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填写指南(精选6篇)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填写指南(精选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全国教师管理系统】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1

东方金鸟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注册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外商独资企业,以教育软件开发和发展远程教育网事业为主要经营目标。东方金鸟企业集团旗下的北京东方金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制自主版权的教育软件,是东方金鸟这个面向中国教育的全新企业集团的技术核心实体。公司独具匠心设计开发的远程教育系列产品,在业界被得到充分认可。企业集团采用开放和合作的方式,建有针对不同客户目标的远程教育运营平台,提供给各地优秀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开展远程教育业务。企业集团以推动中国教育发展为己任,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与教育主流媒体进行高端合作,建设了服务全国的、独具特色的远程教育互动服务平台――东方金鸟远程教育网。

一直以来,我们以优质服务和一流的技术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赖,其业务遍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宽带多媒体平台、语音与数据传输等多个领域,与多个部委、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及银行、石油、煤炭、保险、邮政等行业、大型企业开展了多层次合作,目前已成为中国领先的远程教育服务提供商。

在业务蒸蒸日上之时,公司又与在基础教育界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流教育媒体达成深入、广泛的战略合作,这必将对公司的品牌建立、资源组织、渠道建设、终端销售、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面向中国教育的、开放共享的东方金鸟师生互动网络平台正在茁壮成长,一个旨在建立我们在业界的影响力、领导力和对中国教育事业推动力的全新的“中国教师报-东方金鸟行动”已经开始。

2007年公司成功联手风险投资,为东方金鸟远程教育业务的快速腾飞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公司的主要管理团队成员,有创办中国首批著名的远程教育网站的经历,有利用互联网联合各大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远程教育运营的成功经验。向中国教育界提供真正符合国情的实用软件产品和服务,是我们孜孜追求的梦想。

【公司远程教育产品】

我公司提供的软件产品包括教师备课系统(课件制作个人版和企业版)、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针对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的E-Learning远程学习系统、网络视频加速系统、网络视频教学和视频会议系统、远程考试与资格认证系统、网站系统以及与硬件厂家联合生产的手写笔备课系统等,主要产品能提供面向英语国家、台湾地区以及东盟的英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及Big5繁体版本。这些产品完全符合中国网络教学实际需求,使用范围为中小学、大学、成人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和企业教育培训等。我们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

网络版课件制作系统,在普通28.8K拨号上网的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将老师用粉笔、黑板在课堂上的讲课过程,在电脑网络上得以原貌重现。在宽带网络上,它具有视频、动画、现场摄像等表现功能。个人版不追求高压缩率,可以提供多路视频、录屏等高端功能。

网络课程开发采用屏幕实录和指示笔授课方式,制作过程非常简单,传达信息充分,课件画面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备课、录入、美工、技术合成等复杂程序简化为“课件生成”一道工序,教师不必学习许多计算机知识便可以在学校或家里直接制作课件,被北京教师称为易学易用的“傻瓜软件”。

支持批量制作大量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将授课内容制作成光盘,适合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资源中心运营。针对优秀教学课程,批量生产电子教案,速度快,质量高,可以节约大量费用。

完善的远程教育学习管理运营功能:具备了E-Learning系统运营中会员管理、收费管理、学习管理、教学管理、作业答疑考试管理等综合管理功能。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具有不同的版本细分,为学校、企业、培训机构量身定制。

部分产品近期还荣幸地被教育部、电子信息产业部主管部门评为“中国远程教育教学平台解决方案推荐使用产品”。

【公司的远程教育运营服务】

公司推出了服务全国教师和学生的“Q学网”――一个全新的远程教育新模式运营平台,受到教育部媒体《中国教师报》的热情关注,在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这是我公司自2005年开始自主研发的“东方金鸟远程教育平台”,它改变了中国远程教育多年来以“网站”为中心、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运营模式,建立起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新型远程教育运营模式。东方金鸟远程教育平台一经推出,立即引起行业专家、教育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2

【关键词】教育管理 信息化 教育治理视角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27-02

我国教育体系整体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教育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则需要开展更加高效的顶层设计。所以,为了能够让教育管理信息得到全面的优化,就需要对教育治理视角进行顶层设计。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1.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状

