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手抄报(通用32篇)
元宵放灯,只是宫廷的习俗,后来慢慢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隋炀帝有一首赞颂张灯结彩的盛况的诗:“法 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从中可以看出元宵夜的热闹和欢快。
自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以后,隋、唐、宋一直沿用,并将元宵节办得越来越隆重。《隋书·音乐志》记载说:元宵节这一天,万国来朝,为了招待这些使者,隋炀帝下令搭建戏场,戏台绵亘,有八里之长,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之多,通宵达旦,尽情玩乐。
到唐朝,元宵节一度出现了盛况空前的灯市。长安当时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社会富庶、国泰民安,皇帝自然心情愉悦,亲自倡导灯节,元宵节也就越来越热闹繁华。
中唐以后,元宵节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创造了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宏大,花灯花样繁多。据《太平广记·卷七十七·方士二》记载,在最繁盛时期,工匠毛顺心建造了一座巨型灯楼,这灯楼共12间,总高150尺。每到元宵夜,灯楼金光璀璨,彻夜笙歌,好不热闹。
宋代的元宵灯会,其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浓。而且,娱乐时间也比唐朝延长了很多。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是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十天,初八开始,一直到十八灯节才落幕。
如今,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尤其是元宵夜,逛灯会、耍花灯依然是一景。只可惜人们生活节奏太快,即使有如此美景,也难以美美地享受了。
1、两撇小胡子,油嘴小牙齿,贼头又贼脑,喜欢偷油吃。(猜动物)
2、脸上长勾子,头边绑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辩子。(猜动物)
3、坐也是坐,立也是坐,行也是坐,卧也是坐。(猜动物)
4、坐也是立,立也是立,行也是立,卧也是立。(猜动物)
5、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卧也是行。(猜动物)
6、坐也是卧,立也是卧,行也是卧,卧也是卧。(猜动物)
7、一条小小虫,自己做灯笼,躲在灯笼里,变个飞仙女。(猜昆虫)
1、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 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3、猜灯谜
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里来闹新春,元宵节一过,年就算过完了。一切又都变得平淡无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但是生活永不停息在轮回,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是我国得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得。以前,人们主要是看花灯与舞龙,现在燃放烟花,人们观看烟花也就成为庆祝节日得方式之一。
晚上七点多一点,我就着急地叫爸爸妈妈带我上工人体育馆去,听说那八点整要放烟花得。走在街上,看到路上有很多与我一样想看烟花得人,大家老老小小一家人,显得十分得高兴。人真是多呀,挤得水泄不通。
八点钟到,只听见几声沉闷得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得火星窜上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得花朵。它们得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得满天星,金黄色得蒲公英,紫色得牵牛花,火红得玫瑰花,粉红得月季、银色得百合……,绚丽多彩。
随着一声声得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得脸上也变幻着多姿得色彩,也露出幸福得笑容,他们不也像一朵朵美丽得烟花吗!
生活是多么得美好呀!
今天是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来到了人民广场。我迫不及待的走了进去。
那里人山人海,花灯也像开会了一样齐聚一堂。可热闹了。花灯让我看的眼花缭乱。灯有大的,有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是算金猪灯了。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吧!
金猪灯是用几根铁丝做的,身体是用几块金色的纱布做的。脸上还挂着几丝笑容。真可爱!它的样子好像跑步。金猪灯的猪尾巴上挂了张纸条,上面写着祝:全国人民元宵节快乐。
看完了引人注目的金鼠灯,再去看看环保灯吧!
两只手从下面伸出来,旁边是树林和草地。还有一条O字行的“小溪”,“小溪”的水真是“清澈见低”啊。都可以当成一面镜子了哩!O字行的“小溪”里还有两艘竹筏,在饶着“小溪”。我想,他们一定在看风景!怎么样,很美吧!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 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2、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3、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即有元夜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元宵节来临,送你一盏美丽的彩灯,祝愿你的生活五彩缤纷;送你一碗甜甜的汤圆,祝愿你的爱情甜蜜美满;送你一声真挚的祝福,祝愿你的日子开心快乐。
二、明月当空高高照,元宵祝福在微笑,十五汤圆别样甜,快乐常伴你身边,温馨短信给你发,此后你将大发达,正逢佳节,祝愿你心想事成,顺心如意。
三、喝的酒也许不是最贵的那瓶,因为买得到酒却买不到心情。的朋友也许不是联络最多的那个,而是在特别的日子记得你的人,祝元宵节快乐!
四、夜时间暂停,享尽圆满激情;月亮星星相望醉眼,此刻温馨唱伴;汤圆坐落千家,甜蜜笑挂脸颊;歌赋佳节畅人生,健康好运喜相逢。祝元宵幸运满,日日开心不断。
五、我的元宵短信,收到的人春风得意,阅读的人工作顺利,存储的人爱情甜蜜,转发的人大吉大利,删除的人依然好运气,祝你元宵节快乐!
