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乔园导游词讲解合集三篇

泰州乔园导游词讲解(通用3篇)

泰州乔园导游词讲解 篇1

数鱼亭

游人置身亭中,俯视岭下水池,游鱼历历可数。亭身六面砖雕,南面为鲤鱼,其他五面为金鱼,寓意“金玉满堂,年年有余”。

囊云洞

下堆湖石,上砌砖墙,曲折蜿蜒。沿着隧道几经转折,尽头往左转弯,高大宽敞,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山响草堂

碧涵一水晴烟润;翠拥三峰宿雨收。

桂平撰,李啸书。草堂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屋面翘角既不象北方地区那样平缓,又不象南方地区那么高昂,是一种南北建筑的交汇,为泰州园林建筑的代表作。楹联化用朱熹的诗句“一水方碧涵,千林已变红”形容山响草堂的景色,可谓恰到好处,阅后令人浮想联翩。

绠汲堂

堂砌在高台之上,地势高敞,气势不凡。建筑翘角飞檐,回廊漏窗,海棠屋脊,轻巧优美。昔日曾有一口水井,水质甘洌可饮。

松吹阁

涛声传古润;山月照明堂。

松吹阁,后园中最高的一座楼阁,阁高三层,地势高敞,人立阁间,可见阁前山响草堂及假山。这里的涛声,是指松涛之声。明堂,指的是山响草堂。

因巢亭

一九五六年梅兰芳先生来泰祭祖及慰问演出,下榻此亭,园中至今保留有“梅兰芳下榻处”。

二分竹屋

屋体周身全用毛竹加工制成,设计非常巧妙,削竹条为墙,破半竹为瓦,锯竹筒饰窗,拼竹件为门,给人一种强力的视觉冲击感,就像一个放大的竹制品。

来青阁

草色浸帘缘宿雨;春风拂槛喜新晴。

程越华撰,尉天池书。来青阁三层,登高望远,园内景点尽收眼底。上联化用唐代诗豪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之句,下联化用大诗人李白《清平调》“春风拂槛露华浓”诗句,用典贴切又不着痕迹。

莱庆堂

人生不满今常满;世上难逢此竟逢。

饮香宅主撰,管峻书。莱庆堂旧为园主宴请宾客的场所,人生常有不满之处,然而在这里却得到满足。世上难逢的好事、佳宾,也在这里相逢。

蕉雨轩

轩中暮听芭蕉雨;池畔朝吹杨柳风。

暮听芭蕉雨,朝吹杨柳风,皆蕉雨轩所见实景。轩侧正对一株百年石榴,状如五指,寓意“五子登科,五福临门”。

文桂舫

文思如潮堪折桂;兰舟拍浪快临风。

仿船形建筑,船头定泊在怡心池中,船楼设在岸边,站在船仓和船头,可欣赏池中水景。对面假山瀑布,潺潺流水,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让人感受自然的湖光山色。“文桂之舫”楹联体现文士一帆风顺,于折桂后乘画船,临风破浪的愉悦心情。

泰州乔园导游词讲解 篇2

今天下午,我又和爸爸妈妈去了乔园。乔园,里面没有什么金碧辉煌的建筑,也没有什么华美的名字,一切都是那么的普通,那么自然。

进入乔园,是一条极其普通的长廊,旁边绿草掩映,草丛中冒出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白的、红的、蓝的,还有紫的,花儿露出甜甜的笑脸,散发出阵阵的淡淡清香,是那么的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其中。抬头望去,远处竟有一片翠绿的竹林,简直翠色欲流,轻轻融入泥土。

过了长廊,有一条铺满鹅卵石的羊肠小道,沿着小道走过去,看见了一片铺盖绿草的大草坪,人也多了起来,老人们坐在旁边的亭子里谈笑品茶;年轻人边走边说笑,欣赏风景;而调皮的小孩们,都在草地上打着滚呢……这场景温馨极了!我们也找了个空地坐下来,聊聊生活趣事,谈笑间,所有的烦恼都好似灰飞烟灭,整个人顿时轻松多了。

