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材料个人自传(通用3篇)
我叫陈康木,是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05级学生,男,汉族,1985年12月5日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父亲陈信成,中共党员,在家务农,是一名中共党员。母亲李志清,是一位农民。我的主要亲属有一个叔叔陈阳春,在平城小学做校长。
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快乐地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志愿。
父亲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勤劳,热爱党。他的言行在我心中种下了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崇敬和热爱的种子。
1992年9月,我上了小学。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开始转变为一个热爱学习的小学生,老师的教诲使我更加热爱祖国。在小学期间,由于是儿童时期,没有太多的压力,过得十分愉快。班干的经历锻炼了我的责任心。
1999年6月小学毕业,我考入了吴川市川西中学。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我在思想上逐渐懂得,青年人要成长进步必须靠近团组织,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通过组织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在初二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心潮澎湃!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培养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初二的时候,一位叫陈贤妍的老师,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在她的帮助下,我改变了原来懒惰的学习态度,开始努力学习。在思想上更多地意思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初三的班主任,对我很关心,是他的鼓励让我度过了压力大的初三生活。
XX年6月中学毕业,经过努力,我顺利地考上了湛江市第一中学,这是我们市的重点高中,在这里,我得到了更加优秀的教育。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在高二的时候,班主任
陈健使我从一个内向的人变成一个外向的人,焦急能力大大提高,对待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在高三的时候,语文老师陈小琴的关怀,让我感动,在我失败的时候,关心和安慰我,同时由于家庭困难,老师也在生活上帮助了我。
XX年我高中毕业,顺利地通过高考,幸运地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对于大学生活,我充满激情。
在一些作为党员的师兄的教育和影响下,我对党慢慢的认识,努力学习党的知识,向党靠拢,我尊严地交上了我的入党申请书。
一年级,我积极参加了党课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员条件等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懂得了怎样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与此同时,我十分重视政治理论课和时事学习。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使我在政治觉悟、思想修养、文化科学知识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初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建成。
大二上学期,我被选为班里科技委员。担任团支部干部,这是团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培养为人民服务思想,增长才干,锻炼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在大二下学期,我被选为院学生会学术部部长。我要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矛盾,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自己是经历着改革开放,体会到党的伟大领导作用,家里生活的改善,使我对党的方针政策更加深入理解。在大学是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努力学会做人的道理,努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与共产党员标准相比,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会努力改正这些不足的,希望党组织多多对我进行帮助和教育。
本人,性别男,汉族人,于1987年4月26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系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班学生,现担任本班团支部书记,院报记者部部长、现担任院文学社副社长。
我的家庭背景不好,由于地区经济的相对落后,所以从小就完全靠自学成材。母亲没有念过书,但她是一个心底善良、勤劳仁慈的母亲。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很关键的,而家庭教育这一重任基本上就由母亲给承担了,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我,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教育我说:不要没大没小的乱叫,到外面去玩该叫叔叔的就得叫叔叔,该叫嫂子的就得叫嫂子,要是我叫错了或是乱叫了,只要她听到后就会狠很的教育我。从这样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为人很真诚,有着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为人作风。我妈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但是她的教育方式很有用的,每次把我说得没有话回辩了才算完。也就是妈妈的直接影响下我慢慢的长大了得到了村里人一致好评。
1995年我正式接受学校教育,母亲是一个不会用华丽语言说话的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却经常用这一句平凡得不能平凡的话来鞭策我。母亲没有能够读书完全是因为她们出生的环境和背景,所以她也经常讲自己的苦衷,把希望都寄托到了我们的身上。我牢记母亲的话,上小学后,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最后在小学三年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峰队,我抚摩着胸前的红领巾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进步,将来还要向团组织靠拢。父亲早年也是村干部,在很多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都直接感染着我。
