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元宵节手抄报大全(精选26篇)
正月十五月儿圆,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吃汤圆、看灯展、猜灯谜、踩高跷、扭秧歌、耍狮子、舞龙灯、逛庙会……处处都是人们的欢声笑语,这个历史弥香的伟统佳节不但没有褪色,并且愈发的蓬荜生辉。
元宵之夜,我们一家人早早的吃过晚餐,慢步在繁华的街道上,夜空是湛蓝湛蓝的,人们常说正月十五的月亮是最美的,我抬头仰望天空,月亮先是金黄色的,徐徐地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再向上,她身穿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玉盘似的脸,挂着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大地。
月亮象征着团圆,而人们那一张张笑脸象征着祥和。总之,这一切都象征着团圆美满,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但我一点也没觉得累。
啊!今年的元宵节之夜真美啊!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按中国民间传统元宵节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等。
今天早晨,外婆给我烧了又香又圆的汤圆,汤圆外表白乎乎的,我咬了一口,里面流出鲜美的黑芝麻,啊!真好吃。我津津有味地吃着汤圆。
晚上我还去看了灯会,因为今年是兔年,叔叔阿姨做了许多和兔子有关的灯,有兔子医生进社区,常娥奔月,兔子运动员等等,形状各异,灯光闪烁。
我非常喜欢这个节日。
1、猜灯谜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2、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3、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4、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5、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6、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7、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元宵节人们猜灯谜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因为当时元宵灯会十分盛行,人们为了增加娱乐,就将谜语写到了花灯上。
谜语一直是中华传统的益智游戏,到了宋朝,元宵节已有了“益智节”的含义,标志之一就是“灯谜”的出现。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又称“庾辞”、“隐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南宋时,“灯谜”作为谜语中的一种类型,已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助兴项目。据吴自牧《梦粱录》,南宋时制谜和猜谜与说书、下棋一样,可以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思司语讥谜,又名打谜。”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也有类似记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清顾禄《清嘉录》中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猜中者有奖,奖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谓之“谜赠”。猜灯谜在明清小说中也多有描写,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情节:“忽然人报,娘娘(元春)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
元宵节灯会的灯谜产生于宋代,一直被后世继承,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庆祝方式,也包含了深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观灯。
晚饭后,我们一家就去夫子庙看灯啦!“哇,真是人山人海,人流如潮啊!好多的灯呀!”我看见这么多灯便大呼小叫起来,“有兔子灯、莲花灯、蛇灯、老虎灯、青蛙灯、猴子灯……真是灯的海洋。”妈妈也开始挑灯,就在我和妈妈看灯的时候,爸爸指着一个龙灯说:“快看!”我抬起头吓了一跳,说:“好大呀!”
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机“咔”的一声就把这条“巨龙”给拍了下来。那龙灯真是威风凛凛,它的胡须还在动呢!好像在天空中飞翔,它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那就是“腾云驾雾!”妈妈看上一盏鲤鱼灯,我也喜欢这鲤鱼灯,瞧,它有着圆圆的肚皮,红色的鱼身,上面还写着“年年有余”这个成语,妈妈问我:“你知道年年有余是什么意思吗?”“我知道,就是让人们年年都有余,过上富裕的日子。”
买了一个鲤鱼灯后,我们就依依不舍地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感叹到:“这儿的灯,真令人流连忘返啊!”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元宵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吃完了晚饭,我和妈妈在家里折灯笼。
我们需要准备一张红色的正方形卡纸,先将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这样纸的中间会有一个中心点,把四个角向中心点折过去,就成了一个小正方形,然后把小正方形翻过来,又会有一个中心点,把四个角再次向中心点折过去,又是一个小正方形,接着把折好的小正方形再翻过来,又有一个中心点,把四个角向中心点折过去,还是一个小正方形,最后把这个小正方形翻过来,就形成了四个小小的正方形,把其中相对的两个正方形中间的角向两边拉开,一个灯笼就折好了。
这个灯笼是由两个小正方形和两个小长方形一起组成的,火红火红的,像挂在枝头刚刚成熟的柿子一样,真好看!我和妈妈望着红红的灯笼,仿佛看到元宵节大街上那热闹的情景,人们张灯结彩,把大街打扮得喜气洋洋,大街里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大家扶老携幼在大街上这儿看看,那儿望望,好不热闹!
