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它有什么故事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长城的故事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书生很爱好养花,人们便送他一个外号,叫他“花相公”这花相公的花园正靠着大马路,南来北往的人看了,都夸他的花养得好。花相公听了,心里也喜滋滋地直点头。
一天早上,花相公正在花园里浇花,忽然,从园口走来一个白胡老头。花相公笑着走上前,问道:“老爷爷,您看我这花园怎么样?”老头摸了摸胡子说:“好归好,就是少棵绿牡丹。”花相公听后,又问道:“老爷爷,您说上哪儿能弄到绿牡丹呢?”老头说:“有是有,就怕你受不了苦,找不着。”花相公说:“老爷爷,您说吧,只要能找到绿牡丹,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不怕!”白胡子老头听后,说:“好吧,既然你一定要去找,我就告诉你。”于是白胡子老头便如此这般地把找绿牡丹的方法和他说了一遍。
花相公听后,回家带上了银子,骑着马上了路。他按照白胡子老头指的路,顺着大道一直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银子花光了,粮食吃完了,后来,连马也卖了,但,仍然没找到绿牡丹。正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一抬头,发现前面果园里,有个老头摘杏子。他急忙走过去,双手抱拳,作了一揖,对老头说:“老爷爷,您行行好,告诉俺上哪儿去才能找到绿牡丹?”老人听后,叹了口气说:“唉,就是告诉你,你也去不了!”花相公一听,双膝脆在地上,再三央求老人,让老人告诉他那绿牡丹长在哪里。老人见花相公找绿牡丹心切,便说:“想找到绿牡丹要过三关:一是,路上要过黑水湖。那湖里的水啊,黑得象锅底一样,凉得刺骨。这湖上一没有桥,二没有船,只有一根独木头横在湖面上,走不好,人就掉进湖里淹死了。二是,要过蒺藜山。那山上的蒺藜刺,个个都有一尺多长。山上没路,只能从蒺藜空中过。人要过蒺藜山,弄不好,恐怕连脚也会扎个稀糊子焦烂。三是,要过落魂涧。那涧又深又陡,人站在涧底下往上望,只能看见一线天。要想越过涧去,只能抓住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根荡过去。弄不好掉下来,不光没有了命,连尸首也会跌成碎渣渣!”
花相公听完老汉的话,说:“老爷爷,谢谢您的指教。为了找到绿牡丹,我什么都豁出去了!”说完,就照老汉的指点,又上了路。
他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时候,果然看见前面有个黑水湖。放眼望去,那湖水确实黑得惊人,黑色的波浪翻滚着,一眼望不到边。湖面上,只有一根又细又圆的木头搭在上面。双脚踩在木头上,只打颤,花相公顾不了这些,把眼一闭,趴在木头上,拚命地往前扒水游去。身子不时浸在湖水里,那湖水凉得象锥子刺在骨头里。他咬着牙,忍耐着,又游了好长功夫,好容易才过了黑水湖。上了湖岸,他又继续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前面果然来到了蒺藜山。抬头看,山上的蒺藜刺,真的都有一尺长。一走不好,身子摔倒在蒺藜山,就会被扎得皮开肉绽。可是,为了找到绿牡丹,他睁大双眼,两脚专拣蒺藜空走。走这蒺藜空,要走得稳,站得牢,踩得准才行。因此,走起来很慢很慢。他一直走了两天两宿,好不容易才走过了蒺藜山,找到了前行的路。花相公脚不停地顺路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天来到了一条深山涧里。抬头一看,这大山涧又长又深又陡,只有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根从山上挂下来。为了找到绿牡丹,花相公忍着满身的伤痛,双手攥着树根,两脚蹬着山崖,使劲往上爬起来。他爬啊爬,爬啊爬,手勒破了皮,他不叫苦;脚割开了口子,他也不抱怨。不知爬了多久,突然看见眼前一闪,一条铮亮的大路横在眼前。花相公心里话:这下可找着路了。他急忙跳下树根,顺着大道往前走去。走了不多远,进了一个小村子,看见村头上有个老头坐在小板凳上晒日头。那老头一见花相公走来,就站起身来说:“你这位相公,大概来找绿牡丹的吧?”花相公惊奇地说:“正是。老爷爷,您知道那绿牡丹在哪儿吗?”老头说:“你别急,先跟我进家歇歇脚,吃点饭。吃饱了,我就领你去找。”花相公一听,恣得蹦了起来,跟着老头就去了。他在老头家,急忙窜火地吃了点饭,就跟老人家找绿牡丹去了。
老头领着花相公,来到他家的花园里。只见那花园里,开着一色绒绒的牡丹花。花色迷人,香味扑鼻。花相公叫这满园的绿牡丹给迷住了。他左求右求地告老人给他棵。老头说:“这样吧,我叫我七闺女把你送回家去。到家三年后,你家中的花园里也就有绿牡丹了。”花相公听后半信半疑。这时,只见老头把手一招,叫出了他的七个闺女来。花相公一看,这七个的个量、面貌都一个样儿。老头把排在末后的七闺女叫过来,对花相公说:“你让她背着,要紧闭着眼,不叫你睁,不要睁开。”起先,花相公还不好意思让大闺女背。但是,想到为了得到绿牡丹,自己千难万险都不怕,便一硬头皮,趴在七闺女的背上,把眼一闭,让她背着就走了。只听,耳边风声直响,飞沙走石,不一会儿,风停了,声住了,双脚也试着落地。那七闺女叫他睁开眼。他睁眼一看,哟,已进了自己的家门。花相公的爹娘一见走了多日的儿子回来了,还领来个俊闺女,欢喜得不知怎么好。他们问明了原由,当天就给他俩办了喜事。
第三年头上,那俊闺女生了个女孩子,又白又胖,俊得活象一朵牡丹花。孩子长得出奇的快,不到三个月工夫,就会走,会说、会笑、会叫人了。
这天,女孩子跟他爷爷上街耍,不小心叫石头一绊,一下子摔倒在地,摔死了。爷爷见了,便放声嚎啕大哭起来。他抱起死了的孙女回了家,不知跟儿媳妇说些什么好。媳妇说:“人已经死了,哭也不会活了。”花相公一看孩子死了,也跟着放声大哭起来。媳妇又对正在大哭的花相公说:“孩子死,哭也哭不活。你把她埋在咱花园里的百花中间。想她时,就在清早上、日出以前,围着她的坟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孩子就会出来和你见面。”说完,那媳妇一打影也不见了。
花相公一见眨眼工无,死了孩子,又失去了媳妇,更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照媳妇的嘱咐,抱起孩子走到花园里,在那百花中间挖了个深深的土坑,把她埋在里头。然后,又哭着回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起床子,他照媳妇临走时留下的话,日出前,就来到花园中间,围着自己孩子的坟,左转了三圈,右转了三圈。刚转完,就见那坟“呼啦”一下裂开了,从坟子底下长出一棵绿杆绿叶的牡丹花来。一眨眼,那花的叶间又冒出一个个花骨朵,接着便开出了朵朵绿绒绒、香喷喷的绿牡丹花。
从此,花相公家的花园里,便有那名贵的绿牡丹花。
纷纷乱世,“七节纸”险中求生!薄薄纸片,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秘密……
一、老字号换了新东家
光绪年间,宣城有个“聚纸斋”,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了,里面汇集了各种优质宣纸,其中,由这一代老板沈万页亲手改良研发的一种叫“七节纸”的宣纸更是纸中翘楚,为宣城每年的贡品。这种纸除了有天然的芬芳,下笔更是不滑不涩,吸墨不饱不浅,一旦着色,可保数百年不褪色。因为“七节纸”制作工艺极其繁琐讲究,因此每年产量有限,除掉当作贡品的,所剩下的,沈万页全都无偿赠送给聚纸斋的一些老友。旁人就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
如今,沈万页年过七旬,如何将祖宗的基业顺利地传下去成了他的首要任务。
沈家人丁不旺,沈万页到了五十岁才盼来一子,叫沈心文。沈心文自幼聪明机智,在十五岁时,便已经掌握了沈家制纸所有的工艺,等到成人后,更是成了沈万页的得力助手。
这天是初九,也是聚宝斋各个分号的掌柜来沈家大院汇报上月业绩的日子。沈万页眯着眼睛坐在太师椅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听完汇报后,这才睁开眼睛,转头问在一旁的沈心文:“上月营业额怎么涨了这么多?”
