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中秋节前做很多关于节日的事情,喜欢用文字记录下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转眼夏去秋至,秋去冬来,在外漂泊的游子们,你们是否会在此时想起那个给予你生命的家?记得冰心阿姨说过:梦是最能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的地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梦就会告诉你……无数次的在梦里惊醒,想家的感觉是如此的清晰。总会在月圆的夜晚独自体会那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痛楚。
昨晚,跟母亲通了,询问我中秋是否回家,刚想回答,记忆却被一下子拉到了N年前的场景。那时的我还是个刚刚离家的孩子,在外漂泊的四年里,我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强,更学会了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包容一切。四年的生活就这样在我念念不忘里划然而过。唱过的歌,喝过的酒,写过的字,还有牵过某个人的手……那些在墙角疯长的草啊,就像年轻的心,见证了时间,更见证了青葱岁月里那一幕幕暖心的故事。
我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在中秋节去杭州西湖赏月,N年了,这个愿望却一直都没实现。希望在未来的某天,可以有个人陪我实现它,哪怕只是短暂的氤氲…
小时候,奶奶总会做几个可爱的小月饼,“奶奶!奶奶!我要黑芝麻的,不不不,还要五仁的,我还要…”“好好好,都给你。小馋猫,呵呵。”不记得还有多少次,在奶奶的臂弯里,“奶奶,你看月亮!月亮里面真的有嫦娥姐姐和玉兔吗?那它们什么时候来人间玩啊?”“当然有啊,它们正看着你呢,要多笑哦,让它们看见一个开心小可爱!呵呵。”奶奶,我、想你了…还有,妈…
中秋快乐、寂寞中秋,谁来陪我?
这天,同学们早早做好准备:黑板上写上富有艺术气息的中秋中队活动主题;桌子排成正方形,上面排满矿泉水;几个同学忙着分发月饼、蛋挞;状元碗里的骰子跟我们来个大眼瞪小眼,好像在说:“敢来摇我吗?”
中队活动开始,六个人为一组凑在一起,准备比试谁的手气好。谁先甩第一把,争取个开门红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先来。”老师也当仁不让地取来骰子,双手合拢,用力晃几下,“啪”的一声扔在碗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围上前。哈哈,一个“四”都没有,连鼓励奖的边都没沾到。
不过,得没得奖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这份快乐。八、九组同学跃跃欲试。一时间,尖叫声、欢呼声、骰子声响成一片:你大声地喊:“我摇中个龙。”他又蹦又跳地说:“状元一定是我的。”我开心地说:“奖品,我来啦。”轮到我博饼了,我把骨子拢在手中,摇晃十几下,也没敢扔下去。同学们不耐烦地说:“快点。”我只好闭上眼睛往下一扔。不会吧,“对堂”出现在眼前。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拿走一个靠枕,心想:以后枕着它睡觉都会做美梦。
几轮之后,尺子、铅笔、文具盒、书包使者“名花有主”。可状元迟迟没有出现,大家不免有点心急。
就在这时,班长随意一甩,出现四个“四”,成为当之无愧的状元,代表我们组上去争夺“王中王”。好运一来,挡都挡不住,班长不负重望地将奖收入囊中。
“花落”班长家,博饼活动告一段落。老师还讲起博饼的来历:“郑成功为慰藉士兵的中秋思乡之苦,发明摇骰子的游戏,就此在民间流传下来。”
中秋博饼,我不但收获欢声笑语,还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一家吃完饭后便出去赏月了。我们都坐好以后,我问爸爸:“你说月亮像什么?”老爸眼珠一转,拿起一个月饼,笑着说:“这月亮吗,当然是象月饼了。”我又转过头来问妈妈:“那你说月亮像什么?”妈妈沉思了一会儿说:“像银盘吧,古人云:‘小时不识月,忽作白玉盘。’不是吗?”我说:“月亮不是像太阳吗,只不过一个发红光,一个发白光吧!”说到这,我们都笑了。
突然,爸爸问我:“你知道有关月亮的诗吗?”我回答说当然知道了,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以月作媒,怀远抒情;杜牧的《旅宿》“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烟月相伴,借月思乡”。“你懂的还真不少呢!”老爸点点头说。我说:“那是当然!”妈妈问道:“那你知道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吗?”我说:“当然知道了,我不仅知道而且还会背呢!”妈妈说:“那你背背看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滔滔不绝的说着。爸爸问道:“那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月亮来吟诗呢?”我摇了摇头说“不知道。”我爸爸便继续说道:“许多诗人喜欢以月亮为吟咏对象,是因为朋亮是美好纯洁的象征,她常常会拨动游子的心弦,借月怀乡,写来特别亲切。”“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点点头。我抬头望了望眼前的月亮。
啊!今天的月亮真圆啊!它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皎洁!中秋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