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9篇我说你听阅读答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检查预习,学生个个镇定自若,满怀欣喜――翻开学生的课本。只见该生在新学课文的字里行间,边边角角密密麻麻的填满了词语解释,多音字、形近字、近反义词、句子的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甚至生字的拼音、部首、字形结构、字画数、形近字、扩词,课文后思考练习题的答案等一应俱全,面面俱到(这些都是同步教学资料抄来的)。也就是教师上课时要讲的、要写的,学生在课前已早早的备足了,这样一来上课对老师而言就开始变得简单多了,学生的作业质量也明显提高。但问题的严重性也暴露无遗: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的劲头小了,朗读的激情低了,讨论交流、探究争辩的欲望弱了――学生光顾着凝神听答案,埋头记段意,课堂已不再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照本宣科的课前预习是不是在舍本逐末呢?
【分析】
一、领会“课标”课改实质,解放阅读教学束缚
新“课标”为什么不提“分段、归纳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了?案例中学生的预习或许会给我们一点原因的启示:“密密麻麻的记录各式各样的照抄笔记”,“其中就有段落划分、归纳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显然,段落划分、段意、中心思想是老师最后确定的答案。这种做法的弊端、新课标中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要义、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有用的阅读预习方法。既然是一种方法,在教学中何尝不可用呢?问题是我们以往把这种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等作为唯一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似乎阅读教学就只此一法,别无他径,所以学生预习也只有沿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按步就班,照抄照搬,抄完就万事大吉,别无新意,别无创意。实际教学中对这种方法的机械套用和不适宜的强化,更使阅读教学的预习成为一种僵化的应付式的模式。这不但压倒了学生在阅读预习中的多元感受,而且把原本充满情趣和有着丰富内涵的阅读变成了索然无味的机械重复,把本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的熏陶感染变成了照抄、照搬、照本宣教的道德说教,黯然无味。所以,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期望难以得到改革创新。
二、守住学生预习效果的“末”,把住真正的“本”
针对“学生的作业质量也明显提高”(且不说是否是虚假提高)这个“末”,失去的却是“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的劲头小了,朗读的激情低了,讨论交流、探索争辩的欲望弱了――学生光顾着凝神听答案,埋头记笔记,课堂已不在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个教育的“本”。究其因,挖其根,是学生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教师教的,说的,全都跟我预习的完全一致,无需深究,只此而已,至此罢了,只此预习也!
三、有效预习不在于照抄照搬照套,而在于体会感悟,探究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一)默读1.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2.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语多读一次。3.用波浪线划出不理解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或者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4.圈出后鼻音和翘舌音,默记。(也可以找出多音字,近反义词等。)
(二)查问1.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2.数笔画、说偏旁、结构,书空或者抄写一遍。3.用各种办法记住生字字形。(象形、会意、形声,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迷语,奇思妙想。)4.理解要掌握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5.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
(三)朗读1.读课题,思考:我想知道些什么?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第三遍(低年级不做要求)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3.大声朗读你不理解的、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是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句子)3次。
(四)摘抄1.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如果还是不理解就摘抄到本子上,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2.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句子)或者为什么觉得这些词语(句子)写得好并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五)思考1.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么?做个记号,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19.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填写在横线上。(4分)
① ( )→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 ( )。
20.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2)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21.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4分)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猴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选择第 句。赏析:
22.“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得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3分)
23.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2分)
木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7期 有改动)
儿子的问题比较特殊,不是他不想学,或者不愿学,而是他的思维模式或者说答题思路跟老师“不合拍”。举例来说,儿子上小学时,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课文讲述一只信守承诺的小鸟,答应次年春天给大树唱歌。当大树被砍伐做成火柴之后,它依旧按时飞来对着灯火歌唱。课后的问题是:你想对这只小鸟说些什么?
标准答案大概是:小鸟,你的树朋友虽然不在了,可它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光明还在。我学习你的诚信,欣赏你的锲而不舍……
儿子的答案却是:小鸟,大树已经不在了你还唱什么歌呢?这一年的时间里,你已经产蛋生子,你抛下自己的宝宝,千里迢迢飞回来,你忘记了做母亲的天职,这是多么愚蠢啊!