元宵节折灯笼真有趣!
元宵节闹花灯习俗在隋朝前已见于文字记载。《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载:柳“以近世风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灯游戏,奏请禁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正月十五闹花灯风俗的兴起时间大体在北周年间,大约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间。从这一习俗产生的时间、地域及风俗内容来推测,可能与佛教的流传有关。《涅盘经》说,如来佛死后火化,将其得到的舍利子装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佛门弟-子一边散花一边奏乐,并每绕城一步点燃一盏灯,以此来表示对如来佛的悼念,但还没有明确记载是正月十五。《西域记》所说的僧俗共同观看舍利放光的习俗则明确说是“正月十五”了。
这两个习俗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闹花灯这一民俗。从地点看,这一民俗开始流行于北方的洛阳及周边州郡。这与北魏、北周时崇尚佛教,以及禅宗大师达摩、慧可先后在嵩山少林寺传法有关,因为禅宗开始兴起时,深受百姓的欢迎。从习俗的内容看,正月十五闹花灯打破了一切界限,体现了佛教禅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观点。这种取消一切束缚,打破一切界限的习俗,时至今日还有余风。民间“正月十五没大小”的俗语和风习便是古风的余绪。
元宵节是我非常喜欢的节日,每到这天,人们都会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烟花,甚至舞狮子,踩高跷,特别的热闹。晚上,我急急忙忙的吃过晚饭,我便相约好朋友一起去赏月看烟花。
这是我在聊城度过的第一个元宵节,所以感觉特别的新鲜。以前,我都是在老家过元宵节,与城市可真不一样。正月十五晚上,老家只能看见烟花,可大街上人很少,所以感觉并不热闹。可这里不一样,东昌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到处挤得水泄不通。傍晚华灯初上,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灯,红的,紫的,白的......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在东昌路口,还“种了”许多的假树,它们晶莹剔透,散发出迷人的光彩,与月光,灯光交相辉映,煞是迷人。
正看得起兴,只听“咣”得一声,原来有人放烟花了,只见它从桶里“嗖”得飞出,真是一飞冲天啊!抬眼望去,天空中已绽放出了美丽的烟花,哇!真是漂亮,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姹紫嫣红,整座城市变成了“不夜城”。这时,马路上游玩的人越聚越多,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绽放的烟花映红了整个天空,人们都陶醉在了节日的气氛中。
我真没想到,原来聊城的元宵节那么热闹,那么漂亮!
大家都知道元宵节是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下面我说给大家说说我是怎么做元宵的。
我先用和好的元宵粉压一个团,再把从超市买来的馅放进去,就像跟包子一样,最后把它们给弄圆,一个白白的胖娃娃便包好了。包完元宵,我们就下锅煮着吃了。吃完元宵我们就下楼去猜灯谜了。
第一个灯谜是五个口打一个字,我想了一下谜底是“唱”字,妈妈又猜了一个灯谜,上面写着无火难炊,打一个字,妈妈一下子就猜对了,谜底是“欠”字,爸爸也猜了一个灯谜,上面写着四个晚上打一个字,爸爸一下子就想出来了,谜底是“罗”字。我们一家三口一共领到三份奖品,然后我们又开始放烟花了。
烟花可美了,十几支烟花在天空中竞相开放,姹紫嫣红。有红的、黄的、绿的、紫的……把夜空装点的非常美丽,把大地照射如同白昼。看那淡紫的烟花,多像一朵盛开的蝴蝶兰花。一束束烟花升上夜空,有的像星星一样点缀着夜空,有的像菊花在怒放,还有的像天女散花一样坠落,一朵朵小花从天而降,真美呀!
