更近”与“更远离”及“伦敦”与“乏味的生活”。伦敦在小钱德勒的心中象征着高尚自由,与都柏林压抑沉闷的生活形成对比,这两处一明一暗的对照,显示了小钱德勒想要逃离都柏林的强烈愿望。

例6:他抿了一口酒,而加拉赫则豪迈地一饮而尽。

喝酒时,钱德勒是小口浅酌,而加拉赫却一口喝干,此处对照显示出钱德勒是个循规蹈矩的小男人。

四、结语

本文在文体学视角下,从叙述角度、修辞这两方面对小说主人公小钱德勒的性格进行分析。小钱德勒最终因其敏感、自卑、懦弱、害羞的性格与梦想失之交臂,而作者对于小钱德勒性格的正侧面描写与铺垫,也暗示了其可悲的命运。通过文体学分析,读者能从较深层次上分析人物性格、品评文学作品,从而分析作品的主旨。

参考文献

[1]卢箭。浅谈人物语言的品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3.

[2]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95.

[3]唐述宗。语体、语域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37.

人物性格描述 篇4

关键词: 《话语、 视觉 、认知》 介绍 简评

1.前言

《话语、视觉、认知》(Discourse,Vision,and Cognition)是由John Benjamins出版社2008年推出的“人类认知加工”系列丛书,本书是该系列的第23册,包含了前言、文献、索引(作者索引,主题索引)及9章节的内容,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博士Jana Holsanova编著。

Jana Holsanova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神经学与认知学,她最近的研究涉及了报纸文本、图像感知行为及读者模式等。其论文“Entry Points and Reading Paths and Newspaper Spreads”被中国学者大量引用。由于她高级研究员的有利身份,在她的实证研究中,运用了眼动追踪报告、多模态分析及大量的口语脚本资料。本书正是作者多年实验研究成果的结晶,它基于话语分析与认知主导的行为研究,探讨了语言、视觉和认知的关联问题。

Jana Holsanova认为要直接揭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不可能的,如果想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就必须通过间接而明晰的解释,比如分析口头描述话语、图画感知及心理意象之间的关联,为此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2.内容简述

第一章:Segmentation of Spoken Piscourse(口语话语切分)

本章有4节,是作者进行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涉及了口语描述话语的切分。

作者首先解释了言语是以喷发状态产出的,具有停顿、犹疑、打断、重新开始等不流畅特质,所以提供了探索认知思维的线索。为了分析口头语的表达产生,作者把口头语转录,转录的数据包含话语特质、韵律及非言语特质。说话者切分话语及创造整体及局部的转移,这反映了在话语产出时一定的认知节奏(cognitive rhythm)。很多理论提出一次只可以关注一定的小信息量,但是至于信息量的大小和形式众说纷纭。所以作者为了进一步研究,她定义了反映人类注意力的口头描述话语最重要的单位――言语焦点(verbal focus)、言语超焦点(verbal superfocus)。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口语数据切分规则,除了韵律、听觉标准外,还介绍了语义标准及话语标记。之后作者对母语听话者及非母语听话者进行切分标准的直觉测试,得出了两个结论:如果韵律和听觉标准相互作用能被语义和词汇标准进一步证实就有助于识别话语边界;听者在更高的层次――言语超焦点层面(superfoci)上更容易识别话语边界。

第二章: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Spoken Picture Descriptions(图画描述口语结构与内容)

本章有2节,介绍了在无眼追踪场景下,构成图画描述结构和内容的言语焦点分类;比较了在不同场景下言语焦点类型及分布情况。

作者通过12人看图之后进行交互性描述的实验得到的脚本说明:说话人不仅谈论了他所看到的,还谈到了它们是如何呈现在说话者面前的。根据Chafe的分类,作者采用了三大类:呈现功能、态度功能和组织功能。作者认为每一类可以看作是言语焦点或言语超焦点,呈现功能包含了实体焦点(substantive foci)、总结焦点(summarizing foci)和地点焦点(localizing foci);态度功能包含了评价焦点(evaluative foci)和专家焦点(expert foci);组织功能包含了交互焦点(interactive foci)、内省焦点(introspective foci)、元原文焦点(metatextual foci)。如例5所示(p23):

1102 it’s a.picture about.sowing?摇SUM(summarizing foci)