我曾仔细看了儿子的答案,问他何以断定这只小鸟不负责任。儿子说:“课文的描写让我断定这是一只候鸟。候鸟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在热带地区越冬。所以我可以肯定,这只鸟在一年中已经做了妈妈,有了宝宝。我看电视知道鸟类的迁徙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要消耗大量的体能,还可能遇到不良天气或迁徙方向定位错误,还要适应沿途不熟悉的新环境……所以,我觉得这只鸟妈妈九死一生地跑回来,只是为了跟一棵被砍伐的树唱歌,很愚蠢。”
语文老师却为我儿子的答题思路特意给我打电话,说:“我不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更不反对他们写自己真实的想法,但课文里从没讲到小鸟生蛋做妈妈等内容。所以孩子的想象毫无根据,这样的思维模式本身是有问题的。”
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我儿子面临的问题始终没有改变过。仔细琢磨一下,儿子的答案未必全无道理,只是他太直接、太露骨、太孩子气。所以,他写的答案就像《皇帝新装》里那个诚实孩子的发言,不招人待见,常常得零分。
儿子经历了好几个语文老师,每个老师都被他气得够呛。高考在即,如何帮助儿子适应高考,已经刻不容缓。
辅导孩子的语文阅读,真是个巨大难题。我这个文学硕士、期刊专栏作者也感到束手无策。一方面,我不想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诚实的品质,但另一方面,我又必须帮助他适应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怎么办呢?我联想到一个游戏,游戏中的玩家必须将自己装扮成外星人,他的行为举止必须刻意往“正常的反面”来发展。
我跟儿子说:“你课外阅读可以天马行空,但考试的时候做阅读理解题时,就要有所改变。改变的方式就像玩游戏,你暂时‘压抑’自己的本能反应,然后像一个外星人一样来对待这些题目。”接着我给他举了个古诗解读的例子,“‘千里黄云白日曛’,看到这句诗,你的第一反应估计能跟雾霾扯上关系!”他听了立即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于是我问他:“那假如外星球没有雾霾,假如空气质量很好,你想想‘黄云’会是什么?还有这句,‘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一听是不是觉得写诗的人在吹牛皮?但同样的,假如外星球上人很少,大家彼此之间都很熟呢?”儿子边听边频频点头。
我接着告诉儿子:“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因为它不是那么实际和直接。文学的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进入这个世界,你最好当成进入了一个外星球,不能用地球人的思维模式来解读。相反,你要学着去理解‘外星文化’,用外星人的方式来沟通。”然后我又以刚才的两句古诗来跟儿子举例分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你想象一下,自己坐上时空穿梭机,来到了另一个星球。那里落日黄云,旷野苍茫,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你会怎么想?”
儿子兴趣盎然,十分配合,装模作样地喊:“好恐怖啊,快跑啊!”
我笑了,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感觉,你用文学一点的语言来形容,或者说用语文老师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该怎么说呢?”
儿子说:“让人感到很凄凉,好像置身风雪之中,有无限的离愁别绪!”
我立即对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其实我知道,儿子已经在大量阅读中积累了足够的词汇,只要调整思路,他就能表达得很好。
我们接着往下分析。我告诉儿子:“高适正在送别的友人,是当时最著名的董庭兰乐师。董庭兰在当时可是大明星,影响力不亚于今天的周杰伦。如果你换到这个角度来想一想,高适并不是在阿谀奉承,而是在鼓励自己的朋友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你不觉得正是因为他俩是好哥们儿,所以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吗?所以才没有文人的酸味吗?”
