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最新7篇】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批评的艺术【最新7篇】,欢迎阅读。

批评的艺术 篇1

当前的教育让班主任工作陷入两难,一方面面对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面对教育政策人性化。班主任 “合法教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显得无策。曾经有一名人说过“人的一生总是在批评中成长,没有批评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让内心接受批评,自觉反省、总结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批评是班主任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展现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一、什么叫“美话”批评教育

“美话”并不是说好话,而形如避重就轻,中心明确而引导诱之,就像糖衣炮弹的药物,口感好还能达到治病效果。当前班主任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个性张扬、留守子女增多等,让学生内心处于多变的因素。这就给批评教育带来挑战。“美话“批评教育就显得重要。批评并非被动交流,它应建立在心灵的交流的基础之上。“以情促教”,让其内心平和的接受,达到“美话”批评教育。班主任就必须恰当使用批评的“美话”艺术,使德育教育过程不是说教。

二、影响批评效果的因素

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学生害怕批评班主任老师也面临批评为发泄内心的不满的机会,效果甚微。首先批评没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缺乏沟通,其次批评的硬着陆,没有层次性,最后批评缺乏艺术性。让批评“美话”,使学生受教老师心悦。德育教育中我们不是在宣讲德育直做德育工作的普及者,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接受并得到改正。

三、批评教育中的“美话”原则

1、批评要结合“学情”就事论事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现在的状况,脾气,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这就是“学情”,批评中,有的学生反侦察能力较强,班主任老师没有对事实进行调查清楚批评不到点上,学生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学生家庭长期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孩子身上沾染社会气息。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了如指掌。例如:我班有个学生,特“油滑”老师面前较为乖巧,受家庭的影响在班级中严重存在社会“老大”行为,直接用正面教育反而无效果,充分掌握学生“学情”为批评提供素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批评要有个体差异性,分层次

学生个体是不同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特征。在批评时应分层对待,我班有个女生,个性较强、做事不想后果。就事论事她错但批评时把握不准个体特点,她反而认为你在给她“盖大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在今后的管理中变成“钉子户”。元元是我班上很乖巧的一个女生,在上周末回家拿衣服而没有按时到校,原来父母亲外出回来晚了导致孩子推迟返校,这类型的学生胆小,平时不太犯错误,就应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让自己清楚,反而有利于错误的改正。

3、批评要走向生活

在班主任工作历程中,我发现再精美的语言,如果学生没有接受,受到启发,那也是无用功,教育学生就变为“义务”,说者和听者都处于完成任务。原因何在?在于我们班主任老师批评教育学生“知识”化没有很好的让其生活化,每天我们接触生活,我们的思想因生活而改变,没有生活作批评教育的载体,是生硬的。我班一学生叫“牛娃”这外号你就知道常规的批评教育是无效的,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问题的是非,这样的批评教育让学生信服。

4、批评要以“情”促教

批评的艺术 篇2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批评艺术

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在批评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件事,由于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表达的感彩不同,其批评的效果往往不一样。我们的学生在接受批评的时候,往往爱产生抵触的心理,反抗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有关。因此,教师要增强批评的有效性,就要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增强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具体的讲,在批评学生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关注个体差异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教育和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用不同的方式批评。如,对于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可以直接指出其错误,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的学生,可将批评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有所意识,并加以注意;对于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学生,最好以商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批评意见;对于有惰性、依赖心的学生,批评时措辞可以尖锐些,语调可以激烈些,但绝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对于自尊心很强又“爱面子”的学生,则应以单独聊天的方式进行批评,并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其在与老师平等交谈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盲目性大、自我觉悟差,但易于感化的学生,宜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受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其自我反省;当被批评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学生时,我们可以公开批评,以起到对全班同学“敲警钟”的作用。

二、欲抑先扬,批评之前要做好铺垫工作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用表扬作为批评的铺垫,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也不轻描淡写。在我的班上有位性格暴躁的后进生,经常跟同学打架。我仔细分析了他的问题后,认为他个人品质不错。在一次上课中,他又与一位同学发生了冲突,这时候我没有批评任何一个人,而是有意识地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做事雷厉风行,敢于承担责任;他还喜欢帮助别人,很有正义感。只是他有的时候冲动了一点,如果他遇到事情能够冷静想一想,采取比较好的办法解决,而不是靠打架,那么他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了。”当他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小脸通红,满是惭愧。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动辄就发脾气。