沈心文上前道:“回父亲,从上月起,我实施了三个方案,第一,将制纸坊里的工人工钱上涨两成,将纸价上涨一成。这样,工人们自愿日夜加班,产量上去了,因为纸价高而工钱低,所以利润也上去了。第二,我亲自去了一趟江浙地带,联系了不少大客户,上月只是初有小成而已,接下来的这月会更有效果。第三,我请了一些名人仕子为我聚宝斋各分号题招牌……”
沈心文正说得得意洋洋,没想到却父亲却突然起身,头也不回地向内室走去,一向沉稳的脚步竟然有些踉跄了。沈心文急忙追了过去。
来到后室,沈心文见父亲正坐在桌前,一动也不动,脸上满是无奈的表情。他上前不安地问道:“父亲,是我说错了什么吗?”
沈万页叹了一口气,说:“儿啊,你的三个方案,一个涉及到成本,一个涉及到业务,一个涉及到影响力,这三件事足以证明你是经商之才,但是,此乃盛世经商之道,乱世之中,用不得啊!”
沈心文一愣,问道:“眼下难道不是太平盛世吗?”
沈万页欲言又止,最终,他提起桌上的笔墨纸砚,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沈心文一看,见上面写着:天颜戚戚,常若不悦。他顿时惊住了,民间传说,这话出自光绪皇帝之口,可是,父亲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看着儿子茫然的样子,沈万页正要开口明示,却突然胸口一痛,嘴一张,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沈万心大惊,忙上前扶住父亲。沈万页怒目圆睁,大口喘着气,哆嗦着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塞在沈心文的手里,一字一句地嘶喊道:“忠、孝、礼、义、仁、智、信……”话没说完,便头一歪,撒手西去。
将父亲的丧事办好之后,沈心文这才来得及看父亲给自己留下的那张纸。这张纸上写满了人名,沈心文大多认得,这些人都是父亲的老友,每年“七节纸”出品时,父亲便会办一个宴会,将他们请来,把剩下的“七节纸”均分给他们。沈心文明白,父亲把这张名单给自己,是想让自己将这个沈家的传统继续下去。不过,现在还不到制“七节纸”的时间,沈心文顺手将名单放了起来。
沈心文接手聚纸斋初始,便开始按照自己的理念大力整治聚纸斋的生意。从沈心文年少知事时起,他就觉得父亲的经营过于小心谨慎了,按沈家的实力,完全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果然,在沈心文的精心打理之下,短短半年,聚纸斋便在江浙、两广一带开起了分号,生意甚至做到了大马、新加坡一带。一时间沈心文踌躇满志。
二、聚纸斋的老友们
这天,沈心文正在客厅里会客,下人来报,说郭宝定郭秀才来访,沈心文顿时皱起眉头。郭秀才是城中一介寒儒,年近七旬,自幼读书,到老还只是个秀才,一生潦倒,连纸都买不起,却偏爱吟诗作画。不过,他却是沈万页名单上的老友之一。郭秀才平常不来走动,此番前来,必定是为了一个月后制“七节纸”而来。沈心文挥挥手说:“让他在偏厅里等吧。”
不想片刻后,郭秀才却气匆匆地闯进大厅来,朝沈心文嚷道:“岂有此理,往年你父亲都是去拜会我,今日我亲自登门,你竟让我去偏厅等候!”
沈心文很生气,一个上门乞讨的穷酸秀才而已,竟然敢冲他这般嚷嚷,他没好气地道:“郭秀才,你上门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求我施舍!乞讨者竟然如此没有礼貌,你平日读的那些书去哪里了?若不是看在父亲的面上,我这就叫人打你出去!”
郭秀才一听,老脸羞得通红,他哆嗦了半天,这才扭头而去。
“七节纸”的选料极为严格,其中有一种叫“百叶草”的,只生长在附近的象鼻山上。百叶草无法人工栽培,所幸山上虽然生长不多,但年年都有。每年百叶草枯黄的季节,便是制作“七节纸”的时节。事关重大,沈心文不敢马虎,从搜集草料,一直到纸成型,他都事事亲为。
“七节纸”出品时,按照往年的习惯,沈家会请聚纸斋的老友汇聚一堂,共庆盛事。今年,沈心文却想改变一下。原来,贡纸还没出品前,他便已经接到不少关系户的请求,要他务必为他们留一些下来,至于钱,随他开口。沈心文觉得,与其将纸送给像郭秀才这样的人,还不如拿来赚取更大的利益。
于是,沈心文没有请一个父亲的老友来参加,而是请了当地官员以及各大客户。宴会上,众人把酒言欢,同庆大喜。待到众人醉醺醺地散宴时,沈心文站在门口,将贡纸奉上。
客人走后,沈心文正要躺下休息,突然听到门口传来一阵喧哗声。下人来报,说是郭秀才带着一大群人要来见他。沈心文极为不耐烦,挥手说不见。下人有些迟疑,说:“老太爷在世时,对他们可是以礼相待的。如今大老爷刚过去,你就不见他们,要传出去……”沈心文无奈,只得起身。
客厅里,郭秀才和一帮老头老太都群情激愤,见到沈心文,立即围上来,冲他嚷道:“少东家,为什么把我们的纸给了别人?”