儿子哈哈笑了起来,他听懂了我对古诗的解读。也难怪,要让现在的孩子们明白古诗词的情境,真的需要让他们有“参观外星球”的感受才可以。
在我的帮助下,儿子渐渐懂得了加工自己的“第一答案”。
比如他的“第一答案”是“表达了作者想写诗又写不出来的感情”,他会自我审视一番,然后改为“表达了作者心中饱蘸着众多情感,千头万绪,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
前一个答案,是儿子的第一感觉,是老师一定会给低分甚至零分的答案;第二个答案,我让儿子试着多用几个成语,多用几个他正在学习的词汇,然后写得“文绉绉”“朦胧含蓄”甚至有点“不知所云”。有趣的是,这样的答案常常能得高分甚至满分。
这个过程有点像一个人先写母语,然后用外语将母语翻译出来的过程。在刻意训练儿子加工“第一答案”一段时间之后,他考卷上的阅读题答案里没有“大白话”了,也没有匪夷所思的“异想天开”了,得分显著提高。当然,儿子在家写作业时会边写边跟我吐槽,把他的“第一答案”告诉我。这些“第一答案”都充满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给我日常写作平添了不少灵感。
我想,与我有着类似困惑的家长不会少,因为应试教育给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带来了“束缚”,这一点很多人都是承认的,但我们又不敢彻底为孩子解开这个“束缚”。
童话的阅读题及答案
最好的朋友往往也会闹点别扭,墨与砚从来就是一对配合得很好的伙伴。假说,他们也有过一次矛盾。
有一天,黑墨忽然长叹一声,对砚台说:“老兄啊!我不想跟你厮守下去了。就凭我这副乌黑硬朗的身骨,到哪儿不受欢迎?干吗要在你这小天地里转一辈子呢?”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砚台翻了翻眼皮,瞪着黑墨问。
黑墨昂着头,傲慢地答道:“你这点小肚子,岂能容纳我这块大料?你瞧我稍微转动一下身子,就碰到你的腹壁;再一转身,就要顶穿你的肚皮了。要是让我出去,在桌面上或是地面上打转转,保证可以磨出更多的墨汁来。”
“我劝你别好高鹜远了,”砚台笑了笑对黑墨说,“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将一事无成。”
“哼!你压制我的才能这么多年了,难道还想压我一辈子吗?”黑墨拉长了他那副黑面孔,气势汹汹地质问砚台。
“我这是好心劝你,听不听由你。”
“不管你怎么说,我也要离开你!”说完,黑墨腾地跳出砚台,在桌面上呼呼啦啦地转动起来,一边转一边高声对砚台说:“今天,我要让你看看我的能耐!瞧我转得多灵活,多带劲,简直就像在溜冰场上进行滑冰表演一样!”
黑墨转啊,转啊!转得头昏眼花,猛一跤跌在桌面上,腰也扭了,腿也折了,可是瞧瞧桌面上,却一点墨汁也没有。
砚台诚恳地说:“你不听忠告,才吃了这个大亏。你把自己的能耐估计得太高了,其实,离开了水和我,你又有什么作为呢?快回来吧!”
黑墨重新跳进砚台,转上几圈,脚下就涌出了香喷喷的墨汁。
从此以后,黑墨就安心地在观台里转磨,再也不想跳出去了。
1.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主要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找出能表现黑墨骄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腰也扭了,腿也折了”实际上是黑墨情形的拟人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语言:你这点小肚子,岂能容纳我这块大材?动作:在桌上呼呼啦啦转动起来。神态:黑墨昂起头,傲慢地答道。
亲爱的朋友:
你好!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愿将一颗真诚的、渴望友情的心献给给——我远方的朋友。我叫XXX,今年XX岁,是个开朗、活泼、快乐的小男孩。我嘛,黑黑的头发,一双大的不能再大的眼睛,妈妈经常说我如果天黑了,我往那一站就不用开灯了。淘气的我,嘴角常常挂着笑意,但最值得骄傲的是我身材高大,没有人敢欺负我。也许你和我一样是个有这远大志向的`小男孩,或许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不管怎样,让我们融入祖国这个大家庭里,享受温馨的友情,让我们手拉手,真诚地在我们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长桥!
我的家乡——古都安阳,这里曾经孕育了古老的殷商文明,*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源于此。这里是汉族人聚居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这里的道口烧鸡、内黄的大枣、林州的山核桃等闻名全国的河南特产都出自我的家乡。
如果有机会,热切地希望你来到我的家乡来玩,我来做你的导游,虽然我的家乡不像大都市那么富裕,但是你绝对会不虚此行,在这,你可以领略到雄伟的太行大峡谷、人工天河——红旗渠的神奇秀丽,也能淌徉在古老的殷商文化中流连忘返,既能品尝到独特的风味小吃,民风淳朴的家乡人一定会让你体味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远方的朋友,我在家乡热切地期待着你的到来!
我现在在安阳市三官庙小学五三班读书,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家乡。远方的朋友,如果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就请你回信,让我们在信中交流学习的收获和生活所得,畅谈快乐的人生、美好的理想!
祝你
学习进步、开心快乐!
