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力量【精选7篇】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理想的力量【精选7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的力量 篇1

群众有句老话:不怕一无所有,就怕了无梦想。有梦想才有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创新创优的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引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团结奋斗,汇聚追梦圆梦的正能量,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宣示“中国梦”恰逢其时。因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人积蓄了成就梦想的实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直面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博弈与利益多元,啃“硬骨头”、涉险滩,无不需要一个共同梦想,一个引领我们接续奋斗的理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不仅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的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究竟什么是中国力量?一句话,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必然也允许有千差万别的N多可能,但在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必然产生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今天才需要,也不是今日才产生,我们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中感受过,在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中体验过,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奋斗中亲历过。历史照亮未来,这种团结共筑、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核。

然而,力量不是天生的,不是“等”、“靠”、“要”而产生的。力量来自于理想的作用,来自于理想激发、凝聚起的最大共识。正是在这一点上,对于“中国梦”缘起何处,“中国梦”图景怎样,“中国梦”如何延展,“中国梦”何为依托,“中国梦”如何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何以成为美好现实……这些关乎“中国梦”理念内核的问题,需要科学厘清与充足阐释。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有理论上的自信,理论自信才能带来实践自信与前景自信,坚定自信才能产生自觉行动的力量。

同志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种新的、先进的社会理想确立以后,对社会变革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正向作用往往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最初,它往往处于萌芽状态、号召阶段,但随着其影响的不断扩大,越来越赢得认同,越来越征服群众,最终,成为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越是能够准确、深刻反映群众要求和愿望的理想,就越具有掌握群众的巨大潜力,具有动员、鼓舞和组织群众的巨大作用。因此,作为共同的、先进的社会理想,“中国梦”一定会从“精神武器”的层面跃迁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物质力量。

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政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斗争,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就必须是步调一致的,是坚强有力的,是能够团结和领导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这就需要有一种崇高的理想追求统一全党的思想和意志,吸引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为共同事业而奋斗。正所谓: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来自于坚定的信念、信仰与信心。

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深化。正是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清晰的问题指向,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治国理政战略思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马克思说过:“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相互制约。”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和制度也不例外。要想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个是理想即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制度即道路的问题。理想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制高点,道路是一个时代的奋斗方向。只有二者的辩证统一,也只有使二者从历史的逻辑和时代的逻辑中形成一种思想上的共识,才能凝聚力量;也只有使二者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中辩证统一起来孕育出新的思想体系,才能凝聚力量。所以“中国梦”深刻回答了对“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么实现目标”这一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把全国人民更好地凝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梦想的实现需要植根现实的土壤,具备现实的条件。“中国梦”的实现,如果缺少强大的中国力量,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凝聚中国力量、具备强大的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强大的中国力量体现为国人万众一心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创造力等综合国力,体现为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与荣誉感。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共享发展成果的我们都会由衷地认同——国家实力的强盛才使得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未有如此接近。

“中国梦”,这一意涵丰富而提振人心的语词,汇集亿万人民的美好梦想,正激发社会舆论的共鸣。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最大公约数”的认识积聚最广泛、最持久的中国力量;“中国梦”是CHINA的梦,也是CHINESE的梦。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亿万中国人组成的是一个“梦工厂”,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成员。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梦”渐行渐近的步伐来自2.6亿农民工劳动致富的创业热望中,来自社会各界心系国运的热诚参与中,来自无数志愿者投身社会的无私奉献中……有了每位社会成员的共同“给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团结奋斗,更需要引领的力量。靠信心筑梦,更靠实干圆梦。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如何体现媒体的责任、如何掌握舆论的方向以及主流媒体(党报)如何守土尽责等,就成为凝聚中国力量这一大考的“必考题”。

2013年春天,中国记协发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书。为“中国梦”的实现鼓与呼,正是媒体当前最大的社会责任。广大媒体工作者只有找准社会责任的新闻落点,责无旁贷地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才能为处在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好地凝聚圆梦的力量。

凝聚中国力量,离不开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面对社会利益多元、阶层分化以及舆论场分化的现实境况,党报自觉领唱时代主旋律、汇筑梦共识、聚圆梦合力,关键之举是通过强化落地意识、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上下更大力气、更大功夫做足文章,切实做“中国梦”的传播者与建设者。