“是啊,几十年了,都是给我们的,怎么突然就变了?”
“可怜我的儿啊,还等着卖纸的银子救命呢!”
……
沈心文本来就喝多了,脑子里乱糟糟的,这时被人一吵,更是头痛欲裂,他大声喝道:“吵什么吵,一个个地说!”
大家顿时静了下来。沈心文指着一个老婆婆说:“你先说吧。”
那老婆婆鼓起勇气说道:“少东家,我是在四十岁那年接到老东家邀请参加每年一度的喜宴的,今年我六十二岁,二十一年里从来不曾间断。为什么今年不请我了?”
一个看起来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汉接口说:“我更早,三十多岁时便收到老东家的邀请了,五十多年了都没变。”
“对对,我三十多年了。”
“我也十几年了。”
……
众人又吵闹起来了。沈心文忍无可忍地吼道:“这就是说,你们中最少的也已经接受了我沈家十几年的恩惠了,多的有五十多年了,我沈家待你们不薄吧?‘七节纸’你们拿去做什么?还不是拿去卖掉补贴家用。也就是说我沈家白养了你们这么多年了,你们还不知足?你当我沈家是你们的金山还是银田?我这么跟你们说,不只是今年,明年,后年,以后,我都不会白给你们了!”
一番话说得众人面面相觑,半天开不了口。最终,郭秀才叹了一口气,对众人说:“少东家说得有理,大家还是走吧,以后还是自己去寻个活路吧!”
众人散去后,沈心文虽然有些愧疚,毕竟他们都是父亲的老友,不过,总算解决了一件麻烦事,也是喜事一桩。
三、屋漏偏逢连夜雨
几年后,光绪帝驾崩,宣统皇帝溥仪上台。此时整个国家已经开始**连连,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如此乱世,文人哪还顾得上吟诗作画,聚纸斋的生意也开始不景气了。沈心文明白父亲写的那八个字“天颜戚戚,常若不悦”的意思了,皇上都不开心,普通百姓哪还有好日子过啊。父亲应该早就看出来国家将开始**,所以,反对他将生意做大,因为船小才好掉头。
好在沈心文及时醒悟,将江浙、两广一带的分号盘了出去,集中力量固守宣城。这一来,危机便减少了很多。只是,因为这几年他为了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连涨工钱,虽然成本都算在了纸价上,但纸卖不出去,这一部分的开销就大了。尽管他也曾想过辞掉一些工人,但那些工人都是各个家里的顶梁柱,要是失业,一家人怎么办?此时的沈心文年岁渐长,与当初痛斥郭秀才时的心境已是大不相同,实在不忍心开除工人。
这天,有个制纸坊的工人来求见沈心文,开口便要他将西门聚纸斋分号的招牌送给他。沈心文以为他发疯了,招牌是一个店的灵魂,怎能随随便便送人?正要喝令他离开,不想,那人凑上来,在他的耳边轻轻地说了“周新平”三个字,沈心文顿时心里一凛。
当年他给各分店换招牌时,请了很多各地的名人雅士题写。周新平是知名的书法家,是他给城北分号题的字。这事沈心文已经差不多忘记了,眼下工人一提起,沈心文突然想到,几天前,周新平与乱党勾结,已被朝廷拘捕待斩。若是聚纸斋仍然挂着他的字,只怕会惹上祸事。
沈心文连忙拿出银子要酬谢工人,那人却摆摆手说:“眼下生意不好,东家还养着我们,已经是万分感谢了,哪里还能要你的银子!”说罢,他便转身走了。
工人走后,沈心文突然想到,这个工人是不识字的,肯定是有人托他来告诉自己的。是谁呢?
第二天一早,知县大人突然带领一队人马来到了城北分号,到了之后,却目瞪口呆,原来,分号的招牌已经不是周新平所写的了。这时,沈心文施施然从里面走出来,拱手问道:“大人,不知这一大清早的带这么多人来做什么?”
知县脸色变了又变,勉强笑道:“本县接到举报,说你这招牌乃是乱党所题,特意带人过来看看。原来是个误会,沈老板见谅。”说罢一招手,示意众人回去。一行人灰溜溜地走了,衙门的师爷回过头来,远远地朝沈心文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大清虽如强弩之末,但朝廷的体制还没变,仍然要求各地官府进贡。这天,知县向沈心文下了今年进贡“七节纸”的数量,竟比往年还要多出一倍。沈心文不解,知县解释说现在朝廷跟日本国走得比较近,日本人用了“七节纸”后,也喜欢上了,所以才要多一倍。沈心文面有难色地说:“可是大人,贡纸产量有限,实在制不出来这么多啊!”知县脸色一变,冷冷地说:“那你就等着杀头吧。”
沈心文忧心忡忡地回到家,将制纸坊的管事以及各分号掌柜叫来一起商量。众人摇头,都毫无办法。老天让百叶草生多少就是多少,纸的数量都有定数,求多一张也求不来。沈心文想了想,说:“这样吧,第一,多派人手出去寻找,或许别的地方也有百叶草只是我们不知道。第二,以比往年高三成的价格收购百叶草,务必不使它们落入别人之手。第三,严格控制工艺流程,务必不浪费一根草。”
众人领命而去。不想到当天下午,众人又纷纷回来禀报,说产百叶草的象鼻山脚有部队驻扎,说是演练阵法,操练兵士,不让任何人上山去。沈心文赶紧亲自去了象鼻山。驻军千总本与沈心文有过数面之交,但此时竟然见都不见他,只是托人带出口信,说是奉上面命令,要在山上驻扎三个月之久。
三个月,百叶草早就枯烂了。沈心文大叫一声,当场便晕了过去。
等到他醒来,已经是在家中了。他抬眼看去,吃了一惊,原来身边围着的竟是郭秀才和那些老头老太……
四、忠孝礼义仁智信
一个月后,到了百叶草枯黄季节,正是贡纸制造的最佳时期。只是因为象鼻山有部队驻扎,无法采集百叶草,正当众人都为沈心文担心的时候,沈家来了一个客人。
这客人叫王三,四十来岁,开口便道:“听说沈老板正在为百叶草一事忧愁,我特来指点迷津。”
沈心文猛地站了起来,几步冲到他面前,问道:“快请先生示下。”
王三从怀里掏出一个包裹,在桌上打开,顿时,沈心文目瞪口呆,他不敢置信地问道:“百叶草!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王三指了指,说:“象鼻山。实不相瞒,我与那千总有交情,想什么时候去采就什么时候去采。虽然我拿这草来没什么用,不过,我觉得应该可以跟沈老板做个交易吧。”
“什么价?”
