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读后感(精选15篇)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通用15篇)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1

人生是什么?为什么有无数的人不停地探讨它、追问它、论证它?人生是一个空洞而又深邃的话题,我们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却对这条路是那么陌生,充满着太多的未知因素。孩童时候的我们不会问人生,因为有父母牵引着,但是少年的我们,有了一定的思想意识,有了更多的疑惑烦恼,希望得到解答,很庆幸那时的我正因为有了《培根论人生》这本书指引着。

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应该是大众最为熟知的名言。当我第一次接触他的这本散文集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抽象晦涩的作品。然而并非如此,培根以他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话题,解开了人生的奥妙。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溢于心中。虽然他没有确实得告诉我要怎么做,但是他对这些事情都做出理性的分析,让我对于人生有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

首先,世界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统一体。在开篇的《论真理》中探讨真理与谎言,培根说到是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但是其实真理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在《论善与性善》中谈到“‘善’与神学中的德性,‘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在《论美》一文中,也培根写道:“美德尤比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真善美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但在《论伪装与掩饰》中说道伪装与掩饰使人迷惘,也“剥夺一个人作事底主要工具——信与任”。在《论嫉妒》中又说道嫉妒和恋爱一样让人分不出迷人或魔人,“很容易造出意象和观念;并且很容易进入眼中,尤其是当对象在场的时候,这些都是导致蛊惑之处”这些假恶丑又悄悄地毁掉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在人生道路上的我们,要学会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指导我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所重视的内容。他在《论读书》中谈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友谊》中强调了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谊,如“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此外其他篇目中谈到习惯与教育,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多方面的内容。我还特别喜欢他在《论游历》中所说的“游历在年轻人是教育底一部分;在年长的人是经验底一部分”,强调旅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可作为在官场使用的“厚黑学”。如在《论权位》、《论狡猾》、《论野心》等篇章。培根是写到的:“为追求权利而不惜牺牲自由,或者为追求驾驭他人的权利而牺牲自我,这种欲望真是叫人莫名其妙。升迁高就的过程那是极艰辛的,要吃不少苦头,但是升得越高,得来的苦越多,而且升迁过程有时还是见不得人的,因为其借用卑下的手段使人变得尊贵。”

“人想退的时候退不了,该退的时候呢,又不肯退,而退了的人呢,又不甘退已。官居高位者只有通过他人的看法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幸福,倘若按其真切的感受并无任何幸福可言。”虽然现在的我涉世未深,不太能理解为何他们如此尔虞我诈只为等高楼,却又“高处不胜寒”,但是联系到实际中,从别人的眼光当中,得到所谓的快乐,是何等的凄凉。

“有些书是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食,有些书你就必须细嚼慢咽,充分的消化。”培根的这本书,每当我处于闲暇时刻总会翻一翻,它对于我来说的重要意义在于每个时期都带给我前进的动力。在高中时期,教会我如何解决同学之间的摩擦,如何面对学习的成绩变动,如何克服高考的重重压力,如何调节自己低落的心情;在大学时期,又教会我如何坚持自己的专业选择,从幻想的城堡中走出来,体会世界真善美的同时,也了解世界的假恶丑。曾经的我总想逃避这个世界,但是当我再次读到这本书,我才深刻了解到自己一直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但世界不是因为我而存在的,我不可能让整个世界适应我,只有我适应这个世界。可是这是世界上也只有一个我,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一片天,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2

淡定不是平庸,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智慧的不争,是荣辱的不惊,是对简单生活的一种追求,这也是我这个时代需要的“淡定”。参加工作以来已有15 个年头,每天忙忙碌碌的总是围着孩子和工作转,对于自身修身养性方面的学习,反而减少了很多,很多时候被繁华的生活所遮蔽,浮躁穿插在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与渴望,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渐行渐远,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被淡漠了。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这本书通篇七辑,百余个情、理故事,在作者流畅优美的笔下,淡淡地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成熟、睿智、沉稳、平和。全书从头至尾没有蓄意煽情,却使读者情不自禁的被其点石成金的人生感悟深深打动,它激励人们,一定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那份属于自己的平淡生活,唯此这般保持淡定,就一定能够获得幸福。

淡定是一种从容。从容的人有所争有所不争,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穷,我们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我们切不可忘记也不要忽视“礼让”。利益的冲突时生活中产生矛盾的根源。当我们和别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应该多为对方想一想,互相之间都退一步,那些可能发生的冲突就会想烟消云散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公正永远是相对的,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差距,用从容去面对就不会有所抱怨,方能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淡定是一种豁达。豁达的人没有烦恼,遇事想得开,不计较;豁达的人心胸开阔,遇人宽容,友善。“如梦人生,人生如梦”这是苏东坡对人生哲理的界定,也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激进的感悟。晚年遭受贬谪的苏东坡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地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豁达情怀成了苏东坡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这样的支柱,才让苏东坡找到了更多的热爱生命的理由。保持一颗豁达的心去对待工作,我们才能做到遇事冷静思考,对待同事真诚和善,我们整个监控中心就能做到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有一副对联:“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一种心境的平和,一种对生活的淡定豁达。

淡定是一种幸福。幸福就像手中的沙,你越是害怕失去,越是紧握不松手,沙却流失的越快。学会与人分享,生活将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幸福。一位老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村子里的人开口向老禅师要菊花,没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被老禅师送得一干二净,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的花朵与花香的。”老禅师对弟子笑着说:“你想想,这岂不更好吗?三年之后,将是一村的菊香。”是啊“不舍一株菊花,哪得一村菊香”?老禅师把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别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时,他感到很欣慰,因为他明白与别人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快乐与人分享,快乐会加倍‘悲伤与人分享,悲伤会随风而逝。懂得分享,生活便是彩色的。

总之,我们需要淡定的心态去面对问题,热情地对待工作,珍惜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家人,友爱自己的同事,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上、工作中处之泰然、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3