三、合理选择批评方式方法

根据学生错误的性质和学生的个性,选择合适的方法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个别批评与当众批评。能个别批评解决的事,决不当众批评。尤其是对自尊心强、脸皮薄的学生,更就如此。对于一些错误,当众批评后对全班同学造成消极影响的,更不能当众批评。当然,当众批评也是不能废弃的,对有些错误,当众批评之后,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还是要选择的。

2.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事不对人的批评,甚至旁敲侧击,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尽量少用或不用点名批评。当然,有时我们虽然没有点名,但大家一听就知道批评谁,这样也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我们一定要注意,谨慎使用点名批评。

3.商讨式批评与发问式批评。对于反应灵敏、脾气暴躁,否定心理表现明显,行为常为情绪所左右,而情绪又多易为言语所激发的青少年学生,商讨式批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比较缓和,我们以商讨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给批评对象,易于为他们的接受。而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因为他们一般都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头脑比较有条理,对自己的过失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自我醒悟。如果我们在交谈时,多设计一些他们接受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让他们觉悟。这样不仅能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也能避免正面交锋。当然,商讨式与发问式并不是对立的,我们也可以综合运用两种方式。

批评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暗示批评、渐进式批评、外爆式批评与内爆式批评等等。这里只是举例,是为了说明我们在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准备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四、批评过程中就事论事,刚柔相济,注意迂回启发

批评的艺术 篇3

第一,批评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老师要达到理想的批评效果,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摒弃私心杂念,实实在在为学生着想,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明确指出其问题所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老师这样做真的是为我好。批评要建立在对事实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既不能言过其实,也不能含糊其词。只有符合实际,恰如其分地进行批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二,批评要分清对象。灵活对待。如果老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一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训斥,这样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很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很强的学生来讲,批评一定要委婉含蓄,有时只需要点到为止。而对于性格直爽的学生,老师可以用友好的态度,真诚地指出其缺点,并能直接向其陈述利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信效果一定不错。

第三。批评要选择适当的场合。抓住时机。老师最好不要当众批评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要面子的。当众批评学生,受批评的学生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以至于把老师的批评信号淡化了,这样自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老师能在适当的时候,单独找该生谈谈,让他觉得老师的批评是出于真诚,是一种善意的规劝,那么他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那该有多好啊!

第四。批评要把握好分寸。适可而止。青春期的孩子,最讨厌长辈们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老师批评学生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不要让学生感到压抑,感到无奈。因为批评不是以势压人,批评应该以理服人。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反省错误留有适度的空间。老师是否这样想一想:我为什么要批评他7我想通过这次批评达到怎样的效果呢?想好了再去做,难道不也挺好吗?

第五。批评要讲究成效。以求改变。毫无疑问,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批评的方法得当,就会产生成效。老师批评学生应该考虑:怎么批评,什么时候批评,批评时采用什么样的口气,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批评效果,等等。如果老师的做法学生乐于接受,那么,学生不仅能够改正错误,同时还有利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师生感情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六,批评要用称赞作开场白,拉近距离。即便是批评学生,也不免对其闪光的地方发自内心地进行赞扬,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改正错误。肯定其优点,批评其缺点,利用其思想的积极方面战胜消极方面,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也容易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殷切的期望和博大的爱,并且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第七,批评要注意严肃性,避免冲动。青少年阶段毕竟思想还不成熟,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会让学生不堪重负。老师可以严肃地指出这种错误会带来怎样不良的后果,无论学生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老师都不能感情用事甚至暴跳如雷以至于惩罚学生,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然而,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并要及时吸取教训,使这类错误以后不再重犯。

批评的艺术 篇4

一、乔治•吉伊根的艺术教育理念

为了使教师在学校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艺术批评教育的作用,更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和有利于教育策略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颇为重要。吉伊根“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基于批评的艺术教育实践提供了具有指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价值前提,他明确指出:“批评不是当作一种评论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探索的方式。”[4]这里的“探索”包含三层意涵。