如果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比作一曲大合奏的话,那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江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就是“中国梦”宏伟乐曲中的“江苏篇章”。近一个时期以来,新华日报编委会鲜明地把“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为新闻报道的“红线”,充分结合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和殷切期望,紧扣“以更加过硬成果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推出多个专栏、多种视角的系列报道和评论。这一创新实践证明:为实现“中国梦”鼓劲的宣传报道上,紧扣省情实际,植根基层实践,在讲准“普通话”的基础上又说好“地方话”,进一步唱响了时代最强音,壮大了主流舆论场,使“中国梦”的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支撑,也必将凝聚起越来越多的智慧,激发出越来越强的活力。

当前,还必须看到,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国内外关注度比较高,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相对较早,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及时研判、有效应对。特别是要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深层次问题引导,筑牢全省人民为“两个率先”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创新创优“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这一主题报道,让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前景更有信心、对未来美好生活更加向往,这正是我省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任务。传播“中国梦”必须恪守一点: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来谋划,放到江苏“两个率先”大局中来推进,巩固好、发展好我省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

理想的力量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物理实验教学 思想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现象、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发现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搞好实验课教学,通过实验再现客观世界,探究验证其中的规律。这样,既能真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和周围世界,掌握物理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进行归纳。

一、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中学物理课本中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最基本、最广泛的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假设一些理想条件或忽略某些次要因素,突出本质因素,从而得到与实际情况近似的合理结果。

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理想化实验和理想化模型。理想化实验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条件进行理想化处理,进一步得出更本质的结论,是一种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不能用真实实验直接探究或验证。例如伽利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其认为若没有摩擦阻力,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将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理想化模型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课本中,尤其在实验中常常用来代替客观原型。实验“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单摆就是实际摆的理想化模型,实验过程中也采用了理想化处理,假设悬线不可伸长,悬点的摩擦和小球摆动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计,等等;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看作内阻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把电流表看作内阻为零的理想电流表;运动学中的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机械振动中的弹簧振子,静电场中的点电荷、试探电荷、匀强电场等都进行了理想化处理。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把一些复杂问题用简单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来代替,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比如“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先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力拉橡皮条,再用一个力代替这两个力使橡皮条伸长相同的长度,两种情况下作用效果相同,是一种等效替代,把这一个力称为另外两个力的合力;“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把小球水平速度的测量等效地转化为水平位移,这种方法直观明了,大大地简化了实验过程。

三、累积法

实验中一些微小量用常规仪器难以直接准确测量,将其累积变大量测量的方法为累积法。例如“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实验,用秒表直接测量单摆做一次全振动的时间T,误差很大,这时,可测量多次(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t,那么,单摆的周期T=t/n(n为全振动次数)。这种方法可提高测量准确度,减小实验相对误差。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中,除了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金属丝直径外,还可将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由线圈的排列长度除以圈数得到金属丝直径。

四、模拟法

它是通过设计与物理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间接研究原型的方法。典型实验就是电学部分“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由于直接描绘静电场的等势线很困难,而恒定电流的电场与静电场相似,因此用恒定电流的电场模拟静电场中等势线的分布情况;电场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分布,形状通过实验来模拟;还有磁场线、铁棒的磁化和退磁、布朗运动等都是模拟的例子。

五、控制变量法

一个物理量或现象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研究某一因素与该物理量的关系,称之为控制变量法。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先保持物体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综合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影响电荷间作用力的因素”、“探究导体电阻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实验也用到了该实验思想。

六、图像法

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用图像方式来表示,可清晰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把物理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线性关系、周期性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能产生一般计算法所不能得到的效果。在振动和波的这部分内容中图像法是主角。简谐振动通过图像来描述单个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简谐波也是运用图像来描述不同质点在同一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都运用了此方法来处理数据。

七、放大法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把物理量的数值变大、作用时间延长、作用空间扩展的方法叫做放大法。对象不同,放大时所使用的方法也各异。螺旋测微计、读数显微镜等测量仪器的机械部分都是采用螺旋测微装置进行的,螺旋测微计就是把沿轴线方向微小移动量用可动尺上较大的旋转量表示出来;库伦扭秤实验中运用了两次放大:一方面微小的力通过较长的力臂可以产生较大的力矩,使悬丝产生一定角度的扭转,另一方面在悬丝上固定一平面镜,它可以把入射光线反射到刻度尺上,通过反射光线射到刻度尺上的光点移动,就可把悬丝的微小扭转显现出来。将微小形变放大的具体应用还有卡文迪许引力实验等。