在2010年、2012年颁布了《规划》与《纲要》,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都取得了较为长远的进步;教育部在2013年出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为《方案》),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突破点,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路线图、主要内容、总体目标以及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设任务进一步的明确,全国各个学校的学校经费资产、教职工、学生以及办学条件等,都在进行全面的应用和部署。这几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国家的集中投入下,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个阶段的应用与建设下已初见成效。国家和省级建设工作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时逐步推进,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互联网直接接入,基础数据库以“一校一码”、“一人一号”的基本原则建成,包括全国的教职工、学生、中小学校舍、教育机构、高校学生的就业和学历学位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联网办理学生网上转学业务,学生最新动态的更新,可使家长方便、及时的获取最新信息。在学生就业、考试招生、遏制数据造假和教育经费监管等方面,这些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前进,学校也不断挖掘其应用价值,使其在各学校、地区都呈现出全面性的应用和建设。一些省市将系统应用与业务管理相融合,依靠国家教育管理系统的应用扩展;一些县、市级的地区也建立了满足要求的区域化教育管理平台。降低了在学校宣传的成本。某些学校会将信息管理移至实验室或课堂,为了给教师、老师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学校可将管理和教学结合起来,及时的分析学校的师生教学和管理技能。在这些学校和地区,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会随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支撑而改变,为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经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中的问题

2.1协同性问题。

国家教育信息管理的初步建设已取得逐步进展,如果将其与各类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体系相配合,并将其置于体系中,则此系统的功能能充分的发挥。目前,各线条建设、各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需要进行协同。国家教育系统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各个元素不能准确的对功能进行定位;各个任务也不能明确的进行分工;各个主体的义务、权利不够清晰。根据《方案》的推行和实施来看,国家层面还是重要的着眼部分;《方案》提及的学校和地方的建设,更多的是需要学校和地方配合教育部,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对于学校和地方的权利,关于《方案》的全面建设,并没有进行全面的阐释,地方和学校的建设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建设思想也与国家不一致,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会时常发生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逐步转变为某个主体或某个层面的任务。

2.2数据的应用服务和准确性的广泛性问题

教育管理系统的数据准确性会被建设全责、功能定位等影响。以往的信息管理系统之间都是独立存在的,数据不能共享,缺乏权威性、连续性、统一性,系统管理是根据业务线索和教育类别进行建设。由于数据采集不专业,会导致统计学校数量、学生人数的数据不准确。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经费的比例也不合理。教育经费应以项目的建设为主,缺少维持项目维修的经费,导致项目建设难以维持及完成。尽管目前一些企业对教育管理系统投入建设资金,但政府才应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主体力量,且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还尚未明确,所以,一些高品质的企业对于教育系统的投入还是持观望状态,市场未被完全激活,该领域的建设企业中存在许多鱼目混杂的现象,影响了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

3.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方法

3.1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确定的下一阶段的目标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提出了对于我国教育系统的新标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治理,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是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系统为解决难题、适应形势变化、全力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及转型。“管办评”的分离是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基础,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其突破口,构建社会、学校和政府的新型关系是其核心,建立运行有效、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体系制度是重点,形成一种格局为多元主体、职能边界清晰的形势。此格局的核心由以下三者构成:以社会为主体的监督、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加快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的推进,实质上要让以上三大体系分工清晰、分而不离、相互制约、独立运作。

3.2面向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

“教育治理”指明了教育建设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推进教育治理必须以教育管理的顶层化作为基础。服务是最重要的核心,使各主体都能充分认识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凝聚建设教育管理的认识;应充分尊重各主体的实际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分离各类指导思想,从而调动各层的积极性;坚持核心业务统一、数据共享,实现教育核心业务上下统一,极大限度的发掘教育治理的功能潜能。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从保障、服务、应用。建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目标。《方案》中建立了有关全国教职工、学生、办学条件以及学校经费及管理系统的决策与规划支持业务管理系统,应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加强对教职工、学生的管理,办学条件及学校经费在学校和地方的建设。教育部通过对核心系统的统一开发,供学校和地方免费试用。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地方行政教育部门应做好核心系统的部署,建立基础数据库,用来实现教育系统的数据更新,用于开展各种特色教育系统的建设,可使信息技术在后勤保障、教学科研、学生教师等项目中的广泛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核心系统成为基本建设的主干,各特色系统覆盖各教育机构和各教育行政部门。