不必羡慕别人有美丽的花园,因为你也有别人没有的乐土。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总是沉浸于消极状态中。但是否曾想过,世界上还有一些人面对着比我们更严峻的挫折,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坦然面对现实,乐观对待人生。

他出生时就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只有一只在下身左边的小脚丫。正是这样的他,进入了澳大利亚的主流学校,并且竞选学生会主席,在夏威夷与海龟游泳,在哥伦比亚滑冰,踢足球,溜滑板,打高尔夫。他就是力克? 胡哲。面对生命道路上的绊脚石,力克? 胡哲从不屈服于命运,学习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完成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对于力克? 胡哲来说,总是变得困难重重,永远都需要比正常人多花几倍的时间,力克? 胡哲在年仅25 岁时就已经获得两项大学学位,他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否认的。他用幽默的语言向人们阐述自己的身体缺陷和成长经历,鼓励人们要勇于面对生活的不幸。他更是将亲身经历写进了励志书籍《人生不设限》里,以此来鼓舞人们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应该勇敢地去战胜它。

书中说到:”当你找到生命真正的目标时,热情就会随之产生,你就会为了追求这个目标而活。如果你还在找寻人生道路,你要知道,出现挫折感是很正常的。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距离赛跑。你渴望活得更有意义,就表示你还在成长,还在超越极限、发展自己的天赋才能。时时检视自己身在何处,并思考自己的行动和优先顺序是否符合你的最高目标,是很健康的做法。“奇迹是可以自己创造的,机会也可以自己给与,要像力克那样加倍努力,因为成功一定属于勤奋的人们。

一、喜爱自己,保持信心

力克生患海豹肢症,但他不以悲情面对人生,而是展现一个全新的观念”我或许并不完美,但我却是完美的我。“他告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本身并不沉重,只要我们有勇于接纳自己的勇气,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很”完美“。我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不完美、失败或是错误,而应该把焦点放在你所可能得到的幸福上,不必为了达到别人的期望而活,你可以定义自己的完美。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坚信世界上充满了爱与关怀,坚信人生是一个过程,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今天的不美好,是为了明天的幸福。力克,他有自己的信仰,他将他的生命体验化为文字,熠熠发光,冥冥中给我们支持的力量,鼓励更多人创造自己美好人生,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态度决定高度

28 岁,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可能过去的经历并不是很多,可是力克在这过去的二十八年所经历的一些也许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的,我认为是不可磨灭的希望、是感恩的态度、是勇敢的精神支撑着他。正如他所说:”就算环境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改变我们自己看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的遭遇难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我们不应该抱着随意的态度麻木地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可以选择,选择审视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生活。他是我们的榜样,人最可悲的不是没有四肢,而是没有目标和希望,如果我们紧紧抓住伤痛不放,只记挂所欠缺的东西,或者抱怨各种不如意,那是我们自己给人生设了限。我们应该带着勇敢的精神向前迈进,不让身体的障碍、困难的环境和消极的态度限制了我们对生活、工作、信仰的生活。

三、不怕失败,迎面改变

力克虽然外表残缺,但内心是完美的,其完美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会让我们心中充满阳光和希望,会让我们坚信,不论我们处于人生的何种领域、也不管我们在经历何等的人生挑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够限制或阻止我们的前进,除了我们自己。可能我们的生活、工作过的并不顺利,但我们可以改变,这本书分享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期待并不能带来改变,改变要从现在开始。

四、拥有一颗愿意信任的心,学会付出

力克并非与生俱来就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曾因自己的”不同“而痛苦,当别人嘲笑、躲避他的时候,他的痛苦同样很深,甚至想要自杀,但他挚爱的亲人朋友给了他生存的勇气,虔诚的信仰则赋予他坚持下去的力量。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力克所说,当你怀疑自己能否实现人生的目标时,请信任那些愿意助你一臂之力,以及能够指引你的人。

没手没脚,没有限制。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力克告诉我们什么是一无所缺的精神,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生命没有限制,人生本就该有无限可能。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4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5

最初了解到尼克胡哲这个人,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他的一段演讲视频,看到没有四肢的他,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心中倍感震撼。于是,网购了一本他的书《人生不设限》。与其他同类书一样,《人生不设限》是一本励志书籍,就是尼克胡哲的真实写照。

力克﹒胡哲的父母出生在塞尔维亚,后移民澳大利亚和美国。胡哲天生没有四肢,生下来时让所有第一眼看到他的人感到害怕,他只有一个长着两个脚趾的”小鸡脚“,但他从小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使生活不仅能完全自理,而且学会了踢球、游泳、骑马……一分钟能打43个字母。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绩,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两家公司的总裁,还是享誉世界的励志演说家,走遍30多个国家,20xx年11月,尼克胡哲专程来到四川,在地震灾区探望那里的孤儿,以自己的经历,勉励他们不要放弃。他天生没有四肢,却用乐观、坚强、感恩活出了比寻常人更精彩的人生,用他的幽默、他的故事激励着众人。

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把一个没有四肢的人扔在了这个世界上。父母不是用笑脸迎接他的出生,而是在绝望的痛哭中迎接他的到来。父母最终没有放弃这个注定坎坷一生的生命。胡哲就在父母的帮助下,顽强地寻求常人的一切。

一个认为结束生命就结束痛苦的人,一个在绝望边缘徘徊的人,最终有了这么大的成功,我想,原因只有一个:证明。为了证明他能不能跟常人一样,而且比常人做得更好,他付出了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努力。立起身子对一个常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而对胡哲来说,却练了无数次,最后终于成功了:用额头抵住墙壁,再一寸一寸地立起来。克服生理上的障碍如此,克服人生的种种障碍更难想象。胡哲说:”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的目标就快要实现了,结果却功败垂成。但这不是你喊停的理由。只有拒绝再试一次的人才会被打败。“我想这句话应当是胡哲用汗水和泪水写出来的。

命运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好在改变命运的路是敞开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有没有毅力了。胡哲用自强不息证明了这一切。

胡哲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却用善心回报世界。

有个叫马丁尼兹的小男孩简直就是胡哲的翻板,也是无四肢的人。胡哲说:”用自己的成功鼓励着他,而我的父母可以帮助他的父母。他不必经历我所经历的,或许我可以让他少受一些我受过的苦。“很朴素的话里透出一个博爱的胸怀。他用自己的行为感动和鼓舞着许许多多脆弱的生命,让他们变得自信坚强。命运给他的是困苦,他带给世界的是微笑是力量!

