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朋友推荐,我仔细研读了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感触颇多。
书中有四个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嗅嗅,能善于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迅速作出行动,而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由于害怕改变而否认和拒绝变化。显然,我们多数人都更象哼哼和唧唧,既怕"没有奶酪"的饥饿和落迫,也怕寻找"新奶酪"的艰辛和危险。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不承认它的变化属性,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情感,还是物质层面的哲理。有句歌词这么唱: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然而,出于人的本性,我们都渴望能永远生活在安逸、温暖的环境里,没有风吹草动的惊吓,没有辛苦劳顿的痛楚,这样,我们就会少些感受世事无常、生离死别的折磨和戕害,但问题是,事物总是在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变化。有了变化,我们知道父母会老而尽孝,知道家庭、友情和爱情需要付出汗水来培植,知道孩子的长大需要我们教育和引导……
世界在变,变的结果,让我们不断丰富知识与情感,知道回忆和不断进步,唯此,我们才能时刻"绷起'时光的耳朵',听那过去的声音和有限的未来"(小仲马语),才能象嗅嗅和匆匆,能在"享用奶酪"时不忘变化的来临,变得更加稳重和成熟。
当然,人在适应变化时,总忘不了给自己一个"偷赖"的理由,就象唧唧和哼哼。但是,这个迅猛发展的世界容不得我们躺倒尽享安逸。唧唧还是好样的,他在"奶酪被动"、消极等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痛定思痛、勇敢地向未知的迷宫挺进了,尽管他还有回到"奶酪C站"的想法,但毕竟没有沉湎幻觉、停滞不前。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承认变化,并尽全力去适应它,才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奶酪",虽然这是个极其辛苦、危险的过程,但有了这样务实、真切、充足的认知和准备,我们才不会在有灾难和痛苦突然降临时变得手足无措,这在当前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学外国文学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品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炼狱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今年的国庆节,我读完了《罪与罚》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有着很多的想法与疑问。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19世纪俄罗斯的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名誉,而这本《罪与罚》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本描写一位贫困交迫的大学生的故事。主要讲了他痛恨放货的老板娘的盘剥,而愤怒行凶,可认为自己是伸张正义。后来,在杀人的恐惧和良心的谴责下,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澄清了杀人的事实,并投案自首。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少见的社会心理小说,作者用这种方法写出了俄罗斯由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革命。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的精彩,在描绘主人公罗佳拉斯柯尼科夫杀人后的心理活动时,让我看了都叹服叫绝;当我看到罗佳在埋藏赃物时,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也是步步到位;当罗佳被判刑的时候,连我都为这位贫困的大学生感到可怜与惋惜。
一本好书就等同于一位优秀的作家,让我们多和好书亲近,多和作家谈话吧!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直接取材于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事件,一起国内外罕见的高高原航线上飞机风挡玻璃破裂,英雄机长刘传健与机组带领乘客安全返航的故事。整件事情的经过其实众所周知了,这部电影整体以还原事件经过为主,因此本文所描述内容不算剧透吧,如果一点都不想被剧透的朋友可以略过前半部分直接看文末的结论。
其实最早我和很多民航圈朋友一样,对要真实还原此次事故的电影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最开始因为海报的夸张而吐槽过。因为此次事故堪比美国萨利机长的事故,甚至更危急,而对于中国的电影是否能达到《萨利机长》的程度让我们始终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件事。而今天与我一起观看本部电影的资深乘务长坐在我旁边看哭了两次,她看完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中国电影有心了!