3.3推动和支撑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应用目标。

实现基础数字和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的全国共享,引导各级教育部门开展公共服务、评估评价、监测监管、决策支持、业务管理等五方面的应用,积极探索创新应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公共服务变得人性化,使数字分析变得即时化,使评论主体变得多元化,使数字获取变得伴随化,使决策支持变得科学化,使管理过程变得精细化,让教育管理在政府支撑、职能转变,推动教育管理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政府的教育决策水平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五项应用”在各级教育部门全面覆盖。

3.4助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服务目标。

各级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管理各类学校教学的各项事务,直接管理每个管理人员、学生和教师,提供高品质的个人管理、学习、教育空间,调动每个管理者、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在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的衔接,打破个人空间,每个管理者、学生、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系统的应用、建设者。

3.5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保障目标。

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在全国教育管理系统中被明确。探索可行的机制,调动企业、社会、学校、地方对于教育管理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机制。教育部的职责在国家教育管理体系中是对全国教育管理规范化,指导教育信息管理在各地教育机构的实施和推动。其主要任务为:建设全国管理系统的安全支撑和公共技术平台;开发教育系统和全国信息核心系统业务;建设国家教育系统数据库;出台接口系统核心标准;推动各级教育系统的公共服务、评估评价、监测监管、决策支持、业务管理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4.结语

加强改革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是现阶段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矛盾、有效推进教育治理的重要路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同时还要不断教育机制。让学校的管理目标更加明确,让顶层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只有这样,其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效果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雅奇。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考试周刊。2016(38).15-23

[2]练晓涛。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几点思考――以钉钉在我校的应用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0).68-71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3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规划》指出要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2015年,85%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统计和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基础信息库,开发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分析系统和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在建设和应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4

袁贵仁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和国力竞争的前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工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支撑和保障。没有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他强调,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工作,教育管理信息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延东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之所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三部委又专门就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进一步进行部署,就是因为这项工作实在太重要了。目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教育管理信息化加以解决。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好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学生、教师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动态数据,对于加强教育监管、辅助教育决策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要求,要加快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教师和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服务平台。一要着力建好基础设施。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前提。要以国家、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全国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要切实保障数据准确。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要在全国实行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建立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三大基础数据库,为每一名学生、教师和每一所学校及其资产建立全国唯一电子档案,确保数据准确,有据可查。

三要不断强化应用服务。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推动系统在国家、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五级的应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安排,对学生资助计划、义务教育营养餐计划、学生异地转学流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等工作要以平台中的基础数据为依据。

四要全面落实保障措施。这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条件保证。要理顺工作机制。各省市和地方要建立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协调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把手要亲自负责,做好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配合协调,按照任务完成时间倒推工作进度,明确分工,加强督查,责任到人。要加强队伍建设。地方要建立两支队伍,即以业务部门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应用队伍和依托各级教育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服务队伍。要保障经费投入。财政部已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各级行政部门也要加大经费投入,同时,建立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把系统建设、系统应用、人员培训、信息系统升级、信息安全建设、日常运行维护与服务等支出纳入年度预算。

袁贵仁特别强调了正在部署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他指出,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中央领导同志和社会都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系统主要对学生学籍、转学、升学等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全国联网实现对全国中小学学生动态监管。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将统一采用教育部开发的系统,年内全部建成。各省(区、市)要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系统部署工作,在9月底前完成全部学生数据的采集与入库。现在使用自建系统的省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纳入教育部系统开展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各地市、县和学校要积极开展系统应用,将系统纳入日常学籍管理工作,通过系统完成学生升学、转学等工作,实现学生学籍的信息化管理。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常态管理;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51-03

一、引言

中国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受益者、推动者,抓住教育信息化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驱动,在发展顶层规划、推动方式、工作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1]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是一项国家事业、全民事业,也是最重要的民生事业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近两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无疑就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教,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力量、途径和标志。[2]学校教育信息化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关系着国家信息化教育重大决策、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应用。教育信息化创新是指学校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信息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

1.信息数据管理体系

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数据管理体系。信息数据管理是一个信息数据流动的过程,各级各类部门必须做统一的数据库,不同的部门负责整理和管理信息数据。第一,省地县学校做统一的数据库,有一些业务系统相对独立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同步数据应用。第二,全国统一编码体系,全国各级各类专业、装备、教师、学生实现唯一的终身核心编码。第三就是跨部门的对接,如与公安部门对接,互利互惠,防止编造性信息,与教育部提供的学历信息、社保就业信息等的对接。上述基础数据库的三个方面的同步应用、统一编码、跨部门对接等对我们学校教育信息化来说避免了重复性。学校教育信息化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利于促进各级教育机构的同步应用,是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2.信息系统整合环境

