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中秋夜记事作文400字(通用3篇)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夜晚,坐在窗前望着星空,吟着苏轼的诗词,那玉盘似的银月照亮了夜。那轻柔淡雅却清亮如水的月光仿佛是天上的嫦娥透明而皎洁的纱裙。这勾起了一段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在后羿射过日以后,和他结为了夫妻。一天,后羿向王母娘娘求得了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就可以上天成仙。
后羿射日的功夫令许多人大加赞赏,于是他有了许多徒弟,而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去。
一天,趁后羿不在,蓬蒙悄悄进入嫦娥的家里,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一气之下吞下了仙丹……
嫦娥升了天,当了仙女。后羿回到家中,不见嫦娥,又听到侍女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又惊又气,想抓住罪人,可蓬蒙早跑了。
于是后羿又去追嫦娥住着的月亮,可他怎么也追不上。没办法,为了挂念嫦娥,就在嫦娥喜欢的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爱吃的蜜食水果,怀念着有月宫中的嫦娥。众人听说了嫦娥奔月成仙的故事,也纷纷摆上香案,在月光下向善良美丽的嫦娥祈求平安。从此,中秋节赏月拜月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这时,月光似乎动了动,仿佛是嫦娥在摆纱裙,告诉后羿自己很平安。而这个有些悲凉却又美好的中秋节传说也将源远流长,向世人展示中国神话的魅力。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亦称仲秋节、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中秋佳节素有全家团聚,品尝月饼,吃酒赏月的风俗。
据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礼制,后来逐渐成为民间的习俗。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拜月。
韦庄诗:“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赏月,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连宵嬉戏,至于通晓。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拾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室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有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月饼始于唐,盛于宋。
北宋诗人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明《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瞌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为何中秋月色倍于常时呢?据现代气象科学分析,中秋之时,多属高气压天气系统控制,大气层结稳定,空中微粒、尘埃,杂质较少,视程良好,秋高气爽,因此,月色分外明亮。
据统计年到2060年,220年间,中秋节与10月1日是同一天的只有七次,分别是年年年年年年年。
真开心呀。我期盼已久的中秋节到来了。我兴奋无比,我高兴的已经快要飞起来了。
农历八月是秋天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日子,所以八月十五日就叫中秋节。每到中秋节,一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每到中秋节,就准备月饼,水果祭拜月亮。中秋节成为民间节日,是从唐朝开始的。到了宋代,中秋节已经十分兴盛,也开始重视家人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千古传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多少数民族在中秋节这天丰收,祭祀农耕之神,吃新米。中秋节还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中秋节这一天,妈妈从超市买回了一袋香喷喷的月饼,还有一袋美味的水果,可把我给馋坏了。我急忙对妈妈说:“妈妈,我先吃几个好吗?”说完,我就在一个月饼上咬了大大的一口。突然,妈妈对我说:“不行哦,你要把胃口留到晚上再吃。”“知道了。”我回答妈妈一声。我心里在想:晚上,什么时候到呢?不知不觉,晚上到了。哇,今天的月亮真的好远啊,是我见过的最圆的月亮了。难怪别人都说八月十五月亮圆,是真的呀。我顾不上看那又大又圆的月亮,张口就开始吃月饼了。月饼很好吃,口味也有很多,有的是水果味,有的是五仁味,有的是蛋黄味,还有好多好多种口味,我都数不清了。
金风阵阵的晚上,吃着这些美味,看着头顶那圆圆的月亮。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的要感叹一下:“多么美好的生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