1103 and. It’s a fellow’SUBST(substantive foci)

1104 I don’t remember his name’ INTROSPECT(introspective foci)

1105 Pettson’I think,SUBST(substantive foci)

1106 who is first digging. in the field’SUBST LIST(substantive list of items)

1107 and then he’s sowing’SUBST LIST(substantive list of items)

1108 quite big white seeds’SUBST(substantive foci)

1109 and then the cat starts watering’SUBST LIST(substantive list of items)

1110 these particular seeds’SUBST (substantive foci)

1111 and it ends up with the fellow.eh.raking,.this field

SUBST LIST(substantive list of items)

作者用描述者的原文图释了以上八类焦点的存在,同时,采集了另外三组数据来证明在叙述指令下或空间提示的无图描述与看图描述(无眼追踪或有眼追踪)中以上八类焦点的存在。数据量化分析说明了在其他的场合它们同样存在的事实,但在不同的场景,各焦点的分布和比率不同,比如在凭记忆描述图画的场景中总结焦点占主导地位;而在叙述提示下的现场图画描述中实体焦点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Description Coherence & Connection between Foci(描述时焦点之间连贯性与连接性)

本章有2节。第一节探讨了图画描述时焦点之间的转换。作者对有眼追踪的即时交互性描述的数据进行T检验,认为如果说话者转到另一个超焦点层面的话,与同一超焦点层面的内部焦点之间转换相比,停顿和犹豫的时间会变得更长,超焦点层面的停顿均时为2.53秒,而内部焦点之间的停顿均时为0.53秒;改变看图的位置也会使停顿和犹豫时间变得更长;当说话者从呈现图中的具体事物到总括更高层面转换时,停顿时间变得更长;最长的停顿出现在描述结束时的人际交流阶段。提出了三种模式可以影响焦点的思维距离的转换,它们是语言背景的主题距离,图像为背景的主题距离,描述话语的行事话语距离,转换同时受词汇和韵律的影响。第二节涉及了连贯性描述的图示。作者利用自发性描述的脚本,说明了为了到达连贯的目的,言语、韵律/语音及非言语手段都会用来表示焦点的转换,这样通过语言,部分非言语的行为(在面对面的场景)共同的注意焦点被创造。

第四章:Variations in Picture Description(图画描述的变体)

本章有3节。作者认为我们描述目的不同,其呈现的内容和形式会不同,不同的人会在描述时关注不同的方面,而忽略了其它方面。作者采集的数据表明存在动态和静态两者不同的描述风格。在静态描述中,空间关系占主导地位,有大量的空间关系术语、名词、存在结构、情态动词、位置动词及被动语态。在关注和重新关注图画的各部分时,表达会有重音、响亮、音质的伴随。动态描述中时间关系和活动的事件是说话者关注的中心,具有短暂动词、时间副词和行为动词、主动语态特征。说话者往往遵循叙述的模式:描述以介绍主要角色开始,然后是参与的活动及场景的描述。同时作者把言语焦点的分类对应动态和静态的描述风格进行研究。

在第二节中作者探讨了造成两种不同描述风格的因素。作者以个人差异、记忆的实证研究、信息的存储和提取等方面的理论为依据进行阐述。认为Grow提出的言语思考者和视觉思考者与她的研究吻合,她的动态描述与言语思考者的描述相当,而静态描述与视觉思考者的描述相当,尽管他们的研究有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但动态描述风格与静态描述风格和言语思考者及视觉思考者平行。从信息提取角度来看,认知是由心象系统和言语系统构成的。视觉思考者主要依赖心象系统,而言语思考者更多通过言语逻辑手段来加工信息。根据Bartlett(1932)的记忆实验,视觉思考者更容易记住物体,有时用二级联想描述记住的物体。言语思考者更倾向言语分析策略,他们的描述受命名的影响,运用分类手段描述物体,依赖类别和二级联想。而Kozhevnikov et al.(2002)所做的个人差异的研究,证实了神经物理学的研究:一些人是物体视觉,另一些是空间视觉。继而作者进一步提出她的研究,甚至可以把描述细分为言语、空间和图像描述风格。

在第三节中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动态描述风格与静态描述风格在空间,叙述的提示下是否受到影响。最后作者的实验数据表明空间提示会导致大量的地点表达语的产生及明显少的时间用语和较短的描述,而叙述的提示会提高描述的动态用语。

