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瓜辞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6篇)

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小月月给家人们收集的6篇黄台瓜辞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台瓜辞范文 篇1

黄台之瓜(huángtáizhīguā)

解释黄台:指《黄台瓜辞》,为唐李贤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则天不能再废太子。比喻不堪再摘。

出处《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贤终日忧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乐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云可,四摘抱蔓归。’”

(来源:文章屋网 )

黄台瓜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黄台瓜辞

李贤〔唐代〕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赏析

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生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变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接着写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个“好”一个“稀”,言变生赅,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长变化的辩证规律,于轻描淡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远用生。“三摘犹自可”使用让步修辞手法,以突出“摘绝抱蔓归”的可悲结局。诗人的原生是借以对武后起到讽喻规劝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对亲子一味七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无瓜可摘,抱着一束藤蔓回来。

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却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来,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更多的是一种哀惋。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要对亲生儿女们赶尽杀绝。

全诗虽只六句三十个字,却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语言平易晓畅,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运用比喻,寓生蕴藉深婉,能收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艺术效果。

黄台瓜辞范文 篇3

展风度 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对美国的首次正式访问中,奥巴马一展绅士风度,在欢迎仪式上,亲自弯腰为默克尔抽出演讲台下的垫脚凳。

秀亲密 俄罗斯的这对执政强人又一次在民众面前大秀亲密。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举行非正式会晤后,“哥俩”一同骑车联络感情。

显姿态 韩国总统李明博大显亲民姿态,年近70的他不辞辛劳地在稻田里帮忙转移水稻苗,与劳动群众打成了一片。

巡回审判 国徽下,两位年轻的法官在当事人的院落门前开展审理程序,虽然环境简陋,却丝毫不失法律的威严与公正。这是贵州省遵义市的“巡回法庭”,变“坐堂办案”为“巡回审判”,深得百姓好评。

“掘”地三尺 因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几乎将湖南岳阳临湘市詹桥镇的观山村和云山村吞噬,刚刚遭遇了生离死别的村民希望再也没有石头冲进逝者的梦中,图为一个村民正奋力将被沙石掩埋的摩托车挖出。

(上图)红色警告 位于智利南部的普耶韦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火山灰让这里变成了“黑暗之城”,当局向市民红色警告,火山附近的3500多名居民被疏散。

(左图)黑色旋风 “天使与恶魔”共存的2011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掀起黑色旋风,虽然赛道事故频出,但奥迪车队仅存的2号赛车最终却力压标致车队的3辆赛车夺冠,实现三连冠。

(上图)为“瓜”洗冤 德国柏林凯旋门前,三名选手并排而坐,挑战吃黄瓜大赛冠军。这次比赛意在振兴因大肠杆菌萎靡的黄瓜市场,解除对生黄瓜等的食用警告,还黄瓜以“清白”。

黄台瓜辞范文 篇4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

1.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

3.选准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

4.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

5.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作业一:摘抄名家名篇中写景抒情散文片段并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赏析

作业二:练笔

根据《荷塘月色》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300字左右。

以下是作业评点展示课。

第一节课:展示部分学生摘抄的名家片段,课堂集体赏析

这节课共赏析了五个名家片段,下面举两例展示。

名家名段赏析:

1.“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高中人教版没有这篇课文)

学生甲:这段文字修辞用得好。比如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可爱的小精灵,”用了比喻手法;“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又用了拟人手法,非常生动。

学生乙:我觉得动词用得好。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想象奇特。“瓢虫”“忽悠”“升空”连用更是准确写出瓢虫迅速地垂直上升而飞行的习性。

学生丙:此处景物描写固然生机盎然,但其中蕴含的情和理更深刻。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蚂蚁虽弱,却也在思考人生,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瓢虫虽笨,但只要执著,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我”虽然失去了双腿,但生活还将继续。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我”从蜜蜂、蚂蚁等事物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

(全班报以掌声)

师:这几位同学赏析得非常到位。第一位同学从修辞角度赏析,第二位同学从善用动词角度赏析,第三位同学更是站在一个高度,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发掘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蕴含的情和理。他们都能用我们所学的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去赏析,看来他们掌握了写景散文的一些鉴赏方法,很好。我们再看下一个片段。

