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硕士论文答辩技巧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关键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论文写作 导师角色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培养单位已达158所,其中40所院校已产生(或即将产生)毕业生。在这过程中,许多与MTI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例如教学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实习基地的建设、毕业论文的模式、就业方向的扩展等。对于一门新兴的专业,其发展必经历借鉴和探索,需接受社会现实的各种挑战。对于初接触这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导师的存在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提出了三种论文形式:(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穆雷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借鉴其他专业学位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提出将MTI的三种学位论文形式调整为四种,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之后,穆雷、邹兵在此基础上综合归纳了MTI学位论文的五种方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和翻译研究论文。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常规的写作模式,在从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论文完成过程中,师生都有许多疑惑和彷徨。笔者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所处的大环境下,从学位论文实际完成过程入手,探讨导师在“设计者、诱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观角色下的微观角色。
1 论文完成过程中导师的角色
1.1 选题、开题——掌舵人
毕业论文作为对学生在校学习、研究、实践成果与素质能力的检测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题、开题,作为论文的第一步将直接影响整个论文的成败。因此,选好了题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穆雷、邹兵在对首批15所MTI高校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统计中发现:翻译项目33.9%,实验报告0%,研究论文66.1%。这一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传统式的论文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由于没有先例参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往往会选择有例可参的研究性论文;第二,由于没有经验,没有明确的论文规定,导师为了指导起来方便多建议学生采用有先例的研究论文形式;第三,导师与学生交流不够。据笔者了解,部分学校师资紧缺,导师带领的学生不仅有翻译方向的,还有语言学方向或文学方向;优秀导师带领的学生甚至多大数十名。这种情况下,学生虽有意选择其他论文形式进行尝试但导师与学生交流较少某些想法得不到肯定、支持与实施,最终使学生的想法扼杀在摇篮中。
笔者对西南大学首届MTI毕业生学位论文进行了统计,发现翻译项目98.4%,实验报告0%,研究论文1.6%。就“翻译项目”与“研究论文”两种论文形式而言,该数据与穆雷、邹兵所获得的数据差异较大,但这说明西南大学在把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及突破传统的论文写作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
以上两组数据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显示实验报告为0篇的事实。是实验条件不允许还是其复杂过程令人却步?这值得深思。
由此看,论文选题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也是对培养单位教学条件的检测,对培养目标把握程度的反映。选题、开题时,导师应像掌舵者一样牢牢把握学生选题的大方向,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培养目标,让学生把握所选论文的目的、意义以及其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
1.2 写作——教练员
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写作过程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师生共同合作、紧密联系的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它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所选论文涉及的领域,例如法律、机械、医学、建筑、哲学、科技等;要在熟练运用办公室软件的基础上使用一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例如trados, wordfast, lingoes等;选择实验报告的学生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实验。因此,写作过程就是一把标尺,测量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勤奋诚信的人格特征。
写作过程中,学生就是球场上的球员,导师则是场外的教练——提供战略战术,但不参与比赛竞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虽提出了论文形式但具体要求、相应格式都未说明,加之无先例可参照,导致MTI学生束手无策,无从着手。导师应为学生指出着手点,如参照其他学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或国外同专业学生论文形式。此外,导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板,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或改进。如西南大学已从首届MTI学生开始采用这一方法,获得了较好的结果。翻译硕士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更注重实践,更注重与其他学科(行业)的联系。这一点在论文中得以体现。导师除要求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善于利用网络,敢于向专业人士请教,还应要求学生具有“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研究态度。毕业论文的完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数次修改、删除、增减才能完成。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改、互改,导师也要认真修改学生的论文,尤其是翻译部分或实验部分。
