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实用九篇)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精选9篇)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1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至今已21个年头,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这个缘起于西班牙一个浪漫爱情传说的节日,其主旨宣言也很像西方婚礼誓词,“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其实,这段宣言核心意思就是“死也要读书”,真不如中国“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总结得坚决彻底干净。

然而,在迎接这爱情般美好的节日之际,伴随着莫名的兴奋,总有些许挥之不去的尴尬。兴奋的是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大中小学,因为这个节日又要掀起倡导阅读的新热潮;尴尬的是,身在大学校园,却时常感到阅读的热情能“淡得出鸟来”。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邢定钰向中央领导汇报该校“悦读经典计划”,谈到该项计划的实施改变了南京大学以前“文科学生缺少科学素养、理科学生缺少文化素养”的状况,受到媒体的热捧。说实话,要让人完全相信该计划实施几年就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很难,但倡导与实施“悦读经典计划”的正确性与必要性的确不容怀疑。理由很简单,对大学生来说,必要的阅读规划与指导,永远都不是多余的。

常闻“开卷有益”,意即只要是读书,总没有坏处,读书总比不读书好。这本没有错,但在今天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而阅读内容良莠不齐的背景下,如果不加选择,很可能开卷无“益”,甚至开卷有“害”。尤其对大学生而言,读书更不应漫无目的、随性而为,因为大学生读书必须考虑到一对现实的矛盾关系,即阅读时间的有限性与阅读选择的无限性。大学时光是特定阶段的青春岁月,有限而宝贵,除了学业和必要的大学活动所需的时间,可用于阅读的时间比较有限,倘若没有阅读规划、计划,没有阅读指导,想要有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是很难想象的。同时,从大学生阅读选择的自由度看,又具有无限性。大学生群体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与便捷条件——拥有藏书丰富的大学图书馆。但是,当一名大学生走进图书馆,面对满目古今中外各类图书(包括电子图书),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如何使有限的读书时间发挥效益,无疑还需要帮助与指导,以寻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有效读书途径。

可即便找到了“途径”,仍然不够,还需要大学生唤醒自己内心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还需要大学校园崇尚阅读的浓郁氛围的涵养。这看起来好像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但审视今天的高校校园,分析诸多高校出炉的阅读报告,便可看出:即便是启动“内因”,唤醒内心的认知,也首先需要“外因”充分发挥作用。学校的重视,教师的引领,图书馆的指导,学院甚至班级社团等层面的规划、推动等,都显得不可或缺。但有理由相信,一旦大学生朋友体验到阅读的价值如邢定珏院士所言“能够弥补个人的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就一定还能体验到,阅读能从根本上让自己获得精神的成长,丰富人生的底色,让心灵获得安放之所。如此,“世界读书日”可能就不再那么让人兴奋和尴尬了。其实,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儿,没有什么理由。一定非要找个理由,余秋雨说得就挺好:读书的理由是摆脱平庸。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2

在我国,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越来越多,读书日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精彩。形式新鲜别致,内容丰富充实,而其影响也越来越热烈和持久了……“世界读书日”的阅读氛围,有着浓郁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诸般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而读书则需要一年两年、十年廿年甚至一生的时间来坚持……

读书未必在人前,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读书之乐,不会只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体验。读书之味,更不会从台上作秀和台下喧哗中得到。

读书不能死章句,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肤浅的,要真正理解书本中的人生哲理,必须坚持知行合一,亲身去实践中进行验证。既要多读有字之书,更要多读无字之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真知、悟真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读书应重高格调,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蟫,老去犹资慰我心。每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诗人老去,耽于读书,但是仍然对于涉及名节操守的内容,格外看重。作者的襟怀情操,从其读书情趣可见。宋朝另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溪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琅琅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宋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翻译成简单的白话文,其实就是:读书可以使人不俗,使生活也更有味道。