2.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上唯一的瀑布。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即古书上所载“河里冒烟,旱地行船。”原来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扬眉得意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劈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记》

学生甲:“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这几句工整对仗,语言非常精炼,主要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雄壮。

学生乙:“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这句非常有韵味。首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在读者眼前,我觉得这更是赋予黄河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学生丙:我还说语言。是的,作者语言优美精炼,善用修辞,但是关键还是新颖、不落窠臼,没有陈词滥调,是从心底流淌出的语言,读了让人感动、震撼,甚至落泪。

师:说得好。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也明白了要想写好写景散文,不仅仅是善用修辞,也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关键是用心写,用情写。

(其余赏析略)

教师小结:如何鉴赏写景散文

1.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

(1)品味词语的表现力

“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有时,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的使用,就能让景物变得鲜明生动。品味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

(2)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景状物中,作者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来加强景物的形象性,给读者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

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调动感官、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如《荷塘月色》写“月色下的荷塘”就是从形、声、色等角度细细描摹景物给我们美的享受。

3.选择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

景物一般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作者总是多角度状写景物,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定点观景、移步换景……这样的写景更加富有变化而不显呆板。

4.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为了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鲜明,作者常常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突出景物,常见的如动静结合、烘托渲染、虚实相生、象征等等。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景物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5.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透过景物描写,看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应是我们赏析的重点。

总之,我们鉴赏写景散文时要仔细品味语言,抓住景物特点去把握文中深挚的情感。

第二节课:教师展示学生写景优秀片段,同学点评。

作业二:练笔

根据《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三百字左右。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选取几例展示)

一、通过写景抒发喜悦之情

不必说大块小块的菜地,稀稀拉拉的菜架,又白又长的冬瓜,头上顶着小黄花的黄瓜;也不必说随地啄米的母鸡,躲在屋檐下乘凉的大狗,以及突然从窗台上跳到花丛里的蚂蚱。单是屋前那小小的一片地,就有着无穷的趣味。燕子在这里呢喃,公鸡在这里歌唱。打开门看到狗妈妈生的小狗狗,还有蹲在大大南瓜叶子下的兔子,如果用手抓住它的耳朵,它会用四只手挠人的胳膊。

西红柿和西瓜的藤缠在一起,分不清了。西瓜想长多大就长多大,想把藤拉到房顶上去也没人管它,长不出来也没人怨它。西红柿架上有红有绿,不能怪人想去摘它。而小小的红辣椒,戴着好看的帽子,朝天抛洒自己的热情,向地宣泄自己的开心。如果喜欢的话,你还可以到墙角去找酸枣,很酸却别有一番味道,放在一起犹如许多红玛瑙,煞是好看呢。

――贾璐瑶

学生甲:很巧妙地化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精彩文段,但又不露痕迹,让人觉得既熟悉又新颖,能吸引读者。

师:看来初学者进行巧妙的模仿也是不错的。

学生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排比、描写等手法写出欢乐的农家生活。

学生丙: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也很质朴。看来贾璐瑶同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师: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读来亲切自然、沁人心脾,感情也很真挚,毫不造作,贾璐瑶同学确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吧?

贾:是的。(其余略)

二、通过写景抒发悲伤之情

1.又是一个美丽的清晨,当第一缕光线窥到那支离破碎的断壁残垣。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几朵野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

四周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从已被连根震断倒在地上的树木上传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

清澈的小溪不曾理解这天崩地裂的惨状,照旧汩汩地飞奔,灌入田埂的裂缝里,倒塌的围墙下,好像要用不经世故的青春来填补人们那破碎的心田。

――李子超

学生甲:我很喜欢这一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作者运用通感、以动写静等手法写出了大地震后死一般的静寂,也从侧面写出作者内心的悲悯。很有功力,佩服佩服!