信息基础数据库通过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操作,形成具有执行力的数据。国家规划的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有5个大类,20个左右信息系统,三四十个可操作化的业务体系。并开发和部署了各个省级的管理系统。学生类的管理系统有6个,包括学前教育的管理系统(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基于各类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的管理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教师类的管理系统有教师通用管理信息系统、教师专项业务管理系统;学校类系统有四个,包括学前教育机构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系统、中小学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资产办学条件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校资产办学条件管理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有三个,包括学校规划与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信息系统;还有其他业务类的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各类电教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变成可用、可操作化的一个信息化环境。

3.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2015年6月甘肃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方便于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应用机构的登录管理与应用。甘肃省全面完成了省级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对接了包含学前教育管理系统、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系统等7个部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了甘肃省义务教育人口监测系统、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管理信息系统等6个省级系统。2015年5月,我省作为全国试点省份,开始升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预计于6月底全面完成。随着教师信息系统的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职称、接受培训情况全部记录在册,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将更加科学有序。

通过对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高度认识,使每个系统的数据资源建设具有持续的动力来源,资源充分涌流,学校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角色定位,转变机制创新管理,制订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三、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的建立与维护

1.学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动态管理

2012年3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驱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顶层设计形成。2013年5月,甘肃省开始部署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采集的培训,逐级培训,有序进行数据的采集。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学籍系统的操作,加强学籍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加强了对学籍系统的动态管理,向应用驱动转变。2014年1月10日全国联网试运行。2015年1月21日,教育部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国中小学生发放了正式学籍号,实现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一人一号”,标志着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入新的应用阶段,将在中小学招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籍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建立与维护

学籍信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认识到当前学籍信息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学籍信息存在缺项、有误、未更新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于2015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问题学籍处理和建立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通知》[3],建立全国教育技术服务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培训,通过手机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家长、教师、学籍管理员之间的沟通平台,再次核对学生学籍信息数据,确保学生学籍信息质量,更好地发挥学籍系统效益。在数据的核查更新中,着眼于学生信息的真实现状来分析处理,以疏导的方式解决问题,确保学籍系统的动态管理。

本次核查中,现住址以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户口本为依据还是以房产证为依据?填写标准有14项,学生现在居住的地址,具体到村庄、街区门牌号。现代家庭的住址,由于有多处居住地、家庭成员不在同一户籍等原因,趋于多元性、多极化态势。在多变的元素中,探索统一要素,促进学生信息数据核查管理的准确。在实践操作中,分析数据是关键,学生现住址,就同一学生、家长的口径不同,以爷爷奶奶的居住地址,或以父母的,动态变化较为复杂,房产依据变化大。以户籍户口分析,由于部分家庭居住的变动、家庭成员的变化等因素,地址信息数据没有及时更新,较为陈旧,但统一信息数据的因素确切。本着要求家长携带家庭户籍簿核查与确认为基本点,以当前学生户口所在户籍户主的地址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现住址,并分析确定其他信息,来综合处理。本着认真的态度与学籍管理人员的同仁们探讨问题,通过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上下交流衔接,以学生就近入学为原则,确定为学生现在真实居住的地址。

在家长核查学生信息过程中,家长对信息安全等问题表示担忧,在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关于“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有关问题予以答复,并逐步优化了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性能。[4]“确认表”上传的目的及意义在于作为电子档案存档,互促互建,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班主任帮助有困难的家长拍照上传“确认表”,能够有力疏导学籍信息的核查进程,并促进家长提高对学生学籍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真实、准确、完整,能够有力驱动学籍数据的建设,全面提高国家教育管理决策水平,为教育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支持。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建立长效的核查机制。教育信息化学生学籍采集的数据得到进一步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提高学校学籍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做好数据,用好数据。以用促建设,将教育信息化管理深度应用到信息化教育教学决策中,开展日常教学管理,提供精细化服务,提高应用常态化,提高教育现代化。