我们拿出自己的烟花开始放,点着捻后,烟花像离弦的箭一相冲向天空,又慢慢的散落下来。
元宵节的夜晚,我过的非常快乐。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然而正月十五观花灯的情景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元宵前,超市里的冰柜里摆的都是各种口味的汤圆:芝麻味、紫薯味……玲琅满目,让人看着就眼馋,当然,我是无时无刻都在盼望那一天啊!
提到元宵节,无不想到吃汤圆。在正月十五这天,每家每户都起得很早,早早的就把昨天买到的汤圆煮到锅里,又大又圆又白又嫩的汤圆不几分钟就熟了,而且很好吃,有皮有心,吃着,那嚼劲儿,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爽!小孩子们特别喜欢吃汤圆,一要就是7、8个,结果,连5个都吃不完,最后剩下的好几个,只能腼腆的蹭到大人身边,低着头说:“我,我吃不完。”大人们只一笑,就端起碗来吃完剩下的汤圆。
元宵节不仅有好吃的,也有好看的。到了当天夜晚,找一片黑漆漆的空地,搬个椅子坐下来仰望天空,不一会儿,出现了一个孔明灯,那红彤彤的火焰,在夜空十分显眼,接着就是一大堆,整个天空被一个个微小的'灯光照的亮如白昼!
我好想再过一次元宵啊!
元宵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放烟花,这不,每年晚上在龟山公园的广场上,都有一场瑰丽无比的烟火表演。
夜幕渐渐拉下了,月亮妈妈披着她那薄薄的轻纱,带着一群穿着黄纱裙的星宝宝出来了,不用说,肯定也是来看烟花的。忽然,天空中出现了三朵烟花,远远望去,星星和烟花融合在一起,今晚的星星在烟花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闪亮。金灿灿的“菊花”在天空怒放;艳丽的“玫瑰”在空中闪耀;一场洁白的“飘雪”在空中飞舞;紫红的“牵牛花”在空中旋转;漆黑的夜空一下子就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花园。
元宵节除了放烟花,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又叫汤圆,历还有许多别称,“面茧、粉果、汤饼、圆不落角”等等。元宵有花生味和芝麻味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花生味的,花生味的元宵白白的,像一个揉好的雪球,咬一口里面的花生馅就流出来了,黄黄的花生陷流入口中,那味道,让我回味无穷。
元宵节的习俗都非常有趣,这个节日让我非常快乐。
每到元宵节,我都会开心的度过,因为一到元宵节,我就可以看花灯,品尝汤圆。这个元宵节也不例外。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全家就一起出门去看花灯。街上的花灯可真不少啊,有大轿子一样的花灯,有小巧的燕子花灯,还有蜈蚣似的多节花灯真是各种各样,无奇不有啊!我最喜欢的还是张牙舞爪的神龙花灯。这条神龙的头上有只威武的角,既有向树枝一样分叉,又像树干一样笔直,美丽极了。神龙的头发像狮子一样蓬松而浓密;身体向蛇一样,时而笔直,时而弯曲;两只爪子如虎爪一样锋利,可以说是鹿角狮头蛇身虎爪,有趣极了。
看完了花灯,回到家,奶奶已经把汤圆做好了,我飞快地奔向饭桌,汤圆的香味就飘进我的鼻子中,我的食欲顿增不少。当雪白的汤圆摆在我眼前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大叫吃汤圆啦,话音未落,我就迫不及待地一口一个地将汤圆吞了进去,这些汤圆有很多口味:有豆沙的、牛肉的、竹笋的虽然口味不同,但都非常美味。
元宵节是非常快乐的一个节日,虽然它的习俗不多,但很好玩,我喜欢元宵节!