1.3 答辩——导演
毕业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进行测试的直观环节。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简要概述自己选题的原因、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回答答辩委员会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其新生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大多按照常规论文答辩程序进行,从而产生了不少困惑和困难。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
1.3.1 形式、标准单一
培养翻译专业人才,首先要正确认识传统外语专业人才与翻译专业人才间的差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了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传统外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有根本的不同。仲伟合、穆雷、许钧等都比较了传统外语人才与翻译专业人才的不同,并就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正是翻译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应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论文答辩。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研究论文,使得各校多沿用学术型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和评审标准。这使部分选择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学生感到困惑和无助。
1.3.2 答辩程序不够规范
部分学校由于师资紧缺,每名导师需要指导十几名甚至数十名学生;加之教师科研、教学、生活的压力较大,导师很难投入大量时间来指导学生的答辩而多半让学生独自努力或分组演练。同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毕业答辩必须集中在有限的几天内完成,客观上造成毕业答辩时间紧张。最初还能保证学生的答辩时间,到最后不得不以“缩减学生答辩时间”的方式来按时完成任务。部分学生毕业答辩时间甚至不足10分钟,这不仅有失公平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答辩质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然而由于实际条件不足许多学校都未达到这一点。另外,部分答辩委员会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毕业问题、就业问题、院系名声、学生情绪而不愿过多指出学生论文中的不足或提出较多较难的问题。这些原因导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答辩时间短、要求低、质量低,甚至给学生留下“走过场”的印象。
毕业答辩在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在考验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导师应根据培养大纲设计符合本专业本校的论文形式并及时推出针对MTI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新评审标准。导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答辩的重要性,组织学生互评,指导学生如何准备、如何答辩、如何在答辩后进一步完善论文。此刻的导师不只是教练更是一名导演。他指导学生全面把握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深入理解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并要求学生能在答辩过程中“演”好“应用型、专业化、职业化”翻译人员的角色。
[关键词]墨子;辩论;语言艺术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墨子的辩论讲科学、重事实,有理有据。“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以辩来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墨子的辩论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一、墨子辩论语言的表达特色
语言是辩论的物质手段。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称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论辩家,他们的论辩语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简意赅,循循善诱;有的恣意纵情,奇特浪漫;还有的驳难离析,淋漓尽致等。墨子的辩论,语言简朴、平实,准确、生动。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针对许多好战的国君常借商汤、武王的征伐行为,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战为不义,非利物与?昔汤放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辩驳道:“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在这里,墨子明确区分了“攻”与“诛”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其语言准确击中对方要害,墨子以简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可谓一字千金。
墨子的语言不但准确,而且精炼。《墨子·修身》篇说“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就是要求论辩语言要精炼。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问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辟然,而人不听之。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十分精炼地说明了墨家反对说大话空话,但不反对说有用的进步的合时宜的话。