书中处处闪耀着他不怕身障羁绊的宽广胸怀,不怕嘲笑讽刺的坚定信念,不怕苦难艰辛的快乐心态,不怕逆来顺受的乐观豁达。所以曾经艰辛的路对于尼克胡哲来说变得无限宽广,也无限的悠游自在;所以他能够看到正面,不因负面陷入苦痛;所以他能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合上书本,你不得不为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折服,他的坚定、乐观、豁达历历在目,没手没脚,当然会造成许多的不方便,但是尼克胡哲却能将缺少四肢的本能化成意志和心智来克服困难,让自己的天地处处不设限,自由自在的来去自如,这就是心态和决心的问题。面对生活的重重考验,尼克胡哲也曾有过悲伤、有过烦燥、有过放弃,他之所以能从困境中走出来,就是因为他有始终一个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尼克胡哲说:”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的希望及目标!“,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他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永不放弃。尼克胡哲能做到的,甚至是健康人都不曾企及的,他以执着的梦想,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奇迹,给人以热情、勇气、信念、坚持的力量。在尼克胡哲的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他的笑容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尼克胡哲的故事深深震撼着我,他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想想,现实中有些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萎靡不振,垂头丧气,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更甚者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去看看尼克。胡哲的经历吧,他的故事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生命,从中受益。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面对困难的勇往直前,更是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信念,也教给了我们在面对困惑时,如何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命运多舛,但人生不设限!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6

很喜欢毛姆的书,风格坦荡,不故弄玄虚,让人有急切读下去的渴望。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处女座,却由于他索要的稿费过高,在最早的年华里没有被出版,后来,毛姆休养生息,厚积薄发,按捺不住内心对这部作品的执着。

于是,修改后的《人生的枷锁》上市,轰动一时。

毛姆用冰冷的笔触描绘了主角菲利普平庸的一生,主角菲利普是个跛脚的残疾人,自幼父母双亡,由胆小死板的伯父和同样胆小但是仁慈的伯母抚养长大。

菲利普一直在努力的挣脱一个又一个枷锁,可是,无论如何挣脱,他都被迫的身处于一个又一个枷锁中。

正如现在的我们,永远做不到绝对的自由,只能尽可能的让自己活的舒服自在。

菲利普想要挣脱的第一道枷锁是盲目的信仰,由于伯父的牧师身份,他从小信奉国教,盲目的崇拜上帝,可是,即便如此,他仍然改变不了自己被孤立的事实以及自己的跛脚。

他认为那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够诚,因为伯父说,心诚足以移山,后来,遇到不一样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见解,他毅然决然的不再信教,并且来到了伦敦。

他想挣脱的第二道枷锁是自卑的虚荣,做个普通的会计,满足不了他的欲望,他需要用女人的习惯来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的价值。

后来,追寻无果,他又离开了伦敦,辞掉了做会计的工作,来到了巴黎。

在日新月异,五光十色的巴黎,他觉得自己能追寻到自己想要的自由,他想挣破的第三道枷锁是对艺术的妄想。

可是,同学的女同学因为艺术无法养活自己,活活被饿死,也引发了他的思考,是否自己有天赋可以做个大画家,又或者是否自己穷极一生也只能做个二流花家?

在老师“只有当你追悔不急之时,才发现自己的平庸,那才是真的令人痛苦,才是真的可怜。”的劝告下,正逢伯母去世,他又一次放弃,放弃画画,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伯父指责他没有毅力,可是,世上最苦的就是爱你的人,伯父和菲利普商量,最后,还是决定让菲利普走上他爸爸的道路:做个医生!

菲利普再次回到了伦敦,他出于嫉妒和攀比心理,爱上了咖啡馆的服务员,他想挣脱的第四道枷锁是爱情的魔障。

虽然心里是不喜欢米尔德里德,觉得她身材干煸,可是却忍不住和她调情……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说菲利普是我们大多人的缩影:自命不凡,冷漠,虚荣,没有毅力,自负。

总是去伤害自己最亲的人,比如爱他,一直迁就他的伯母,一次又一次的放弃,自负。

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总是想着去逃避,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可是,事情依然存在,结果依然没有改变……

即便我们是一个平凡的人,拥有一个再平庸不过的人生,被迫套在一个又一个枷锁之中,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也应该迎难而上,不要再逃避,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它只能说明我们是弱者!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7

最近读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人生的枷锁》感受颇多,人的一生都在一种无形的枷锁下生活,这种枷锁或是名,或是利,或是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性格。这种枷锁会让一个人沉沦,甚或苦恼,战绩赫赫的将军解甲归田时,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轻松,而当年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穷尽心思,是多么的可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演说家到了夕阳之年,才懂得曾经的辉煌不过像唱戏的小丑,赢得更多的掌声罢了。

人们能在天地万物中寻找出事物的真理,也就证明了其实在生命的追求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木浮于怒海之中却能凌驾于巨浪之上,是巨浪强还是木头强?牡丹选择了娇贵,苦菜花选择了荒凉,大雁选择群居,雄鹰选择了独来独往,而我们呢,有的希望雁过留痕。有的希望风吹了无印,为什么有人能木秀于林,而有人却始终默默无闻?

