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教材(优秀5篇)

暑假校本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暑假校本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我认为,做一名现代化不落伍的老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同时,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为人教师的重要内容。所以校本培训已成为我们教师每学年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虽然只是课时量不多,但在每次学习中都使我们老师受益匪浅。

今年的校本培训,主要从观摩永威中学的课堂教学实例、学科经验交流以及学会试卷分析单个板块进行学习,我觉得很有意义。

先谈课堂教学实例的校本培训。且不说永威学校的教师素质如何,起码授课教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节常态课,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充分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是十分重视语文素质培养的。第二节课是浙江省的俞老师为我们展示的一节漫画习作指导课,语言生动,从教师给予的指导来看,教师的基本功十分扎实。一节课下来,不但学生意犹未尽,就连我们观看视频的老师们也感到回味无穷。不过我也有自己的观摩见解,就是觉得俞老师可能在教学时牵引的痕迹过多,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习作,没有创造性。如果将这两节课综合起来,放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来,我想我的课堂一定是既生动有扎实的,今后我会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再谈谈学科经验交流。这是我们学校的传统教研活动,每个学期都会举行全校性的经验交流,而且很有收获。我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吸取经验或教训,这比自己闭着眼睛找马要快得多了,我很喜欢这种方式,也更希望老师们能够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汇报,这样的话会比听理论要来得有意思多了。

两天的校本培训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会试卷分析”的培训。这次仇校长要求我们从“试卷题型”、“学情分析”以及“存在问题和整改方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次这样认真地进行总结本班的考试情况,并跟平行班级进行比较,我发现自己所教的班级在这次考试中进步明显,但与兄弟班级存在的差距依旧很大,主要就是虽然我们班级打破了不及格现象,但是优等生的人数有限,这让我感到仅仅抓学困生是不够的,培优工作要重视,否则目标也只能停止在合格率上了。

总的来说能够这样静下心来进行培训实在难得,我很珍惜这次暑期培训的机会。但我更希望校本教研不要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培训上,还要注重实际,而且形式得多样化,范围也不要仅在校内,要是有条件能够与兄弟学校一起培训,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提高。

校本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2

10月22日,人教版小学音乐新教材培训在县少年宫举办,参加培训人员为县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我也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为了让一线音乐教师更好的实施和使用新教材,县教育局研训中心特别邀请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研员欧阳涛为本次新教材培训进行讲解。

欧阳老师讲得细致、透彻,深入浅出,强调了新课标中的变化要点,针对新教材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解答,并就新教材的几个教学案例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交流互动。通过此次培训让教师们快速、直观的学习并了解了新课标和新教材,及时跟上课改前进的步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整合与实践,更好的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服务。让大家感觉到新课程标准和以前的差别和优点,让大家明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紧紧地抓住新课标进行教学。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利用培训的机会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与提高,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我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以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校本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3

9月11日上午9:00——11:30,灵宝市的数学教师聚集在河滨小学,倾听了教研室教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与指导。薛艳云老师主要对小学四、五、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进行了分析,李夏蔚老师主要对小学一、二、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老师依据课标精神,准悟教材内涵,分析十分到位,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认为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下面是我在听两位老师在解读教材中的一些体会: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新的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新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得出有关结论。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一方面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教师指明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我们要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教材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通过教材分析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要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数学课程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运用新学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灵活运用。结合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贴近生活,走进自然,经历知识、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习兴趣,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总之,这次教材分析培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给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我将努力践行课标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灵活运用。结合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贴近生活,走进自然,经历知识、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习兴趣,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我将努力践行课标新理念。

泰州市实验小学英语校本教材 篇4

泰州市实验小学英语校本教材

Unit 1 A new building (姜建宇)

主要任务:谈论学校及游乐场设施

重点句型:there be 结构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Unit 2 Joe’s living room 主要任务:谈论家庭设施

重点句型:there be 结构和方位介词

Unit 3 Can you read it? 波)

主要任务:谈论各自的能力

重点句型:Can you…? What can you do? 及常用课堂用语

Unit 4 Easter 玫)

主要任务:学会购物,了解西方节日文化 重点句型:Do you like…?

Unit 6 A telephone call 静)

主要任务:学会打电话,询问对方正在做的事

重点句型:现在进行时特殊疑问句What are you/is he/she doing?及回答

Unit 7 A picture book 芳)

主要任务:谈论课余活动

重点句型:现在进行时一般疑问句Are you/Is he/she…?及回答

Unit 8 Camping 谭 静)

(吴 (王素 (翟 (苏艳 (齐 (

莎)

主要任务:谈论野营旅行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have? What does he/she have?