八、留迹法

利用特殊手段把一些转瞬即逝的现象记录下来可便于研究。在动力学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的点迹来记录小车或重物在不同时刻对应的位置,通过分析点迹计算得出实验结果。“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实验都用到此方法。另外,用频闪照相机记录自由落体或平抛运动中小球的轨迹;在“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实验中,用探针通过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记录等势点的位置,这些都是留迹法在实验中的巧妙应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我们必须摒弃“实验不重要、干讲比实做好、用动画代替真实实验”等错误的观念,进一步重视落实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仪器的配备,深刻领悟真实实验中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全面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邱会。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数理化教学,2007,(7).

[2]靳玉峰。关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2010,(10).

理想的力量 篇3

一、要把理想信念作为衡量后备干部的重要标准

理想信念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后备干部的活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都是需要有强烈的理想信念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古人面临国家民族危亡时刻的理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古人和平兴旺时期的理想。但当下,我们确实有一些年青干部不愿意谈理想信念问题,理念信念这个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时刻牢记的问题却常常被忽略得可有可无,这是很不正常的。

翻开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历来是有着强烈的理想信念的。几千年来,每当天灾降临,强敌压境,我们的人民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表现出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战胜灾难和强敌的理想信念在特定时期总是坚如磐石。四川汶川大地震就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坚强信念。所有的中国人因此而欣喜、激动和自豪,但在欣喜、激动和自豪之余,我们需要深思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坚强信念,非要看得清清楚楚的天灾才能唤起吗?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内部矛盾多发、外部挑战严峻的中兴时期,正处于艰难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任务万分艰巨。只要深思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的这个历史方位就会明白,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理想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共同愿景。

而作为将领导一方事业的后备干部,尤其需要树立强烈的理想信念。后备干部的内心要常常响起一个声音,那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时刻需要我去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刻需要我贡献力量。”我们认为,衡量一名后备干部合不合格,首先就要看其有没有承担起这份责()任的强烈理想信念!有一句老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当宰相胸怀的官做不了好官。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

后备干部就是成长中的领导干部,是领导干部的少年。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里有这样的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是多么振人精神的话语,又是多么让人油然而生使命感的话语。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落泪的人肯定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落泪的人肯定不孝。我说,读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而不生强烈理想信念的人,肯定是一个于国家、于民族、于我们的事业没有大用的人。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理念信念就会衰落,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会灭亡,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不会进步。衡量一名后备干部,第一要看的就是他的理想信念。

二、要把素质能力作为衡量后备干部的重要标准

没有理想信念不行,空有理想信念也不行。衡量一名后备干部的第二个重要标准,就是相应的素质能力。形势和实践一再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第一要具备相当的理论素质能力;第二要具备相当的实践素质能力。

关于理论素质能力可以广义地理解,其包括知识面儿、包括世界眼光,包括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等。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没有理论就被动。眼前就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2007年以来,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物价一度持续上涨。2008年1月,我国物价指数上涨7.1%,4月上涨8.5%。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往深了说是来自美国,再往深了说就是缘于理论运用的差距。

几年来,美国成功运用其市场理论,通过政府补贴来廉价出口粮食,让亚洲国家粮食失去竞争力,让亚洲农民离开土地,当亚洲粮食生产遭受重创,并乐于依赖廉价进口粮食时,美国忽然开始用粮食生产乙醇,不再出口粮食。这马上导致粮食短缺和粮价暴涨,给亚洲国家带来严重通货膨胀。美国在经济领域就是用这种手段控制着价格波动的节奏,使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们手里,以此实现其从中获利、打击各国经济,进而维护自己超级强国地位的目的。

现在常常有人把这个归咎于我们中国人还不太懂市场经济理论,但要知道,我们的祖先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美国人所用的把戏,我们的政治家管仲早在春秋时期就用过了。春秋时,齐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国强大而不获成功,于是向管仲请教办法。管仲让桓公以高价收购楚国的活鹿,并且告诉楚国商人,贩鹿到齐国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的男女几乎全国总动员,全都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弃了粮食生产。而当楚国的百姓无粮可食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人降齐者十之有四。管仲成功运用粮食战略兴盛齐国的事情让我们深感理论的重要性。

可以说,对内建设好和谐社会,对外让我们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无不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后备干部要想承担起未来事业的领导责任,就一定要多学习理论,只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我们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正确决策。脑子里有了理论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的力量 篇4