王三竖起一根手指,道:“一捆一百两。”
沈心文沉默片刻,突然笑了起来,说:“往年一捆一两,你竟开出一捆一百两的价,实在令人哑然。”
王三冷笑说:“买卖既然做不成,那我就只有走了。”说罢,起身告辞。他走得很慢,似乎想要沈心文拦着他,但走到门口也没听到动静,终于憋不住回过头来,问道:“沈老板,银子难道竟比命还重要?”
沈心文不紧不慢地说:“一切自有定数。你的草,我最多开到一捆五两银子,再多的话,就请你另寻买家吧。”
王三气极,扭头就走。
转眼到了交贡纸的日子,知县带着一帮人来到沈家,冷笑道:“沈老板,今日可是交货时期,你若交不出货,别怪我不认旧情了。”
沈心文哈哈一笑,道:“劳烦大人操心了,贡纸已经备好,敬请大人验货。”说罢,便一挥手,十几个人抬着七八个箱子鱼贯而入。沈心文顺手打开其中一个箱子,道:“请。”
知县一看,瞠目结舌,箱子里竟都是洁白如玉的“七节纸”,他不敢相信地又打开其他的箱子,里面也都是贡纸,他失声叫了起来:“你、你这是从哪儿弄来的百叶草?”
沈心文笑了笑,说:“抱歉了大人,聚纸斋自接受朝廷委派制作贡品时,便有保密工艺的约定,这个不可道明。”
知县脸皮抖动,正是他与驻军千总勾结,想要谋害沈心文夺其家产,才将部队驻扎到象鼻山的。随后他又派王三去跟沈心文谈卖百叶草一事,因为他知道就算沈心文得到整个象鼻山的百叶草也不够制作贡品所需的,这样他便可多捞一笔,却没想到沈心文竟然不买。今天他就是来抓沈心文的,可是,谁能想到,贡纸的数量竟然丝毫不差。知县只得一跺脚,灰溜溜地走了。
几天后,沈心文照例办了酒宴,今年,他将父亲的那些老友全都请来了。席间,他高举杯子,诚恳地对众人说:“各位叔伯,我向大家道歉了。过去,因为我少不更事,没有领会到父亲传给我的道理,得罪了各位,幸亏各位不计前嫌,使得聚纸斋化险为夷,在此,我感谢大家。”
不仅是知县,连沈心文也没想到,他的父亲沈万页未雨绸缪,在几十年前便已经发现百叶草是沈家的死穴,于是,他在山区的一个偏僻小村请那些村民也就是今天在座的人,人工培养百叶草。而郭秀才是军师,沈万页给他们的报酬便是每年庆纸宴上的“七节纸”。因为百叶草的特性,一直到沈万页去世后才培植成功。当时郭秀才喜滋滋地去沈家报喜,却不想遭到沈心文一顿痛骂,随后村里人又一起去跟沈家理论,却引起了沈心文的极度反感而断了给他们的报酬。不过,村民们念在老东家的仁义上,仍然将种植百叶草这事继续了下去。也因为这,沈心文才平安地度过了这一劫。
酒席散了后,沈心文开始给大家发放剩下的贡纸。看着这些眉开眼笑的老人,沈心文突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要给贡纸取名“七节纸”了,因为忠、孝、礼、义、仁、智、信是经商的根本,也是徽州商帮之所以能驰骋商界数百年之久的原因啊!
古代有个藏王国。王妃带着一个挑夫回娘家省亲,途中歇息,王妃靠一棵大柳树休息,鼾鼾入睡。王妃穿裙子,挑夫见王妃撒尿地方有滴白液垂着。见状,挑夫摘一柳枝,把自己尿撒在柳叶上,悄悄地放到王妃撒尿的地方。
回到王府,王妃肚子一天比一天鼓大,国王觉得很蹊跷,王妃回来才几天,肚子怎么会鼓得这么快。国王就逼问王妃跟谁发生了关系,王妃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冤枉。无论怎么拷问,王妃都不承认跟他人发生了关系。但怀胎的日子算起来刚好是王妃回娘家的那段日子,跟王妃的人只有挑夫一个,国王又拷问挑夫是否跟王妃发生了关系。在拷问中挑夫想起王妃回娘家途中休息时他所作的恶作剧,就把这情况告诉给国王,但死不承认发生了关系。国王半信半疑,无法,就指天咒誓,说:如果孩子生下来耳上有柳叶粘着,就说明挑夫说实话,否则说明挑夫欺骗国王,要定欺君死罪。当孩子生下来时,耳上确有一片柳叶粘着,应验了咒誓,国王也不好再追究惩罚王妃,但孩子长大后被国王流放出走。
这孩子因身上有柳叶斑,因而取名为中格尔阿吾(意为柳树哥哥)。中格尔阿吾无家可归,过着流浪生活。人们只知道这人叫中格尔阿吾,却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中格尔阿吾长途跋涉到居加,就在居加村村头的松坪里盖房定居(现还有残墙遗址)。
中格尔阿吾自小聪明伶俐,人长得英俊,又精通藏文,语词丰富,还能听懂各种鸟语音义。他看到山村人不懂文艺娱乐,很想解决这个问题。但苦于无曲。有一年春,他靠大树构想曲子,突然有一对青绿色的鸟落在不远处的树上互相对歌,歌声婉转动听。中格尔阿吾就模仿这对鸟的歌声又经加工改造,创造了锅庄和情歌情舞,并把情歌情舞取名为“龙巴学俚(意为河谷情舞)”。这种鸟叫“阿中追姆(阿中:歌手之意;追姆:画眉鸟类)”,阿中追姆只有在春意盎然时才双双对歌出没。这种鸟也只有居加才有。
古时居加村只有三户人家,叫“居加三户村”,也叫刻尔那居加(刻尔那:意为隐没在森林之中)。有一天,中格尔阿吾下山来居加村,见到村里在办结婚喜事,就站着不说话,居加人见他,就打招呼,“呀、呀,中格尔阿吾,我们办喜事,只是吃吃喝喝而已,不会文化娱乐,觉得很泛味,你有什么可解决的方法吗?”,他就把自己所创作的锅庄曲传给了居加人,也把情舞情歌传给了居加人。从此,居加人学会了各种文艺娱乐活动,精通锅庄和情歌情舞的也代代承传。不说远古,就谈近代,居加村有个叫鲁茸农布的,就闻名尼西全乡,奔子栏、拖丁乡的洛玉、夺通两个行政村。他的歌词和歌喉是最优美的。他去世后又有居加摆脚肖巴,他不仅会唱,而且喜爱舞。据说舞不跳时间长了,他的脚就疼的厉害,一跳舞脚就不疼了。在尼西全乡,居加附近,好多家办喜事,都请肖巴来当锅庄和情舞师傅。情歌有约会歌,男女搭肩拥抱对歌,打野睡、抱枕睡对歌。出外劳动或者走村串寨,男女遥相对歌。男女先把情舞地名唱出,就知道对方是什么地方的人。歌声有雄壮、豪迈的,有婉转柔顺的,词语丰富多彩,举不胜举。情歌情舞统称学俚,也叫“宗旦”(宗旦:意为年轻人聚会谈情说爱。也有俏皮的意思)。所以跳唱情舞情歌要避违长辈,要离开村子去跳唱。
