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秀仙一、教学目的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二、教学过程(一)查上首诗的默写。(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三)齐读本诗二遍。(四)理解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重修后更名兴福寺,遗址犹存。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五十多首,其中以反映边塞和山水的诗篇成就最高。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山水诗中的代表作。
大约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独自来到了破山寺。步入古寺,正值旭日初升,朝阳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向山上的树林,点染着寺内寺外,使古寺更显出神秘与宁静。如此景象,使诗人心旷神怡,但他无意于游览整个寺院,他所向往的只是那寺后的禅院。于是他踏着晨曦,穿过寺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来到了幽深的后院,惊喜地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被繁花茂木所深深地掩映,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不啻人间仙境。惊叹之余,诗人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乎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尽情地欣赏着仙境般的美景。他抬头望见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这绝妙的山光不仅陶醉了凡人,而且还愉悦了林中的小鸟,它们在花木丛中竞相婉转啼鸣。伴着鸟儿的歌声,诗人走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如镜,探身望去,山光物态连同自己的身影倒映其中,湛然空明。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什么仕途失意,官场黑暗; 什么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全从灵魂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奇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仿佛诗人自己也已融进了自然之中。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悠扬、和谐,随风飘来,如丝如缕,沁人心脾。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题咏佛寺禅院的,实际上抒发的是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在这八句诗中,诗人重在刻画的是一个“幽”字,而旨在体验和示人的却是一个“空”字。“清晨入古寺”,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一大早,诗人便登山来到了古寺,可以想见一路上是没有什么行人和游客的。“初日照高林”是进入古寺后所看到的景象。旭日初升,光照山林,透露出了古寺幽谧的氛围。“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道出了诗人急欲一睹的禅房更是幽中之幽,掩映在花木丛中。如此幽静的去处和幽美的环境,不能不令人陶醉和净化。“山光悦鸟性”一句是诗人以鸟来比兴,旨在说明净化后的心灵感受,即“空”,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门禅悦”,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仿佛诗人在目睹了禅院的幽谧空灵,超然世外的景致后,一下子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和真谛,自己的心灵在净化后不断升华,人间的一切音响不复存在,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萦绕耳际,把人带进佛家圣境。诗人用“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作结,一方面是受了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的启示,以动寓静,进一步突出禅院的“幽谧”; 另一方面则可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余音袅袅的钟磬之音去启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
由此可见,常建的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是颇为新颖、巧妙的,表面上看,诗人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疏疏几笔,勾画出了古寺禅院内外的风光景致,从中不露痕迹地强调深化了“幽”字而道出了“空”字,从而将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通过幽深、静谧、秀美的客观景物传达给读者,收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对于常建诗歌中看似写景,实则传情; 看似平易,实则深曲; 语言挚朴,造句警策; 巧用比兴,耐人寻味的艺术特点,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有:“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朝代:唐代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版本二)(馀通:余)
译文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此诗一题《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县 西北虞山上,也叫兴福寺,是南齐时一处宅园改建的,到唐 代已被称为古寺了。禅院是佛家子弟居所。这首诗不从寺本 身着笔描画,而是题咏寺后院的静趣,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 胸怀。在盛唐山水诗中是独具一格的好诗。
首先,诗人用精巧的构思和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幽 静清空的意境,那深远的诗旨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俗, 佛音回荡的世外境界。构成于诗中的特殊氛围并不使人感 到孤独、清寂,而是让人感到在精神上达到物我一体的充 实。人的灵性和悟性仿佛只有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才得 以复苏和发现。这种传神动情的意境美,完全得益于诗中表 现出的一个“静”字和一个“空”字。“静”与“空”是最能够体 现佛家精神的,佛门之地无处不求一个“静”字,从物静、人 静到心静皆如此。“静”是实现“空”的基础,而欲求得“四大 皆空”则是佛家最高旨向。诗人一生政治上很不如意,于是 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均在今陕西西安市附近), 以游历名山大川自娱,后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樊山)。做为 归隐之人,要想抛却尘世,这求“静”达“空”当是不可少的, 因此常建自然对此二字备加礼赞。请看诗中首联“清晨入古 寺,初日照高林”两句,先从外部环境点出了破山兴福寺的 外貌和地理位置,并交待了入寺的时间。一个“清晨”包含着 一日尘俗嚣烦开始之前的寂静。“初日”与“清晨”照应。僧徒 所聚之所通称“丛林”,用“高林”便兼有赞美禅院之意。此处 已写出了“静”意。
再看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深 禅以及环绕其旁的青竹、素花、绿林,更是无一字不衬托出 景色的幽静宜人。这景致是游寺者(即诗人)于初步领略了 禅寺的 “静” 之后无意发现的,又进一步使诗人沉浸于其 中。紧接其后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则从仰望、 低俯的角度更造“警策”之句。“悦”这里用作动词。“潭影”, 指山光倒映在空明澄澈的潭中。诗人远望旭日初照的早霞 轻笼着寺后青山,林间鸟儿似受这山光的召唤,愈发欢快地 飞翔、啾啾地叫着;又缓步清泉潭边,低头凝望倒映在水中 的晨景,心中烦恼顿时烟消云散。往日追寻的禅悦隐逸之趣 仿佛在此时此景中方得领悟。在这缤纷的晨色中,诗人独选 鸟性,似在隐喻要想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之境,心灵首先要 自由自在,无所牵、无所挂。这儿已由求静升华为求“空” 了。而潭中景本是外界万物重叠之影,自然是“空”的了。这 怎能不触发诗人寻觅已久,终有所得的灵性呢?
尾联“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两句中的“万籁”,指自 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凡是能够发出声响的孔窍都叫籁。“钟 磬”是古代的两种乐器。僧人礼佛颂经时则敲击钟磬,又兼 有报时的作用。这一联讲处于心空意灵的诗人聆听着恍如 世外的钟磬声,早已忘记宦海沉浮的俗念,也忘记了空明的 山景,婉转的鸟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和人世 间的一切声响这时都已消失,唯有那钟声引导着人们进入 那纯净的胜境。这钟磬声,当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回响, 这寂静当属诗人领悟禅悦后的感受。在此,诗人已完全从 “静”达到了“空”的境界。
在高手如林的盛唐诗坛,此诗已备受赞赏。除了时尚的 推崇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诗绝妙的构思。为突出静和空的 意境,作者采用以动养静,动静相兼的艺术手法,这在后二 联尤为突出:清晨光照山林为静景,却以飞鸣鸟声破之,恰 合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潭影相对为静,人的内心活动却 复杂多变,此处以“空”将二者相连,人心便显静态。尾联更 是以“唯闻钟磬音”突出此时此刻的“万籁寂无声”,最终用 “静”完整地、和谐地塑造出空的意象。这些不仅说明诗人的 艺术功力十分深厚,还说明了只有心有所想,意有所念,才 能写出意境深邃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