一、关于物理学思想

何谓物理学思想,物理学思想就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内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其内涵包括了物理科学本身的发展建立、物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以及我们学习物理的思想过程。狭义地说,就是学习物理过程而形成的符合物理体系、物理规律和物理逻辑、物理方法的结果。学会用物理思想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我们认识物理学思想就是要知道它的发展史,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自然规律。物理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自然科学,就中学物理而言,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通过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知道,所派生出的物理学体系无不来源于自然,来于实践。它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东西,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由此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了。“物理”即事物的内在规律。它的运动形式、物质结构等物理变化、发展必定服从某种特定的规律。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社会为人类服务。

其次,认识物理学思想,是学习物理学家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和努力追求科学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们不怕失败敢于胜利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善于假设、实验、发现、创新的辨证思想;学习他们对物理的认识有着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勇气和胆略;学习他们研究物理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能进行抽象、模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总结等认识活动过程的思维方法。例如,牛顿运动三定律中的第一、二定律就是在伽利略的工作基础上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认识物理学思想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始终要领会物理学思想,并能逐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了解物理学发展史的同时,不仅要学习物理学家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研究物理的方法。努力汲取物理学家的精华,推进物理教学的改革。“改”即修正错误,“革”即去除旧的东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学习好物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思想主要有:

1.观察、实验探究思想;

2.数据图像处理思想;

3.概念规律形成思想;

4.科学设想、建立物理模型思想;

5.数理思想;

6.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思想;

7.“时空”和“守恒”思想;

8.变量控制思想;

9.求微、求真思想;

10.创新思想。

但基本思想是怎样研究物理和怎样应用物理两条。

二、关于物理学方法

理想的力量 篇5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综述

在20世纪末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利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各个领域。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艾伦?卡尔和泰勒本?沙哈尔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关于幸福和力量的学科。学术界普遍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运用现阶段有效而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性格优势和美德善端的心理学思潮。研究对象是处于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研究重点是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进而增进人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二、积极心理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本身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以促进人自身积极力量和潜能的开发,使人生活得更幸福。将积极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更加积极的教育理念,即积极观、幸福观和发展观,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1.运用积极观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革新思政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中仅仅看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与缺陷的一面,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内在积极力量的产生与成长。积极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如果能提供一个充满理解与信任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辅导员在这个环境中适时地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学生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就会逐渐成长起来,并不断外化为积极的行为,在积极行为经常化的过程中进而不断地内化为积极的认知与信念,最终教育者促进了学生积极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辅导员要坚定积极人性观的信念,即使是对存在的思想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积极地寻找学生身上的人性闪光点,并将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扬光大,通过提升他们内在的自我发展力量来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运用幸福观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确思政教育目的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指大学根据自己设立的评价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评价。塞利格曼通过大量研究区分出幸福感的三个核心要素:快乐、充实和意义。教育者要使大学生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首先就必须激发大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活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其次是使大学生获得沉浸体验,根据积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最满足、愉快的时刻经常是个体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但自认为值得努力的事,经自身的智力与体力都投入的时刻,这是一种沉浸体验,它是高层的愉快体验,是一种接近“幸福”的心理状态。教育者要根据大学生个体能力,设定学习、品质的目标难度与水平,让学生完全投入其中,获得沉浸体验,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再次,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应存在于按照德性的生活中。”大学生应该按照美好的德性而生活,大学生就会体会到幸福。因此,教育者要挖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以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满足,使大学生个体对人生与生活目标追求的良好结果,他们能够提高大学生抵御困难与不幸的能录,使大学生体验到更少的消极情绪,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运用发展观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致力于关注个体身上的心里缺点与弱点,能够矫正个体的心理问题,但是并不能产生积极地、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的效应。塞利格曼主张:培养个体的固有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治疗的根本性战略。积极心理学关注人自身的自主能力,认为通过对积极品质进行有效的测量,通过个体发挥积极力量塑造积极品质,个体不仅能够消除问题,还能发展个人积极人格,提高自主能力。积极心理学发现,个体身上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消除心理问题,还能发展健康的人格,提升个体心理免疫能力,真正做到预防问题的产生,促进个体思想和心理的不断发展。马斯洛认为,“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能成为有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成为一切。”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应该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应该强调培养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改正其错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只有将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挖掘与发挥出来,形成大学生的积极健康的人格,积极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积极发展观,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满足全体大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理想的力量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根源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聚焦于这样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会产生?是否必然会产生、存在和发展?这一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同社会实践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社会实践是实践观念和实践行为的统一,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思想与行动的矛盾是社会实践内在的基本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继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是思想见之于行动的中心环节。江泽民指出:“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已证明,一切工作的进步都以思想进步为基础,都应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1](第214页)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实践中思想与行动基本矛盾的关键。思想与行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实践中往往体现为自发与自觉、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个体与群体、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进而解决社会实践中思想与行动的基本矛盾,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中自发活动走向自觉活动的重要前提