元宵节的傍晚,太阳刚刚落下来,响彻云天的鞭炮声就从楼外传了进来。在鞭炮声的催促下,我吃过又香又甜的汤圆,我和爸爸妈妈便到大沙河去看烟花,赏花灯。来到了大沙河边,哇,这里的人好多好多呀,挤得人都走不过去。灯,一盏,两盏,三盏,四盏……好多呀,我都快数不过来了。有兔子、牛、羊等十二生肖的,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的,有宣传临泽县巨大变化的……再配上大沙河变幻多彩的灯光,如同白昼。我们边走边看,遇到我喜欢的,就让爸爸给我照相,处处都留下了我的身影。
“砰!”烟花升起来了,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瞧!升上去的烟花散开了,一朵接一朵,有红的,绿色,蓝的,粉的……纵横交错在天空中,形成了奇丽的画面。烟花千变万化,有的像流星雨,有的像金环,有的像彩带,有的像花朵,把大沙河的天空装扮成了烟花的海洋,百花齐放,好漂亮啊!
欢乐的元宵节,好吃的汤圆,美丽的烟花,多彩的花灯,给我们孩子们留下了快乐的童年。
“花灯起,闹元宵,良辰美景,元宵佳节如期到。”在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会买元宵,有的是买速冻的,也有的是买手工制作的。等到元宵节的早上吃。到了元宵节的那一天,大人们早晨起来煮元宵,小孩子们一大早就被那软糯香甜的汤圆馋醒了。然后,大人和小孩子就坐在桌前一起吃着可口的元宵。一般小孩都是吃六个,更小的孩子就是吃两个。大人则是吃八个。寓意“发”和“好事成双”。这一天,在我们家,元宵变成了一日三餐的主食。
元宵节除了美味的元宵,当然少不了漂亮的花灯。
邢台天一城、北国商城都有花灯,但都是小灯,邢台体育馆前的灯,那里有大的比人还高的灯数十盏,小的灯则有几十盏。那里可谓是人山人海。小孩子和大人一起去看灯,一起看了不一会,小孩儿就没了影。原来,小孩子们都去买各种的小吃,比如:炸鸡柳、臭豆腐、烤冷面……还有的小孩买小玩具:玩具、遥控汽车。大人便是猜灯谜、赏花灯。
等到小孩子回来,大人和小孩子一起点燃并放飞孔明灯,然后一起诚恳的许愿。寓意:让天上的神仙保佑平安,并且梦想成真。所以孔明灯又称“祈福灯”或“平安灯”。
数百个孔明灯一在天上飞的场面是无比的壮观,如同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星,最后成为茫茫星海。
在这个热闹的广场上,时不时传出阵阵快乐的笑声,天上、地上,一切都是那么地热闹啊!
今天是元宵节,我早早的起了床,在吃早饭的同时让我看到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迎接元宵节。
放炮!对,就是放炮,我疑惑的问爸爸:“爸爸,为什么放炮呀?今天是元宵节又不是过年。”爸爸还没说,姐姐就连忙说:“今天虽然不是过年,但放炮不一定就只能在过年放呀!今天放炮,是因为人们想迎接元宵节,放炮很喜庆,所以大家用喜庆的方式来迎接元宵节。”爸爸又说:“元宵节跟过年一样喜庆,所以大家才会放炮。”我这才明白今天为什么放炮。
到了中午,我吃完了饭,就想着今天晚上,会有什么好看的。想着想着我朋友就来了,她说:“我们一起去帮他们挂灯笼吧!我说:“好呀!”我们两个一直挂呀挂,挂呀挂,从东边一直西边,挂的我手快要痛死了。我们两把灯笼挂完了,就坐在那里休息。
休息一会儿,我们就各回各家了,晚上吃完了饭。爸爸带着我们去看灯笼,到了那里,我们看着那迷人的景色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们不由自主的赞叹道:“多美的景色呀!”