XX年我考进了x中学,在这个陌生的城镇环境下,我决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和自己曾付出的努力,我更加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上,一丝不苟;生活中,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工作中,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助手。在初中二年级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入团宣誓!从此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使全班同学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进步。我在团里接受党的教育,不断提高自己,同时也渴望着,终有一天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XX年的夏天我考上了县里的一个民族中学,熟悉的学校却有着新的环境,那时的我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的希望,学习劲头十足,精力充沛,学习成绩一年比一年优秀。在高中学习期间,我也很关心时事政治注重自己在思想上的提高,经常写涉及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通讯稿,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在高中期间,我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三好学生”,我的作为得到了班主任的肯定,也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20xx年夏天我高中毕业,我迈进了xx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北院,专修应用电子专业。这一“闯出来”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入学不久,我就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经过严格考核参加了学院第四期业余党校培训,在此次培训中我没有辜负老师和同学的希望,踏踏实实工作学习,经常为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同时,我为了更严格要求自己,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主动加入到了校报工作中来,选择了院文学社----太阳石文学社。在文学社的采访中我间接和直接的与老师交流和沟通,思想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在文学社工作也很出色,得到了曾志刚,王俊林,邓涵俐等有着丰富办报经验的同学的认可。由于我的工作出色于大一二期就从文学社的评论部调到记者部担任校机关采访新闻团团长;大二上就很顺利的担任了记者部副部长,再到现在的记者部部长。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被文学社评为“校报工作积极分子”,“院报模范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自己不但在社团中工作出色,在班级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
大一我乃班上一介草民,但是我也默默无闻的支持班上的工作,一切作为别人都有目共睹,在大二上我就正式加入到了班上的管理工作中来,很高兴成为了班委会中的一员,担起了班团支书这一重任,自我担任团支书后,我本着尽心尽责,牺牲自己,服务同学的原则,把班67颗心凝聚到了一起,把班级气氛搞好了,学习氛围搞浓了。在这一切的工作中我慢慢的长大,我再一次表明了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决心时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学生,要以学为主。我深深懂得,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无止境地追求,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我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努力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章程,对党的认识逐渐清晰,同时我也知道,我对党的认识仍较肤浅,需要不断学习与锻炼来提高自己。党组织考验我,帮助教育我,通过参加党校的培训班学习,我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对党的认识又有进一步提高,更对我的入党动机端正有了很大的帮助。从此以后,我对党组织更加向往,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渴望愈加强烈,无时无刻都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磨砺自己,如饥似渴的学习党的理论,用这些强大的武器指导我的前进。
回顾我的成长过程,除了自身努力,主要是学校党组织对我的培养:不仅在思想上启发提高我的政治觉悟,还给我压担子,创造各种有利我成长的机会,使我在政治上日趋成熟,在组织的关心教育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收获。长时间的学习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广泛的社会实践,使我入党的愿望更加强烈,信念更加坚定。
在前不久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八荣八耻”,我个人认为对指引大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大学生努力拼搏的一站灯塔,一个航标。作为一名时代青年,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名即将跨入党组织大门的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要严要求、高标准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在努力搞好自己学习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并时时刻刻以“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时刻保持党的先进行,以党校三尺讲坛为阵地,忠诚党的事业,不断加强政治修养,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带动全校同学人人争表率,班班创先进!
吴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他在弥留之际,对相依相守了66年的老伴说了三句话:“一切从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积蓄的10万元拿出来,帮我缴纳最后一次党费。” 4月14日,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副巡视员韩旭同志前往看望了吴夫人华国,并送来吴老生前最后一笔“大额党费10万元”的收据。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组织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有关负责同志也一同前往看望。
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无限热爱,对党无限忠诚,是“两个务必”的忠实践行者,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践者。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向他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在航空工业、军工系统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一、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
吴生在旧中国,他目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吴老在1938年流亡途中看过一部电影《悲惨世界》,其中有一句台词,影响了吴老一生——“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93岁高龄的他在20xx年2月1日写给中航工业老干局的信上说:“又是我每年多缴党费的时候,我真诚地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交出第46年多缴党费4000元,这一点绵薄之力,仅能表达我对党忠诚热爱的心意。” 而在此之前,吴老已经从1963年开始,除正常缴纳党费外,连续46年 多缴党费累计11万多元,为“希望工程”、灾区等捐款累计9万多元,临终前又立下遗嘱,拿出积蓄10万元作为最后一次“大额党费”。
1955年,国家考虑到吴老的贡献,给吴老定的工资是273元,而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二三十元,车间主任的工资是六七十元,吴老多次请求降薪未允,于是,从1963年开始,吴老每月多缴100元钱党费,这一下就坚持了30年。从1994年开始,吴老每年向中组部继续多缴党费4000元-5000元。吴老说:“建国初期国家一穷而白,百废待兴。我的工资那样高,脱离群众,为表心意,多缴党费。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为了国防急需;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还有1400万贫困人口;进入21世纪,与某些国家相比,我国底子薄、科技落后,多缴党费,就是想体现我一个党员的党性意识。”