陌生的朋友:xxx
20xx年X月X日
一、充满爱的回答
亲子阅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优化亲子关系和沟通方式,亲子阅读交流过程中的主基调应该是美好、开放、温暖、安全和充满爱的。有了这个指导标准,我们面对孩子许多无厘头或者无解的问题时,一切都可以用爱去化解。许多时候孩子的思维是很奇特的,有些爸爸妈妈的回答显得有些不耐烦:“没有为什么!”“你的问题好奇怪啊!”“好了,你还有完没完啊?”。其实把这些问题变成一种爱的表达,孩子便会非常高兴,而且不再纠结于这样的问题。施莱柏说过“孩子只有在感受到有人爱他的情况下,他的语言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一(女儿的小名)和我共读故事《我妈妈》,读到“妈妈也是一个很会杂耍的特技演员”时,一一很羡慕地问我:“妈妈你会吗?”“我不会!”我不假思索地坦白回答。“你为什么不会?”“你没有她厉害吗?”“你什么时候会呢?”“我们也来找些东西试试吧!”……一股脑很多问题。看着满脸期待的一一,我知道她想以我为骄傲,也希望我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厉害妈妈。我突然扑到她身上,开始挠她痒痒:“妈妈虽然不是很会杂耍的特技演员,但是我是很厉害的挠痒痒的特技妈妈。”“咯咯咯”,女儿笑弯了眉毛,还不停地说:“好痒痒好痒痒”,瞬间她不再纠结于刚才的问题……那么如何让爱的表达更加浓烈,更加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呢?我们家长需要抓住的关键要素有:1.注重回答时的表现力,我们可以强化一种表演情景,通过声音、夸张的表情、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配合我们的语言;2.不吝啬自己与孩子肢体亲密接触的机会,抚摸、亲吻、拥抱、打滚、爬行、追逐等;3.注重与孩子的眼神交流,让爱从眼里流露出来,让真诚从眼神中表达出来。
二、激发式的回答
亲子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启迪思维,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不是为了给孩子一个知识点、一项本领,而是和孩子们共同开启一扇不断通向新领域的门,最终能够独立思考、个性表达、大胆创想,等等。因此和孩子一起阅读时,没有“唯一”只有“还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的回答具有激发性,家长要能把自己当作一块“砖”去引出孩子这块“玉”。阅读互动过程中,家长需要通过自己的表达投射给孩子以下几个关键信息去影响孩子的成长。
1.敢于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次和女儿在阅读《别再亲来亲去》过程中,我们一起进行绘本绘画活动“小猴子”,我把我喜欢的猴子眼睛涂成了蓝色,一一看见了马上纠正我:“妈妈,眼睛应该是黑色的,你涂错了。”“没有啊,我喜欢蓝色眼珠,像大海一样。”“老师说眼睛要像黑葡萄。”“黑葡萄很可爱,我的蓝眼珠也很神奇啊。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画出来,那样心情会很好,对吧?”“那我要涂黄色的眼珠,像巴拉巴拉小魔仙一样!可以吗?”“可以呀!胆子大点,没关系!”
2.抛砖引玉,激励幼儿自主进行创编、想象、猜测、推理等。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我们家长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告诉孩子一个答案,而是要能透过一个回答,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欲望,让他在安全、自由、民主的诱导下,进行更多的独立创想。这里,我们可以用“激将式”“竞赛式”“抢答式”“轮流式”等各种游戏方式与孩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非正面回答,鼓励幼儿积极独立或者合作寻找答案。例如:“这个答案妈妈暂时也不能回答,但是我知道图书馆《植物大全》里肯定有,我们一起去找找吧!看谁先找到。”……这种方式最能拓展幼儿的阅读面,常常一环扣一环,孩子在无形中积累了非常多的能力和知识点,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儿童。
在激发式回答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形式就是反问、辩论式回答。这不是和孩子制造矛盾,破坏美好的融洽的阅读环境,而是一种和平表达不同意见的方式,这种方式特别能帮助孩子积累语言词汇,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提升表达能力,但是要特别把握好度,控制好声调、语速,避免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三、欣赏式的回答