第一,强调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批判性解读,探寻作品中所暗含的社会观念、价值和信仰,将审美体验放在它所在的社会背景中感受,研究审美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分析作品与自我的关系,不仅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也促进他们确立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积极的自我认同。[5]诚如吉伊根所说:“批评探索为自我理解和社会理解的培养提供了可能。”[6]可见,他把艺术批评的侧重点从评价艺术本身,转移到通过理解和鉴赏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上来,凸显出由艺术表达到社会批判、由艺术创作技巧到艺术评价的重心位移。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问题导向为主脉,对艺术作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发掘和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教学并非单向传递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共同交流讨论,实现知识、价值建构的双向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7]

第三,应把艺术作品的含义和价值放在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来解析,这需要学生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艺术进行外延性的、扩展性的交往活动,这就涉及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意识以及追问和比较的自觉。故而,既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要重视学习内容的多元文化取向,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吸纳不同民族、种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8]吉伊根还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艺术,而且应学习当代艺术,还要学习审美艺术和应用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9]可以说,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人文历史和文化背景等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学生主动探究、整合多元文化的过程。

可见,“探索”意味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确立了学生是教育的原动力和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转变为主动探究的主体。“教”始终围绕着“学”来开展,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构建过程。

二、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艺术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推崇创新合作,主张以开放、平等的态度尊重和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并保有其独特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视野,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受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吉伊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不仅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此,应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对教育质量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具体体现,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HerbertRead)也说:“对一个生命负责的责任寄托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对他们不应有丝毫支配的迹象。”[10]因此,这样的教育理念更应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去贯彻。反观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现状,在诸多方面尚存不足。例如,我国惯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不善于独立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忽视了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提高素养等方面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而造成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越来越倾向于“教与学”的双边方向发展,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变得日趋重要。所以,要顺利地实施教育措施,首先应切实改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唯此,才能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真正有效地改革艺术教育的课程,落实艺术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以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

(二)引导学生由“欣赏型”向“批评型”转换美的感受是一种主动探求艺术作品内涵的过程[11],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并非对其做简单的评价和判断,也远不是表达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是通过主动探寻其含义和价值,从而表达对艺术的洞见。吉伊根说:“一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是批评探索的开始,这种体验绝非被动的,而是包含了一种主动探寻其含义的行为。”[12]他又说:“只有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到了个人的理解,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艺术作品中蕴藏的价值。”[13]因此,在艺术批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探索方式,让学生直接体验和挖掘作品的价值,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表达、共享和思考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个体反应。在艺术的学科课程体系里,艺术批评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长期被忽视。在我国当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只有艺术欣赏而无艺术批评教学。课堂讲授内容基本上是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形式分析和艺术审美欣赏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艺术作品的主动反应之中:第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某一件作品的见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与众不同的看法。这样,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亦可从他人的见解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精心挑选一些在内容主题、艺术风格等方面类似的、有一定联系的艺术作品,比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让学生进行深入比较和判断,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洞察能力。第三,教师还可以选择某些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信念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同的、能引起争议的作品进行分析。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与方法对作品加以探究,借助感知和感悟的方式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持之有据地鉴别和评估艺术的戏剧性文本、谜语性特征及其隐含的意味与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时代以及文化做出恰当的批判”[14],还可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批评主体的艺术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断力”[15],从而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三)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思维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能力又是教育的结果。自主意识是主体素质结构的活力基础,学生自觉地认同教育目标并内化为自身的目标体系,主动地驾驭自身素质的建构过程,是教育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实现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吉伊根说:“与艺术理解密切相关的是从艺术作品中感受个人的意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为个人的观点创造了可能性。”[16]因此,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运用开放性、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作品深层的意蕴,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艺术教学中,过分强调学校教育的就业目的,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化,教师也只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艺术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以及艺术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因为“鉴赏艺术并非被动地接受艺术所展示的东西,而是进行着积极能动地再创造”[17]。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结合学生的相关专业设定一个主题,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能够挑战学生价值观和信念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围绕这件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通过因特网、图书馆、博物馆等查询和收集有关作品的资料,然后进行独立研究,通过分析和综合形成个人观点;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形成小组共识。尔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反应,着重以联想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解读作品,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刺激和驱使他们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投入到不断解决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良性循环中,为深入探讨创造条件。一件艺术作品可以引发出文化的、经济的、科技的等等话题,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探索,始终保持开放性的审美态度,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碰撞出新的观点和思想。其次,除了引导学生对作品本身的分析讨论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到审美类别、历史文化和美学观念等宽泛语境中进行审视,在事实证据和逻辑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评判思考,从而体悟它们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意涵。再次,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联系到自身,从而提高自省、社会批判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建构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艺术对象的评价,同时也是批评主体改造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18]。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自我完善,同时,也给他们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大脑注入“激活剂”,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之束缚,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体现后现代艺术教育的互动特征。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视觉艺术教育资源,重视课堂教学与校外艺术活动的互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民间画廊、艺术展览、欣赏歌剧等,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视觉艺术知识体会艺术所带来的各种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构建新型的艺术课程体系虽然各门艺术学科自身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与此同时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通过多门学科的渗透才有助于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升华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吉伊根说:“艺术批评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化,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之间存在相当的交叉和渗透。”[19]艺术品是以特殊的形式展示深远涵义的集合体,它可以从表面和暗喻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如果只是从表面上来领会艺术品,就无法领会视觉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与理念。要让学生理解艺术品所展示的视觉暗喻,需要培养学生解开这种象征意义的能力,而通过艺术史、美学等课程习得的知识与价值观念恰恰能保证学生这种理解能力的增长。