墨子的语言不但简炼,而且生动感人。例如,有人反对墨家“兼爱”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发难。因而墨子与他们展开辩论,《兼爱下》记载了这次辩论,对方说墨子的“兼爱”主张虽然好听,但不实用,“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驳道:“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认为如果“兼爱”思想只是好听而不实用,别说你们,就连我自己也要对它进行批判、指责,并进一步指出,哪有好东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语言简明生动,在先秦诸子中,是无与伦比的。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墨子的语言“意显而语质”,也正是总结了墨子辩论的语言特色:准确、简炼、质朴、生动。
二、墨子辩论语言的逻辑技巧
墨子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辩论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文化、逻辑、语言、思维、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强大的逻辑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就先秦时代而言,中国形成有自己独特特点的关于思维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墨家的思维形式结构论是中国‘辩学’或‘名学’的奠基。”墨子在辩论中创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学说,揭示了逻辑所构成的这三种思维形式的区别。墨子的辩术是我国古代辩论科学的精华。《墨子·小取》所谈“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讲的“故”、“理”、“类”等,都成为墨子的辩论法宝,体现了他高超的辩论语言技巧。下面从“假”、“譬”、“援”、“推”四个方面探讨墨子辩论的逻辑技巧。
(一)“假”式反证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经下》:“假必悖。说在不然。”《经说下》:“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犹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设,指在论证一个命题的时候,先假定与这个论题相反的命题存在,然后根据这个命题的虚假来证明原来的论题的正确性。简单地说,“假”就是为了证明某个论题,就先假说它为相反的论题并由此推出错误来的证明法,即我们今天说的反证法。“它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由假推真,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一种论证方法。”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墨子强调,要注意假定的命题必须是错误的,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是正确的,即“假必非也而后假”,否则,不但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相反,倒证明了论敌的论题。例如,要证明狗是没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许狗姓霍的,他们会反对这个荒谬的命题。于是,就证明了狗是没有姓的。又如在《节葬下》中,说当时的贵族统治者主张实行“厚葬久丧”,“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厚葬久丧”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墨子对此用“假”驳斥了厚葬久丧者的谬论:“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纫。”为了批驳“厚葬久丧”,先假定它是对的,让国人都去遵守、执行,然而依从了这种主张。将会给国家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执政者无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农夫、百工、妇人都不能各司其职,根本无法富贫众寡,由此证明了“厚葬久丧”的荒谬。
(二)“譬”式证明法
《小取》:“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说明道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举例和形象比喻,它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双方已知和公认的,而且必须以承认此物与他物属同类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达到“举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证明目的。《荀子·释难篇》:“谈说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譬喻就是因为直言不能将其事讲清楚而产生的,对于别人不信之“故”用譬喻来讲明。所以墨家将其借来作为“明故”的证明方法,这正是王充在《论衡·目纪》中所说的:“何以为辩,喻深以浅。”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据不同的“譬”式要求,经常采取三种譬式证明法。第一,取像于其物,以说明一般的规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认为,人的思想犹如一块白布,时刻受周围环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善人则善,染于恶人则为恶,比喻习染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交游不可不慎。第二,取譬于成事,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如《墨子·耕柱》:“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县子硕问墨子谈辩、说书、从事三种为义的方式中,哪种最重要?墨子以现实生活中人人皆知“筑墙”一事为譬,巧妙地说明,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墙筑起;为义和筑墙的道理一样,喜于谈辩的就谈辩,长于说书的就说书,善于从事的就从事,只有谈辩、说书、从事三者同时并举,通力合作,才能达到为义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动,使人有推窗观日、开门赏月的明快之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义理。如《公输》:“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以寓言作譬,铺张扬厉,步步进逼,穷理析义,不容不信,终于使喜好攻战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运用“譬”式证明法,或说理以阐明自己的主张,或驳斥以攻破敌人的谬论。或譬醒以激发他人的觉悟,取譬明理,把精当的论述与摹拟形象的描绘融合于一体,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论法