读书切莫惰寸功,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用意其实都是在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前人在这方面论述颇多,此处不再赘述。需要多说两句的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今天的所谓读书,其实已经不局限于纸质的那些传统载体,人们的阅读途径也已经更加丰富和多元。手机APP、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阅读等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饘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3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智,也能启迪智慧、拓展思路,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凡事快人一步、高人一筹”的才干。党员干部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梁,更应该以书籍武装头脑,增长才干,让读书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方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当前全社会的读书形势却不容乐观。有追求享乐,不好读书的“慵懒型”,有热衷应酬,不勤读书的“攀附型”,有浅尝辄止,不善读书的“糊弄型”。更有甚者,认为实干务实,学习*,干比学更重要,长期忙于事务、疲于任务,没有时间读书。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思想僵化、意志不坚,在各种物质诱惑的迷雾里,缺钙、丢魂,看不清来路与方向,从而误入迷途。

书籍不仅能明智,更能固心。在新时代的浪潮里,党员干部要想乘风破浪,当好“舵手”,更离不开“书籍智慧”。作为党员干部当以理论书籍为必读书目,在“红色经典著作”中获得思想力量和精神动力,,把牢未来奋斗方向。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等书籍也是选读书目,只有广泛学习涉猎,才能找到更多工作思路。唯有以阅读为基础,反复钻研,不断思考,学以致用,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才能具备创新能力与干事本领,担负起时代重任。

党员干部不仅要好读书、读好书,更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恒心,坚持不懈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断提高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提升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善于向书本要答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学会结合*难题,让读书成为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面对错综复杂的工作局面,更需要读书提升自我的能力和水平。在时间控制方面需争分夺秒,如晨起或者乘车时、餐后、睡前,只要想看书,总能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切莫因忙碌而放弃读书,切莫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真正的阅读不是“快餐式讯息”和“夸张式视频”能取代的,我们既要善于在微阅读、碎阅读中汲取新知识,更要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真正身心静下来深度阅读与思考,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和提升。

读书慰藉心灵,读书提升素养,读书温润人生。党员干部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每天以空杯的心态,去汲取书本里面的养分,不断积累知识量。更要读无字之书,在有字之书的基础上,提高认知能力,学会客观、辩证分析所学所见所闻所得,学会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用眼睛去看,用内心去辨,跳出框子看问题,站在云层看群山,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找到突破口,找到新出路,夺取新胜利。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4

“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5

4月23日,我们迎来了“世界读书日”。近段时间,全国各地都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河南省图书馆、省少儿图书馆等纷纷策划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聚焦在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阅读品牌项目、书香抗疫等方面,并采取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为共建“书香中原”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河北省石家庄市图书馆以“书香流动,云端悦享”为主题,依托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精心设计了六大版块24项线上读书活动,邀请广大读者足不出户云端享受书香……相信通过活动的开展,必将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深入人心。

阅读,不仅能慰藉心灵、充实大脑,而且能丰盈思想、助益工作。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对于读书价值的赞颂不计其数,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颜之推的“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伏尔泰的“读书使人心明眼亮”等等,都在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可以说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深入进去才会有所收获,才能更好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前,在全民阅读中存在着深入阅读不足、年人均阅读量低等问题。据第十七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__年,中国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及人均电子书阅读量都有所下降。其中,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2.84本,仅有12.1%的国民日均阅读图书超1小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通过抓住世界读书日这一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无疑为人们崇尚阅读、热爱阅读搭建了平台,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妨将阅读当成一场美丽的修行,发乎于心,践之于行。一方面,要祛除阅读功利化心理。当下,许多人用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阅读,用到什么才去学什么,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其实,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随着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自身的能力素养也会有很大提升。另一方面,要增强阅读鉴别力。我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各种海量信息迎面扑来,我们要学会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者,要防止碎片阅读、浅阅读。当前,互联网“快餐文化”虽然能够帮助人们实现随时随地阅读,让阅读变得更加轻而易举,但也容易造成阅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度,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阅读、深度阅读,这样才能实现精神世界的充盈丰沛。

生命因阅读而有力,生活因读书而精彩。阅读,不应止于读书日,让我们把阅读当作一种自觉行动,把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理念融于生活、融于工作,养成时时处处不忘阅读的好习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用阅读充实自己的多彩人生。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6