近些年来,我国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从整体上来说已丧失了“素养”,而只剩下狭隘的“艺术”。虽在大学里实行学分制,设置必修和选修课,但在艺术教育的各门课程的设置方面仍不尽合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艺术课程结构的合理构建。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从课程的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高度来认识,运用“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方法来设置课程。例如可以以艺术批评教学为主要内容,再与艺术鉴赏、艺术史论、艺术技法等几门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同应用于课堂实践。综合性艺术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原有的分科课程整合为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这种综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某一学科的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

这种艺术课程体系可以统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门艺术学科的内容,力图通过多种艺术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为学生综合艺术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以期在互动互补中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性。可以说,它重新审视了传统的学科分类,改变了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线索组织教学,致力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上,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目前高校的艺术课普遍比较重视西方的艺术欣赏,对本民族的、民间的艺术关注较少;其次,对拉美、非洲等少数民族以及非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关注甚少;再次,对于当代生活的视觉文化,包括时尚、影视、网络、动漫等诸多的视觉影像、大众艺术以及通过网络等其他形式呈现和传递的艺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合理地分配各类课程的比重。

批评的艺术 篇5

一、对“适当方式行使批评权”的解读

1.批评是一份责任

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讲,“批评”天然就是班主任甚至科目教师的“权利”,这种权利自古至今也从未废止过,这种权利是一名老师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需要。教育部的该项规定是旨在对那些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班主任提出的职业要求。批评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放弃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就是不称职的表现,是种失职行为。不是说学生难管,班主任就可以不管,而是必须管。

2.批评是一门艺术

教育部的规定,仅仅是班主任有权采取“适当的方式”批评学生。那么什么是“适当的方式”?教育从来就是一门高深的科学,是一门奥妙的艺术。班主任即使行使正当的批评教育权利,也应当具有科学的精神、艺术的气息和温馨的体贴,更何况面对的是世界上没有的第二个完全相同的人。采取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学生,每个班主任的理解和实施是有差别的,不过用“艺术”去行使“权利”,更能实现教育权利的有效性。

3.批评是一种爱

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为一名教师是应该给学生多一点爱。特级教师张爱姣又说:“好生要严爱,中等生在关爱,差生要偏爱。”可见爱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表扬、鼓励学生固然是一种爱,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表扬甚至会起反作用。相反,有时恰当的批评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也是一种爱,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二、批评艺术策略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机不同,效果则不同。那种一见到学生有了问题,老师的气就呼地上来,劈头盖脸地一顿发泄,大多是无效的批评。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适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考虑学生的心理情绪