学生乙:对对,我同意。说到侧面描写,我还想再补充几句。这段文字好多地方都用到了侧面描写。“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几朵野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以及“清澈的小溪”等语段,烘托了地震后的惨相。

学生丙:我觉得“野”是亮点,暗示了生命的顽强。

师:是的,李子超同学写得好,同学们也评析得好。确实,这段文字很有感染力。他善于营造氛围,用沉重的语言,通过描写灰暗残破的景物写出地震后的惨相。善于抓细节,文笔很细腻,语言老道有功力。这和他热爱写作,经常练笔分不开。下面我们再看一段文字。

2.深冬的芦苇已不再繁盛高傲,苇秆中间已被寒风笔直地折断,深深地泥土之中。空气寒冷而干燥,苍白的天空之中没有一只鸟儿。

风发出一种近似诅咒的嘶吼声,芦苇如泣如诉地低吟着,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下来,落在一片枯死之中,发出残破的声响。

暮色逐渐暗淡下去。寒风夹着夕阳的碎屑,呼啸而过。无数干枯的生命在夕阳中低声哭泣。黑暗越发残忍地降临,最后一抹光亮刷在芦苇之中,泛起悲凉的光,一切寂静无声。

黑暗到来,所有的悲伤,所有的幸福,一切犹如雾气,逐渐消散。

秋风萧瑟,吹卷起片片枯叶。那边缘已泛起皱痕、黄中透着黑的叶子在风中翻滚几下,又缓缓地、无力地垂落下,似风烛残年的老人。

蝴蝶欲展翅飞舞,却最终在秋风的凛冽中放弃最后的挣扎,任随风对她的欺凌,消散了她最后的芬芳。

――王欣然

学生甲:作者善用一些冷色调的词,比如“如泣如诉的低吟、枯死、残破的声响、暗淡、黑暗、悲凉的光、萧瑟、秋风的凛冽”等营造出了悲伤的氛围,很有表现力。

学生乙:同样也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感染力。

学生丙:看来要写好写景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重要,要想让语言生动得多用各种修辞手法啊!(同学们在笑声中认可他这一见解。)

(其余片段略)

最后教师进行了总结:

1.写景要对景物仔细观察,注意该景物与其他景物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就是它的特点

无论是山川风景还是城乡面貌,它们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等,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要有顺序、方位,如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整体后局部,先主后次等,总之要一部分一部分地写

3.写景可以先粗笔勾勒,然后再工笔细描

要把看到的景观描摹下来,可以从大处着笔,就像画家写生一样,勾画出景观的大致轮廓,让人对景观有个整体的感受和印象;也可以对某一具体的景象,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以便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

4.写景可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5.写景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6.写景最重要的是语言要生动

多用一些形象可感的词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象征、衬托等多种手法,这样可以大大增强表达效果。

一节课在师生热烈的评点中结束了。写得不理想的同学深受启发,表示要重写。至此教师设计的写景状物单元的总结拓展课也比较圆满地完成了。

备教手记:语文学习是面对浩瀚大海的苦苦泅渡,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只是几朵拍岸的浪花,要想提高读写能力,取得语文学习的精髓,还需要在广博的大海中畅游,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要提高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应该大胆创新,探索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新方式。笔者认为,活用课本资源,进行拓展式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学了朱自清、郁达夫的散文,教师就布置学生读他们的其他优秀散文,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文风、才情;学了写景散文单元就拓展读其他名家的同类散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他们不同的语言风格。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本次拓展课,这是其一。

其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由此,我认为,在新课标的感召下,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黄台瓜辞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5

原文: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台下种着瓜,瓜成熟的季节,瓜蔓上几长了很多瓜。

摘去一个瓜可使其他瓜生长得更好。再摘一个瓜就看着少了。

要是摘了三个,可能还会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只剩下瓜蔓了。

注释

⑴黄台:台名,非实指。

⑵离离:形容草木繁茂。

⑶自可:自然可以,还可以。

⑷蔓(màn):蔓生植物的枝茎,木本曰藤,草本曰蔓。

赏析

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意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接着写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个“好”一个“稀”,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长变化的辩证规律,于轻描淡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远用意。“三摘犹自可”使用让步修辞手法,以突出“摘绝抱蔓归”的可悲结局。诗人的原意是借以对武后起到讽喻规劝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对亲子一味猜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无瓜可摘,抱着一束藤蔓回来。

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却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来,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更多的是一种哀惋。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要对亲生儿女们赶尽杀绝。

全诗虽只六句三十个字,却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语言平易晓畅,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运用比喻,寓意蕴藉深婉,能收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艺术效果。