六、你我相隔万里,无处寄相思,元旦除夕没见面,宵夜早茶没约见,节前假后没做伴。相会团圆暂无缘,思念惦记梦无限。
七、元宵佳节,用我如火的热情煮一碗汤圆,温暖你正月的心情;把我的思念串成串挂在你的心空,点缀你元宵夜的美梦,祝元宵快乐!
八、元宵节来到了,这是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挂灯笼猜灯谜,这是一个考验智慧的时刻,祝你元宵节欢聚一堂智慧超群。
九、元宵节来吃汤圆,吃碗汤圆心甜甜。幸福汤圆一入口,健康快乐常陪伴;爱情汤圆一入口,心如细丝甜如蜜;金钱汤圆一入口,财源滚滚斩不断!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人们思绪杂乱的时候,一位长者站出来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神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神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1、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 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民谚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灯。”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
隋唐灯节极盛,一般从十三“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据唐人郑处晦《明皇杂录》载:“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烛,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铿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另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盛况可见一斑。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1、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3、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1、赏花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2、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 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1、元宵佳节羊灯闹,月儿圆圆心欢笑。情圆事圆人团圆,福运财运好运连。圆圆的元宵粘又粘,吃到嘴里甜又甜。幸福的元宵再来一碗,愿你万事能圆圆!
2、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3、冬去春归,又见春风裁梦来,莺歌燕舞入情怀;横扫烟霾,情溢景艳心豪迈,万紫千红花常开;九霄云外,清风妩媚拂尘埃,月明圆缺皆为爱。元宵节快乐!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您行。值此元宵佳节,衷心祝福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元宵快乐!
5、元宵节,许个愿,愿你事事都能圆,生活圆,事业圆,爱情梦想都能圆,每天赚美元,天天开心和幸福最有缘,祝你元宵节快乐。
6、元宵节,祝福到,朋友笑,永不了,相互聊,共欢笑,同进退,莫忘了,龙运好,哈哈笑。元宵佳节到来,恭祝未来美好,全家幸福到老。
7、烟花在空中炸开了花,点点繁星般的烟花如同仙女散花,飘洒在空中,美丽极了!哇!那边更是引人注目,笑脸来了,它代表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笑口常开,生活快乐!
8、声声锣鼓敲响元宵的幸福,一幕幕烟火点燃元宵的祝福,一盏盏彩灯照亮元宵的祈福,一阵阵沸腾煮熟元宵的财福,祝你元宵一福接一福。
9、元宵节到了,愿你:一家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天天精精神神灿灿烂烂,月月风风光光喜气洋洋;年年财源广进,岁岁平安祥和!
10、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正月十五喜庆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财源滚滚钞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愿好事多多多!
1、画个圈圈祝福你,幸福健康追随你。画个元宵送给你,团团圆圆心欢喜。画个花灯挂你家,元宵佳节绽心花。元宵快乐,阖家团圆!
2、岁月如诗,句句悠扬;友谊如歌,余音绕梁;佳节借吉,恭贺安康;尔汝情谊,亘古绵长!十五元宵节,举杯邀明月;倾心祝福您,吉祥又安泰!
3、收到我祝福的人永不被炒;阅读的人会飞皇腾达;储存的人会爱情甜蜜;删除的人会好运连连;转发的人薪水猛涨!元宵节快乐!
4、拈朵微笑的花,点盏温暖的灯,吃碗团圆的汤,许个幸福的愿—愿花圆月圆灯圆汤圆人圆心圆事事圆满,天天团圆,好梦常圆,元宵节,缘来缘去快乐源源!
5、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6、迎来春天的灿烂,世界随着季节变,思念却是更胜前,元宵佳节心情暖,给你祝福不会变,愿你生活比春花艳,愿你事业比月亮圆。
7、小小汤圆,圆头圆脑圆肚子,短短问候,真情真意真祝福,八月十五元宵节,发的是短信,送的是祝福,祝朋友元宵节快乐啊!
8、把真诚的米,磨成祝福的面,掺上甜蜜的糖,包上吉祥的仁,合成幸福的团,放进如意的汤,煮成美满的霄,送给开心的你。让甜蜜包围你,吉祥呵护你,美满温暖你,团圆拥抱你。祝元宵节快乐!