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偏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此时的一些想法与行为也会显得极端,并缺乏理智。倘若老师在学生这种情绪下实施批评教育手段,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火上加油,造成“顶牛”现象,最后连老师也被牵入其中,原有的问题未解决,又产生新的问题。只有设法使学生的兴奋平静下来,再进行批评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有一次,笔者正在办公室备课,学生小周哭着来报告:“班长骂我是聋子。”其表情甚是委屈、激动(因为小周的听力不好,一直戴一个助听器)。笔者喊来班长,而班长也是理由充足,十分委屈:“他自修课说话,警告他,制止他,他还是说话,他不服从管理,当然要骂他。”对此怎么办?倘若各打五十大板,他们都会固守自己的委屈,肯定是口服心不服,收不到好的批评效果。于是笔者说:“老师会把问题处理好的。”笔者叫小周先回班看书,留下班长跟他谈谈班级工作,了解近期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待他心平气和之后,笔者对他讲,“作为班长能随便骂人吗?同学不服从管理固然不对,但你不能因为他错也跟着错啊!班长应以内涵服人,而不能以粗暴服人。”经教育,班长承认了错误,并表示要向小周道歉,笔者又找来了气息已平的小周,双方承认各自的错误互相道歉,握手言欢了。

2.注意批评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不适宜在公共场合指出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是,当众揭学生的短处,会使学生无地自容,抬不起头,产生逆反心理,不接受教育。就可能发生的对批评不服的“顶牛”现象。

在一次“三项竞赛”总结班会课,值日班长在总结各组打扫情况时,点名批评了第一小组小赵同学。没想到小赵同学“嚯”地站了起来,直着脖子大声叫道“你们不要血口喷人!”可能是他又意识到笔者的存在了,立刻坐了下去,低着头一言不发。笔者想,当即给他一顿批评,他是不会接受的,即使真是他错,也会一错到底,不如先冷处理。课后笔者把小赵同学叫到办公室,直接告诉了他为什么不在教室里批评他的原因。他忸怩了一会,脸红耳赤地道出实情:“那天是我没有把包干区打扫干净,给学生会扣了分。可是当着那么多同学我如果承认多没面子。”对此,笔者肯定了他还是能正确判别事物的对错,也严肃批评他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产生的不正确言行。经过笔者的批评教育,他主动提出第二天自己在全班作书面检查并在下一次值日中,自己多做些事情,以弥补自己的过错。

3.强调针对事实,注重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上为转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个性差异是很大的。一般来讲,外向性格的学生犯了错误,过轻的批评,如隔靴搔痒,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性格内向的,略重的批评往往使之痛不欲生,极大地伤害其自尊心。同样的错误,批评也应有针对性,要区别对待。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以及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批评教育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一次,班里的小朱同学和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顶牛”,拒不接受老师的批评。笔者找这个学生谈话,由于此时他有一种逆反心理,加之他的倔强性格,笔者强迫他向老师认错,显然不是最佳办法。考虑到小朱同学性格虽然倔强,可讲起道理的时候是一帆风顺。所以笔者设法选择了一个较好的角度,笔者先表扬他以前尊重老师的种种行为,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样便在他心田里注入了兴奋剂和镇定剂,为使他接受批评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接着,再指出他这次不尊重老师的错误,进而讲道理、摆事实,引导他认识错在哪里,使他明白为什么是错的。最后,他高高兴兴地去向那位老师认错。试想,对这种比较倔强的学生,如果不是从表扬的角度而是从批评的角度去处理他,那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4.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批评的用语

学生自尊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青少年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特别强烈,但往往比较幼稚。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过多的、过重的或不恰当的批评指责,常常使学生丧失或缺乏个人自尊心,以至于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老师在批评教育过程中,要特别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向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直来直去”虽然很坦诚,但如果在批评的时候使用不当,会让学生觉得很不尊重,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老师与同学之间的隔阂。以下是几种典型的不当用语:

(1)挖苦式批评。中学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理解和帮助的愿望非常强烈。班主任若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挖苦,则只能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有可能使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消极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防御。

(2)比较式批评。有的班主任喜欢说:你看看某某某学生,学习成绩那么好,再看看你的成绩,总是拖班级后腿。这种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警醒学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获得好成绩。然而,这种比较式谈话如果运用得过多、过滥,很容易使效果走向反面。

(3)要挟式批评。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与非学习任务繁多,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又比较差,故有时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若就因此大发雷霆,对学生批评道:必须在某某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完不成,则要如何如何。这种“限期整改”的谈话方式只能拉远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5.批评需要融入真情

