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假期又来临了。今年我们一家和往常一样吃月饼,看电视。到了晚上,我们还去了公园赏月呢!
当我们走到公园那儿,只见游乐园里人山人海,有的在追逐,有的在玩皮球,还有一些小朋友在用荧光棒嬉戏。他们手里的荧光棒在漆黑的夜幕下时而变成一个穿着色彩鲜艳的小仙女,时而变成了男孩手里的激光剑,对着“敌人”胡乱挥舞。我有点担心他们会弄伤小朋友呢!荧光棒照耀着这个小小的游乐场,照耀着人们欢乐的笑容,让这里充满了热闹的气氛。
妈妈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来,而我则和弟弟每人拿着一支荧光棒,在人海之间你追我逐,高兴地玩闹着。在这个月圆之夜中,我体会到了和家人团聚的重要性。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咝——”声音从我口中发出,我拉了拉衣袖,搓了搓手臂,吸了吸鼻子,伸手将窗关上,心想:冷死了,吹那么大的风。天气预报说今天晚上可能会下雨,唉,今晚肯定没月亮看了。
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全然没看见妈妈正在忙碌着,直到妈妈拿着香烛在电视机旁找火机的时候,我才注意到餐桌上已经摆好了月饼和水果。
过了一会儿后,可以吃月饼了,我把月饼平均分成四分,递了一块给爸,他接过去,一口咬下去,在口中嚼着,眼睛还不停望着电脑,不断敲打着键盘,他正在工作着。而妈妈吃了几口,又好像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拿起拖把,在湿漉漉的地板上拖起地来。而在餐桌上只有我一个人在桌子上吃水果味月饼。看着这情景,我不由想起了五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搬出城区,还在一个乡村里住着。中秋节那天,我急忙帮爸妈搬着椅子,当一切都准备好时,我不停的问着妈妈是否可以吃月饼了。妈妈看着我这副馋样,不由的笑着说:“可以了,可以了,小馋猫。”我偷偷地笑了笑,接过妈妈早已切好的伍仁月饼,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顿时,甜腻腻的味道在我口中散发开来,越嚼越香,真好吃。天空很晴朗,很适合观赏月亮。我一边吃着月饼赏月,一边去讲笑话,引得全家人都笑起来。爸爸爽朗的笑声和妈妈含蓄的笑声无不流露出一家人的温馨,我是多么想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啊!
“女儿,女儿……。”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原来是妈妈,“你怎么了?”他问,我亲亲的摇了摇头,继续吃着手中的月饼,却没有了原本我想要的味道。
“沙——”窗外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传进了我的耳里,正如我此刻沉重的心情:真的什么都变了,这个中秋不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