9、元宵夜,你只要对月亮盈盈一笑,月亮就变成月食。这一刻,伟大的西施在你身上灵魂附体,你一个人代表了中国美女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你就是当世的闭月!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2、观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3、情人节: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有关元宵节的由来,据说是在汉武帝时代,宫中有位宫女叫做“元宵”,很想念家中的亲人,但又无法出宫,有位大臣叫东方朔,他知道后决定要帮助元宵,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东方朔假扮成算命师,来为人民算命并说:“正月十五火焚身,就是指那天会有一位骑驴的女子,来烧这里,但只要在正月十三那天,城里的老人都到城门等候,天黑时,女子就会来,只要跪地祈求,全城便可得救。”
果然在正月十三那天来了一位骑驴的女子(其实是元宵妹妹扮的)。女子说:“我是领旨来烧城的,但百姓求情,我就给你们一个预言:长安在劫,火烧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说完便离去了。汉武帝知道后请东方朔想办法,东方朔说:“听说火神爱吃汤圆,就叫元宵来做吧,毕竟她最会做汤圆,另外还要臣民一起做灯,十五晚上挂满大街小巷,并点燃爆竹,到时候,火神就会以为那是大火,一定能瞒过祂。十五的晚上元宵照东方朔的指示,果然见到自己的家人;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也因为供奉的汤圆是元宵做的,所以人们也叫汤圆“元宵”,正月十五也称做“元宵节”。
每逢元宵节除了提灯笼、吃元宵外,当然各地都会办的就是猜灯谜活动。但如今各地都有许多不同型态的节庆安排,像放天灯、放蜂炮、炸寒单等,变成每年固定举办的民俗庆典活动,也象征年节即将告一段落。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 潮华彩乐段。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 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
谜面:化装完人显俏(打一节日名)
谜底:元宵
解析:“肖”字与“人”组合,方显现“俏”字。“肖”与“完人”化装后,可成“元宵”二字。
谜面:元宵月光窗前洒(打一字)
谜底:一
解析:“元宵”二字的“月光”和“窗前(宀)”洒落了,余下“一”字。
谜面:狂数钞票闹元宵(打四字常言)
谜底:有点过节
解析:“有点”,别解为“有点钞票”。“过节”即“过元宵节”。
谜面:元宵节前人微笑(打一字)
谜底:莞
解析:“宵节”二字的前半部分为“宀艹”,与“元”组合,可为“莞”字。“人微笑”提示“莞”的字义。
谜面:演员打斗真叫绝(打一字)
谜底:角
解析:“角”,一义为“演员”,也有“打斗”之意;“角”与“绝”的读音还相同。谜面三次扣合谜底。
谜面:禾中长草心不忙(打一节气)
谜底:芒种
解析:“禾中”合为“种”字。“心不忙”别解为“忙”字不要“心”,剩下“亡”,长“草”后即为“芒”字。
谜面:一去无音讯(打一字)
谜底:查
解析:“查”字去掉“一”,余下“杳”。“杳”,字义为消失,不见踪影。
谜面:生产鞋袜不对外(打一成语)
谜底:自给自足
解析:谜底别解为“自己做给自己的脚穿”。
1、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2、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3、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而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 潮。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已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就已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元霄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美其名曰“元 宝”。现在的“元宵”即“汤圆”,以白糖、豆沙、芝麻、黄桂、玫瑰、枣泥、果仁、核桃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球形,可素可荤,风味各异。可汤煮、蒸食、油炸,有团圆美满之寓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成的,而是在糯米粉中一层层“滚”成的,或煮或炸,预示着亲人们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为明帝提倡佛法,正逢蔡愔自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年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圣佛舍利,是参佛的良辰吉日。于是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传令正月十五夜,宫中及寺院都“燃灯表佛”。从此,元宵观灯的习俗就由原来仅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平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挂灯的习俗,到唐代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生活富庶。在皇帝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自然办得越来越豪华。时至中唐,已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期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非常大,燃灯达五万盏,花灯式样繁多,皇帝令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甚为壮观。
于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或灯饰的奇幻精美,皆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是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元宵灯会经过历代的发展,灯节的举办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十五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增加了两日,明代则又在前面加了五天,从初九到十八整整十天。
3、迎紫姑
紫姑传说是民间一位善良的姑娘。某年正月十五,紫姑却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因此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于是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天夜晚,人们就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模样。妇女们纷纷站在紫姑常做活的厨房、猪圈和厕所旁边迎接她,象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贴心话,并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非常生动,反映了劳苦人民忠厚、善良、同情弱者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4、走百病
元宵节除庆祝活动以外,还有信仰性质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妇女居多,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过走郊外,其目的就是驱病消灾。
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划旱船、打太平鼓等活动。
5、逐鼠
这项主要是养蚕人家的活动。由于老鼠经常在夜里把整片的蚕吃掉,他们听说正月十五这天,用米粥喂饱老鼠,它就不会吃蚕了。因此,他们在正月十五夜,熬上一大锅粥,有的还在上面撒一层肉沫,用碗盛好粥,放置到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如墙角、顶棚等,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如果再吃蚕宝宝,就不会好死。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__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点。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自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闻讯后大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很久,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珍品”即指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别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迎刃而解
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四分五裂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
平原门下客三千——胜友如云
圆寂(打一成语)——坐以待毙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按中国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相传,汉汶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传统节日。
《元 夜》
崔 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观灯乐行》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元 宵》
唐 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1、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2、猜灯谜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4、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