我觉得她的这句话可以代表一个中国民航人观影的真实感受,也打消了对整部电影专业程度的疑虑。因为从现实情况来说,拍一部民航电影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太多了,而电影不仅仅是拍给民航人看的,更应该是拍给更多旅客以及普通大众看,我觉得这部电影做到了。
本片的航空专业程度
因为航空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加上周围的朋友都是与之相关的行业,所以从《中国机长》电影一开始就集中在专业性上。整部电影由中国民航局支持,因而在专业程度上有着很高的水平。整部电影从川航事件出发,基本覆盖到了民航航班的各个保障环节,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民航科普片。从飞机的航前准备、机组的检查、机务的保障、空管的指挥、机场的救援、旅客的情绪,甚至是航空爱好者都有一部分戏,这点上可以说制片方是很仔细的研究过剧本和航空业结合,让大家了解到保障航班安全的各个岗位。当然了,因为事发经过最主要是机组与乘客以及机组与管制员的沟通,所以重头戏也是以这几个岗位为主的。
专业细节之一恐怕就是飞机飞行的镜头了,整部电影地面镜头都采用真实飞行场景,多机位多角度拍摄,节奏很紧凑,除旅客登机一段镜头晃的比较多之外(不知是镜头语言还是剪辑原因),机组和管制员的机位都非常平稳。
因为我本人是机务出身,在航空媒体圈从业多年,对航空专业知识也比较了解。不知不觉还是会带着挑错的心态来观摩这部电影,无论是从飞行员驾驶舱操作、乘务员客舱应急处置、空管员的指挥对话,都非常专业。可以看的出来中国民航给予这部影片的技术支持是很到位的,包括最近几天被网上吐槽最多的一张剧照其实电影镜头里并没有。后来我才了解到,很多剧照海报就是拍摄开拍前现场准备阶段的工作照,其实包括我最早吐槽的右发起火的海报也并没有在电影里出现。
另外,本片的节奏非常紧凑,即便我带着挑错的心理去看也会不知不觉被情节所感染而不太会关注技术细节,除非你要坐在家里用遥控器一帧一帧的带着有色眼镜去挑错的话,可能会找到一些瑕疵吧。最后降落反推失效那一段,为了刻画刹车动作采用的是脚踩刹车而不是自动刹车可能是唯一一个会让飞行员吐槽的地方,但是电影是给更多普通大众看的,如何能在一两个镜头里明白电影里的飞行员在做什么,比是不是最专业的操作手法其实要更重要一些。
我觉得有时候民航人带着挑错的眼光去看电影的“外行”是不是专业的时候,也应该能明白,民航人也应该知道自己在电影“表达”上是不是“外行”。这个时候的取舍我觉得电影在还原真实情况达到80%以上,戏剧手法有20%已经是很好的比例了,《中国机长》在专业程度上我觉得都超过80%的水平了。
本片的情节
说到情节,本片紧凑到从平缓的飞行到事故发生直至最后降落基本都没有空闲。(我为了得瑟看首映礼发了条朋友圈,整部电影只有两次低头看手机刷评论可见一斑)
因为知道整个事件经过,可能高潮部分我没有太揪着心。我左手边的朋友不是民航业内人士,我留意到她一直双手紧握捂在眼前,差点以为是在看惊悚片一样一直揪着心那种。
本片一开始有不少轻松俏皮甚至搞笑的镜头,我其实是特别喜欢的。一部反映英雄机长的电影并不是要所有人都严肃的,我们的民航人也不是一脸严肃的工作,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才是正常的。这一点上《中国机长》没有一味的讲究主旋律而把这些人情因素抛开,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展现开场,即是对后面高潮的铺垫,又是良好展现民航人活泼形象的一方面。我相信大家也不是只为了来看一场史诗式般营救场面来影院的。
起飞前是欢快活泼的,起飞之后没有太多冗长的情节马上就进入正题:风挡破裂了。随后就是一系列的紧张的情节,揪心紧张。没多久我就第一次被感动了,乘务长在问5号位乘务员的时候,她被餐车撞到一直没有回音,直至她躺在地板上举起大拇指回复的那一刻真的很感动,这也是很真实的情况。飞机上的乘客包括飞行员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座位上,系上安全带的话也是最标准的状态,而乘务员需要站着给每位乘客服务的。所以原则上说,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最危险的是乘务员。飞机颠簸有可能最先被甩出去的就是乘务员。
1988年4月28日,夏威夷的阿罗哈243号航班执行的波音737-200飞机起飞后客舱顶部破裂一个大洞,56岁的乘务员科莱博·蓝星(Clarabelle Lansing)当时就被吸出舱外,她也是当时事故唯一的遇难者。《中国机长》中除副驾驶因为风挡玻璃破裂这种极罕见的情况被吸出驾驶舱身处险境之外,乘务员就是当时第二危险的岗位了,因而影片中也给了相当多的镜头在乘务员身上。
所以很多场合面对很多人对于乘务员职业的不理解,我都会跟他们说,乘务员真正的职责不是在飞机上替乘客端茶倒水送餐,他(她)们每飞行一段时间都要经过严格的复训和考试,因为他(她)们是在关键时刻救你命的人。飞机迫降是他(她)们指导乘客做防冲击姿势,降落后是他(她)率先打开舱门组织撤离,国航前段时间因为假火警备降俄罗斯阿纳德尔机场,全体乘务员都是最后撤离飞机的,有的甚至还为乘客带着毛毯御寒。
《中国机长》其实不仅仅反映了机长的优秀,把乘务员面对乘客的镜头都表现的很到位。坐我右边的资深乘务长也是在乘务员的那段看哭了。其中有一个乘客离开座位跑出来质疑时乘务长毕男一改服务的和颜悦色严厉的制止他时,也真实的反映了乘务员在紧急时刻作为客舱安全员和指挥员的角色。我旁边的乘务长说其实突发情况下,乘客远比电影中难以安抚,乘务员嗓子都喊哑了也很难让整个客舱的乘客稳定住情绪。
因而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的原因。正如电影所说,机组人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乘客在应急情况下必须听从他们的指挥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危机的方法。
情节上的唯一的遗憾,我认为就是对机长刻画的很少。片名叫《中国机长》,而且事故原型的刘传健机长也是真正的英雄,将一架风挡破裂的飞机从高高原飞回来挽救了119名旅客的生命,尤其是驾驶半个驾驶舱仪器失灵的飞机靠准确的判断和丰富的经验目视飞回来,整个过程冷静果断。这份伟大要通过简单的画面其实是很难刻画的。我举一个相同的例子吧,《空中浩劫》第二季第一集讲述与川航此次事故非常近似的英国航空5390号航班中,机长被吸出窗外,副驾驶驾机返航。事后他们做了一个测试,将8名飞行学员安排在减压舱做模拟当时环境的测试。其中两名学员模拟客舱在当时高度失压之后缺氧的情况下的反应,两名学员马上出现反应迟钝甚至接近昏迷的状态,要知道那还是静止的减压舱的测试。刘传健机长同时还要面对的是是八九百公里/小时的高速冲击,而且是在9800米的高度!