每年,元宵节晚上都会挂灯笼看花灯放鞭炮。爸爸对我说每一次元宵节都会给我买一个礼物,当做记念。今晚爸爸给我买了个晚上,只要一打开就会发亮。
窗外不时有烟花、鞭炮响过,我们欢声笑语地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元宵节。
提到元宵节,无不想到吃汤圆。在正月十五这天,每家每户都起得很早,早早的就把昨天买到的汤圆煮到锅里,又大又圆又白又嫩的汤圆不几分钟就熟了,而且很好吃,有皮有心,吃着,那嚼劲儿,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爽!小孩子们特别喜欢吃汤圆,一要就是7、8个,结果,连5个都吃不完,最后剩下的好几个,只能腼腆的蹭到大人身边,低着头说:“我,我吃不完。”大人们只一笑,就端起碗来吃完剩下的汤圆。
元宵节不仅有好吃的,也有好看的。到了当天夜晚,找一片黑漆漆的空地,搬个椅子坐下来仰望天空,不一会儿,出现了一个孔明灯,那红彤彤的火焰,在夜空十分显眼,接着就是一大堆,整个天空被一个个微小的灯光照的亮如白昼!
我,好想再过一次元宵啊!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xx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代表着合家团圆,人们在这一天里放烟花、孔明灯,吃元宵,到处洋溢着喜庆的味道,我们真的好开心。
晚上,我拉着妈妈的手闹着去电影 院对面的大广场玩。哇!来这里的人还真不少,他们都在放孔明灯,一个个许愿灯被小朋友们放飞到了天空,夜色笼罩下显得格外亮丽,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它们又恰似一个个调皮的孩子,你追着我,我赶着你,互不相让。
不知不觉中,我们看得如痴如醉。缓缓升起的孔明灯,宛如一只只火红的凤凰,放飞了我们无尽的希望。灯的火焰在半空中跳跃着,仿佛在为我们讲述千百年来那悠然的往事。
我们继续走,人群也越发拥护,好不容易挤出来,这时,我看到一个卖荧光棒的的小摊,拉着妈妈的手跑过去,左看一眼,右看一眼,终于选到了一个蓝玫瑰荧光棒。
放烟花了!只见“扑哧”一声,烟花点燃了,一朵朵美丽的火花冲上天空,绽放一个个艳丽的火球失在半空中。
渐渐地,人群减少了,我和妈妈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起了元宵晚会,我想,这真是一个快乐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正是元宵佳节。天上那闪烁的孔明灯,美丽的烟花,地上那欢乐的儿童,满怀笑脸的大人们,都让人萌生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
大街上人山人海,传来一阵阵甜甜的笑声,我看到漆黑的天空,有着闪烁的会飘动的“星星”,原来是那是人们放的孔明灯。望着它,从地上一点点的升上天空,好像很想快点的投入到天空中的怀抱里。“真想买个孔明灯哟。”我心里想,并争取妈妈的意见,妈妈同意了。
到了天台,我急忙把孔明灯展开,有一个说法:“在孔明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会美梦成真的。”我赶紧拿起笔甜甜美美的写上了自己的愿望,找来了哥哥,帮我点上蜡烛,刚刚点亮就飘上去了。放之前还是大的,可到了天空中却一点点变小了。
孔明灯飞走了,寄托着我的愿望,渐渐的消失在天空中……
元宵节流传历史源远流长,传统习俗颇为丰富热闹程度一点也不压于除夕,虽然元宵节不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但是丝毫没有削减浓厚的节日氛围,元宵节习俗有看花灯、吃元宵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等十分丰富多彩。
1、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2、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3、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春来鸟语花香,十五合家团圆。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是人们团圆的日子。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吃着各种口味的元宵,祝福全家团圆与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同样也祝福我们的祖国在新的一年中国泰民安与谐团结。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的汉朝。元宵节也叫灯节,每年有许多能工巧匠,用自己的智慧与才智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花灯。如: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大象灯,龙腾虎跃的双龙戏珠、老虎咆哮的大型彩灯等。此外,还有许多传统风俗节目: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猜谜等多种娱乐活动,它们给春节增添了无限美好风光。
元宵节除了要看花灯,闹红火之外,更美的要数吃元宵了。我最喜欢吃元宵,每年的春节总是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你看,舅舅买来了巧克力馅的、花生馅的、黑芝麻陷的大汤圆,母亲买了我最爱吃的老鼠窟元宵,它是由青红丝、桂花、核桃仁、芝麻等制成的什锦元宵。吃起来皮松软,馅香甜,真是松软可口,美味佳肴,不愧是历史悠久的名特产。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我们要永远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每年都要吃汤圆,而汤圆的寓意是团团圆圆一家欢,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幸福的感觉就像汤圆里的馅一样甜甜蜜蜜,让人永生难忘。只要一家人能团圆胜过千千万万的礼品,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聚杯共庆,消除了新年的寂寞,这比无数个祝福都要温暖!