黄台瓜辞范文 篇6

[关键词] 温棚 高效 思考

[中图分类号] S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15-02

风和日丽的春天,田野里生机盎然。当你踏入枣乡内黄,触目可及的是一片片靓丽热腾的景象:极目远眺,一栋栋银白色的塑料大棚在阳光的映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当你走进马上乡八里庄、七里井等村庄,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当你随意走进一栋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姹紫嫣红:翠绿的西瓜、青嫩的黄瓜、泛黄的甜瓜,油绿的彩椒,红红的番茄……大棚外,一辆辆满载无公害反季节瓜菜的车渐行渐远,承载着农民小康生活的车却原来越近。

2013年,内黄全县温棚发展到15.5万亩,育苗工厂达到7个,温棚面积及工厂化育苗全省第一,全省唯一一家蔬菜质量检测中心落户内黄,温棚亩效益2万元,最高达 3、5 万元,相当于传统农作物种植收入的 10倍以上,温棚产业创收 22.5 亿元,全县人均创收2813 元,温棚高效农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之一。

漫漫十几年风雨路,风雨过后见彩虹。透视内黄县十几年的发展轨迹,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搞好宣传发动,是推进全县温棚高效农业发展的前提

观念引导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就必须转变群众的传统种植观念。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温棚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在召开动员会、现场会、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基础上,把组织群众外出考察学习,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事业的重要举措。据不完全统计,仅东庄镇一个镇,就先后50多次组织5000余名干部到山东寿光、昌乐、青州、尧沟、北京顺义、平谷、大兴等地的高效农业发达地区参观温棚瓜菜生产,通过组织群众走出去看,眼见为实,身历其境,让群众亲眼目睹外地的发展变化,亲身感受温棚带来的巨大受益,真正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真正触及他们的灵魂,激发他们增收致富的热情,才能真正解放思想,真正换脑筋、出思路、见成效,坚定群众发展温棚瓜菜的决心和信心。

二、政府引路典型带动,是推动全县温棚高效农业发展的法宝

结构调整看内黄,内黄品牌在东庄,东庄领路在渡店。

从2000年开始,东庄镇党委、政府响应县委号召,立足全镇实际,审时度势,做出了发展温棚瓜菜的战略性决策。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在许多村都在等待观望之际,渡店村的干部们却纷纷到镇党委、政府主动请缨,要求把试点放在渡店村,并立下军令状,保证试点成功,否则主动辞职

东庄镇渡店村杨运领是最早受益的种植户之一,他从2001年开始种植 2、5亩的试验田起步,2003年发展到了7亩,2007年扩大到了20亩,年收入30多万元,家庭人均种植收入超过4万元,被誉为“温棚百万富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些示范户的带动下,东庄镇渡店村种植面积连年翻番,由当年的不足80亩发展到现在的2500亩,实现了人均1亩多棚的目标,年产值3000多万元,一跃成为豫北地区“温棚生产第一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0元,其中来自温棚瓜菜的收入在90%以上,全村农民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在85%以上,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50多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温棚瓜菜成为广大群众的“摇钱树”、“聚宝盆”。在渡店村的示范带动和东庄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持下,农民发展温棚高效农业的积极性高涨,目前,全镇温棚高效农业面积已发展到3.5万亩,温棚瓜菜种植已普及到全镇45个村。全镇共建成了20个百亩园、7个千亩方、2个万亩区。2013年,东庄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东庄镇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示范乡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南省名优温棚瓜菜之镇”“河南省温棚瓜菜第一乡”等荣誉称号。被誉为豫北地区的“小寿光”。像东庄镇这样规模发展温棚生产的乡镇,全县还有梁庄镇、高堤乡、城关镇,马上乡……如今,正是有一个个像渡店村这样的温棚村,通过一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在全县掀起了温棚种植的一个又一个高潮。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乡镇,内黄的温棚种植才迅速成长为一项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三、定政策,强服务,为千家万户生产搭建平台

农业结构调整刚开始的时候,农民种植温棚瓜菜有三怕:一是投资大、怕风险、心里没底;二是没经验、缺少技术、怕减产;三是没销路,烂到地里,怕亏本。为此,县委、县政府从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入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发展温棚高效农业的后顾之忧。