情舞情歌是从居加起源发展的,但范围局限性较大。根据“龙巴学俚”名词知道,“龙巴”就是河谷,低海拔地方的意思。她流传于尼西乡,德钦县奔子栏乡,还有拖顶乡的洛玉等村,辐射的范围有四川德荣县的瓦卡乡,德钦县霞若乡的着林、霞若两个行政村,还有中甸县的五境乡。
凡是跳舞地方,都取有情舞地名。情舞地名主要依据各自然村的地形、地貌、地质或特殊植物来取。也有少数由人的性格特征命名的。情歌情舞起源发展于居加村,所以,中格尔阿吾把自己的名字送给居加村,叫“中格尔阿主”意为柳树庄或柳树情郎,也因居加河边自然垂柳成林而得,后来随着情舞的扩展,根据居加牧草多,人善良、老实活泼,又取名为“奔格尔阿主”,(奔:草原或豪迈之意,“格尔”:意为牦牛类,性格温顺,如果是母牛,出奶多、奶质好)。男方唱或跳时要称“中格尔阿主”,女方唱时要称“中格尔阿妈。”中格尔是地名,“阿主”,阿妈是男方或女方的意思。在居加开创后,中格尔阿吾把自己所创作的锅庄、情歌、情舞词曲编辑成书,用马驮着到处去传播,传到哪里,就给那个村命名情舞地名,如:江东村江东自然村取为“齐杰”(齐杰:意为水边游泳,又名:“下格尔”意为白岩)。江东胜利村叫“得通”,意为旗坝;国光村叫“些那”,因岩峰林立,象珊瑚状之意,洛它、西丁各两村取名“四德”,意为柏香树多,此地以柏香柴特别香而闻名。
传说中格尔阿吾把锅庄、情歌、情舞传授至西丁各后,就丢了半驮歌本,所以现在的西丁各,洛它两村,从古至今很喜欢组织跳锅庄和情舞,会唱会跳的也较多。
“中格尔阿吾”的身世也象阿古顿巴一样,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的去终,而他的名字和锅庄、情舞却千秋万代在居加等地流传下来。居加人把唱得好跳得好的伙子美称为“中格尔阿吾”的转世,他代表仪表美、语言美。这一美称代表文艺的智慧星。被誉为“中格阿吾”的人是要受到尊敬与羡慕的。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后,为了阻挡胡人兴兵复仇,提出在与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坚固的长城。他的建议,博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赏。并一致认为,应先从东北的辽中开始,因为那里一面临海,还是一个战略要地。从那儿开始,在胡人恢复往日的气势以前,完全可以把长城修完。
那么,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张将统一的六国全部用长城围上。许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国全部围上,长城总长可达几万里,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修完。这样一来,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国空。所以,大臣们建议,还是短一点好。但是,不管大臣怎样反对,秦始皇还是极力主张用长城围住六国。他越是极力主张,大臣们就越是极力反对。秦始皇扬头想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提议,跑马划长城界。让一个将官,骑一匹快马,人马饱食之后,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由山海关起跑,经由六国边界,能跑几天算几天,跑出多远修多远。
众大臣一想,这还可以。纵然是追风赶月的千里马,跑上两三天,也就是两三千里。所以,他们点头答应谁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个条件:沿全国边界,不论山峰还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营,跑马者从行营中跑过,以壮人马之威。众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后,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来,如此这般地吩咐几句,他们便分头行事去了。
跑马这天,只见一员将官,顶白盔,骑白马,穿白袍,挂白甲。他从第一座行营中飞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时间,冲到第二座行营。冲出二座行营,直奔三座行营。四座、五座……六天多时间,冲过十座行营。
秦始皇接到探马的传报:跑马者已冲过十座行营。
这些大臣很纳闷,这马怎么这样能跑啊,六天多了,还跑啊。
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马又报,跑马者已冲过二十座行营。大臣更奇怪了,怎么,这马还跑哪?这是什么人?骑的是什么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该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骑神马?
又过六天多,探马又报,跑马者再次冲过十座行营。
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吗。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从中搞鬼了?