欣赏式的回答更加强调亲子之间的平等性,亲子之间不再局限于亲情,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友情。家长眼中的孩子也不再是一个“不成熟、想法幼稚”的毛头小儿,而是一个有着独立见解、渴望表达自我、有“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独立个体。欣赏式回答更多的方式是肯定和认可对方的观点,体会孩子当下的感受,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理解并接受幼儿的独特想法,支持孩子独特的言语和表达行为;同时,欣赏式的回答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聆听,发现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的细微进步和变化,为进一步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心理环境。《爱发脾气大叫的妈妈》是一本寓意很深,画面却非常简单的绘本。和女儿翻开第一页,“今天早上,妈妈发脾气,朝我大喊大叫,结果吓得我身体都散开飞跑了……”女儿一听这句话就捂住嘴巴偷乐。“怎么了?”我问她。“妈妈,骂孩子也是爱吗?(平时我生气时说的话)”“对的,不过你喜欢什么样的妈妈呢?”“现在的妈妈,说话轻轻的。”“妈妈是不是也有大喊大叫的时候?”女儿又耸起肩膀偷乐了。“把你也吓得飞起来了吧?真不好意思。”我主动为平时的自己道歉。“没关系,骂也是爱!妈妈最爱我了。”“但是大喊大叫似乎真的不好,你看这个小企鹅也不喜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帮妈妈改掉坏毛病好吗?”……
四、迁移式的回答
迁移式的回答更加强调回归生活,在阅读一些科普绘本或者良好情感品质培养类的书籍时,常常要运用迁移式的回答,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在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中自由转化,举一反三,而不是读“死书”。例如:《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里面有许多动物的尾巴,而每种尾巴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进化来的,因此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时,不能停留在配对游戏,而是要帮助孩子结合生活共同探讨出诸如:壁虎的尾巴能干嘛?这种再生技术可了不起了,如果用在医院能帮助很多病人,等等。
“儿子上大班,我们亲子共读有三年多了。我认为和儿子看书的过程,也是和他思想交流的过程,所以很希望儿子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可是他不爱说,有时看篇幅较长的书时,他能不说一个字,仅仅是安安静静地听我讲。这是怎么回事?”最近的一次阅读讲座结束后,中中妈妈向我提出了这个疑问。
……
请从答案入手
家长了解自己宝宝身心发展的程度,知道他们的兴趣、体验、阅读的范围,以及语言发展的程度。因此,家长应该从宝宝能够回答的答案去设问和展开。比如,在亲子共读《谁的自行车?》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这本书很简单,每两页会出现不同的自行车,文字都是“这是谁的自行车”,图画中会提供一些线索,让宝宝去寻找和思考。
家长在引导宝宝参与思考和讨论时,可以从第一个问题“这是谁的自行车?”开始。因为宝宝对自行车不陌生,参与感强,会有五花八门的答案。对于宝宝的答案,家长不必简单地说“对”或“不对”,而是继续提问:“这个长长的扁扁的自行车是谁的自行车?”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指导宝宝去注意自行车的形状。还可以继续问下去:“这个长长的扁扁的是哪个动物的自行车?”“这个长长的扁扁的是哪个爬行动物的自行车?”“这个长长的扁扁的是哪个可怕的爬行动物的自行车?”如果宝宝年龄偏小,你不妨这样问:“这个长长的扁扁的自行车是不是鳄鱼的自行车?”
这样提问的目的,不是去考察宝宝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而是让他们慢慢适应这种亲子共读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有表达的信心。特别是最后那样的是非问句,就是让宝宝能够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进一步增强幼儿的信心。
图文反复、可预测的图画书,会多次出现类似的场景,家长通过前几次的阅读体验,是在帮助宝宝构建“听看想”――家长读文字、宝宝看图画,然后用大脑去思考的模式。
阅读讨论有步骤
接下来,家长要从调动宝宝观察力的角度去设问。不过,也可以用答案包含在题目中的选择问句的方式来引发讨论。比如,“小鼹鼠可以在地面上骑车,能在地底下骑车吗?”这样引导的好处是能够结合宝宝对鼹鼠的认知,起到强化或告知的作用,也能鼓励幼儿通过看图画找到答案。
随后,家长可以针对图画书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讨论。这是从用单个词回答过渡到用短语回答的关键点。随着宝宝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家长要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动作来回答,当然也不要强求。比如,“这个大大的自行车上有个水桶,能用来做什么呢?”
等宝宝逐步适应这样的对话和初级的讨论后,可以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例如,“毛毛虫的自行车看起来没有车把手,没有脚踏板,也没有座位?”