然而,吴老自己和家人生活一直很节俭。吴老的家里仍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旧家具,华国老人说:“从1982年搬进这个房间里,家具就没有换过。” “我们一辈子过得都很简单,平平淡淡,有一次,吴衣服破了,女儿说要给他买件新的,他连忙说,没关系,没关系,补一补还能穿。”
就是这样两个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缴出巨额党费和巨额捐赠时,一点都没有犹豫。吴老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他选择参加革命跟共产党走完全是一种自觉行为,是觉得共产党的纲领与自己的价值理想相吻合。
在文革期间,吴老受冲击、被揪斗、关牛棚,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信念。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时候,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研究、分析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坚信社会主义一定能够胜利。他说:“历史证明,选择投奔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和幸福。”
二、献身航空动力,报效国家
在吴老人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是与航空相依为命的。
吴老中学的最后一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中,吴踏上了流亡之路。在西南联大,他想尽办法改学航空专业,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一头扎进贵州大定的“乌鸦洞”,从此与飞机制造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在远涉重洋的国外学习中,亲身感受到美国的种族歧视以及对华人的傲慢和侮辱,更加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从重工业局航空筹备组到航空部科技委,他先后主持了涡喷5、喷发1A、红旗2号的研制,吴老在一个叫做“黎明”的工厂亲手点亮了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黎明,为后来“昆仑”和“太行”发动机的定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上世纪60年代,吴老较早地把 “斯贝”发动机介绍给国内同仁,后来又亲自主持了“斯贝”发动机的仿制直至最后成功。离开一线以后,吴老还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标准规范的编制,使我国的飞机发动机研制生产有矩可循。他为我国的航空工业、特别是航空发动机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吴老一生都在为理顺飞机发动机研制的体制机制奔走呼号,1998年,82岁时,吴老归纳总结了11条“我国航空工业需要统一的认识”问题,在84岁、85岁高龄的时候,仍然撰文分析国内外飞机发动机研发的经验教训,阐述飞机发动机预研的重要性。
吴老的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承认,然而,在吴老生前的自述和文章中,除了对航空工业发展的恳切建议外,看到最多的却是他对自己的不断反省。直到临终前的几天,他还拉着前来看望他的刘大响、彭友梅等人的手,恳切地说:“我有三句话,第一句,我这一辈子,没有为国家航空发动机事业打下一个好基础,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我应该检讨自己;第二句,航空发动机一定要加强预研,动力先行,基础打不牢不行;第三句,你们一定要敢说真话,不要怕得罪人。” “拜托你们一定要转达给有关领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航空发动机搞好。”
中航工业集团的宗旨是“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吴老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一理念。当他冒着炮火发愿学航空的时候;当他在潮湿泥泞的“乌鸦洞”里埋头工作的时候;当他谢绝美国公司的高薪挽留回到民不聊生的祖国的时候;当他在沈阳创建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时候;当他辗转阎良为自主研制发动机挑灯夜战的时候;当他在为航空工业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的时候,“航空报国”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三、刻苦学习知识,心系人民
吴老一辈子淡泊名利,却十分注重学习。
他曾多次说自己的脑力不好,智力平平,无论是在扬州中学还是在西南联大,都不是高材生,但他坚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因此,勤奋好学成了他一生的习惯。
在吴老的病房里,枕边放着两份报纸和一本杂志,《人民日报》、《中国航空报》和《求是》杂志。每天坚持读《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是吴老坚持了几十年的老习惯,而《中国航空报》上有关集团战略的文章他更是一字不落地阅读。党和国家的政策走势,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航空工业发展的每一个脚步,都在吴老的心里。
吴老在西南联大上航空系的时候,金希武老师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一定要注意阅读一些科学技术方面有影响的杂志、刊物,随时了解和掌握国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句话吴老铭记一生,也坚持这样做了一辈子。在吴老的书房里,靠窗放着一张折叠方桌,就是在这里,吴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读书学习,单单是读书心得笔记就写了20多本。
吴老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职工这样做。他要求大家白天生产,晚上坚持学习,学习国外的技术资料,学习外语。在吴老的带领下,那时候的黎明厂学习蔚然成风,每天晚饭后办公楼里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学习。正是这种进取精神,帮助我国羸弱的航空动力事业走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历程。
吴老在病重期间也不忘关心别人,为了让护工多睡一会儿,每天早上天亮以后,他就一次两次地自己爬起来。“在近年来提出‘以人为本’,我以为,这个‘人’不是指‘我’,是指‘你’,是指‘他人’,每做一次事情,要首先为别人着想,要帮助人。”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成为吴老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吴业绩和优秀品格,赢得了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的敬佩和赞扬。作为技术主帅,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谦虚谨慎,注意发扬技术民主,正确决策;作为专家,他知识渊博,精通业务,治学严谨,释疑解惑,传经授道,精心培养年青一代;作为领导干部,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作风正派,敢于管理,身先士卒,平易近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作为共产党员,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以律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吴老走了,带着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我国航空工业的无限眷恋走了。他用自己一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留下了一个老一代航空人的拳拳报国心,留下了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蔚为壮观!