探马接连传报,跑马者冲过四十座行营。秦始皇这个高兴呀,就甭说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气歪了。
白袍将还在骑马飞跑着。战马跑到嘉峪关的时候,只见白袍将猛抽白马几鞭,白马口鼻流水,一个大翻个倒在地上。白袍将也从马上掉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一匹马怎么一气跑了一万多里?原来,这是秦始皇用的计。为了达到长城围六国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设一行营,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营都备一匹白马,一员白袍将。第一座行营的白袍将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预备人马接着跑出,看上去如同一个人一样。就这样,一共传了四十多座行营。
那为什么到嘉峪关人落马倒呢?原来,驻嘉峪关行营有个姓赵的将官,对秦始皇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他认为,长城修到嘉峪关,就可以阻挡胡人的进犯,何必要修那么长呢?太劳民伤财了。所以,他见前营快马一到,让饿了几天的战马一个劲的喝水。他上马以后,猛打战马两鞭,战马一机灵,紧跑几步,呛水倒在地上。
秦始皇听说马倒嘉峪关,很不高兴。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话,长城只得修到嘉峪关了。
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八、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详文:周幽王三年(前779),幽王姬宫涅骄奢淫逸,自从得到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后,封为宠妃,整天沉溺于佳丽之中,朝政荒废。褒姒生性不笑,面对宫中玉宇琼楼,锦衣玉食,她毫无悦色。褒姒美艳无比,但整天愁云密布成为一大憾事。幽王欲睹褒姒笑容,大臣们想尽千方百计始终不得效果。一天幽王出游骊山,佞臣虢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拙劣计策,幽王决意一试,遂命点燃烽火。
各路诸侯见烽火报警,以为京城出现敌情。迅速整装带兵而至。见君臣安然无恙,且游兴正浓,感到莫名其妙。问其原因,对方笑而不答。“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史记·周本纪》)。看到这种场面,褒姒忍不住一笑。看到褒姒终于开了笑口,而且笑时姿态更美,昏君乐得忘乎所以。风尘仆仆的诸侯终于明白,烽火报警,调兵遣将,原本为博宠妃欢心。
王命如山,无可奈何,只得怏怏离去。为讨褒姒再开笑颜,幽王故伎几度重演。后来褒姒生了儿子,幽王十分高兴,取名伯服。公元前774年,幽王废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同时重用善谀好利的奸臣虢石父为卿,国人怨声载道。申王后和宜臼把这些情况告诉父亲申侯,申侯非常愤概,毅然联合两个诸侯攻打西周。兵临城下,宫涅慌忙命令点燃烽火报警。屡受戏谑的诸侯以为又是昏君在讨好美人,按兵不动,镐京陷落,幽王被杀,西周300年历史宣告结束。这就是“一笑失天下”典故的真像。
古人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认为,“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诗经·小雅》)。并发出女色祸害之大,足以亡国的哀叹!他们还把“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搬上舞台,以警示后来者引以为戒。认真分析这一历史事件不难看出,西周从强盛到灭亡,有其自身的历史轨迹。它的灭亡与褒姒之笑无直接因果关系。美女褒姒笑的是昏君愚昧,佞臣丑陋。幽王荒淫昏庸,不爱江山爱美人;大臣阿谀好利,不为百姓为君主;举国上下人心所背,危机四伏,这才是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
正如史学大师郭沫若所述:“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终于导致了宗周的灭亡”。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曹州赵楼村有个花园叫奇香园。奇香园里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夫妻爱花如命。人们都叫他们花公、花婆。花婆五十多岁了,还没生过孩子。老两口想孩子想得入了迷,便把花园里的花儿当成自己的孩子,还给它们起下许多有趣的名字:“藏珠”的花儿开在绿叶丛中,他们说“藏珠”是个害羞的女娃。“脂红”技条粗壮,他们说“脂红”是个楞小子,还有什么“白丫头”、“二黑”、“三花脸”、“小豆豆”……喊起来那么亲切,他们还常常对着花儿说笑:昨天“楞小子”受凉了,赶决给他加床棉被,于是老两口就忙着给牡丹培土,今日“白丫头”渴了。快去送茶,于是老两口使给杜丹浇水。一年四季,他们就是这样伴着自己的“孩子”,愉快地生活着。
一天黄昏,老两口在花园乘凉”花婆突然感到肚子隐隐作痛,花公急忙扶她坐下。准备回房去取开水,刚走两步,听见身后有婴儿啼哭之声,老花公转身一看;咦,是花婆生下了一个女娃,那孩子白白胖胖,在花丛中哇哇啼哭。那哭声好象风吹银铃一样清脆,尤如百灵鸟唱歌一样动听,更奇怪的,那婴儿身上银光阅烁,如天际百万颗星斗。花公又惊又喜,急忙将孩子抱起来。他见女婴生得眉清目秀,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花婆抢着把婴儿抱过来;搂在怀里,亲也亲不够,想不到五十多岁了,老两口还能有孩子!他们把婴儿看做宝贝,给她起了个名字,叫琨珊。
一年小,二年大,十八年过去丁,琨珊长成了大姑娘。她喜欢穿白衣、白裙、白鞋,连平日用的手绢都是白色的。远远望去,象玉石人儿一样漂亮。琨珊心灵手巧;很会栽花;她栽的花儿出奇的鲜艳,香气能飘十里。每逢苍雨牡丹花。赏花的人几乎把园门都挤破了。
这年春天,曹州知府王昌盛也来观赏牡丹。牡丹花美他不看;眼珠子直往琨珊身上瞅;这么个美人儿,美得如天上的神仙,那个头,那个脸儿,那个鼻子,那个眼儿,、那身段儿,那腰杆儿(),高一寸不美,胖半指不俊,琨珊进屋去了,他还死死地盯住不放。花公前来献茶,身后的衙役王二告诉知府,刚才那美人儿就是这花公的女儿。知府王昌盛急忙向花公施礼,口中说道:“本官今年四十五岁,属狗哩!花公早巳看出他心中有鬼,舱口答道:“嗅,原来王大人局狗I,说罢抽身便走。王昌盛紧追两步,说道:“本官来曹州上任前,夫人病故了……”不等王昌盛说完,花公已走进房去,紧紧地关上了房门,衙役王二见知府神魂颠倒,说话差三落四,笑了实说:“大人,请您暂回府衙,这件事包在小人身上,保你美人儿到手!”知府王昌盛笑眯了眼:“事成有赏!事成有赏!”说着钻进轿中,回府去了。
第二天,花公便被“请”进了府衙。面对丰盛的酒宴。花公呆呆地坐着,莱不吃一口,酒不沾一口。当王二提到知府要娶琨珊做夫人时。花公猛地站起;“贫寡小女,不敢高攀!”说罢扬长而去。气得知府面皮发黄。人家想巴结都巴结不上,莫非这老头傻了!知府心里想,也许我没送彩礼。对!世上没有不爱财的,只要我多送些金银绸缎,那老头定会答应。于是,他命王二带着几名衙役,拾着彩礼来到奇香园。谁知花公一见,暴跳如雷,恨恨地将彩礼扔了出去。知府王昌盛听说此事,气得直骂王二不会办事。王二偷眼看看知府,低声说:“大人,我有个主意,“啥主意?”知府喘着粗气问。王二趴在知府耳边,叽咕了半天,知府笑了;“好快去办吧!”