Unit 9 Shapes (林 莉)

主要任务:谈论形状,介绍物品制作过程

重点句型:What shape is…? Show us how to…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 篇5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

前言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养成教育,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精神,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根据中学生学的理解能力,我们有着对性的从《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晏子》等名篇中选取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精彩片段,利用国学课对学生进行讲解,赏析,是学生从思想道德方面受到启迪。

以校本课程为主要平台,结合其他课程的渗透、班会教育、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全校学生中积极开展国学教育,希望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诗经。二首》

一。鹿鸣之什·常棣

常棣之华1,鄂不韡韡2.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3,兄弟孔怀4.原隰裒矣5,兄弟求矣。脊令在原6,兄弟急难。每有良朋7,况也永叹8.兄弟阋于墙9,外御其务10.每有良朋,烝也无戎11.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12傧尔笾豆13,饮酒之饫14.兄弟既具15,和乐且孺16.妻子好合17,如鼓瑟琴。兄弟既翕18,和乐且湛19.宜尔室家20,乐尔妻帑21.是究是图22,亶其然乎23?

译文:

常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

【注释】诗经?雅?小雅?

1.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2.鄂:盛貌。不:语助词。韡(wěi)韡:鲜明貌。

3.威:通“畏”。

4.孔怀:最为思念、关怀。孔,很,最。

5.原隰(xí):原野。裒(póu):聚。

6.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7.每:虽。

8.永:长。

9.阋(xì):争吵。

10.御:抵抗。务:通“侮”。

11.烝:终久。戎:帮助。

12.友生:友人。

13.傧:陈列。笾(biān)、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14.之:犹是。饫:满足。

15.具:同“俱”,聚集。

16.孺:相亲。

17.好合:相亲相爱。

18.翕(xì):聚合。

19.湛:深厚。

20.宜:和顺。

21.帑(nú):通“孥”,儿女。

22.究:深思。图:考虑。

23.亶(dǎn):信、确实。然:如此。

【简析】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

二。鹿鸣之什·伐木

伐木丁丁1,鸟鸣嘤嘤2.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3,犹求友声。矧伊人矣4,不求友生?神之听之5,终和且平6.

伐木许许7,酾酒有藇8!既有肥羜9,以速诸父10.

宁适不来11,微我弗顾12.於粲洒扫13,陈馈八簋14.既有肥牡15,以速诸舅16.宁适不来,微我有咎17.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18.笾豆有践19,兄弟无远。民之失德20,乾餱以愆21.有酒湑我22,无酒酤我23.坎坎鼓我24,蹲蹲舞我25.迨我暇矣26,饮此湑矣。

译文:诗经·雅·小雅·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

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1.丁(zhēnɡ)丁:砍树的声音。

2.嘤嘤:鸟叫的声音。

3.相:审视,端详。

4.矧(shěn):况且。伊:你。

5.听之:听到此事。

6.终……且……:既……又……

7.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

9.羜(zhù):小羊羔。

10.速:邀请。

11.宁:宁可。适:恰巧。

12.微:非。弗顾:不顾念。

13.於(wū):叹词。粲:光明的样子。埽:同“扫”。

14.陈:陈列。馈(kuì):食物。簋(ɡuǐ):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异姓亲友。

17.咎:过错。

18.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20.民:人。

21.乾餱(hóu):干粮。愆(qiān):过错。

22.湑(xǔ):滤酒。

23.酤:买酒。

24.坎坎:鼓声。

25.蹲蹲:舞姿。

26.迨(dài):等待。

【简析】

《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论语。六则》

子贡曰:“如有博施①于民而能济众②,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③其犹病诸④。夫⑤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⑥,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施:(旧读shì),动词。 ②众:指众人。 ③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④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⑤夫:句首发语词。 ⑥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简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处:居住。③知:(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简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wū);恶乎,何处,怎样。②造次:仓促匆忙。③颠沛:颠沛流离。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简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②无违:不要违背。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④御:驾驭马车。 ⑤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简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注释】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简析】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侫④,损矣。”

【注释】 ①谅:诚信。 ②便辟:惯于走邪道。 ③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④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简析】本章谈了益友三种好处,正直、诚信、见闻广博,以此教导学生身体力行,当然,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说,还应该加上“有趣”。余光中就曾经将朋友分为“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四种。