社会实践有自发活动与自觉活动两种状态。自发活动是由自发意识影响和支配的活动,由于自发意识停留在表象、现象甚至错觉的阶段,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这种意识所影响和支配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盲动性。自觉活动是由自觉意识影响和支配的活动,由于自觉意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以科学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因此,自觉活动就是以科学理论正确指导和自觉推进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同人的主观世界相联系,以主观的东西作指导,是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第46页)他还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3](第202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指出:“如果说动物对周围环境发生持久的影响,那么,这是无意的,而且对于这些动物本身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事情。而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4](第382页)列宁也指出:“历史活动的规模愈大,范围愈广,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就愈多,反过来说,我们所要实行的改造愈深刻,就愈要唤起人们关心这种改造并采取自觉的态度。”[4](第348页)这些都告诉我们,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

为了加强正确的思想理论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增强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和自觉性,减少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提高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程度和科学水平,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使人们掌握正确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这就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既包括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又包括反映社会客观规律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则是正确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人们自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推进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高有效性。列宁指出:“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和对‘自觉成分’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工人的影响。”[4](第326页)“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第325页)工人阶级要真正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就必须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理论掌握群众,增强人类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内在要求。

自觉活动的最高要求不仅要有目的,而且要有理想,有愿景。理想和信念是人类自觉意识的高级表现形态,体现了人们自觉活动的最高目的。理想和信念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对一定思想体系、价值观念掌握和内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5](第110页)。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使人类实践活动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人类的实践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前提。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中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条件

社会实践是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把观念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观念转化为现实,离不开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而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第9页)毛泽东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7](第839页)并且明确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8](第124-125页)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转化的理论。他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9](第14页)这些论述都表明了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而在推动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念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前提是要有正确掌握和运用思想观念的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用正确的思想掌握社会实践的主体,才能把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主体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观念的变革和创新,使之成为实践发展的先导和巨大推动力。通过宣传和普及先进、科学的理论,批判错误、落后的理论,可以起到除旧布新,为实践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提供正确理论指导、推动实践的作用。理论总是抽象的东西,它本身不可能直接变成现实,只有同群众结合,转化为群众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动,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观念变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开发人的潜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与创造力量,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0](第169页)精神力量是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有无精神动力或精神动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成败和效果。精神动力的形成、发展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过程,而是自觉的过程。主体精神动力的开发,是要不断地增强实践主体的精神力量,并把精神力量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引导、精神激励、价值导向、行为强化等方式,能有效开发实践主体的精神资源,增强实践主体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它能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团体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创造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和成果。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构成了这个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还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古往今来,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和巩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中个人与群体行动协调的重要保障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不单纯是肉体的自然性主体,而且在本质上是社会性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不仅指个人,更指群体、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活动。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第104页)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是社会实践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成员的密切协作,不仅能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形成新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大规模的社会组合和劳动协作为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末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生产力。”[12](第362页)实际上,不仅生产劳动实践,其它一切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社会协作。实践需要协力,协力需要齐心。而要齐心,就必须用正确的思想来统一认识,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在社会实践中,始终存在着如何处理个体实践和群体实践的关系问题,而处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进而产生群体实践的合力。

统一的思想是形成统一行动的前提,统一行动是形成社会合力、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在社会实践中,实践主体必然要把分散的、个体的目的与要求整合成社会的目的与要求,从而形成思想共识;将个体的实践意识加以凝聚和整合,提升为社会的实践意识,然后用社会的实践意识统一、协调社会成员的行动。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不同于动物的、独有的社会沟通和协调机制,那就是通过思想观念、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等作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进行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11](第606-607页)思想观念对于团结更多的人来进行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科学理论尤其如此。社会规范是通过制定和使人们遵循各种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使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有序。文化价值观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实现社会认同、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实践主体施加思想观念、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实践活动,正是根源于人类实践活动规模拓展而带来的社会整合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实践主体、用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塑造实践主体、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实践主体,从而达到动员、规范和激励实践主体,增强实践主体的社会凝聚力,有效地实现社会沟通和社会整合的目的。