王二来到奇香园,对花公说:“知府大人说了,你若不愿叫琨珊姑娘去当夫人,就要给知府大人送上一棵好牡丹[”花公心想:“我宁肯送给他十棵社丹,也不能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急忙答道:“园中牡丹任知府大人挑选。”王二冷冷一笑,说道:“知府大人喜欢夜间赏花,命你送一棵夜晚会放光的雪白牡丹,如果明天送不去,就把你女儿送进府去I”花公一听,气得浑身颤抖,天下哪有夜间会放光的白牡丹,这不是逼着我把女儿送去吗?花公欲上前争辩,王二一摆手;大声说:“没花有人,明天不送去,知府大人要问你个戏弄朝廷之罪!”说罢,转身走了。
花公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望着园中牡丹,心中一阵酸楚:看来曹州地是呆不下去了,只有舍去奇香园,带领老伴、女儿奔走他乡了,花公轻轻抚摸着用血汗浇灌成长的棵棵牡丹,泪如雨下。忽听身后有脚步声,花公急忙擦去眼泪,转身一看,是老伴和女儿琨珊来了。琨珊气愤地说‘“知府逼婚事,孩儿俱已知晓。二老无须难过,他不让咱活下去。咱也不让他安宁!”花公手拉琨珊,悲凄地说:“儿啊!咱斗不过他,咱走!”
“走?往哪里走?这是咱的家。这是咱的园,这是咱的故乡,这是咱的田,咱哪里也不去!”
“咱没有夜光牡丹送给他,那知府…”花婆话没说完,已泣不成声。琨珊心里难过,眼含热泪说:‘孩儿本是牡丹女,今日还我牡丹魂!明朝送得牡丹去,莫忘取回牡丹根!”琨珊说完,将花公、花婆扶回房去,并再三嘱咐,不让花公、花婆走出房门。
花婆放心不下,照着门缝向外张望,只见琨珊对着房门拜了一拜,口中说道:“父母的养育之思,琨珊纵死不忘!”说罢站起身来,旋转如飞,似火球一样滚动,如电闪一般明亮,开始象征风大作,“呼呼”声响,霎时如空中霹雷、震耳欲聋。花婆口喊女儿,要冲出房门,被花公一把拉住。只听琨珊撕肝裂肺般的一声哀嚎,便无声无息了。
花公、花婆冲出门去,见园中一株牡丹,雪白如玉,闪闪发光,花辨上露珠滚滚,似汗水,似眼泪!花公将牡丹抱在怀中,花婆扑倒在地,老两口对着牡丹哭得人心都碎了天还没亮,曹州知府王昌盛使命人准备好了花轿。他心想;你花公有天大的本事,也送不来夜光牡丹,只要你今日不来,那美人儿就得乖乖和我成亲!他高兴地在灯下忙着洗脸、刮胡须。刚刮了一半,王二匆匆闯进来说;“花公把夜光牡丹送来了。”王昌盛一份;“他真有夜光牡丹?”另一半胡须顾不得刮掉,便命王二将花公带进来。花公端着一盆花,上面用白布蒙盖着,慢馒走进来。王昌盛一拍桌案,大声说:“你哄骗老爷,该当何罪?”花公冷冷一笑:“你不曾观看。怎说老汉哄骗于你”王昌盛两眼一瞪,大声吼叫:“把案上的灯烛吹灭,王二急忙吹熄灯烛,房中一片漆黑。花公轻轻把白布扯开,咦!神了!一盆雪白的牡丹闪闪发光,将房间照得如同白昼。知府呆呆地望着牡丹,张着嘴巴再也合不上了,众衙役“忽”地一下围上来,争着看稀奇珍宝。王昌盛走近牡丹。伸手一摸“叭”地一声,脸上挨了一掌,左腮火辣辣的疼。“谁?谁打老爷!”叭”又是一掌,王昌盛见花公袖手站在一旁。并没伸出手来。“哪个小子?是哪个小子!”王昌盛两手捂腮,高声叫骂。众衙役莫名其妙,面面相观。王昌盛气得暴跳,欲将牡丹端进内室,手刚触到花盆,只见牡丹花辩纷纷脱离花技,如流星一般飞将起来,顿时,房中花辨飞舞,火星四溅,吓得知府、王二和众衙役四处躲藏,鬼哭狼嚎。
过了一个时辰,天亮了。房中死一般寂静。知府王昌盛从书案下慢慢地爬出来。王二也正从衣架下边往外钻,二人相互一看,都怔住了,王二的头发、眉毛都被烧光,光秃秃象个肉球,那知府嘴歪眼斜鼻子塌,左腮上一个泡,有腮上一个疤,说他象个鬼,他比鬼都难看,变成丑八怪了!二人相互看看,都忍不住捧腹大笑。知府指着王二,“哈哈,秃了!”王二捂着知府,“嘻嘻!.歪了!”他们笑了一阵,同时来到镜前,看到自己的模样。都急忙把眼睛捂上:“这镜子里是吗!”二人嚎啕大哭起来。
王昌盛变成了丑八怪,官见了害怕,民见了躲藏,头上的乌纱帽戴不成了。
那日,花公在混乱中抱回了牡丹根,栽在了花园中。第二年,牡丹根发了芽,一年长成三尺多高一株牡丹,花儿雪白,雪白,夜晚放出光亮。因它是琨珊姑娘变成,夜晚又会放光,人们都叫它“琨珊夜光”。后来人们把它写成“昆山夜光”。现在,曹州牡丹园西南角的花园里,还有这种牡丹。
二
昆山夜光,每朵牡丹花象一个小小的灯笼,十分美丽有趣,因此又叫“灯笼花”。说起昆山夜光,‘还有一段神话故事呢。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曹州一家牡丹园主,从亳州花重金买来一棵“昆山夜光”牡丹。把它视为珍宝,并专门雇了一个小伙子负责培育管理,小伙子名叫王小四,十分勤劳。秋后,他把牡丹栽在园中,细心地浇水培土,他还特地打了个厚厚的草苫子,天黑时盖上。天明时就揭掉。冬天下雪,他把雪培在牡丹周围,春天“雨水”季节一到,他就加紧松土施肥。刚到清明,他就发现长出了几个嫩绿的芽儿。头一年就要开花,他真是喜出望外。他日日夜夜招心地护理着它,眼看着枝叶长大,花芽儿发育成熟了。然而,谷雨已过,别的牡丹相继开放,难有这棵“昆山夜光”还没有开。王小四心里焦急,等啊,盼啊,当大批牡丹快谢的时候,它终于开放了。看到几颗蓝宝石般的“灯笼花”,王小四心中的喜悦更是无法形容,他更加昼夜舍不得离开了。
三年后,这棵“昆山夜光”在王小四的精心管理下。又繁殖了十余棵。这种牡丹花别具一格,每到花期,赏花的人络绎不绝,把王小四忙得不可开交。夜深人静,赏花的人都已离去,他才能一个人细细欣赏;有一次,送走最后一个赏花人,他出乎意料发现,有几个美丽的姑娘。身穿洁白的衣服在花上偏偏起舞。他感到非常惊奇,急急地走到花儿跟前,可哪里还有姑娘的影子?他仔细看看,只有亮晶晶的灯笼花。