主人公菲利普在幼年时努力挣脱了宗教的枷锁,长大后在异国独自求学踏入社会后慢慢挣脱小市民习俗这禁锢人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涡流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

里面有一个比喻用的很好:生活就是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炫目,但是却毫无意义。

人类的.各种行为各种追求都只是让这条地毯更加炫目。人生不过是一种格局而已,生活即毫无意义又毫无必要,他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以。最完美的格局似乎就是;出生,长大,恋爱结婚,养儿育女,为挣钱而辛苦,最后蹬腿而去。但是有的格局里幸福却从未涉足其间,杂乱无章,但自有一中乱人心思的妙趣。

如果用幸福这根尺子来衡量主人公的生活那就显得太可怕了,但是如果用其他的尺子来衡量则大不相同。幸福跟痛苦一样微不足道,他们的出现不过像生活中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人生更加的纷繁复杂罢了。

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想透,自己的思想还有些混乱,还需要再读几遍。

本书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揭示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然后对西部地区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的实证性分析,既概括一般状况,又进行计量测算,得到充分、有效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支持与自我积累能力两个方面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8

这天,我读了路遥的短篇小说《人生》,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多次流下眼泪。巧珍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她漂亮、善解人意、要强、有眼力,个性是当她爱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彻头彻尾的劲,即使他负了她,可他仍执迷地去爱他,默默地,执迷地去爱他,并为他做事。她又有坚强的一面,当高家林和她断绝恋爱关系与另一个女孩相爱后,她毅然的理解了这个现实,尽管她深爱高家林,在别人看来,她不寻短见,也会神经病的,但是她非但没有,反而比以前更能干了,她热爱生活,每每看到绿油油的田地,她什么都忘了,用书上的话说:大地能包忍任何痛苦。

我想,我也要像巧珍一样,爱一个人就去爱他到永远,我之所以多次掉下眼泪,可能也在于我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吧!读完书后,真痛快。记得小时候,每当看完一部电视剧,我总期望有个完美的结局,总期望每个人的结果都像自己头脑中的一样理想,否则,自己会很生气,觉得不美,可此刻,也许自己长大了,对于什么样的结局都能认可,都能理解,有时,作品的杯具会更美!

本篇日记写于99年12月5日,当时自己正值大学一年级,八年后的这天,初为人母的我,重新翻开日记,感慨颇深,抄写过来,与大家一齐回忆一段大学读小说的时光!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9

最近在看一本书,书名是《人生不设限》,作者是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力克胡哲。力克胡哲没手没脚,却能写字、能游泳、遛滑板、能跳水、能踢足球、能打高尔夫、能潜水、还能冲浪、开快艇,样样都行。虽然书还没有看完,但心中已经是感慨万千。

力克胡哲出生时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他的父母不但没有放弃他,还试着尽量把他当做一个” 正常“ 的孩子去抚养。从书中所配的照片可以看出,力克的童年是幸福的,每张照片里他都笑的那么灿烂,父母用他们全身心的爱去呵护并培养着这个特殊的孩子,而力克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直到力克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父母拥有坚定不屈的信念,通过努力让力克去正常的学校学习,而不是残障学校,这对力克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自己身体上的障碍和同学的异样目光,使得力克无法融入学校生活,他觉得自己彻底被绝望和孤单淹没,找不到一丁点儿人生的意义。甚至于在十岁那年差点儿把自己淹死在浴缸里,但在那一刹那,他想到了为他付出一切的父母,他的弟弟妹妹们,他无法忍受他的亲人们为他的死难过而终身悔恨,他觉得自己太自私了。而力克的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对他保证,一切都会没事的,父母会一直在他的身旁!父亲的力量是最强的,他表达出了对儿女的爱与支持。让力克觉得虽然不了解以后会如何发展,但爸爸说终究会解决,他就相信。

与爸爸谈过之后,力克渐渐地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虽然以后的日子也会有不好过的时候,但他都坚信自己一定会顺利的。后来力克回首当时,并思考之后一路走来的人生,如果当时放弃了生命,他会错过多少日后的精彩呢。

在后来的生活中,力克迎来了各种的挑战,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他觉得上帝对他不公平,期待自己一觉睡醒时会长出手和脚来,但妈妈告诉他,他只是少了几个零件而已,除此之外,他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鼓励他主动地多和同学接触,要拥有坚定的信心,多想自己拥有的,而不是光去想自己没有的。慢慢地,力克在试着与同学接触时,找到了那条通往人生目标的路。而力克也体会到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某项恩赐,如某种才能、技艺、手艺、让人开心或投入的本领等等,而通往快乐的路常常就在那份恩赐之中“ 。” 我们全都是一无所有却充满希望地来到这个世界,人生路上有许多等着被打开的礼物。“” 天助自助者,要不要继续发挥所长,努力追求人生的最高目的和梦想,完全取决于自己“ 。

当力克高中时听到一位叫瑞基达伯斯的美国激励讲师的演讲。” 你永远无法改变过去,但你能改变未来“ ,瑞基的这一段话在力克的心中撒下了一颗种子,让他想成为一名演说家。从此力克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努力,在21 岁大学毕业后,力克取得了会计及财务规划双学位,熟稔投资,并拥有了自己的公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影响并激励身边的人,组织各种富有创意的行善活动,到世界各地去进行演讲。他的演讲给无数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力量。

我在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力克胡哲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人生目标,那所有的孩子都会像汽车有了发动机一样,做什么事情都会充满动力,对知识充满了渴望。而与此同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向力克胡哲的父母一样,无论什么时候,对自己的孩子都不要放弃,要在孩子跌倒时,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在孩子迷茫时,及时给予孩子自信的力量,能让孩子体会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有多么的艰辛,遭遇多少次的失败,只要拥有一颗永不放弃、勇敢面对失败的心,就一定能走向成功!就像力克说自己的成功公式就是:”跌倒七次,爬起来八次。“因为每个人都有失败的经历,但面对失败的不同态度造就了以后不同的结果。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永不止步,活出精彩的人生!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10