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思想共识和情感归属,才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才能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集体力量的创造性历史活动。就一个团队而言,团队精神是团队竞争力的核心,就一个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不管是团队精神还是民族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用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目标、行为规范来凝聚、激发、塑造个体的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协同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个体实践汇聚为群体实践,增强人类实践活动的凝聚力和社会合力,推动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中经济意识上升为政治自觉的重要基础

经济建设是人类改造自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政治实践是人类改造政治上层建筑、促进政治发展的实践。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集中体现了经济基础的性质,代表了一定阶级的根本的经济利益,并且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一定阶级和集团经济利益的有力手段。一定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必须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看问题,通过政的途径来最终实现和巩固自身的经济利益。列宁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5](第408页)毛泽东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13](第98页)因此,阶级性和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通过系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念引导,将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一定阶级和集团共同的、长远的政治目标上来,为维护其政治统治和根本的经济利益服务。

相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政治实践是关乎到一定社会群体、集团和阶级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实践活动。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往往容易受到个体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利益驱动,形成盲目的经济自发意识,而难以达到对整个阶级利益的政治自觉的意识。美国政治学者达尔认为,“在多数政治体系中,对政治事物极感兴趣,并了解政治,活跃于公共事物中的人在成年人中占比例不大。一般来说,他们往往是少数。”[14](第131页)要克服经济建设中的自发意识和自发诉求,由经济的自发意识上升到政治的自觉意识,由对经济利益的自发诉求上升为对政治利益的自觉诉求,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实践主体的经济自发诉求上升为政治自觉诉求的重要途径。自发诉求和自觉诉求是在阶级社会人们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根本区别在于追求和实现的是局部的、暂时的、表面的利益和价值还是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和价值,在于追求和实现经济利益时是否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在于能否始终自觉地从政治高度观察、处理和解决经济问题,实现阶级的经济利益。自发诉求往往体现为对眼前的、暂时的、表面的、局部的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实现,体现为经济自发倾向。这种经济自发倾向,不仅表现在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联主义意识,就是在工人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了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经济建设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工作,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后,这种经济自发倾向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们的经济利益与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生存的基本权利密切相关,人们总是习惯于从维护和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特别是从维护和实现个人和小团体的经济利益出发,观察和处理经济问题,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忽视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忽视一定阶级的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因此,只有把经济利益上升为政治诉求,从政治的高度观察、处理经济问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协调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利益。而这同样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核心在于引导社会成员不断实现从狭隘的、局部的、短浅的经济自发意识向集体的、整体的、长远的政治自觉意识超越,使之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通过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自发诉求与自觉诉求的关系,克服经济自发意识,增强政治自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将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政治目标上,形成政治共识,从而推动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需求,在增强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动性、群体协作性、政治自觉性、自主创新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中心环节。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深层根源。

[参考文献]

[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理想的力量 篇7

小时候,我最崇拜的偶像就是科学家,譬如:李四光、陈景润、钱学森、袁隆平等这些令我无比尊敬的科学家,有着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卓尔不凡的科学精神,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用一双双巨手,推动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我记得我孩提时代,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不料阴差阳错地走上了文学创作及期刊编辑的道路。一个理想破灭了,而另一个理想却在心中升起,那就是为这些可亲可爱的科学家们树碑立传,让世世代代的人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事迹。

当我与这本以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期刊第一次接触时,我在冥冥中就意识到今生今世我要和这本期刊荣辱与共了。尽管在这12年里,我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是也没有动摇我对她的热爱。

我到过吉林省公主岭市采访过一位农民大豆育种专家,和他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于我深入生活,先后写出了短中篇报告文学《黑土地孕育精灵的人》及《黑土神农》。这位农民大豆育种专家,在我之前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后来经过我们杂志的集中宣传,他成了全国知名的农民大豆育种专家。

当我在北京马连道茶城采访徐纪英时,我为这位命运多舛的中年女科技工作者研发茶树花的故事深深感动,我记得在谈到她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坎坷的时候,她哭了,我也哭了。回来我就写了报告文学《茶痴》。这篇文章后来感动了许多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