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月初中作文500字(精选3篇)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是我国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在中秋节这一天我国有全家团圆一起吃月饼的习俗。但在今年我们家却不能团圆了……
怀念、感恩、祈福的中秋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临了,这个不同寻常的中秋是怀念的中秋,是感恩的中秋,是祈福的中秋!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是我国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在中秋节这一天我国有全家团圆一起吃月饼的习俗。但在今年我们家却不能团圆了。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亲爱的姥姥不辛遇难,永远的离开了人世。姥姥生前最疼爱我,是她在我二三岁时对我进行启蒙教育,在中秋节我要深深的怀念姥姥。她的优秀品质和一言一行会永远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在今年的中秋节来临之际我是怀着感恩之心的。因为但地震发生后,出现了许多志愿者和救援人员,他们为遇难同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认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正常生活。在中秋节时千家万户都可以团圆但边防解放军叔叔们和执勤的警察叔叔们却不能正常过中秋,他们为了我们牺牲了自己与家人团圆的机会。所以,在这中秋节时我怀着深深地感恩之情感谢所有为别人做出贡献的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写得十分有名的诗句。在这中秋节时,我祈福所有遇难同胞在天堂安息吧!虽然他们与亲人阴阳相隔,但我希望在月圆之时他们能与家人“千里共婵娟!”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中国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
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
今天是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爸爸打算带我们和姑姑他们一家去爷爷家摘大红枣。到了爷爷家,没想到我舅老爷家的三个女儿也在爷爷家里。我们吃完午饭就去地里摘大红枣了。
到了地里,我看见红红的大枣就像一个个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上,美丽极了!
我忍不住摘下一颗又大又红的枣,放在嘴里,又香又脆,并且又可口。
开始摘枣了,没想到妈妈和我所有的姑姑们她们看到那又大又红的一串串像鞭炮似的大红枣,就忍不住的用手机拍起照来。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我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弟弟,要是在平时他只会搞破坏,没想到弟弟反而摘枣摘的很起劲。弟弟很卖力的摘枣,不禁让大家开怀大笑起来。不一会,我们就摘了好多好多的大红枣。我开心极了!回到家里,我开心地说:”今天的收获真大。“
到了夜晚,我们一起赏月,我说:”今晚的月亮可真圆啊,像一个会发光的碧玉盘。“爷爷笑眯眯地说:”是啊!今晚的月亮真的好圆啊!“我们还一起吃月饼,爷爷问:”你们想听月饼的来历吗?“我和弟弟高兴的直点头,并且还说:”想听,想听。爷爷,您快点给我们讲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