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它岔道横生,充斥着许多的困难和挫折。

人生犹如宽阔的海面,它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正如高加林的人生一样,有平静也有曲折,艰难困苦与欢声笑语并存着。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高加林的经历为故事线索,展现了一幕幕画面,体现了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有理想,也有抱负,高考的落榜使他受到了一次打击,他内心是多么的苦闷啊!而他教师的职业被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替了之后,这个赋有才华的年轻人又一次遭到了打击,我能体会到他那时的痛苦与心碎,他是那么的热爱这个职业,而如今却被他人所取代。无可奈何,他回到了村里,开始了地道的农民生活。在他人生的低潮期,一个可爱、活泼而且善良的女孩巧珍走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们两人开始相爱,初恋是美丽的,也是激情澎湃的,但是好景不长,他们之间面临着父母的责难和乡亲的议论,可慰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样一段纠结的时光飞快逝去,高加林在他人的帮助下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的,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为城里引人瞩目的人。

事实上,他的确很出色,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同时他也遇到了昔日的好友——黄亚萍。黄亚萍在认清自己的内心之后,开始狂热的追求高加林。高加林在一番思索中,倾斜了天平。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但她与高加林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最终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拒绝了巧珍。令人伤感的是,在巧珍被拒绝了之后,她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担心高加林,但泪水却一刻不停的涌出眼眶。这种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仅仅是感动,我无话可说。退一步来说,就算高加林拒绝的是黄亚萍,可他的心也不会就此甘于平静,不会去想更广阔的天空。我不懂他为何放弃了那个那么爱他的女子,或许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吧。

人生亦是这样,变幻莫测,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高加林进城背后的事被人告发,他们的爱情也像空中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各自东西。而在这时高加林才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是巧珍,他也为此悔不当初。悲剧便是如此,你未曾珍惜的到最后却是深爱的,烙印在心中一辈子的。他要面对的是再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那一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减少了曾经的狂热,冷静的反省自己,接受了村中顺德老人的一席话语,而后一下子扑到在黄土地上。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个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一场玩笑。但是有时我又会去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人想象笑话一样度过一生,然而人生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困难。没有笔直的人生,更没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去面对。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11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与“论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12

在我看来,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引自《人生的枷锁》

20__年的春节假期,由于新冠病毒的肆虐全国人民得以享受10天的“全家游”,厨房—客厅—卧室,最多下楼倒个垃圾,终于实现了过上猪一般生活的梦想。久闻《人生的枷锁》大名,去年年底买的书并将其作为春节假期作业,在光速与龟速相结合的阅读方式下,不到一周把这本大部头小说看完,不得不说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小说描写了主人公菲利普自9岁出场到结尾时30岁这段时间的遭遇和经历,以20年的时间不断寻找人生意义。菲利普天生跛足,自小父母双亡,由牧师伯父收养,去德国游学,回国后在会计事务所实习一年,前往巴黎学学习画画,后又去医学院学医。梳理菲利普的成长脉络,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极为复杂的内心的流变,不断探索,渴望懂得人生的真谛。曾经皈依上帝,却确为自己树立了“尽可随心所欲,只是得适当留神街角处的警察”;曾经被母亲期望着过一种虔敬的生活,成为一名牧师,却又在信仰崩塌之后相信道德等“绝对命令”;最终在经历了一些痛苦和挫折,尤其是在彻底放下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情、亲历克朗肖以及大伯凯里先生的死亡以后,彻底明白了“生命毫无意义”的真谛,从而卸下了人生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是什么?

人生的枷锁是什么?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望文生义,以为枷锁指的是人生各种负累、桎梏,比如爱而不得、身不由己、命运不公等,后面才知道书的英文名字是 OfHumanBondage,很多译本都翻译成《人性的枷锁》,而该书在成稿前曾用“美自灰烬出”命名(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多次出现)。菲利普的前半生,不仅仅是在人性的枷锁下成长起来的,而是在一直寻求人的意义,人为什么而成长,他试图窥探并理解人性。由于他自身的生理缺陷,使他更善于观察他人、剖析自己。后来他明白,人生是无意义的,但人还活着,就会感受到生活的苦。小说里,有几种人生观,有些人受着苦,却已然麻木不知,任凭自己沉沦堕落,比如米尔德丽德;有些人知道生活的苦,却不敢走出来面对,将优柔寡断视为哲思,将失败自慰为高雅,比如海沃德;也有些人勇敢的面对,只是如克朗肖等人,并没有走出来,在悟出生命本无意义后选择了放逐,而菲利普在“生命本无意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格局,并且选择以平常之心和自由之意接受。“人生的枷锁”,到底指的是什么,小说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也许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枷锁指的是人生的意义——这也与“美自灰烬出”的曾用标题相契合,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参悟了人生意义,就能够淡然面对命运的安排,直面自己的内心,做想做的事情(绝非菲利普在某一时段的“为所欲为”理论),自然卸下了枷锁。