《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孙诒让据《说文·手部》所云:“援,引也。”解释为“谓引彼以例此。”“援”就是援引例子,即引彼证此,这种推论方法,就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
墨子“援”式推论所用的前提必须是对方说过的话或行过的事,或者是某人说过的话(如“圣王之道”、“先王之书”、“古书之言”)或行过的事并已为对方所承认和肯定了的。根据这个前提,墨子进行推论。如在《鲁问》中,鲁阳文君对墨子说反对“食其子而赏其父”的恶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墨子道:“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在此,墨子以鲁阳文君所深恶痛绝的恶俗——“食其子而赏其父”作为前提,巧妙地推论出“杀其父而赏其子”同样是恶俗,有力地鞭挞了鲁阳文君好攻伐,使人民战死,又从而赏之的罪恶行经。这样的类比,入情入理,雄辩有力。
由于墨子的“援”式推论只要求其“然”必须相同,而不要求其“所以然”也相同,如只要承认“楚人非人”与“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属于同类性质的命题,就可以由“子之然”类比推出“我之然”,至于为什么要承认“楚人非人”或“白马非马”的原因和根据等,就不便追究。所以,在使用这种推论方法时,可以暂时难倒对方,使自己获胜,但却不一定得到真理。
(四)“推”式推论法
《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推”就是类推,类推是就同一类型的事物中,把还没有取得判断的这一部分和已经取得判断的那一部分相比较,从而给这一部分也定出判断来。“是犹谓”(这如同说)是用来表示相同意义的命题可以类推,“吾岂谓”(我难道说)是表示不同意义的命题不可以类推。孙中原认为“推”,“即以对方所不赞同的和所赞同的属于同类这一点为根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是应用矛盾律的归谬式的反驳方式……从推理形式上说,这是一种归谬式的类比推理。”如《天志下》载,“其所取者”“为不仁不义也”;“人人之场圃,取人之桃李瓜姜者”;“穴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布帛者”;“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逾人之墙垣,拘格人之子女者,不义”。所以,凡行窃者即“凡不与其劳获其实皆不义”。据此类推:今王公大人“攻伐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是“非其所有而取之”,故王公大人攻伐无罪之国是不义的。又如《公孟》载,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礼。”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就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这其实是归谬和类比的结合。
2011年从英国剑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毕业拿到第二个硕士学位后,张巧煜放弃了一个咨询公司的Offer,本着“多看看这个世界”的想法去了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
但这第一份工作却没有给她太多新鲜感。当时她的工作是负责管理人居署包括Facebook、Twitter乃至新浪微博在内的社交网站账号,然后在联合国总部开开会、组织活动。闲不住的她觉得,这节奏—有点儿慢。
这时候,麦肯锡的年度招聘启动了。去剑桥学城规之前,张巧煜还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本硕连读了信息系统工程,她非常喜欢这个专业方向,而且最终以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所以这次她也投了麦肯锡香港的分析师职位,打算继续在自己喜欢的科技和创新这条路上发展。
但在通过几轮笔试面试,拿了Offer到香港就职之后,她才发现咨询这个行业还是要从general做起,多接触不同行业的项目。麦肯锡的项目以月为单位,这次可能是新能源行业,下次也许是银行。每接到一个案例,分析师在三天之内就要搞清楚这个刚接触的行业:大家都会一头扎进公司内部资料库,从第一条资料读起,有不懂的问题随时向后台负责知识建设的专家请教。
这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虽然难,但张巧煜喜欢。只是工作太职业化,她内心那些对科技行业的观察和工科女的小情怀该如何倾诉?答案是果壳。
2011年秋天,张巧煜发现她的微博上多了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和主编“拇姬”两个新粉丝。在两位技术宅的邀请下,她开始在果壳网上发表文章,既写“社交网络横纵观”这种硬文章,也写“理工女生存记—如何在猥琐男的包围下茁壮成长”这种拿自己四年工科女经历开涮的“情趣帖”。这个文章有料又活泼的工科“女神”很快和果壳众人打成一片,经常去果壳办公室蹭网,2012年8月10日,她还特意从中国香港飞到北京,给果壳网年度“万有青年大烩”的“知识青年烩”论坛当了主持。
这种兼顾两面的生活张巧煜习以为常,“我从来都喜欢在主业外再折腾其他事儿”。回忆在帝国理工的四年,她在搞了四年工程的同时,先是创建了本校的华人辩论队,又开办了伦敦区域的校际辩论赛;然后回国在《北京青年报》实习写新闻,拿了两个“好新闻奖”之后成了驻英特约记者,从“王室大婚”写到“占领华尔街”;她还去IBM实习过,然后发现自己不喜欢大公司的刻板……“管它是什么呢,反正我受不了长期只干一件事。”
接下来,她又在学工科的同时,往自己喜欢的人文社科方向转舵,搞搞文科类活动,比如在剑桥读个偏政治的城市规划硕士。
张巧煜不觉得本科没学文科专业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你可以自己看书,自己写,而且还比他们都懂技术。”—小文艺,大理工。这是她果壳网主页的简介,也是她给自己找平衡的方式。
C=CBNweekly
Z=Zhang qiaoyu
C:怎么样才能进顶尖的咨询公司?
Z:进咨询公司的无非就两种人,一种是特别特别聪明读书成绩特别好,学什么行业一点就透;一种是阅历丰富,对个别行业有非常深的理解。总之就是,让别人一看你简历,就觉得“这人做过这么多事儿啊”,让人好奇,想在面试的时候看看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经历比较特别的人容易让人记住。
C:从名校毕业,又进了顶尖的咨询公司,有过膨胀感吗?