从此,王小四就留心了。每到夜深入静,都能看到几个姑娘在花丛中舞蹈。可一走到她们身边,她们就飘然而去,王小四明白,这一定是仙女了。于是,他不再走近她们,只是远远地欣赏她们那优美的舞姿,可是,有一次,他看到有个仙女向他招手,请他过去。他迟迟疑疑地走过去之后,这个拉手,那个扶肩人非常亲热,她们还邀他跳舞。那个招他前来的仙女指着一位年龄稍大一些但姿容俏丽的仙女说:“这是我们大姐,她看上你最勤劳,最忠厚、喜欢上你了。可我们是花仙,你害怕吗?”王小四欣喜若狂,说道:“仙姐能够看上我,我求之不得。哪有害怕之理!”从此,王小四同牡丹花仙谈情说爱,海誓山盟,非常快活。
谁料。王小四和花仙恋爱的事被牡丹园主发现了,因为社丹园主也常在夜间前来观赏灯笼花。他见牡丹花仙貌美,早已垂涎欲滴。正当王小四和花仙商议拜堂成亲时。他派人把花仙抢到家中,强制花仙和他拜了天地。可他万万没有料到,进入洞房后,花仙竞变为一条火龙,把他的家化为一片废墟,园主差点丧命。而火龙腾空飞去,不知去向。园主解雇丁王小四,繁殖的“昆山夜光”牡丹,也全部刨出来廉价卖掉了。
相传,曹州牡丹乡的万花村,有很多人专门养花,靠卖花来维持生活。万花村南有个不小的花园,柴门篱笆,十分幽雅。看园人名春宝,年方十八。在他小时候。他的父母因病双亡。小春宝就跟着祖父生活。小春宝聪慧伶俐,勤劳好学,人见人爱。但不幸的是祖父在他刚刚成人之后。就撒手而去。春宝感到十分悲伤。每当月儿高悬,夜风吹拂,他便吹起祖父留下的竹笛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一天,春宝刚刚吃过晚饭,又拿起竹笛。万花村的上空,又飘荡起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听了让人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儿。不知什么时候,天上竞晰浙沥沥地下起雨来。他把板凳往屋里挪了挪,望着门外那细雨濛濛的夜色,春宝又沉入了对祖父的深深思念中。忽然,一个人跌跌撞撞地从外面跑来,没等春宝开口,那人先说话了:‘对不起,打扰您了,让俺在这儿避避雨好吗?
听声音是个女子,春宝赶忙点上了灯。灯光下,春宝看清楚。这么一个姑娘,长得眉清目秀,落落动人。雨水顺着她的发梢往下涌,她那娇美白微的脸宠更加动人了。
春宝一时之间不知说什么好。心想,外面雨这么大,一个女子前来求助,不能不答应。可房子这么小。留下她怎么办呢?
姑娘见他没有说话,又说:“如果你实在为难,我就另找一家吧。”转身就要出门。
春宝连忙拦住姑娘,说道:“姑娘请留步!姑娘如果不嫌弃这里脏乱,就留下避雨吧。”他心里想,如果姑娘真的走了,那我就太不巴乱;就留下避雨吧。”他心里想,如果姑娘真的走了,那我就女子仁义了。姑娘十分高兴,连连致谢。
春宝见姑娘浑身都湿透了,身子有些颤抖。可他又没有衣裳让 她替换。他想了想,对姑娘说:“你先在屋里暖和暖和,我到园里看花去。”拿起挂在墙上的蓑衣出了门,把姑娘一个人留在了屋里。 春宝披着蓑衣在园里转了一会,见雨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在园里走来走去,不知不觉地走到屋门前,见屋门已经关上了。他正要上前扣门,又觉得不妥。想来想去,他就倚在屋檐下的屋门房等起来。
春宝就这样,披着蓑衣在门外站了一夜。天快亮的时候,雨终于停下来了。
这时,他听见屋门“吱呀”一声,门开了,姑娘走出来,见春宝披着蓑衣,满脸疲惫之色,十分不安,说道:“打扰您了,真是过意不去。改日我一定再来致谢。”
春宝连连说:“不,不用”。看着姑娘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知为什么,春宝有些张然若失的感觉。
三天之后,一个月明之夜。春宝又吹起竹笛,笛声悠扬,飘荡在夜空,那笛声里仿佛又多了几分韵味。不知吹了多少时候,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话:“春宝哥,你的竹笛吹得真好啊!”听到声音,春宝觉得有些耳熟,春宝回头一看。果然是那天晚上来避雨的那个姑娘。姑娘手中提着个竹篮,向他微微一笑。
“是你!你什么时候来的?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春宝一连串提了好几个问题。
姑娘笑了笑,说道:“我来了好大一会儿了,看你吹笛入了神,没敢打搅您。至于你的名字嘛,我不告诉你。
姑娘从手中的竹篮里取出一些香喷喷的饭菜,又拿出一双崭新的布鞋。春宝不知说什么好,从祖父去世以后,还没有一个人如此地关杯体贴他呢。
再次见面,二人仿佛老朋友似的,再也没有那种拘束感了。月下,花丛旁,他们畅谈起来。谈话问,两人都流露出对对方的爱 之心。春宝不愿姑娘匆勿离去,姑娘也总是迟延着不走。不觉天要亮、姑娘不得已,只好起身告辞。临时走,姑娘对春宝说:“我住在村南篱笆园,姓蓝。天明你去我家,对上这只簪,咱们就结成夫妻。”说罢,从头上拔下一只金光灿灿的玉簪,送给春宝,飘然而去,留下一股清香。
天亮了,春宝回味着姑娘说的话,不停地念叨着村南、篱笆园 …他忽有所悟,忙向园中的牡丹花丛走去。但见棵棵杜丹上朝露晃动,唯有一棵蓝牡丹,浑身干松松的,不曾沾一滴露水。春宝立刻想到姑娘姓蓝,他已经猜想到,这蓝姑娘一定就牡丹仙子。又一想:对呀!这蓝姑娘在我屋里呆了一整夜,自然没有露水。便忙拨开花蕊,仔细看竞少了一根。他拿出姑娘给他的玉簪往上一对,那棵牡丹霎时变成了昨夜的蓝姑娘:春宝又惊又喜:蓝姑娘!我可找到你了!”蓝姑娘也说:“我能找到你这样勤劳聪明的后生,也算是终身有靠了。”
从此,他二人结为夫妻。夫妻俩相敬相爱,日子过得和和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