在经劳森告知海沃德去世以后,菲利普觉得一阵震颤刺透了他的心,他从未失去一位年龄相仿的朋友,因此当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他第一次联想到自己最终也难免一死。同任何人一样,菲利普虽说也完全明白作为凡人终有一死,但内心深处却没有意识到这条规律也同样适用于自己,从而开始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菲利普认为:“有些人并不比他菲利普高强多少,却一个个飞黄腾达;还有些人要比他菲利普不知高强多少倍,可就是郁郁不得志。一切似乎纯粹是靠碰机会。人无论是正直的还是不正直的,雨露毫无偏向地统统洒在他们身上。从克朗肖送给他的波斯地毯上,他想到“生活毫无意义。地球不过是一颗穿越太空的星星罢了。在某些条件的作用下,生物便在地球上应运而生,而这些条件正是形成地球这颗行星的一部分。既然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地球开始有了生物,那么,在其他条件的作用下,万物的生命就有个终结。人,并不比其他有生命的东西更有意义;人的出现,并非是造物的顶点,而不过是自然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罢了。”应该说,这段描写是比较冷峻的,小说成书约100年前,那时候可能还没有“三体”等超文明意识,能够从人类的非特殊性从而推导出人生的无意义,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生活观察和深邃的哲学思考。既然,生活毫无意义,是否意味着人生就应该如泼洒在地的一盆水肆意流淌,还是如同奔腾河水般倚岸而行?小说继续写道,构筑生命意义的框架来源于格局,该格局非指与“眼界”一词相近的格局,而是指人生的规则。菲利普认为“他认为一个人可以从那宽阔无垠的生活长河(这是一汪无源之水,奔腾不息,却不汇入大海)中掬起几滴不同的水,拼凑成那种格局,从而使自己心满意足。有一种格局,最明显,最完美无缺,同时也最漂亮动人。这种格局是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渐渐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挣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终登腿弃世而去。但是生活还有别的样式的格局,这些格局虽杂乱无章,却是妙不可言,幸福从未涉足其间,人们也不追逐功名,但从中可以感觉到一种更加乱人心思的雅趣。幸福跟痛苦一样的微不足道,它们的降临,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罢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过是使得生活的格局更趋复杂罢了,而且当最后的日子到来之际,他会为这格局的完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这将是一件艺术珍品,将丝毫不减它那动人的光彩,因为唯独只有他才知道它的存在,而随着他的死亡,它也就立即消失。”无意去大段引用小说的原文去给读书笔记充字数,只是觉得作者的分析论证很完美,不容易归纳,另外,文字的优美也让人无法抗拒呈上。

窃以为,小说关于人生枷锁的推导可以简化为:生命本无意义—生命的价值在于格局—每一种格局都属于自我本身—格局的归属。正如小说所写“(菲利普)他又一次摆脱了枷锁!自由啦!他设想的种.种计划,一个也不必放弃,生活依然掌在自己的手心之中,要把它捏成啥样就可以捏成啥样。”小说在最后出现了“倒戈”笔法,继续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按说在悟出生命真谛以后,菲利普也罗列了自己的计划,比如前往西班牙看看古城名画,甚至前往东方体验风土人情,然而小说的最后却写他并没有去实现计划,而是向莎莉求婚,这个举动是在表明主人公已经看透了人生的真谛毅然选择格局公式话的生活,还是说主人公准备将来二人一同去实现计划,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我,倾向于后者,作为一名绅士他身上不缺浪漫,而在与米尔德丽德的交往中,他也多次邀请对方一同去巴黎度假。

何以挣脱枷锁?

30年的人生经历,20年的生命求索,终于菲利普终于挣脱了人生的枷锁。掩卷深思,小说里介绍了米尔德丽德、海沃德、克朗肖、大伯凯里等人,为何只有菲利普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其他的人要么就是如蝼蚁般苟且,要么就是在悟道途中为上帝所召唤?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按照提取公因式方式,如果能够提取菲利普身上的特质和闪光点,而这些特质和闪光灯能够指引他参悟人生的真谛,那么我们作为读者是否可以参照并升华自己?另一方面,阅读是在和作者对话,因此看故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菲利普,缺爱、敏感、自卑;有时候觉得自己和米尔德里德要命地相似,虚荣、自命不凡甚至贪慕虚荣,更有时候觉得自己和海沃德挺像……抽离开来看,就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毛姆对人的刻画太厉害,细致入微的同时入木三分,对每个人物的刻画深刻而真实,从而引发不少读者的共鸣。

(1)直视自卑

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土地贫瘠、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菲利普因为跛足遭到其他孩子嘲笑、受尽凌辱时,他一度将救赎的希望寄托于上帝,他相信凭借虔诚的祈祷,上帝将会眷顾他,按照他的愿望在新学期开始的那天早晨还他一双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的正常的脚。菲利普尽了一个孩子所能尽的最大努力向上帝显示他的心诚。他日日夜夜祷告,“内心一片至诚”。他甚至采用了一些苦行主义的手段来讨上帝的欢心,在天寒地冻的夜里赤裸身子跪在地板上祷告。然而结果是冰冷的,这导致他对上帝信念的质疑,也让自己逐渐养成了“自卫”意识——在伙伴们的冷嘲热讽锤炼出来的自制力、沉着、不动声色,尽管这又被同伴说成玩世不恭、薄情寡义。心理学表明,自卑可以引发一系列不友善的词语,比如,自闭、敏感、占有欲等,所以他会因校长的一两句语言关切开心一整天;也会因好友罗斯在任何人面前都那么和蔼可亲而忿忿不满,继而导致友情破裂。而后,菲利普可能是接受了来自身体残疾带来的歧视,他也清楚意识到不论是谁,只要一同他发火,第一个念头就要提一下他的跛足。而他对整个人类的看法正是由下面这一事实所决的:几乎没人能抵制住诱惑,不去触及人家的痛处。好在菲利普现在达练多了,即使有人当面提到他的残疾,也能照样不露声色。菲利普小时常为自己动辄脸红而深深苦恼,而现在就连这一点他也能控制自如了。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直视自卑,反思自卑的原因,接受人生的不完满或许是人格健全的第一步。另外,早年的凄楚不幸校园经历,也唤起了他内心的自我剖析、自我否定的机能,这对于他及时中止画画以及喜欢自我批评反省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2)宗教道德