1.合理规划、制定政策,是推动全县温棚高效农业发展的基础。

内黄县立足自身实际,把目光瞄准高效农业,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县委、县政府提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富、风险共承担”的口号,形成行政推动、宣传发动、政策拉动、干部带动的整体效应。为此,内黄县成立了温棚高效农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土地协调组、技术服务组等5个工作组,负责全县温棚农业的发展规划,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温棚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温棚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措施,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每年都把发展温棚农业列入为群众办的十个方面实事中,列入全县年度考核体系。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模仿到创新,这是内黄农民的嬗变。

2.强化优质服务,是推进全县温棚高效农业发展的动力。发展温棚生产,种植技术是关键,资金问题是瓶颈。温棚瓜菜技术性强,投资大,风险较高,一亩地一次性投资几千元,这对习惯于种植传统农业的农民来讲,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此,就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担心、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问题入手。

县委县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搞好资金服务,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温棚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农户贷款补贴、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奖励扶助等。积极协调信用贷款,先后为农民协调贷款5亿元,有效解决了建棚户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向温棚建设区倾斜,鼓励社会资金采取股份制、租赁等方式参与温棚农业生产。县财政出资聘请100多名农技人员,分驻各乡镇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为群众提供无偿的技术服务,做到产中服务到田间、到地头、到农家,为百姓扫除了温棚瓜菜最为关心、也最为担心的技术障碍。

靠聘请专家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培养自己的种植专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长远之策。县委县政府借助东庄镇是“全省科技示范乡镇”的优势,加强与省农科院等部门的联姻,实施合作项目工程,把1800亩大棚作为河南省农科院的实验合作基地,适时聘请专家举办实用科技培训班,开展技术指导。同时,组织科技示范户现场演示先进生产技术,手把手进行言传身教,使每家每户都有1到2名温棚瓜菜种植技术上的明白人。

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运作,提升温棚高效产业发展的层次

1.规模化发展。内黄县在发展温棚伊始,就坚定走规模发展的路子,积极帮助农民协调土地流转,大力支持种植大户发展,鼓励成方连片集中种植。截至目前,全县已经支持温棚农业50亩园区40个,百亩园31个,千亩方11个,万亩方5个,规模化的发展,节约了基础设施投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大了内黄温棚瓜菜在外的影响力。

2.标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关系着温棚发展的生命和未来。为此,内黄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力推进实施温棚标准化工程,规定在每一栋棚内都悬挂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标牌,详细标明从育苗、定植、施肥、浇灌、病虫害综合治理到采摘等全过程的技术要求,确保依标生产。内黄县生产的无公害西瓜、西红柿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目前,全县通过部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通过省级认证7个,通过市级认证15个,内黄县也被确定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自此,内黄的温棚瓜菜有了走出家门的通行者,在外的牌子更靓了,安全、营养、无污染、高品位的整体形象逐渐树立,广东、江苏、山东、四川等20多个省市的客商,慕名而至,纷至沓来。

3.品牌化运作。渡店村作为“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申请注册了“东发”牌商标,他们出产的每一个西瓜,都贴上了商标,身价倍增,不仅走进了大中城市的超市,也为瓜农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为进一步树立品牌,扩大影响,从2005年开始,内黄县就在《河南日报》、《河南农村报》、《安阳日报》、河南电视台、安阳电台等省市主流媒体上做广告,使产品名扬省内外,远销到长沙、武汉、兰州、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地,占据了当地市场的重要份额,成为豫北瓜果蔬菜市场的晴雨表。

4.市场化生产和销售。内黄县始终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为主导,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温棚种植。随着温棚瓜菜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更好的推动温棚瓜菜生产,内黄县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组建了温棚瓜菜协会,制订了协会章程,坚持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发展会员200多人,协会实行“五统一”: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购销农资、统一科技培训、统一市场销售。每到生产关键季节,协会就会把竹竿、薄膜、种子、农药、化肥等专用农资送到田间地头,既节约了中间环节,减轻了农民负担,又保证了农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益。截至到2013年与温棚高效农业相关的各类行业协会发展到15个,农村经纪人达400多人,形成了农产品交易市场30多个,并带动了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