第五章:Multimodal Sequential Method and Analytic Tool(多模态有序性方法及分析工具)

本章有3节。介绍了用来进行视觉数据和言语数据对比的多模态有序性方法。作者首先论述了当今研究思维的方法如视线追踪、口头言语,提出图画浏览和图画描述是了解思维的两扇窗户。作者把视线追踪和口语描述数据综合起来进行同步研究,以期了解隐藏的思维的动态过程。作者创造性地把视线追踪数据转换到时间轴,把它变成视觉流,同时把浏览到的物体标注出来,再把口头描述言语换成时间轴的言语流,同时把言语焦点与超焦点的边界标出。这样就创建了一种多模态时间测量表。作者的多模态时间测量表与ELAN及其它的转录工具相比,独特的是加入了焦点和超焦点分析。这样就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同步记录视觉和言语行为,追踪和比较注意的焦点聚焦的内容,抽出视觉和言语流的聚类。

第六章:Tempor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Verbal and Visual Data(言语和视觉数据的时间对应)

本章有2节。是本书的核心及难点。希望回答视觉信号和言语信号是否同步?视觉的目视物体的顺序和言语关注的顺序是否相同?在视觉数据和言语数据中能否发现参数单位?作者基于Chafe的看法,认为在言语和视觉数据流之间蕴含着时间和语义的对应关系。作者首先关注了时间关系。通过简化多模态时间测量表,横轴为时间,视觉和言语行为以方格图表示,作者分别在言语焦点和超焦点内进行对比研究,多模态匹配分析的结果表明:频数最多的匹配是N对1型(37),其次是延迟匹配型(30),接下来是三角形型(17)和N对N型(11),最少的是完美匹配型(5)。从而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言语和视觉信号不是同步发生的;视觉感知经常快于言语产出;有时视觉感知会跟随言语表达,这样描述者会再次浏览某物;区域或物体会被多次回视;一次视觉凝视通常并不匹配于一次的言语焦点,完美的重叠很少。通常,几次的视觉凝视关联到一次的言语焦点,特别是在总结焦点类型中;视觉的目视物体的顺序和言语关注的顺序不相同;多次来回的视觉焦点会被整合到更大的单位――超焦点;可以发现参数单位,但不是在焦点层次,多数情况下是超焦点层次,所以,在视觉数据和言语数据之中注意的超焦点才是理想的参数单位。

第七章:Semantic Correspondence between Verbal and Visual Data(言语和视觉数据的语义对应)

本章有4节,是本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多模态时间测量表,以有序性方法,作者对比了视觉和言语的集聚焦点,探讨了三方面内容:语义对应、详细程度及时间临近与新“思维单位”的创造。根据射体―界标理论,视觉看到的和言语描述的物体的语义关系是含蓄的。它们有物体―物体、物体―地点、物体―方向、物体―活动、物体―属性之间的变化。说话者不仅判断物体的大小、现状、位置、典型性、相似性和功能,还形成印象和联系。这表明了视觉和言语的语义对应只能是更高层次的单位,比如超焦点层面。

数据同时表明对物体的关注度和概念化是在不同的详细程度上形成的;从模糊的分类,说话者自己的评论,提取的相关特征,对物体分类的较具体的猜测到评价。形成了分步的规格、评价、解读、甚至重新概念的完整的循环过程。

至于空间、语义和心理聚合的问题,根据格式塔的心理学理论,结合到她的研究,作者提出了空间临近原则、分类原则、成分原则、人物和动物原则,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受试者的视线是基于空间临近原则聚合了具体物体;基于分类原则聚合了多数量的物体;基于成分原则聚合了多数量的物体;同时证明了思维缩小时,视线会重新追踪,进行分类;思维聚合具体物体时会基于相同的特性和活动;思维聚合具体物体时基于概况的方案。

作者做了触发研究。目的是调查在看图之前呈现口头语是否能触发相同视图模式。12个人听事先录好的描述录音,按要求得出的数据分析表明有些眼动模式不限定于描述的情景。通过主动描述一幅图的言语,可以得到相同的视图模式即使是对听者。但在时间顺序和视图长度有较大的差异性。时间、空间和心理聚合研究证明了积极的视觉感知理论:不仅识别物体重要,图画怎样呈现在视者面前的同样很重要。研究同时表明视觉和言语数据的关联有助于视觉维度、眼动角色、凝视模式及言语产出和言语计划方面领域的研究。