回来的路上我和几位朋友也都在讨论这个遗憾之处,后来我们作为泛民航人士,并没有想到一个能以这种事后对比的例子之外的方法在电影里反映出刘传健机长经历的环境有多恶劣以及他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驾机备降有多艰难。是的,真实情况远比电影来的更惊险。
因而我能理解为什么用了更多的戏份去刻画客舱乘务员和乘客的反应,可能是电影想从旅客的侧面来烘托出惊险的气氛吧。因为要拍机长的专业和沉着应对是很难用电影语言实现的。《萨利机长》是在电影末尾用事故调查组请其他飞行员模拟现场事故返航纽约而失败告终,才对比出萨利机长的处置有多正确,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方式。而《中国机长》电影采用的是顺序拍法,要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用电影镜头反映出刘传健机长的沉着冷静专业精准的应对,太难了!后来我跟乘务长开玩笑说,这部电影从戏份上应该叫《中国机组》。
本片的特效
整部电影拍摄大体分三部分,地面、空中客舱、飞机飞行,其中飞机飞行占了不少比重,由于这部分内容不可能实拍,所以飞越雪山和风挡破裂等飞行部分全都靠特效来完成。纵观整个片子基本没有出戏,比某些电影电视剧里的飞机镜头不舍得花钱的5毛钱特效好太多。
毕竟是专业的航空题材电影,特效部分非常精良,不光视觉效果,影音效果也很好。飞机飞行而过的压迫感通过环绕立体声展现的非常好,在IMAX影院观看真的有一种飞机从你身前飞过的感觉,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看空战等刺激电影的人来说还是挺开心的。
本片的感人
这次电影首映,我也挺想知道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不光请了右边的资深乘务长、左边的完全非相关行业的乘客之外,还请了媒体从业者、航空传播从业者等不同行业的朋友来一起观摩。(很可惜有一位一直和我关注讨论此事的A350机长因为工作关系没来,等有机会我问问他的观影感受)其实,基本涵盖了关心这部电影的人群。
坐在我右侧的乘务长原本也是被我请来“找茬”的,除了降落时她告诉乘务员也应该一直喊口令之外没有找出特别的错误。她更多时候还是被电影所感染,前后哭了两次。在乘务员安抚乘客的时候触动了她,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乘客比较难安抚。
坐在我左侧再左侧的一位大姐姐则是全程哭的稀里哗啦,她是在航空业从事公关工作近20xx年了。也可以说是大风大浪都见过的人,我看到她哭也是比较吃惊的。因为她其实和普通乘客并无差别,不会像乘务员一样触景生情。
余下的几位都是男性朋友,一位是媒体从业者,一位是机场工作人员。他们都觉得拍的很好,远远超出期望值。而我这个工科男也着实被感动了两次,一次是5号乘务员举起拇指,一次是看着管制主任咬着耳机含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位朋友说煽情的地方是不是有点多?我把刘机长的专业度和面临境遇讲解了一遍,我觉得煽情的反而不多。英雄机长数千小时的飞行经验和严格训练才有了冷静的反应和精准的操作,要让普通观众仅仅通过电影的还原还不能辅以其他的文字说明和事后的事故现场的“后怕”来体现那40分钟的惊险,其实《中国机长》已经做到了很好。
我其实反而有点喜欢这点煽情。因为我们的民航人的确让人感动!《中国机长》不仅仅是一部反应川航事件的电影,更是一部反应中国民航人的电影,我内心希望更多的旅客和观众朋友能够看到这部电影。
中国电影,有心了!《中国机长》,有心了!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