Z:挺幸运的,膨胀感肯定是有的。但是要往远处看,你才二十多岁,还年轻,世界这么大,有无限可能,要用这种巨大和自己对比,正视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艺术研究生;定位培养;业导向;自主创新
一、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的培养定位
多年来,各地普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音乐艺术人才,这些音乐艺术人才在我国各地充实着艺术文化市场,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人们对艺术市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辐射的面积也越来越宽,对艺术市场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目前来讲,社会艺术市场的需求主要是具有高层次、技艺精湛的音乐艺术人才,而这类音乐艺术人才在我国二、三线的城市里较为紧缺,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它是制约地方音乐艺术向高层次发展的条件缺失。对具有音乐艺术硕士办学资质的普通高校无形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中心目标,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不同的学术型学位。音乐艺术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为提高技艺型专业研究生(MFA)提供沿着更专业化的方向深造建立一个平台。音乐艺术硕士(MFA)的定位培养目标是具有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艺术专门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音乐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艺术理解能力及音乐创作能力,并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长期以来,艺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一般都以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由于我国目前对研究生文化课水平考试设定的高门坎儿,对于一些具有音乐艺术天赋与才能的学生来讲,难以跨越这个高门坎儿继续深造,只能选择出国留学,而少数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并不一定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而且他们的研究生培养阶段主要是理论研究,相当大的精力及时间都花费在毕业学术论文的撰写上,难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身最具光彩的专业技能技巧上。
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研究生(MFA)以服务于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为导向,结合地方社会艺术发展的特点,服务于地方社会音乐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降低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目标的水准,而是要针对地方社会艺术的特点,推动地方音乐文化经济的发展,由此带动和提升一方国民文化经济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的职业导向
普通高校在这里指的是:除了国家一类艺术院校以外的具有音乐艺术硕士办学资质的省属级院校。培养这类院校的音乐艺术硕士(MFA)的就业方向应在未来带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地方文化经济一般都有地方文化经济的特点,根据普通高校的地域特点,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框架下,制定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招生计划和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硕士要以地方艺术文化经济的需要为导向,应把艺术职业作为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目标,音乐艺术职业应是(MFA)学生获得音乐艺术硕士学位后的职业方向,音乐艺术硕士(MFA)应是高层次的演职人员或者是创编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音乐表演艺术技能和表演艺术素养,重视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模式需要突出音乐艺术专业的特点,以音乐艺术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研究及全面艺术素质的培养。要从知识积累型向知识创新性型转变。既要考虑到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合理结构的培养,又要精心设定艺术研究生最具光彩的专业技能技巧的培养,能够使音乐艺术研究生在校培养阶段专业技能技巧上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一方面,中央音乐学院在2000年便进行了艺术硕士(MFA)初步的教学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普通高校,这些研究生成功的培养经验可以作为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的办学定位模式以此借鉴,并可根据普通高校的办学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本着普通高校服务于地方的基本原则,在教学模式上应当突出地方特色性教学。音乐艺术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音乐技艺能力方面应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兼顾核心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毕业答辩时可参照中央音乐学院学位答辩的做法进行。
三、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的培养方式
1、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艺术实践能力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音乐艺术硕士(MFA)的培养目标,其突出于精湛的高技能性,在培养音乐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计划中,应体现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思维方式,培养过程中要突出(MFA)专业特点,培养方式应区别于文学硕士课程的内容。音乐艺术硕士(MFA)与艺术文学类硕士学位最大的不同是: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高层次、技艺精湛的实用型艺术人才,课程设置以突出实用性,同时兼顾学术性。而文学类硕士学位的标准是以学术研究型为主,兼顾实用性,主要精力投入在专业理论课、公共课、科研课题及学位论文的写作上,而不是提高具有光彩的实用型专业技能技艺上,在培养计划中,应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合理调配,内容的衔接、提高、拓宽与加深。