第八章:Picture Viewing,Picture Description and Mental Imagery(图片浏览、图画描述及心理意象)

本章有3节。涉及了在描述话语下的心象和外部形象化问题。作者以当前心理语言学为讨论依据,认为在自然发生的对话中,外部形象化能帮助当事者获得注意的共同焦点,协作及在构建意义时调整他们的心象,但心象和内部形象化同样重要。为此,作者做了两个实验,得出在看图时的眼动模式和进行图画描述时的眼动模式是相同的结论;眼动反映了原图的内容和时间关系,说明了在凭记忆描述图画中,交流的双方运用了某种心象作为帮助手段,甚至言语描述触发了心象,从而同时触发了反映空间关系的眼动。

作者涉及了心象和心理模式对教育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有用性,提出它和设计人机互动的相关性;在学习含有多种形式的文本时,信息要以连贯的方式建构,这样使用者才能以自己的形象化方式和经验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概念化、加工、整合。不过,要注意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整合多种表征的能力,最后谈到了心理模式对语言理解的重要性。

第九章:Concluding Chapter(总结)

本章回顾了最重要的问题和发现,提及了多模态综合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它们包含了设计的评估、使用者的多重表征的交互、多模系统等。

3.简评

本书属于语言与视觉的映射实证研究。在当今大量的语言与视觉的映射实证研究中,针对句子及词汇层面的较多,但说话者在更高的话语层次上如何感知、概念化及自发描述复杂的图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作者弥补了这个空白,主要在话语层次上进行了在口头话语中的语言、视觉和认知的关系研究。她的研究和Clare Painter的“儿童画册:跨语言和图像的用途模拟和意义示例”研究具有互补性。Clare Painter在Kress & van Leeuvan(1966)视觉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分析儿童叙事画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的多模态分析模式。她根据每一元功能中两套符号系统之间的互补性和一致性,阐述了图像和语言的潜在用途(庞玉厚、方琰,2010)。而本书的特色是调查了图画感知、图画描述的动态过程,以及隐藏于两者之后的认知过程。本书的优势在于通过大量的口头话语及认知主导的研究和眼部运动报告相结合,通过量化的数据探索了潜在的认知过程的动态变化。作者认为一方面眼部动作反映了人的思维认知过程。它容易看出哪一部分以什么顺序及次数吸引了观察者的注意。另一方面,在图画描述中形成的言语焦点是注意的有意识焦点的言语表达。有了切分过的话语原文,就可以了解在特定的时间里口语焦点里蕴藏的东西。所以口头和视觉的数据(注意焦点内容)是思维的两扇窗户。两种数据是间接地探索潜在的认知过程的资源。但不足的是作者采集的数据量不够大,以来自瑞典的12人为研究对象,面不够广,描述的图画虽然符合研究的要求,可惜变化较少。此外作者在最后一章介绍了多模态综合法及分析工具。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语篇分析领域关注的焦点,其领域应用于教材、课堂互动、广告和网页等(庞玉厚、方琰,2010)。而本书作者把多模态综合方法扩大到更深的领域,应用到了设计的评估,使用者的多重表征的交互、多模系统等。本书的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看待本书,作者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研究领域,而且作者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当今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一些理论,如验证了Grow提出的言语思考者和视觉思考者结论;Yarbus’(1967)和Norton&Stari(1971)的眼睛注视模式结论:“在视图和进行图画描述时,说话者多次回视相同的物体”;Linell’s的话语产出和计划结论:“起初交际的目的可能有点模糊,但随着言语的表达,结构才慢慢多起来,变得准确和有意识”等。作者运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突破了以往的某些局限,如作者的实验与以往的心理语言学比,有了很多的改进,以往的研究以1至3的时间箭头,3个物体,而本书用的是复杂的包含许多关系的图画,是真实的描绘的情景,画里有人、动物,有进行语义阐释的通道,所以视觉的感知、概念化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语言描述的产出;说话者拥有组织各个层次的话语的自由,更多选择话题、指代、状态,事件、关系、判断等。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完全控制可能可以精确测量视觉凝视相应的言语,但有局限性。受试者必须用特定的句法和表达式来识别和标出单独的物体。很难把其发现扩大到对复杂的场景和认知加工的解读。另外,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言语焦点和超焦点是口头描述话语最重要的单位,这一理论是基于话语层次的认知加工研究,同时结果关注了视觉和言语信息加工的相似性而提出的,这个发现对语言学有价值的同时能丰富人类注意和意识方面的研究。