学生之心虽然纯真,但在他做了错事之后,往往因为紧张和害怕,而将其心灵的窗户紧紧地关闭上了,唯有老师送去感情的春风,学生那封闭的心灵之窗才能为你而洞开。所以对于犯错误的同学,老师要从内心去了解和懂得他们,给予的批评必须融入一种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爱”,那么这种感受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相反,如果我们的批评等同于一种暴力,那么孩子的心是瓷器,打破后留一地狰狞。老师对学生使用暴力,等于在学生心里播种暴力。

小陈是笔者班里一位非常特殊的同学。单亲家庭,人相当聪明,但是就是不读书,而且母亲也管不住。他以前经常上网吧,甚至旷课。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得知内情后,笔者就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主动和他多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关心他,每当他犯错误时,笔者总是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 。他看到笔者对他不嫌弃,较耐心,就对老师慢慢亲近了,于是笔者用感情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渐渐地,笔者觉得他把笔者当亲人一样看待,有什么想法先和笔者说,想干什么先征求笔者的意见。

6.批评需要结合表扬

犯有错误的学生,老师对他们如果只是批评、指责,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厌弃自己,有必要通过表扬唤起自信心,通过真诚的信任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和真心,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这时的批评,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鼓励。

批评的艺术 篇6

关键词:幼儿批评艺术

每个幼儿都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殊的一面,他们的心灵比较稚嫩,没有社会经验。粗暴的惩罚不但会伤害幼儿的身心,还可能改变幼儿的人生道路。因此对幼儿的批评要讲究艺术。

一、对幼儿的批评要有依据和限度

幼儿犯了错误,对其提出受到批评的原因,帮助幼儿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时,不能过度批评幼儿,甚至翻起幼儿的旧帐,这样容易使幼儿幼稚的心受到伤害,容易形成畏惧、惊慌、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

二、对幼儿的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确当

第一种就是“打”和“拉”的方法。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幼儿时,可以先对幼儿 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然后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让幼儿知道你并不是总看到其不对的地方,好的地言也能补看到,这是“打”和“拉”的方法。我常听同事们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我一听到这种话,就想到“常常批评”而没有效果,也许他们每天都是用同样的“台词”在批评孩子,没有效果也就理所当然了。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老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种就是冷处理的方法,即采取冷落或沉默的方式,让幼儿知道由于自己犯了错误,才惹你板着脸或不理睬,这样可以使幼儿自我反省。有些幼儿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理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信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己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第三种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这种批评较缓和,要求批评者平心静气,以温和的口吻进行说服教育。适用于反应快、脾气躁、情绪易被激怒及那些“吃软不吃硬”的犟幼儿。例如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班上其他小朋友哄然大笑,你可以用“幸灾乐祸”这个成语批评哄然大笑的幼儿,解释“幸灾乐祸”这个词的含义,就是看到别人碰到困难,比如摔了一跤,不但不去帮助他,反过来还去笑话他,用这样的道理去批评幼儿,既能使幼儿知道这种行为的错误,又能使幼儿知道别人困难时应当给予帮助而不嘲笑。

第四种方法是注意使用身体语言,当批评幼儿时,你应当眼睛正视幼儿,握着他的手或抚摸着他的头,这样能够达到恩威并施的效果。一方面对他批评,另一方面用身体语言表达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使幼儿认错的勇气大大增加。

有一学者去美国视察回来,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美国幼儿教师骂人方式实在非常高明,绝对不像我们某些老师只会大吼大叫。他们常常自己先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齐高,然后慢慢地牵着小孩子的手,开始温柔的说活。这时,小孩子对老师的这种姿势,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而新奇,对于老师说的内容自然会听得很清楚。”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发挥效果,主要是“这一蹲”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幼儿和教师贴得更近了。尤其对于调皮儿童,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亲近,当教师蹲下来和他的视线交流处在同一高度时,他们觉得教师是多么的亲切可爱,自然而然地,你训诫他的话也就很容易听进去了。

第五种方法是鼓励的批评。有些幼儿自卑心理很强,对他们的要有层次,逐步深入的批评,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耐心等待,批评话语要带有鼓励性语言,还要抓住他们的优点,不断启发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如果直截了当,语调激烈,反而会使他们自卑心理加重。比如幼儿写数字不好或老是写错,切不可用夸赞别的幼儿来贩低自己本己有自卑感的幼儿,你可以说:“你写错了没关系,多写几遍肯定不会再写错,你写字的态度很认真、姿势也很正确。”对他多关爱多帮助多鼓励,在关爱和鼓励中提出批评。