忽然,新年的钟声响起了,刹那间城市沸腾了。万支烟花直冲云霄,如银箭,如流星,更如一个个小火球冲向黑夜,它们划破黑夜,接着烟花交在一起,爆炸了,在天空中画出了一个个鲜艳的花朵,亮光交织在一起,为黑夜描绘出美丽的图画。然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入了我们的耳中,让来年的不顺在此时此刻消除,新年的到来从烟花的爆炸声中传递!
元宵节,融入了中华的情感的节日,让所有的人都永生难忘!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和妈妈早早地吃完饭去东湖看花灯。
还没有走到东湖,一阵阵欢呼声、尖叫声就不断传入我耳内。随着人流,我们慢慢地走到了东湖。今天的东湖格外美,我看见一盏盏孔明灯缓缓升上天空,就像一颗颗星星,在天空中一闪一闪。桥下的霓虹灯,红的,蓝的,黄的,绿的,五彩纷呈,美丽极了。整个东湖沉浸在灯的世界、光的海洋中。
走进花灯会场,四周挂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灯,让人应接不暇。而最使人引人注目的是灯区门口的十二生肖灯了:威风凛凛的老虎灯在练武术;“超大”型的猪灯,俏皮可爱,一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另一只却微微地眯着;活灵活现的小狗灯,一看,就会感受到它的忠厚老实又不失可爱,它全神贯注地看着你,似乎在和你亲切地交流呢!金色的龙灯随风在空中飞舞,活蹦乱跳的猴在银杏林中荡秋千……还有火红的金鱼灯,美丽开屏的孔雀灯……
随着悠扬的乐声响起,我的目光被引向湖中:一盏盏美丽的荷花灯像一个个美丽的仙女在翩翩起舞,一道道变化无穷的喷泉为“花灯舞”锦上添花。
东湖四周的灯笼数不胜数,我们一路走着一路欣赏,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中,真让人回味无穷!
每当到了元宵节时,我们都会兴高采烈地到店铺里买花灯,买蜡烛。到了晚上,家里人就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这一天的风俗跟过年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元宵节晚上有“迎花灯”,过年时没有而已。元宵节晚上吃团圆饭时,餐桌上摆满了丰富的美味佳肴,真是应有尽有啊!
吃完团圆饭,人们就会提着五颜六色的花灯出去外面“迎花灯”。尤其是一些小孩子,他们非常喜欢到处逛,会到人比较多,路灯比较少的地方去“迎花灯”。因为在比较暗的地方“迎花灯”,花灯会显得更加亮丽,更加光彩夺人。当然,我们一家人也都到外面去“迎花灯”,一会儿走到这儿,一会儿又到了那里。虽然不停地走来走去脚会很疼,但是我们还是非常开心的。
晚上,空中升起了无数盏孔明灯,星星点点的孔明灯把黑色的夜空点缀得更加美丽。放孔明灯的人把愿望写在孔明灯上,然后将它们放飞。传说愿望写在上面后放飞,愿望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