本书的文字论述清楚,思维严谨,数据分析科学,从实证方面为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确立了示范地位。作者的研究思路、方法、手段都反映了当前认知心理学的潮流。因为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仅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还注意了行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同时Dirk Geeraerts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中就预测认知语言学必然是实证研究有不断的增长需要,同时量化的数据分析极有可能占据中心位置(Gitte Kristiansen,Michel Achard,et.al, 2006)。

本书的阐释基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研究成果,使读者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方面都能获得一定背景知识,同时能引起正在进行可用性应用领域、语言使用和视觉有关的认知体系的跨学科领域研究的学者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人物性格描述 篇5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叙述风格;研究与分析

《国王的演讲》的叙述风格更具戏剧张力,能够将平淡的语言转化成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描绘二战时期的社会现象,让观者切实体会到乔治六世统治时期的英联邦政府执政压力巨大。在语言艺术表达上这些更倾向于写实,在构思上更喜欢透过现象探讨社会本质上的根源问题。

一、相关理论分析

(一)《国王的演讲》内容摘要

《国王的演讲》主要描写了乔治六世通过心理治疗师莱纳罗格的帮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毛病,在圣诞演讲时为鼓舞二战将士士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临危受命的乔治六世并没有被执政压力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毅力和恒心战胜了自己的缺点。文章在描述乔治六世治疗口吃顽疾的同时,还着重描写了罗格与国王之间的情谊。

(二)叙述风格内容简述

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成功,体现丰富的思想内涵,必须与观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叙述风格既可以奠定整部电影的写作基调,也可以表现出作品的艺术个性。作为人文关怀类的电影,其叙述风格、电影结构步骤、细节运用、语言风格上都能集中体现叙述风格。与此同时,任何电影都具有一定的叙述,不同叙述角度所体现的叙述风格不同。叙述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立场,自我意识与舆论意识,这两个意识形态可以表现出作者与观察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化。

二、《国王的演讲》的叙述风格研究

(一)叙述方式

《国王的演讲》体现的是一种意识条件下的讲述与思考,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电影人物语言叙述还是故事情节叙述,都能够体现出乔治六世心底的压抑和社会的黑暗。电影中心理治疗师莱纳罗格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与国王谈心、治疗的过程,通过莱纳罗格的眼睛,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二战前期,英联邦政府的政治压力和战争压力。二战是整部电影的叙述背景,乔治六世的口吃顽疾是引发电影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作者祖父在文章中担当的是一个游离在社会高层之外的旁观者,在了解了乔治六世痛苦和内心矛盾之后为乔治六世提供心理帮助的治疗师。在《国王的演讲》文章中,经常可以看见莱纳从客观的角度评论看到的达官显贵,用平稳的叙述语言讲述乔治六世传奇的命运。通观电影可以发现,电影的叙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年实

电影背景对保持文章叙述内容的真实性具有很大帮助,生活在二战时期的乔治六世在历史使命、现实情况与思想精神之间压抑自我,禁锢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乔治六世多次回想起父亲管教自己的画面,“黑白背景下,父亲严肃地站在我面前,拄着金丝拐杖,他所讲的任何事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和意义深刻,我在父亲面前渐渐地变得寡言少语。”由此可见,历史故事在描写过程中,必须具有明显的时代感,还应保持语言的戏剧冲突性。

2.深刻文学含义

叙述风格往往能够表现出多种思想,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将《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生活境遇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潜意识中乔治六世是无法摆脱使命压力的,所以当莱纳罗格一步一步走进乔治六世内心深处时,深厚友谊在他们之间逐渐展开。从冷峻和深沉的语言描写中,导演在努力探索乔治六世的悲剧命运成因,讲述生存环境与政治本质的同时,还采用隐喻式的方式表现了与乔治六世在人生理想上的精神共鸣。综上分析,电影在揭示历史内涵的同时,还选择了独特的叙述角度,展现了人性弱点在操作上、情绪感染上的可伸缩性,给《国王的演讲》涂上了一层文学的光环,丰富了电影主题的多元性。