最后,家长可以将讨论引导到科学、人文、情感方面的探讨。听起来很高深,其实操作起来很容易。比如,可以这样问:“大家都有自行车,小蜗牛怎么办呢?”这时家长可以停下来,听听宝宝的想法,然后再翻页看图,“原来小姐姐骑车带着小蜗牛呢。”类似的结论,经过设问讨论看图后可以得出,会让宝宝充满愉悦之情。
这五个循序渐进的讨论步骤,慢慢让宝宝熟悉和认同对阅读的讨论。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家长可以多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绘本,从以下八个问题入手,与幼儿展开讨论,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哪些主人公、主人公想要得到什么、出现了什么样的难题、主人公怎样解决了难题、之后发生了什么、最终怎样解决难题达成目标、故事结尾主人公有何感想等。
阅读讨论有技巧
在亲子共读中,家长要善于观察宝宝的反应,及时捕捉到他们对于绘本内容(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中的惊奇、困惑、高兴等情绪和语言表述,从中快速地映射到共读中的关键节点,加以重复讲述、询问和提问,常能引发一些有意思的对话与讨论。
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家长的是,我们希望通过阅读和宝宝开展对话与讨论,但不要期望他们说出你预设的答案,而且应该适度的放空自己,将自己拉近到幼儿的思维水平,利用已知的宝宝的兴趣点、共有的体验,从兴趣着手让宝宝喜欢和大人之间的对话和讨论。
更重要的是,在跟宝宝的对话和讨论中,别期望每一次对话都会有深刻的思辨与意义,要享受和宝宝聊书的感受。在聊书中,亲子之间已经有了一个情感、认知和思考的交叉点,而且会让宝宝了解到家长很珍惜和他们的对话,并且愿意听他们说话。而某一天,你发现宝宝的思想变得愈发深刻和有意义,那是对亲子共读讨论的额外奖赏。
从这些绘本开始
有些图画书天生就适合讨论。
家长不妨找一些书名就是问句、情节反复的绘本来开始。书名是问句,避免了由父母去提问的生硬。故事情节反复,更是帮助宝宝用眼睛去寻找答案。比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谁藏起来了》《先有鸡》等。
可预测图画书的绘本也同样适合。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就是一个通过可预测的图来猜测故事进展的书。初读时,在朗读短短的44个字的同时,引导宝宝细细地读图就好。当宝宝发现了图中的伏笔时,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可预测结果的讨论。
另外,在故事开始之前,家长也可以与宝宝开始讨论。比如,告诉宝宝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如果是宝宝自己选的,可以问问他,为什么选了这本书。
亲爱的远方朋友:
你好!
我叫刘睿格,是福州市江南水都小学五年5班的学生。我希望你能常来福州游玩,欣赏福州的美丽风景。
福州市四季如春,气候温暖。因福州的榕树非常多,几乎每个地方都能看到榕树的身影,所以福州也被称为“榕城”。
其中,我觉得西湖公园最美在春、秋两季。
春天,公园内万物复苏,地上长出嫩绿的小草,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吸一口气,仿佛把花儿、树木的清香一起**心中。
秋天,公园里的菊花展足以让你大饱眼福,菊花五彩缤纷,就像美丽的模特。小鸟一展歌喉,蝴蝶献上优美的舞蹈……秋天的西湖公园真是快活极了!
当然,秋天去鼓山也很惬意,天高气爽。不跟着人流走大路,走小路也别有一番风味呢!走在石阶上,树叶沙沙作响,编织出一首曲子,欢迎游客的到来。远处的枫叶火红得好像一幅美丽的油画……真是美不胜收。**顶峰,山下的美景尽收眼帘,让我感到非常舒服。坐在石椅上,静静看着枫叶姑娘翩翩起舞,真是一种享受!
福州的特产也非常多,最多的聚焦点那就在三坊七巷了。走近那一带,就能看见人非常多,热闹极了。那一栋栋复古民房,好像诉说着当时的繁华。到了这,哪能不吃“佛跳墙”呀?佛跳墙是一道传统的福州菜,它用鸡、鸭、羊肉、猪肚、鸽蛋10多种原料制成,吃了可真是回味无穷啊!
吃了佛跳墙,再来尝尝肉燕吧!它是用猪腿瘦肉打成泥后加番薯粉做成,口感滑嫩香脆。
远方的朋友,你是否心动了呢?心动不如行动,真希望和你做朋友啊!
祝:
身体健康
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