音乐艺术硕士(MFA)以提高记忆能力及艺术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兼顾音乐艺术理论及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音乐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导师应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精心准备,课程结束时按规定进行认真的考核并评定成绩。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从每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培养原则,制定出音乐艺术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在培养整体过程中。导师全程监控,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并形成常态化。在每学期培养计划中应安排教学形式的音乐会,这种教学音乐会是以公开教学的形式进行展开,导师现场指导,并邀请具有资质的、高水平的社会文艺团体的艺术家一起观摩,并参与对教学音乐会进行全面指导、评价,提出问题让学生答疑。引导音乐艺术硕士生对导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自己的观点,使音乐艺术硕士生能够对于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导师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应允许学生持有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己在对知识的探索中逐步获取正确的解答方案,这样做有利于音乐艺术硕士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音乐会以公开教学的形式展开,应区别于毕业音乐会。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需负责对学生的全程监控,为增强研究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实施“双师制”,与社会艺术团体挂钩,聘请艺术团体资深艺术家参与音乐艺术硕士生(MFA)的培养及指导工作,外聘艺术家主要负责社会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指导。音乐艺术硕士生不定期的参加社会艺术团体的专业演出,丰富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舞台艺术能力。以我国现行的学位标准规定:艺术硕士是艺术表演类的最高学位之一,强调培养音乐表演类方向的艺术硕士生实用性专业能力,可作为音乐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考量标准。 转贴于 2、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层次、高素质、技艺精湛的音乐艺术人才。因此,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发挥音乐艺术硕士(MFA)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种观念层面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则是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的实践能力,并贯穿于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学位培养教育的全过程。创新意识主要包括科学创新思维、科学判断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创新思维是运用学科的前沿科学世界观进行创新研究的思维形态;科学判断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在科学创新思维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中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科学创新思维可以转换一种科学的研究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分辨能力、思维的判断能力、敏锐的记忆能力、超强的实践能力等等。这些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
创新是发展的方向,没有创新,发展就失去动能基础。多年来,普通高校由于受到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对艺术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缺乏创新构想, 教育模式基本上是艺术本科生的延续,把艺术本科教育的思维模式直接延伸到艺术研究生的培养上来,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缺乏培养自主创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延伸下来的本科授课内容。最主要的是教学思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在培养模式上,艺术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艺术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应该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研究生不再是学习者而是艺术研究工作者,艺术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应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及艺术家而展开的研究活动,教学应作为研究的手段和载体。因此,艺术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在一种研究性的培养模式框架下以此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艺术演奏家培养模式,而非艺术本科教育的延伸。
培养音乐艺术硕士生(MFA)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提升艺术实践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艺术硕士(MFA)定位于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其突出于应用性与实践能力,同时兼顾全面的音乐艺术素养。音乐艺术硕士(MFA)在音乐艺术领域里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能够体现出音乐艺术研究生的多重创新思维意识,是衡量音乐艺术研究生在专业技术能力的艺术实践到理论素养两方面的水准。
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应体现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导师负责对学生在培养计划中实行全面监控,同时重视教学团队集体的作用,以学生为培养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自主创新的思维意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倡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构想。
自主创新意识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应该体现在培养计划中。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导师与音乐艺术研究生互动。与研究生一起就相关问题共同讨论,研究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应在如何引导音乐艺术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进行研究,引导和激发音乐艺术研究生探究新观点的潜力,并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导师应引导音乐艺术研究生(MFA)能够有的放矢的自学和独立思考问题,使研究生能够在学术边缘学科敏锐的察觉新动向,跳出前人的知识体系,以质疑的眼光对待问题,对原有的知识结论提出自己的创新理论,能够独立的综合分析问题,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研究生应针对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基点,目标以提升和发展地方文化经济为背景。以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导向,从招生调控目标到培养全程,都应以地方文化经济为中心。关于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研究论文、质量评价等等,普通高校应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框架下设定出本校具体的培养计划。导师对培养过程实行全程严格监控,不可放任自流,不能以艺术本科生的教育思路来培养音乐艺术研究生。另外;普通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办学资质及师资力量,亦可招收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研究生学员,戏曲艺术研究生对我国的地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1期。
[2]厉以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