(二)叙述风格

1.标记叙述

在《国王的演讲》中,作者并没有一味地选择叙述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采用标记叙述方式调整文章的语言结构。文中现实主义内容在封闭的故事情节中并不能够很好体现出来,因退位风波、引发的演讲窘境,可以精准体现出文章现实主义的价值内涵。“钟声”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乔治六世在接受心理治疗过程中,钟声始终影响其演讲的思绪,在阴森、恐怖的演讲台上,任何异响都会引起乔治六世情绪的波动。在电影场景中,钟声就是一种典型的标记叙述形式,钟声引起的背景场景变化,会牵动独自构思人物心理状态,将文中多个标记叙述内容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发现,文章中的标记叙述是连接文章核心内涵和语言艺术风格的重要纽带。

2.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电影表达叙述风格的重要媒介,语言节奏、词汇应用、词组变化等都展现语言艺术价值。20世纪90年代,谐音等词汇逐渐被广大电影家所引用,在《国王的演讲》中,导演经常会采用一些谐音词汇,展现语言的多变性和多词意。如:他报以维多迷人的笑容,道:“年轻人,我很欣赏你。”乔治道:“您是前辈,我要向您学习。”海瑟斯做了一个不置可否的表情,说道:“哎,未来就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啦。”乔治谦虚道:“哪里,您是我的老师。”文章中“不置可否”与虚伪做作的词意是相通的。这种语言论述方式,会不经意增加文学作品的现实批判意义,使语言表现出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生命力和激情。

3.句式变化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经常会通过句式的变换增加语言词汇符号的连贯程度,这种表述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句式的语言表述能力,还能大幅度提高语句中词汇发挥的作用。从审美角度讲,句式可以体现电影的语言美和语意美,句式的变换能够增强电影语言的戏剧张力。《国王的演讲》中经常使用长句来进行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较长的句式可以增强语言在语言环境中复杂的思想情感,读者只有通过断句和语意分析才能了解真实的语句含义。所以作者经常在描写宏大场面上应用长句式,叙述在历史背景下,冷寂、肃穆的演讲台与滞重、惊恐、压抑的人物心态相适宜。如“一阵冷风袭来,乔治六世迈着沉重的步伐向演讲台走去,乔治六世莫名感到一种坚硬的凉意,将石头慢慢敲进他的身体,乔治六世开始往回走,速度很快,在感受到其他人异样的目光之后,乔治六世停止了脚步,稳定心神之后,回头看了看不远处的演讲台,在演讲台上的横幅上写着语意并不清晰的欢迎字样,乔治六世感到奇怪,为什么自己会在这里,为什么自己要承担这一切,猛然他又想起了父亲。”上述描写体现了乔治在登上演讲台时的心理状态,内心惊慌、恐惧、无奈的情感都隐藏在句式当中。这种突破常规的艺术手法,着重体现了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无奈,也体现了整个篇章严肃、冷酷的叙述风格。

(三)情感色彩

人物情感是描写电影人物感情的重要手段,《国王的演讲》中对人物情感的描写真实、到位,传神地表达了乔治六世在面对国家与人民期盼时的无奈心境,父亲与兄长在危难时期带给他的不是温暖而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政党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乔治六世身心俱疲,在心理治疗师莱纳罗格面前他逐渐卸下了防备,选择了相信、选择了信心、选择了勇敢。在描写乔治六世与莱纳对话时,作者经常会采用较短的句式来体现人物情感的突变。充分显现乔治六世具有冷漠、隔膜、猜忌、多疑的情绪特征,对话简单并含蓄地表达了对话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情冷暖。国王夫人在听完丈夫的演讲之后,连声说道:“罪过,罪过”。两次“罪过”所表现的情感含义非常丰富,第一次表现的是对乔治六世的失望,第二次表现的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形无可奈何的感受。综上分析可知,在情感色彩上《国王的演讲》充分体现了人物情感魅力,无论从语言表述上,还是在心理描写上,人物情感始终贯穿全文,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语言是文章最重要的情感爆发点。

三、基于《国王的演讲》叙述风格

研究电影的价值体系(一)个体意识

文章构建的价值体系既表现在情节叙述风格上,也体现在人物情感描写上,针对这种双向的价值体系构造,电影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构思和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构架,以叙述风格、艺术价值为主要结构内容的价值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辨识度,还能增强社会与历史文化在叙述风格上的戏剧体现。