子曰:“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②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现代诠释】“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孟子名言

一、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译文】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惠子相梁

《庄子·秋水》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注释】

②相梁:在梁国做国相。梁,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③或:有的人。

④恐:害怕。

⑤。

⑥往:前往。

⑦鹓雏: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⑧止:栖息。

⑨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⑩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鸱(chī):猫头鹰。

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译文】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简析】

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蚕和蜘蛛的对话

蛛语蚕曰①:“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②,口吐经纬③,黄口灿然④,固之自裹⑤。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⑥。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⑦,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⑧,天子衮龙⑨,百官绂绣⑩,孰非我为 (11)?汝乃枵腹而营口(12),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 (13),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14),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释】

①蛛——蜘蛛。

②尔——你。

③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这里指蚕吐出的纵横交叉的丝。

④黄口灿然——嫩黄的嘴巴金光灿灿。

⑤固之自裹——牢牢地把自己裹起来。

⑥厥 (jué)— — 那个。

⑦适——恰好。

⑧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带有花纹的织品。

⑨衮龙——古代帝王穿的礼服 (衮,gǔn)。

⑩绂 (fú)绣— — 这里指祭祀时穿的礼服。

(11)孰(shú)— — 哪一个,哪一样。

(12)枵(xiāo)腹而营口——空着肚子寻求食物。枵腹,空腹。营,

----------------------- Page 13-----------------------

谋求。

(13)伺——窥察。

(14)噫(yī)——感叹词。

【译文】

有一天,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天天长大,然后从嫩黄的嘴里吐出纵横交叉的长丝,织成茧壳,把自己牢牢地封裹起来。蚕妇把你放进开水中,抽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自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我固然是杀死了自己,但是,我吐出的银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皇帝穿的龙袍,百官穿的朝服,哪一件不是用我吐出的长丝织成的?你也有吐丝织网的绝技。你张开罗网,坐镇中央,蝴蝶、蜜蜂、蚊子、小虫,只要撞入你的罗网,就统统成了你口中的美餐,没有一个能够幸免。你的技术是够高超的了,但专门用来捕杀别的动物,是不是太残忍了呢?”蜘蛛很不以为然:“为别人打算,说得多好听!我宁愿为自己!”但愿世界上多一些象蚕一样的人。

【简析】

这则寓言通过蚕和蜘蛛的对话,反映了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为大家还是为自☆☆己。“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让我们发扬“春蚕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

晏子谏因鸟杀人-------《晏子春秋-外篇》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

齐景公好射猎,叫烛邹主管禽鸟,然而这些禽鸟亡失了。于是景公发怒了,下令叫主管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一一指出,谴责之后再杀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说:“烛邹!你给君王主管禽鸟而使禽鸟亡失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君王因为禽鸟的事而杀人,是第二条罪状;使诸侯听见这件认为我君重视鸟,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状。”数落烛邹罪状完毕,就请君王杀他。景公说:“不要杀!我听到你的指教了。

简析: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与能言善辩。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反而会事半功倍。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婉转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

晏子辞千金

选自《晏子春秋》

原 文: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译 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 ”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受。“

简析:

第一段写晏子辞”千金“的原委。

第二段写晏子面对齐景公的亲自劝说,不为所动,坚辞”千金“.

全文语言风格质朴而不尚藻饰,但文势于平直之中含有婉曲的风致,虽平和温醇,而幽妙精微之思如瀑出泉涌,故小处皆含大义,寻常道白,亦成格言警句,这是本文长于记言之处。但写人亦能于三言两语之中见出荦荦丰神。如”使者反,言之公“的细节,颇能勾画出使臣的复杂心理:是对晏子家境贫寒的同情?还是对晏子薄待使臣的不满?抑或是对堂堂相臣竟如此吝啬的误会与怨望?种种感情都在”言之公“三字之中。其他如对齐景公的语言描写,一个”嘻“字刻画出其习于奢华、养尊处优的”诧异心理“,特别是在晏子说明”辞千金“的理由之后,景公仍问”何以辞之“,并搬出管仲”不辞而受“.作为先例,可见景公对晏子坚辞 ”千金“的行为不以为然,其心中未必不把晏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愚人“之举,故虽有上文”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的自责,也难以洗刷其庸主之材的本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