光人格健全还不够,洞悉人生还需要借助于宗教道德以实现人生的升华。菲利普从小生活在与宗教相关的家庭,母亲将其托孤给大伯父也是建议培养他从事宗教牧师工作。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上帝深信不疑,并严格按照教徒规则来要求自己,虔诚参加各种教会活动。治疗跛足失败以及远走德国求学的经历,让他在质疑上帝同时更深刻认识到信仰的地域、时间之别,这意味着信仰并非真理。菲利普心中遂生出疑问:“我不明白一个人干吗非得信奉上帝。”这个问题一被提出,菲利普顿时惊恐地发现自己竟“已不再信奉上帝了”。继而,他迫不及待地奔向自由,并为摆脱了这一思想重负而感到从所未有的轻松。当没有了信仰以后,是否一切皆自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指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在法国期间,菲利普遇到了克朗肖,克朗肖的观点是“为所欲为,只是适当时候要当心警察”,对此菲利普并不赞成(尽管一度确立了这个座右铭)。他认为除了上帝以外还有道德准则,他认为(生活的真谛)是为了聊尽自己的责任,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还要避免去伤害他人。”“简而言之,就是人以德待吾,吾亦以德待人。”在“绝对道德命令”指引下,我们能够轻易发现菲利普身上的闪光点,如乐于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上进等等。印象最深的是,在巴黎学画期间,自掏腰包安葬了自杀的同窗范尼.普赖斯,以及严肃而刻薄富瓦内先生对他所画的作品点评“你给我看的那些东西,我没有看到横溢的才气,只看到勤奋和智慧”。

(3)感情升华

小说里与菲利普存在感情交往的女性有三个,威尔金森、米尔德丽德、诺拉。威尔金森是他姑妈亲戚的女儿,菲利普在从德国回来后借宿在姑妈家,二人经常在一起吃饭、散步,不知不觉开始了这段忘年恋(威尔金森至少比菲利普大17岁),他在体验初恋的甜蜜同时也清楚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更多是与威尔金森小姐的枕席之欢,因此在威尔金森回到德国以后,菲利普很快与之断了联系。在放弃学画之后,菲利普准备学医以谋生,阴差阳错认识了茶点服务员——米尔德丽德,一个相貌平平、爱慕虚荣、人品平平的女性。在米尔德丽德离开之后,菲利普认识了诺拉,一个对他以男女之爱兼有母爱的情感的女性,诺拉包容着菲利普的残疾、帮助他获得了自信,给予他温柔、同情和关爱,让他彻底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在此期间,他彻底地与米尔德丽德划清了界限,他“像一条蜕了皮的蛇,鄙夷地看着过去”。如果说与威尔金森的交往主要是年轻时代的荷尔蒙旺盛原因,那么与诺拉和米尔德丽德的情感就值的比较分析了。菲利普与米尔德丽德的爱情可谓是“三聚三离”,第一次离开因为米尔德丽德因轻信一德国人可以给她带来物质生活而离开了菲利普,期间他遇上诺拉;第二次相聚则是因为德国人欺骗并遗弃了米尔德丽德,走投无路之下挺着身孕找到了菲利普,米与诺,菲利普必须要做出选择,前者庸俗贪婪,后者温柔体贴,他对前者是爱,对后者是喜欢,而菲利普选择的依然是米尔德丽德;第三次相聚则是菲利普不忍看到米尔德丽德沦为出卖肉体之人而做出的善意之举,菲利普提供住宿,米尔德丽德以佣人身份进行日常家务劳动,当米尔德丽德意图通过肉体报答菲利普时,他拒绝了。菲利普的拒绝,也许是因为米尔德丽德已染风尘,行为让人不耻,更重要是的菲利普知道自己已经放下了对她的爱情,之所以收留她是因为还存留“爱的习惯”。面对最优选择的喜欢,菲利普选择了苦楚的爱情,奋不顾身而虐恋无比,而当历经痛苦、放下爱情时,他仍然可以保有“爱的习惯”同时扎紧任何回溯的可能性,这应该就是感情的升华吧!

人生的意义因每个人选择的格局不同而具有多样性,最终菲利普选择在那个海边小镇行医,陪着心爱的姑娘,守家守业过一辈子。这是人生的通透还是自甘降于庸常,已无分析的必要,且以小说结尾结束本读后感:

此时,太阳当空,光茫四照。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13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这句话是这本书的开头,也是值得回味并且反复咀嚼和思考的一句话。这本书由木木主编,里面由100多个小故事串起,分为七章。每个小故事都有一段人生感悟来总结。对爱情、对婚姻、对失恋后、对世事、对生活、对为人、对生命的一种淡定。

淡定就是你的淡然,你的超脱,你的看破。是一种态度,它不是处世消极,可以放纵,而是阅尽沧桑的醒悟、了然于胸的坦然;它也不是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地面对外界环境的纷繁和喧嚣。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P3。木木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淡定的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这100多个小故事很短小,有的很熟悉,有的很陌生,有名人的,有网络的,有书里的,有流传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各式各样的人生,看过此书,那一句句人生感悟,可以教会你,你可以不必经历那些故事,不用体会故事里的各种内心纠结和痛苦,才能看淡一切的历程,你就能学会如何淡然处世,并且感受到内心的一种超脱和平静。那些都是别人的所走过的路,你可以发现在读此书的过程中,那些身在其外的自己的影子,似曾相识,但又不是那个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在昨天的读书会上,我举了一个书中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是这样一个故事,妻子发现了丈夫有一封外遇的信,而后她觉得丈夫每天回来的相处都好假好不真实,她很痛苦,所以就去跟她妈妈交流,她妈妈说在发现之前你有感觉到他对你的爱变了吗。没有感觉到的话,就说明,他的爱一如既往,既然一如既往,还在意那封信干什么,放回去。然后,一天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也过去了,什么事情都没发生。P8。如果当初一直介意那个事情,跟丈夫摊牌或者挑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两人心中都会有疙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点点瑕疵和变化,只是婚姻生活中的一点颜色而并不会被染成其他颜色。