三、批评或惩罚幼儿要适时

也就在于是说批评幼儿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对不肯认错的调皮幼儿,由于他人们自我意识较薄弱,事实不摆在眼前一般不肯轻易认错。幼儿初次犯错时,要及时批评,绝不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姑息迁就。同时要允许幼儿反驳,以便明白他们的思想,批评时才能有针对性,及时批评不但使这些幼儿在错误面前心服口服,还可以有效地纠正他们对待错误的不良态度,对有些较文静的幼儿,当着许多从或外从的面批评幼儿,就会刺伤幼儿的自尊心;如果吃饭时批评或惩罚幼儿,会影响幼儿进餐情绪,不利于消化,影响身体健康;睡觉前批评或惩罚幼儿,就会会幼儿郁闷而寝,影响睡眠,甚至会形成失眠等不良毛病。

四、批评要注意频率

批评的艺术 篇7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我们认为,批评,作为一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所有的方法一样,只要运用得当,运用得艺术,同样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

为此,本文主要就班主任批评艺术,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批评时应遵循的原则

1.态度诚恳的原则

批评学生,必须是真心实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能因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触动,丢了面子,把心中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进行挖苦、讽刺。批评要让学生体会到爱心和关切,从而真正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

2.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同样道理,教师批评学生,评价也要客观,对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夸大,也不缩小,不但要明确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还要帮助找出改进方法,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正自己的错误。

3.留有余地的原则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既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一种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

4.刚柔相济的原则

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用刚制柔,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特别是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任,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莲柯曾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批评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二、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方法

根据学生错误的性质和学生的个性,选择合适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种:幽他一默。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批评学生也是如此,有关调查表明,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幽默一直名列前茅。用幽默的方式批评学生,能使问题点而不破,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有一次,一位教师去上课,虽然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但学生始终没有进入角色。有的学生在谈笑风生,有的学生在静观窗外,还有两位学生在伏案而睡。看到此情景,这位教师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先咳嗽了一声,然后略带笑意地对大家说:“如果那位聊天的同学也能像那位观看窗外景色的同学那样保持安静的话,就不会影响那两位睡觉的同学了。”教师幽默的话语真可谓“一石三鸟”,一阵笑声之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第二种:旁敲侧击。批评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轶闻传说来讽喻说理;或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引起对方联想、比照;或讲个小笑话,启发对方去思考,这种批评方式可称作旁敲侧击式。如:一次公开课,老师提出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回答。但是有一个学生举手,同学们都低着头。有少数几个同学有意见想表达,但慑于许多老师在听课而有些犹豫,课堂气氛趋于沉闷。老师急中生智,巧妙地借用刚刚学过的契可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套中人”对学生进行了批评:“谁说我们是别里科夫?不!我们永远不做缩头缩尾的别里科夫。”许多同学经过老师这么一番旁敲侧击,终于举起了手,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第三种:假装糊涂。有时候,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在语言表达上有意识地“糊涂”一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某班的语文课代表一向守时观念很强,虽然家离学校很远,但是从没迟到过,然而这天迟到了。按照班级常规,班主任要在例会时点名批评。但班主任并没有批评他。第二天一大早,他主动来到办公室,很不好意思地对班主任说:“老师,您忘了点名批评我了。”一位伟人曾说过,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我们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就是要认真,上面提到的假装糊涂,只不过是在“认真”中多加了一点灵活罢了。

第四种:正话反说。古语说得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太极拳理论讲究的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故意正话反说,反而更能成功,这就是反语的妙处。如: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站队上体育课,学生们总想偷懒,老师明明看到有几位调皮的学生不愿意站队,却故意大声说:“看!某某同学站得多好,真像小军人。”一句妙语使那些不认真站队的同学猛吃一惊,他们不由自主地站好了队。使学生在“表扬”中感受和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批评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暗示批评、渐进式批评、外爆式批评与内爆式批评等等。这里只是举例,是为了说明我们在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准备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批评中注意的问题

1.欲抑先扬。批评之前,能找到批评对象的优点进行表扬,造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再指出其问题时,往往易于为对象接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