四、基础教育资源及平台的管理与应用

1.两级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驱动应用

2012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全面推进了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2014年国家云平台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晒课活动,各地积极行动,汇聚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甘肃省电教系统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建成了“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截至5月底,甘肃省报名晒课教师位列全国第六,晒课数位列全国第四,教师参与率位列全国第一,有效地支撑和推动着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2014年甘肃省通过服务平台成功地举办了首届甘肃电信杯微课教学大赛,云平台引导教师多维解读微课、学习制作微课2552节。全省小学组489节,获奖率为39.66%,本校参赛12节,10节获奖,获奖率为83.33%。我校取得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各位教师从微课教学中获益。微课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促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学到关键的内容。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优于“课堂实录”制作的微课,“课堂实录”制作的微课往往陷入看别人学习或看热闹的尴尬境地,而“运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更适合学生自学,积极引入微课,助力高效课堂的建设。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如何深化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2.“互联网+移动端”的学习模式

2014年7月成立“甘肃教育移动学苑”微信公众平台,打破空间限制,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形象展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管理班级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学习的渠道,为家长提供了指导,教会家长如何辅导孩子,是我省推动探索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一种有力尝试。探索出了“互联网+移动端”的学习模式,荣膺2014年甘肃十大重大信息化事件,在全省深入推进了“网络空间人人通”的建设进程。2014年9月5日甘肃省教育厅启动了“甘肃教师学苑”,由网络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组成,可选择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和混合交叉的方式学习,内容包括人文素养、教育资讯、教学风采等版块。版块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利于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充分体现教师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和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理性思考和文化鉴赏能力,内化为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学习效仿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平台的学习管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日常管理,进行学分认定,积极投稿,开展互动,形成常态化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需要开展更加高效的顶层设计,规划仅仅是前提条件,良好的执行力才是规划得以落实的生命力,学校是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障碍依旧存在,在大数据时代学校网络带宽不足,不能支持同步课堂装备的有效应用;管理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不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和学生应用需求资源与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实践中,理顺信息化发展方向,探索管理平台与资源平台的整合,数据同步应用,以用促建,让教师充分用起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形成可用、可操作化的一个常态管理与应用的信息化环境,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化点亮人类教育梦想――写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之际[EB/OL].http:///news/n2/n20150525_24901.shtml.

[2]任友群。以科学决策促进教育现代化[EB/OL].http:///news/n2/n20150602_25171.shtml.

[3]教基一厅[2015]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问题学籍处理和建立数据质量核查机制的通知[EB/OL].http:///laws/new/n20150327_25123.shtml.

全国教师管理系统 篇6

[本刊讯]为加快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在教育部领导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的领导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从2011年开始全面承担了“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简称“小金教”)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目前,该项目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公共支撑保障项目建设方面。教育部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建设也通过了立项评审,计划2012年7月完成安装调试并正式运行。中央级门户系统与应用集成工作巳全面启动。计划2012年6月前完成数据展示系统、综合门户系统、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并开始对新建业务信息系统和目前部内其他司局单位已建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系统和数据的整合。信息系统总体技术设计和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规划设计完成了70%的工作,已有公共中间件选型方案、总体技术架构设计方案、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等11项阶段性成果。已开展安全体系建设工作,并启动了教育部教育电子认证二级系统建设。同时,已完成全国教育机构统一编码管理系统一期建设,实现了对全国56万多个教育机构的统一编码。

二是业务信息系统和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启动了学生、教师、学校(含办学条件)和专项等4大类业务中的14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其中: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已在全国部署应用;现已启动二期建设。计划2012年8月完成开发。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一期开发,并在河北省进行试点工作,2012年4月开始在全国范围投入使用。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含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系统已启动,计划2012年6月完成一期建设。并率先在全国营养改善计划项目试点的680个县投入使用;二期建设计划2012年12月完成开发和试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决策支持统计服务系统和直属高校基建管理信息系统等3个系统也已启动,计划于2012年12月前完成开发和试点。近期将启动的还有:中职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全国师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学校管理系统。同时,通过系统建设和数据集成等多种途径将建设全国学校数据库、学生数据库和教师数据库;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全国教育机构数据库,学前、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数据库和部分教师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从总体情况看,“小金教”各项工作推进有序。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省级数据中心建设,系统数据采集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学生、教师统一编码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近期将集中精力、重点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