“哗啦啦,哗……”不经意间我们听到隐隐约约的声音,连忙去寻个究竟,哦,原来是前面的一处人工瀑布。水流从高低不平、重重叠叠的假山上不断的往下冲,进入一条蜿蜒的人工河中,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泛起层层涟漪。清澈的河水,倒映出岸边的四角亭和垂柳等各种植物的影子,给人以壮观的视觉效果。更有趣的是湖面如一面银镜,也倒映着我们的笑脸,我们不停的打量着自己的倒影,开心极了。这时,一群小鱼游了过来,银镜瞬间“破碎”了,我们开怀大笑。

小巧的乔园,三步一景,虽然没有皇家园林的大气磅礴,但有着江南古典园林的小家碧玉、精巧别致之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泰州乔园导游词讲解 篇3

中国传统园林多以山水为胜,若论其中妙处则各有擅场,位于江苏泰州的乔园便是一例。园子原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少卿陈应芳退隐回乡后所筑,本名日涉园,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当代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认为,这是苏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园内假山为明代遗构。造园者没有刻意表现奇峭的峰峦,只是依墙裁得一段平缓的山道,道旁石脉隐现,林木遮天,虽取溪山一角,却给人以身处大山之麓的联想。晚明造园家张涟说的“平冈小坂,陵阜陂陀……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大概就是这种意境。

造园者的匠心与园主的个人意趣,是决定园林风格的关键。时值阳明心学盛行,士大夫们出入佛老,会通三教,追求回归内心的本真与自由。泰州曾是心学重镇,园主陈应芳也与心学人士多有交往。作为数十年宦海沉浮后,生命中最后几年的归宿,日涉园自然成了陈应芳的心灵安放之所。小园虽采用厅、山隔水对峙的常规布局,但造园者把池塘简化为一湾溪涧,并将假山左右两侧向前伸出,呈“凹”字形,加上厅后黄石垒台,使全园形成一处以“山响草堂”为中心,山环水抱的山居幽谷。仅约两亩的园子,被营造出了深岩大壑的感觉。正所谓“截溪断谷,私此数石者,为吾有也”。心学讲究“心外无物”,对于观者,假山不再是充当客观观赏对象的精美艺术品,而更像是一种周遭环境的提醒,启发人想象、顿悟,使人忘却世俗的羁勒,放下心中的执念,看到内心的山水,心中的林泉。“山水之胜,得之目,寓诸心”。故假山堆掇不着意工巧,而是简率写意。一丘一壑,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得其神。造园者胸藏丘壑,运石如笔;品园者物我两忘,脱去心中尘俗。观者只有用心去体味,寻求与作者的心灵契合,这看似平常的“荒山、乱石、丛木、深筱”才能在心中“一时明白起来”,才不会“同归于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儒家入世之道。园林文化中却有一种独乐的诉求,这是士大夫结庐人境的出世理想,更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进退舍得。北宋名臣司马光离开政坛后,筑独乐园,写《独乐园记》,千古传颂,成为后世文人建园的典范。日涉园就是陈应芳的独乐园。小园容膝,更宜静赏,“山响草堂”是最佳赏景地点。独自凭栏,除了静观冥想,还可听风过林梢、雨打细叶,听空山鸟语、月下虫鸣,或者园主本人解衣盘礴,几声长啸,山鸣谷应。也许是因为觉得听觉更能触动心灵,也许只有一颗放下的心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这些声响,草堂遂取名“山响”。

独乐不是消极避世。司马光居独乐园,完成了《资治通鉴》;陈应芳退隐后,仍心系乡里。独乐亦非孤芳自赏。《独乐园记》末了,司马光也曾略带自嘲,发出知音难觅的感叹。“弦断有谁听”,同样有林泉之心的人,太少。不过也难说,人生的际遇如流云。说不定哪个如水的月夜,暮年的陈应芳正约上一二同好,在藻荇交横的庭下共赏。

陈应芳作为首任园主参与园林的筹划,又是首位品园者,园中一石一木寄托了他余生的情怀,因此在他看来,日涉园就是自己心中的林泉。正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摩诘心中的林泉;“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是苏东坡心中的林泉。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林泉,所谓林泉心难觅,不过是被俗世的尘网所包裹、遮蔽,丢却了罢了。四百年后的你走进日涉园,是否也能找回自己心底的那片林泉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