自从4月23日被定为“世界读书日”,26年来,阅读就以节日的形式,开启了一年一度人们向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创造者致敬的仪式。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在今天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共识。

连日来,浙江各地全民阅读活动如火如荼,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最新发布的《20__浙江省全民阅读报告》显示:去年浙江人均读书10.1本,居民阅读率达90.4%,全省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阅读服务设施已经超过了12000家。可以看到,阅读正以动人的身姿,紧紧追随着这个日益变迁的时代。

书籍是人类记忆的容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著书从来就是人类获得智慧、传递文明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所以说,人类的阅读史几乎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文化的血脉、思想的光芒、民族的传承……都在读书中绵延不绝,永传于世。

关于读书,英国哲学家培根告诉我们: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可以说,读书是世界的。读书也是中国的。

从古至今,读书是中国人的传统。国人主张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古语有云:“读书可以明理得道,可以修身养性”;今天的人们仍然相信,读书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读书之兴衰与个人之前途息息相关,读书是极为厚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道修行。

读书可以点亮生活。就拿去年的武汉方舱“读书哥”来说,人在方舱,心在读书,置疫情于心外。虽然方舱是狭小的天地,但读书打开了新的大门,使人的心智无限扩大,看到的是广阔天地大千世界。真正应验了英国作家毛姆的那句话: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书本,就好像人的一个朋友,只要你想读,它随时都可以陪伴左右,抚慰心灵,照亮灰暗的生活。

读书应该回归生活。人生在世,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重要的精神成长。从通俗层面讲,无论哪一种层面的日常生活,背后都有相应的物质支撑,并非人人都能负担得起。而读书,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则相对容易得多、简单得多。一个人,只要自己愿意,无论身处什么阶层,都可以一生与书籍为伴,书就是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涵养着生命的气质。

读书就是生活方式。许多爱书人士都说,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始于孩提时代。当读书爱好深入骨髓,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时,就会将遇到的人和事都当成书来读。人如字,事如书,读书与生活合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书也找到了终极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当成“读书日”,多读书、读好书。无论技术怎么进步、介质怎样变迁,我们的生活,因为阅读,充满阳光。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7

读书的好处实在是数不胜数。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无论你是耄耋之年,还是豆蔻梢头,要想拥有丰富的世界,一本书,足矣!

读书的好处又岂止这些?我们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好读书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处世之道、从政之基。对人们来说,书籍不仅仅是良师益友,更是打开精彩人生的钥匙。

读书,不仅能增强本领,还能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梦想插上彩色的翅膀。在河南师范大学的一所餐厅内,有这么一条规定:只要能抽签正确背诵古诗、论语或者诗经,就可得到一份价值9元的免费霸王餐券。有一部分学生拿到题目后却连最简单的小学古诗都忘了,但是每天还是有很多学生去排队抽签答题。学生们说,这种活动太好了,不仅能得到实惠,还能增长文学常识。这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知识真的能当饭吃,凭实力吃饭,真香!

风靡全国的各种类型的“诗词大会”,拔得头筹者会有丰厚的奖励,这不恰恰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实写照吗?单单从物质方面看待这些活动,虽然狭隘了些,但是却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们知道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好处,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传颂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智能手机等各种阅读器的普及,让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智慧。3D阅读、VR看书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渐普及起来。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长给孩子配备了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孩子的阅读体验,开阔了孩子的眼界。有数据显示,青少年的数字阅读呈现出高时长、高频率的趋势,这无疑与数字阅读的普及紧密相关。需要警惕的是,家长和学校要监管好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切不可让孩子沉迷其中。更不能忽视纸质书籍的阅读,在数字经济时代,提笔忘字现象时有出现,在阅读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检验学习的成果。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如此广阔的舞台,拿起书本吧,去阅读、去汲取成长的养分,让我们奋起拼搏,朝夕追梦!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8