(二)叙述风格的艺术价值

在《国王的演讲》一书中,作者将叙述风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系统的艺术加工,将其对生命体验的沉重和思索传达到书中,通过词汇组合和人物情感、情景描写展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人的生存环境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律,叙述风格是体现其创作水平和艺术价值的直观载体,所以导演要想提升电影创作艺术构思的严谨性和价值,必须集中一种创作风格,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展现给观者。与此同时,还应着重研究电影叙述风格的多样性,在统一化的语言情景中找到符合自身语言风格和创作意图的叙述风格,尽可能避免因语言陌生化造成的语言沟通障碍。规范性的语言虽然能够准确地反映电影的叙事风格,但是其并不能体现出电影的创造性价值,使语言失去原有的表达观念,偏离符合电影发展的社会艺术魅力。《国王的演讲》中采用了多种陌生化语言结构,在句式、语意表达、语言结构上都进行了系统化的调整。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国王的演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要想突出语言叙述风格和情感表达之间的空间联系,需要拓宽叙述角度,应用不同种的叙述方式进行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作者在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之后,再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阐述乔治六世因为口吃顽疾在其父乔治五世手中所受到的种种精神折磨,作者在文章中集中表现了对英国王室的描述从未有过如此私人化的角度。

[参考文献]

[1] 穆军芳,高维婷。从中西文化差异解析电影字幕翻译――以《国王的演讲》为例[J].电影文学,2011(13).

[2] 曹静,吕红艳。《国王的演讲》中英国文化的透视[J].电影文学,2011(24).

[3] 凤群。中美大学生英语演讲叙述性特征对比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2).

[4] 于晴。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风格与结构[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

[5] 张育琴,黄赤强。“国王的演讲”引发的思考――多维视角解析影片《国王的演讲》[J].新余学院学报,2011(06).

[6] 车文静。爱的演说――浅析《国王的演讲》中的主题音乐[J].电影文学,2012(12).

[7] 肖莉。小说叙述语言变异:从激情叙述到冷叙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3).

[8] 柯索莉。从感性领悟走向理性综合――唐诗风格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1993(02).

人物性格描述 篇6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小说为例(传记同样适用)

一、文本的故事结构(小说情节)

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类 型

特点、作用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欧·亨

利式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后发现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方 式

释 义

作 用

悬念法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方式

作用

出人意料

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伤感

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伤感,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的结局

留下空白

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具体分析: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 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题型:文章体现出某某怎样的性格特点……某某说传主是一个……样的人,原文是如何体现的。

一、借助“手法”表现传主性格

描法

具体分析

正面

描写

类别

特点、作用

肖像

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的三次描写

语言

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自欺自慰,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动作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描写

心理

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节

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二、借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来表现传主性格

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性格。

三、借助情节来展现传主的性格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四、把传主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五、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传主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观览中获得某种启示。

总结:

掌握基本方法。

一抓描写,即找到有关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借以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抓情节,即要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特点;

三抓评论语,作品有时还会借助其他人物的评述或作者的直接评价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六、物象的作用

物象即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有三个方面: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环境是指人物生存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

1.内容

(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

(4)常用技巧: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③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④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⑤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

二、环境的作用

往有大段的具体场景描写,其作用有:

1.

如果场景描写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

如果场景描写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3.

如果场景描写置于对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4.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小说中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就小说来讲,叙述与描写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1.叙述

(1)叙述人称

类别

特 点

第一人称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

类别

释 义

全知

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同时也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

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时遮蔽了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顺序

类别

释 义

特 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是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描写

肖像描写

展示人物外部形象

交代人物,突出其特点,展示其性格品质

神态、动作描写

展示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语态,使刻画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悲伤、兴奋等),表现人物的品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细节描写

①刻画人物的性格、爱好、追求;②展示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③渲染时代氛围、地方特色;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题

间接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交代人物,突出其特点,展示其性格品质

借助事物形象(物象)烘托

借助环境烘托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景物)描写

①交代时间、地点,提供故事背景;②为人物出场做铺垫;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

(三)结构安排

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位置

作用

开头

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位置

作用

中间

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物人 景情 事理 实虚)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其作用是拓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

结尾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照应题目,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的作用

特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