那婚姻如此,人生更应如此,偶尔的不顺意,偶尔的低潮期,偶尔的小挫折。其实,都是你漫漫人生路中的一点点小颜色。你的人生可以丰富多彩,工作、学习、家庭、父母、子女、朋友、同事、兴趣等等,某一方面的一时小波浪,不会对你造成天翻地覆的影响。看淡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淡定。佛教的四大皆空也是如此,教会我们如何去放下。放下,就是一种淡定和从容。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14

淡定之“淡”实则人生最深刻的味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决然不是平庸,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守得住属于自己的平淡,人生就不会寂寞,也就扼住了自己的幸福。

—— 题记

一本好书,几段故事,闲暇时总免不住细细翻阅,慢慢品味其中的深刻与哲理。木木的《淡定的人生不寂寞》犹如这个喧嚣的尘世中的净水,给人的心灵以洗礼。初得此书,便为其中的小故事所动。这是一本讲述爱与智慧的书,更是一部身与心的契合之作。在作者淡淡的讲述中, 我们这些浮游在滚滚红尘中的人不禁要思索起自己的人生。

何谓淡定?淡定是从容,是智慧。 佛 语有云“ 四大皆空 ” , 却 并不是 万物 真的不存在,它只是 教导世人 , 浮华面前 要学会放下、 活 在当 前 。 淡定更是“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的 淡然,超脱与看破。

人生路上,我们跌跌撞撞,为了最初的梦想找寻成功的方向。也曾迷茫,也会恐慌。寂寞无助的时候绝望总是在一个个夜深人静之时悄然袭上心头。这时朋友一句问候,家人的一声关怀都可以让你的心获得几分宁静。因此有爱生淡然,淡然不寂寞。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能够在这样的繁杂之中守护好这份爱,心灵就拥有一份淡定,人生便可不寂寞。

却看那些由热恋步入婚姻的殿堂的情侣,婚后更多的是现实的物质生活取代曾经的细水长流。繁杂的物欲让 围城中各色男女 忘却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在琐碎的日子面前渐渐背离了最初的那份淡然。 把温存的心弄粗糙了 ,最终只得以没有爱情的责任来维系婚姻。正如 书中所言:爱,让人心生淡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失去这种力量,我们的婚姻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辛苦。可见在这 纷杂 的时代里,滋润爱情的恰是一份因爱而生的淡定。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爱情,事业,生活。都已渐渐背离了最初的轨道。行色匆匆的人们早已忘却了最初的那份简单与豁达,利欲熏心,随之嚣张,心平气和,淡定从容的面孔已渐渐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湮没。已然同我们背道而行了。

寂寞的心灵需要些许温暖。 朋友之爱,至亲之爱,伴侣之爱, 当我们在人 世 间修完这个功课——爱的时候, 拾取其中 1 度的温暖, 1度的感动。 我们的心灵就会收获前所未有的恬淡与寂然。 也就可以走出寂寞,坦然高歌,释怀大笑。

初祖达摩说:“不谋期前,不虑其后,不念当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看天际云卷云舒。 放慢你的脚步,守住这份淡定,方可远离那份寂寞。靠近属于你的幸福。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篇15

几个晚上的闲暇时间看完了此书。当时买此书时是因为书名“淡定的人生不寂寞”而让自己眼前一亮,买回之后一页页的翻阅着品读着,发现文笔流畅、自然、简单易懂。书中都是由一个个生活小故事而串联组成,描写着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爱,不管怎样的爱最终都是回归于自然,回归于平淡,回归于人的感动,回归于人性的善良。

这就是生活,不管你的人生怎样的飞黄腾达,怎样的光鲜亮丽,怎样的平淡无奇,怎样的不尽人意,一切过后都是那么一块方寸之地,失去的和得到的永远是正比。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珍惜现在所拥有,活在当下。抓不住的沙,放下一把;抓不住的人,放下也罢!也许会更加的淡定。特别在这浮躁喧嚣的有些变质的社会,人的道德,人的基本底线,人的素质渐渐被腐化渐渐消失的时候,保持一颗淡定的心虽然有些不易,但试着去尝试,也许会看到另一番景色。繁华过后是寂寞,绚烂背后是平淡。这是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甚是喜欢。是呀,很多实例很多现实不就是这样吗。

尽管生活有很多的不如意,但又有何妨。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会看到天边的另一道彩虹。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回答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理他,在过几年你且看他“。如此淡定心态也许然我们望尘莫及,但我们不妨试着去做,但这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的做到。而如今我们缺有的恰恰是仁爱,更多的是人的冷漠与无视,这给我们的后代及社会都是致命的一击。

淡定与从容是一种智慧。佛祖拈花的手指,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只有迦叶使者,绽开会心的一笑,笑得那么自然、那么恰到好处,让人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彻大悟、 超凡脱俗。 佛法所说的四大皆空,其实并不是真的不存在,它只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要学会放下、或在当下。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份平淡的生活,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跟相爱的人一同分享生活的幸福是一种恩赐,也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从从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时间不经意地溜走,一天 24 小时,你有多少留给自己?停下来,品味寂寞,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保持淡定,人生从此 不再寂寞。

看了此书,让自己对”幸福“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幸福不是金山银山,不是大鱼大肉,不是前呼后拥。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的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幸福其实就在你的身边,你的家人身体健康,你们今天衣食无忧,晚上能够平 安回到家中, 这就是幸福。 幸福就是活在当下,用冲淡平和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 因为孤独, 所以远离了喧嚣, 以至心灵得到安宁; 因为寂寞, 所以守着内心的恬淡,在这里孤独寂寞化为一片淡定与从容,而这淡定与从容正是幸福。人的一生注定要面对孤独寂寞,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唯有以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

什么是淡定?淡定就是你的淡然,你的超脱,你的看破。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失望。生命的年轮时刻转动着,既然我们不能阻止生命转动的年轮,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里何不自己享受孤独寂寞中的那份快乐呢?放宽心态,淡定生活,你会发觉处处皆是美景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