在线读书闯关拆盲盒、线上朗读比赛、作者拍视频推荐好书……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自治区图书馆推出了一系列线上阅读活动,通过网络将阅读带来的愉悦分享给了更多人,让每个人的阅读边界延伸得更远;也通过网络将阅读引发的思辨汇集在了一起,让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距离变得更近。在这“远”与“近”的变化之中,阅读所带来的正能量通过线上在不断地延伸拓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阅读,我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在文字的世界里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今年2月初,武汉方舱医院中一位患者躺在病床上捧书阅读的图片一时传遍网络,有网友表示“看到了文明的力量”。当时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人们心中多少都会有些焦躁不安,然而这位患者却以一种淡定无声的行为,诠释了阅读所能够给人内心带来的安宁与强大。这张读书的图片通过网络,将这种无声的力量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网友,传递出了坚定的信心和满满的正能量。同样,在世界读书日,自治区图书馆举办“我见证,中国力量”主题朗读活动,汇聚抗击疫情的声音,凝聚抗击疫情的力量,努力发挥出阅读能让人们不惧孤独、勇敢前行的积极作用。

关于阅读,有一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你有一本书,我有一本书,如果相互交换阅读,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本书。知识的拥有量会因为分享而不断地增长,在网络时代,线上读书活动更以便捷的方式和几何倍数的传播效果放大阅读分享的效应。比如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类阅读平台都会邀请相关知名人士在线“推荐一本好书”,这些推荐书目往往涵盖国际国内,有经典也有新作,有文艺类作品也有科技类书籍,通过网络的传递,关于这些好书的信息往往会传递到比预想中更远的地方。

阅读一本好书,能给予我们启迪,在字里行间中还能获得难能可贵的理解和共鸣,“寻找共鸣”就是阅读和网络的结合点。比如一直很受读者喜欢的“线上读书会”,使得天南海北的读者在同一时刻为同一本书交流探讨成为可能,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它更是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同时拉近心灵距离、碰撞思想火花的极佳方式。

和自治区图书馆一样,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书店和网络阅读平台通过开展各类线上读书活动,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拓宽读者的阅读眼界。如果说阅读是个人通过书本与世界的链接,那么线上阅读活动就是将千万个个人通过阅读连接在了一起,进一步在线上放大阅读的正能量,网络空间作为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内涵必将更为深远,空间必将更加清朗。

2023年世界读书日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9

4月23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读书"又将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讨厌那种"读书无用"的论调,我也讨厌那种"读书万能"的论调,因为它们把读书太庸俗化了,太功利化了。其实,我们本就不该给读书附加太多的意义,读书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同的人可以说出不同的答案,但各自都有理由,你可以不赞成,但也不能去反驳。但我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人活着就是为了成功!当然,延伸一下,读书是为了什么?很多人自然会说是为了成功。

什么叫成功?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翻翻吧,非常简单,"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一个"预期",错综复杂,包罗万象,好的、坏的,高尚的、卑劣的,伟大的、渺小的,今天的、明天的,短期的、长期的……

没错吧,一个正常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预期"展开的,都是为"成功"而生,为"成功"而活的。只要实现了"预期",也就"成功"了。

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说"读书是成功的捷径,因为书就是伟人的肩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万能化了、功利化了。于是就分外强调读书,然后又把读书异化为升学,异化为学历崇拜。等到"学历崇拜"这个泡沫破裂的时候,又大声宣告"读书无用"。

读书就是读书,它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待读书,就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不能走极端。虽然,读书与成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读书却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曾经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条条大道通罗马",不读书照样可以成功。

对于如何取得成功,学者季羡林给出了一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很重要,"不要不是那块料,非要往上套",要成功就必须弄清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才"是什么,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勤奋"也很重要,不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是很难成功的,"勤能补拙是良奋","坚持就是胜利";"机遇"更重要,否则只会"怀才不遇空悲切",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机遇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无独有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也没有读书。我翻遍了一些的成功心理学教材,里面也没有强调成功必须读书。这些一方面证明了不读书也能成功的说法,另一方面也没有否定读书的作用,因为读书可以充实天资,读书是勤奋的因子,读书也是在准备机遇,已经把读书融入到成功的要素中去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